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66|回复: 0

祭祀祖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7 10: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生老病死是一桩不可避免的事,作为子女而言,也要不可避免地承受丧父失母的痛苦。然而在大清的官员而言,丧失父母就不仅仅是桩痛苦,简直是一场灾难了。
有一天我去拜访一位总理衙门的官员,却听说他已被皇上解除了官职。我惊讶地问他犯了什么过错而遭免职?那位接待我的官员回答说,并不是因为犯了过错,而是因为他父亲刚刚过世。我更是大惑不解:他父亲去世为什么他就要被免职?难道丧父也是一种罪过?那位官员见我一脸的困惑,便耐心向我解释:在大清的律法中,一个官员如果父亲或者母亲去世了,甚至祖父母也是一样,他就必须向皇上提交辞呈,回家为父母或祖父母守孝,而且一守就是三年。三年守丧期满后,便回到朝廷报到,由皇上重新考虑一项对他的新的任命,而官复原职几乎是很少见的事,因为重要的职务不能长期空缺,早被别的人填补上了。
我明白过来后也还是不明白,不明白为什么要有这一项不合理的规定,欧洲人也会遇到这种痛苦的事,可是痛苦只能是一时,生活还得照常过,更不会让它影响到自己的工作,更不用说要丢官罢职了。
这使我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我向几位平时来往较多的官员虚心求教,请他们向我解释这项规定的合理性。他们解释说,人丧失亲生父母,就会因过度悲痛而心神大乱,因此无法正常居官任职,请求皇上罢免自己的官职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我反驳道,人的悲痛只能是一时的,为什么要强硬地限定三年的守孝期呢?父母对子女的爱远胜过子女对父母的爱,为什么不规定一个人因丧失了儿子或女儿而去悲痛三年呢?他们对此提出了种种解释,但都不能使我信服,最后我只得放弃寻求这项规定的合理性,只能把它当做一项硬性规定了。
然而后来了解到的事情更使我骇然:大清的官员如果从他做官起,祖父母、父母都健在的话,即便他毫无过错,甚至政绩突出,也要被罢官四次,守孝期居然长达十二年!不仅如此,在每次守孝期内,他只能喝粥、吃蔬菜,不能喝酒,也不能吃肉,不能听音乐,更不能进行任何娱乐活动,甚至不能和妻子同房,假如他违反了上述规定,或者他妻子在这期间为他生下儿女的话,就不仅是对父母的不孝,而且是无耻了,要遭到所有人的唾弃。
面对如此一项把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思念之情转变成摧残人性的规定,我无言加以置评,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上帝而已,对那些平日里威风无限的大清官员寄予深深的同情。
中国人对父母是如此,对于他们的先祖就近于崇拜和迷信了。
如果有谁要问:在中国不同阶层的共同习俗、共同义务是什么,那么,得到的肯定是一致的回答:祭祖是宗教仪式的突出特征。在中国,人们可以不崇拜偶像,可以不迷信神,或不信奉上帝,但是谁也不会不祭祖。如果有谁轻视祭祖,那么,他就会遭到家人、甚至是邻居的指责与痛斥。我所熟悉的忽视祭祖仪式的基督徒就遭到了这种指责。
祭祀祖宗在中国具有历史渊源。孔夫子在一部有关礼仪的书中曾经论述了它的发生、发展,从中不难看出,经过历史的演变,祭祖的形式与内容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从最初的仪式上看,那时祭祖的目的就是让当代人、后人能记住前人的功德。经过多年的发展,后人对祭祀增加了许多新内容、新思想,比如,被祭的人的灵魂不灭,对当代人的影响及对后辈人命运的改变等。以上的新内容、新思想使得人们越来越看重祭祖仪式。而祭祀祖宗也在后人的思想观念中变得很根深蒂固、不可动摇了。他们认为,由于幸福完全来自于祖辈,而祖辈的灵魂又紧密地与当代人的生死相连,所以,祭祀祖宗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一种绝对义务。
