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王永森

无法之法----王永森国画作品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2 21: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4 23: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汝南 于 2011-10-12 21:49 发表
独到 还会长长

谢谢汝南评论员欣赏!

[ 本帖最后由 王永森 于 2011-10-14 23:56 编辑 ]
照片 4804679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4 23: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老徐 于 2011-10-12 21:52 发表

谢谢小老徐主任关注!!!!北京一见,光彩熠熠,工作雷厉风行,颇有侠女之风也!佩服!
照片 4804680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5 14: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4尺整张----黄土塬

[ 本帖最后由 王永森 于 2011-10-15 14:46 编辑 ]
照片 4804686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5 14: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土塬局部
照片 4804687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5 14: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下有人家

[ 本帖最后由 王永森 于 2011-10-20 00:06 编辑 ]
照片 4804689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5 14: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局部-----
照片 48046872.jpg
照片 4804687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00: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创作理念:“中国画骨髓”的写意精神正在流失
       一个“修”字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蔓延。最近有评论家向记者抱怨,他近日参观了国内几个颇具规模的当代中国画画展,发现后期修饰味道特别浓,充满匠气。这样的批评针对的是一些青年画家。有评论家称,这些年轻画家的作品本该充满自然的艺术冲动,但现在看来许多作品过于看重表面细节的矫饰,恨不得刻画得像照片;有些干脆连毛笔和宣纸也不用了,而用刷子在处理过的纸上反复“描”、反复“抠”、反复“修”;中国画讲了几千年的“线”、“点”、“皴”、“擦”、“染”等技法荡然无存。这位评论家批评说,“制作风”在20年前虽然已有,但近几年愈演愈烈,说到底,这是被看作“中国画骨髓”的“写意精神”的严重流失。



    针对这一现象,中国国家画院9月底将以“写意中国”为题,在上海举办“中国国家画院2010大写意国画邀请展”。届时,将有黄永玉、方增先、刘文西等100位当代中国画艺术优秀代表的近200幅作品参加展览。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本次展览组织委员会主任杨晓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写意精神的流失是严重的学术退化,它已严重滞碍了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他希望这次展览能唤起年轻画家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重视。

    “制作风”、“矫饰风”盛行



    杨晓阳说,与西方以科学观为先导的艺术方法不同,中国画讲究表情达意,画人、画物讲究“神”,呈现的画面必须具有趣味感和意象美,表达的意境是画家真实的内在审美。然而,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画家注入的感情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制作”和矫饰。一个明显的现象是许多年轻人热衷于将细致推到前所未有的极限。以人物画为例,牛仔裤的纹理、皮鞋的光亮可以被一丝不苟地刻画出来,甚至连画中人物脸上的汗毛孔和青春痘的印迹都惟妙惟肖,唯独不见的是人物彼时彼刻的血肉神情。上海中国画院创作研究室副主任张培成说,这样的作品乍一看蛮细致、蛮像,甚至颇有几分淋漓尽致的感觉,但已经丧失了中国画的意韵,让人看了很累!他说,中国画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即便是造型方式偏向于写实的古代工笔画,最终也没有丢掉写意。比如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纸本工笔画——顾恺之《洛神赋》,表现的方法是工笔,空间构筑和人物造型采用的却都是很写意的方式。



    “修”的盛行还体现在中国画的书写性的丢失。杨晓阳告诉记者,中国画讲求“以书入画”,是“写”出来的。所以画作的落款一般是写于某某年,而不是画于某某年。这是因为,中国画的绘画工具和日常书写工具都是毛笔。这个柔软的工具给绘画过程带来了无限可能性,在落笔之前甚至是不能完全预知其效果的,落笔时的精神、情绪和体力状态都会在画面上造成细微的差别。中国画最常用的宣纸,很薄、吸水性很强,一笔下去,墨马上渗透到宣纸里面,连反面也有,基本是不能修改的。因此中国画讲究一气呵成,不能间断。但现在有些画家,毛笔和宣纸不用了,转而借助刷子等工具在处理过的纸上反复磨、不断改。这种一小笔一小笔堆积完成的画面,匠气十足,书写性无从谈起。

    “八大山人若今天考美院,一定落榜”



    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杨正新认为,当代中国画刮起的“制作风”与眼下各种美术展览的评选有关。有些评委出于自己的喜好,或者认为这类作品制作很认真、花了很多时间,让它们入选甚至获得重要奖项。“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看到这种画能讨好评委,作者自然一窝蜂跟上。



    记者采访时,许多专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即认为这种局面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方美术教学体系对中国画创作的“植入”。他们认为,目前国内中国画教育基本上是照搬西方模式,教孩子画画,第一课就是把什么都看成立体的,以素描作为美术训练的基础课。不是说素描不重要,但西方的素描与传统中国画的素描方法是不一样的。西方素描画一个人,模特一般会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中国画的素描,画家看一万个人或许才敢落笔画一个人,且画的还未必是物理上的真实,更多时候,所画的东西只是借用来抒写自己情感的一种媒介而已。画荷花,常常不是为了画荷花而画,而是画家在一个花瓣一个花瓣刻画过程中,情绪得到疏解和释放。全部用西洋素描的规范来套,这就把中国画所应该具备的一些本质东西抛弃了。有人说:“八大山人若今天考美院,一定落榜!” 记者 李婷

[ 本帖最后由 王永森 于 2011-10-20 00:11 编辑 ]
照片 4804684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00: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再论“大写意 ”
发布时间:2010-08-06   点击率:4161
     

“大写意”是一种精神

    为什么说“大写意”是一种精神?“大”是一种纵横观照,而不能说“大”是一个单向的,与其它思维方式和艺术形式并列。它是纵横的,是要统观全局的,所以叫“大”。“大写意”与“小写意”不一样,“小写意”是一种技法,“大写意”是一种观照,是一种纵横观照,“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天地人合一”是一种宇宙观。这说明中国人看问题是全面的、纵横的、古今一体的。所以“大写意”是一种精神、一种纵横观照、一种宇宙观,是“相对于物质世界的一种存在”。它既然是精神的,那么必然与物质相对应,但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它是一种存在。“大写意”不是物质,是一种存在。反之,如果把“大写意”说成一种物质,说成一种实在,那它就成为一种画法。而“大写意”是一种精神,一种纵横观照,一种世界观、宇宙观,所以它相对物质世界是一种自然存在,不是客观,而是一种思维、思想和状态的存在,是主观化的客观和存在,是精神不是物质。

    “大写意”是一种观念

    中国人对“意”是非常重视的。何为“意”?“意”其实就是一种情意、一种意思、一种思想、一种想法。在绘画中的写意是通过“象”来表达的。“象”与西洋人讲得不一样,他们讲“形”,中国人讲“象”,但在中国“象”、“形”都有。“大象无形”,“象”指的是“大象”。“大象”是无“形”的。而中国人的“象”是超越西洋人的“形”的。“形”是可看的,“象”是超越这个可看的自然,最后造出来“形”。不是自然“形”,不是看到的“形”,而是加工过的“形”。这种“形”已经上升为一种“象”,叫“大象无形”。无形并非没有形,无形并非常形,无形无常形,无形无自然形。不是自然形、不是常形、不是经常看见的,但是有形的,这种“形”就上升为一种“象”,它是中国特色的艺术造型观。“大象无形”是中国特点,观念是思想的结果、结晶,是一种哲学层次的,形而上、道层次的一种看法。“大写意”是一种观念,是经过思维、思想过程和沉淀的,在中国艺术大的范畴中具有普遍的意义。“象”和“形”观念是不同的,它是一种表现性的客观,表现“意”、传达“意”,所以这种表达“意”的对象不是原形,而是一种人工造出的“形”,即为“象”。

    “大写意”是一种方法

    这种作为一种方法的国画范畴的“大写意”,主要用来说明大概念中的“大写意”是一种观念和精神。这个方法称为观察方法:“十观法”;操作方法:“五大技法”;造型方法:“造型四步”;用笔方法:“用笔四境”;用墨方法:“用墨四境”。

    首先,是观察方法,可规纳为“十观法”:

    1.以大观小。何谓以大观小,举例说:比如我们现在离得很近,可以先画一个房子,房子里面有人在坐着,还可以再想象,他站在很高的空中,再看原来的地方,可以把周围的环境、楼群等画上,其中有我们。

    2.以小观大。与以大观小相反。

    3.远观近取。举例说:在很远的地方看一片风景,但对风景的某个局部画得很清楚。站在高山上,看到一间房子,这房子看上去占据很小空间,但这是重点,大的布局定完之后,再把细节描绘出来。

    4.近观远取。在近处看,画出来的是个大场面。

    5.仰观俯察。对于要描绘的对象并不是在一个地方看,可以仰看,可以俯视,可以面面观。

    6.由表及里。观察一个事物不能看其表象,要通过其表象掌握人的心理、思想、性格。

    7.以动观静。要描绘一件事物,对方静止,在其周围观察,到处观看。

    8.以静观动。看黄河长江奔腾万里,人坐在岸边,看其流速、流势,看其早晨、黄昏,自然界的变化。

    9.以情动物。在观察、描绘一个人物时,不能仅像照相,而是要对这个人有许多思考,对这个人要理解。

    10.目识心记。画一个人或物,并不是对着人或物画,而是已经记住了,不用看就如在眼前。

    其次,是操作方法,它分为“五大技法”:

    1.勾勒法。用线条、用单线勾出一个人的方法、白描等。

    2.勾皴法。如山水画一边勾一边皴,勾的是轮廓,皴擦的是里面的结构。

    3.泼墨法。大笔挥洒,像泼墨、泼水一样。

    4.破墨法。已经画出的这笔水、这笔墨,当它还没干时,再上加,加的时候,它要渗化,这叫破墨法。就是破开了它,拿水画也可以,用颜色画也可以,拿重墨、淡墨反复地画,在它未干时,互相渗透,就破开了。

    5.积墨法。待这些画面彻底干透了以后,还不够,再加墨,叫积墨法。

    第三,造型方法,可归纳为“造型四步”。第一步:写实。对实体写生,画人物或风景是什么样就尽可能画成什么样。第二步:取舍。自然物象是丰富多彩的,但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构思取舍,根据对主题的理解突出重点。取舍下一步就是概括,比如画一棵树,这棵树有100多个树枝,但画面上可能只画10来个树枝。就是说,只要画出一个丰富的感觉就可以了。把它的背景取掉,突出这棵树。第三步:意造。作者目识心记,写生多了就记住所要画的内容了。在绘画时,对着物画出的不是物,而是一种对物的感觉,是造出的,画的是概念,这就是作者对物的理解,可能画得与自然结构不同,所以叫意造。第四步:忘形。不知道自然是什么样子,作者对自然这个形象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作者已经忘记它原来的结构是什么比例,作者想把它画长点就画长点,叫忘形。

    第四,用笔方法,有4种境界,称为“用笔四境”:

    1.执着。比如写字的人开始对字的结构不熟悉,描红很认真,一丝不苟,很执着。

    2.从容。天天描红,接下来的时候不照着写就很从容,甚至背过了,就更从容了,很轻松地把字写下来,这要经过很长时间。

    3.放纵。不照着画,随心所欲地画,感到很放纵。

    4.忘情。物我两忘。画的时候只是想着纸上有啥样子,手就画成啥样子,手画的样子往往超过作者的想象、感觉和经验,画完后不知道怎么回事,连自己都没见过,这叫忘情。

    第五,用墨方法,包括“用墨四境”:

    1.淡墨明丽。如月光明丽、轻松。

    2.中墨苍茫。如黑不黑、白不白的状态,很苍茫。

    3.重墨浑厚。像月光照在山的背面,背光很重、很浑厚。

    4.焦墨沉绝。把墨研得最重又隔了一天的墨,要比浓墨还重,焦得像油漆一样,很少有人用,这种墨不要透明,一定要死黑,焦黑一般人用不了,所以叫焦墨沉绝到顶。

    “大写意”是一种过程

    “大写意”是一种过程,简单地讲,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从发生发展再到高潮,一直到最后完成。这和一个人从生下来一直到他成长为青年、壮年、中年、老年再到死亡的过程是一样的。为什么业余画家画不成?因为没有经过这个过程。“大写意”是个过程,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长期积累、偶然得之”,随着时间、地点、环境、气候、心情等等的不同,显示出不同的丰富效果,即兴性、偶然性、不可预见性是“大写意”不可缺少的特点和重要特色。可这个过程很多人不重视、不知道。“大写意”是一种过程。首先,它是一个正常的生命过程;其次,它里面还有一个要点就是这个生命的过程并不像把一粒种子埋在地里就能长出来似的,埋了很多种子,但生不出芽,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人画画都能有所成就,很多人画画就画不成,因为他们没经过这个过程。所以这个东西它就是生命,它具备生命所有的成分,而“大写意”这个过程又在缩得那么短的时间内一挥而就,很短时间浓缩了作者所有的因素、所有修养、所有的偶然性都在这里面,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因此,“大写意”是一种过程。

    “大写意”是一个体系

    “大写意”是从无法到有法,从有法到无法,从而进入一种自由状态。因此,从理论到实践,“大写意”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关于“大写意”的理论,最早散见于各种各样的文论,从古到今,中国人一直讲究“大写意”,后来泛指文学艺术。《文心雕龙》说得好,“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言明艺术思维是一种想象、联系,概括出艺术家的一种状态。唐代的王维就是“大写意”画法的祖宗,苏东坡“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把形、神哪个重要说得很透彻。到了元明时代,画法十分完整。倪云林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表胸中意气。”这就是中国人画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追求“大写意”。吴昌硕说:“老缶画气不画形。”齐白石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贵在似与不似之间。”

    从实践上讲“大写意”,我们的象形文字,就是最早的绘画。发展成后来的岩画、彩陶、玉器、青铜器,都是古代的美术,及至进入到平面绘画。从出土的墓石壁画上,可以看出在魏晋时代,中国人就追求“大写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完全是一种浪漫主义。唐朝的绘画,以肥为美,其实就是写大唐之意。宋元的绘画,技法很发达,故离现实相对远,也是一种写意。清代的石涛、八大山人,抒发的是一种情绪。到了齐白石,红花墨叶,都是“大写意”。

    因此,中国写意画跟中国书法一样,从写实到写心,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到某一个画家,都会随情绪、随画外因素的影响,甚至随天气的变化,表现出一种不同的精神状态。这就是绘画中的“大写意”,它是世界艺术的极致和巅峰。

[ 本帖最后由 王永森 于 2012-4-30 10:28 编辑 ]
照片 22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20:3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夕阳残荷
照片 48046877.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8 14:42 , Processed in 0.477825 second(s), 1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