按照中国的戏剧表演的说法,人死后,其灵魂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入"阴间"。虽然生活在地下,但却与人间的生活几乎相同。只不过在乐趣等方面与人间的生活方式稍有差异。其次是进"坟墓"。其三是被后人将死者的名字写到一块牌子上,用作对其灵魂的祭拜。后两种则是祭祀祖宗的最主要的形式。
如果死者是家庭或氏族的主要成员,那么他的牌位将被列入家庭荣誉榜之中。如果死者只是一般的成员,那么他的牌位只会被竖立在自己的房间里,或是摆放在自己的直系亲属与好友的灵台上。
人们在每年的春季,也就是被称为"清明节"的时候,都要去坟地祭扫先人的墓地。
通常情况下,墓地都是建在山顶或高地上的,它们都是死者生前自己挑选的风水宝地。在中国,清明节与祭祖仪式非常有趣、壮观。而在中国的南方,这种场面则更加隆重。
墓地的选择除审美观点外,关键的是要看好"风水",而这种中国百姓的"风水"观则是死者与生者的情情相融的结合点。
清明节的时候,城乡居民纷纷走出家门并一直聚集在墓地坐落处的山坡上。为了敬候到这个充满野餐气氛的时刻的到来,所有家庭,尤其是孩子们提前就要张罗开来。当日夜盼望的一天终于来到时,人们会面带喜悦与欢快的表情奔向墓地。丈夫会携带一把铁锹,因为他需要给落荒的墓地培土除草;妻子会准备满满一筐的食品,这些食品主要是在扫墓后留在墓地充当祭祀祖先的供品的。
为了能在满山的墓地挑到一块好地方来落脚,扫墓的人要早早地离家上路。此时,天边刚刚露出晨光,人们在朦胧中急忙地行走着。远处的山顶已经变成了灰白色,顺着山坡望去,晨辉将人的身影分割成了条条暗线。看到头顶微微飘游过的浮云,扫墓的人群中荡漾着一阵阵的欢快的笑声。虽是初春,但过早长出的小草已变得发黄。不过,相信一场春雨过后,它们还会是郁郁葱葱的。不仅如此,它还会在阳光的照映下如同一条碧绿的毛地毯,铺盖着整个山野。扫墓人就是在这遍布坟墓的美景间不停地穿梭着。由于他们的穿戴不同--成年男女穿的都是蓝一色的麻布料服装,而姑娘们普遍穿的是白色上衣,由此而组成了一个个蓝白相间的群体。
山野、晨辉、浮云及走在坡地的人群,一幅多么美妙的画卷。
找到自己先人的坟墓后,扫墓人就开始了工作。父亲操起铁锹开始修缮坟墓。由于长久失修及雨水的冲刷,墓地遭到了极大的损坏。父亲铲来许多土往坟的正面培壅着。而妻子与儿女则拾来附近的石块填塞着坟墓上被鼠虫弄开的洞孔。他们在尽力保持墓内的肉体及灵魂不被外界所侵蚀。
修坟事宜结束后,作为家庭的首要成员,父亲便高举交叉的双手,虔敬地倾诉道:
"今天,您的子女到这里,带来了您喜欢吃的食品。由于我们家境依然贫穷,所以拿不出更多的东西来孝敬您老人家。请您不要厌弃并请笑纳。希望您如同没有去阴间之前一样爱我们。"
一段开场白之后,父亲便向地下的亡灵叙述家常:
"今年的光景不好。我们一家人也总闹病,尽管我们想尽量节省,但最终还是花费了许多银两。真诚地希望您还能像过去那样关照我们。请您念我们的亲情关系并且能尽最大的努力来为我们家庭造福。请您接受我们的哀求吧,亲爱的父亲!如果您的心目中还有我们的话,就让幸福早早降临!"
一番倾述刚一结束,饥肠辘辘的一家大小便狼吞虎咽地吃起用于扫墓的美味食品来。其实,孩子们早就对香味扑鼻的馅饼、烧鸡及新鲜的水果馋涎欲滴了。是的,再加周围清闲的空气及诱人的环境,孩子们胃口受到极大的刺激。他们心里念道:现在不饱餐一顿,难道还能把眼前的美食带回家去吃吗?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一天呀!忘掉痛苦吧!人们现在想的就是享受一下好胃口。于是,在一片笑声中,人们把名义是祭祀逝人的美味食品吞食到了自己的肚子里。
已经是傍晚时分了。太阳在附近的山后躲藏了起来。周围的一切已进入黄昏。长长的影子,金色的彩调,落日的余晖,这里的傍晚是那样的美丽。白天还是满山遍野的扫墓人群,现在一下子变得稀少起来。祭祀亲人的话语好像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说出的,而现在人们则是有说有笑地谈论着眼前与未来。于是,扫墓人最后瞥一眼自己亲人的墓地后,便轻松愉快地踏上归家的小路。在来年清明节之前,除偶有过路者外,恐怕没有谁再来打扰此地了。那么,所有的坟墓就只好由大自然来守卫看护了。靠大自然的帮助,它们还能得到绿草,甚至是鲜花。
对于供奉在家中的、写有表亲名字的灵牌的祭祀仪式几乎与在墓地的仪式相同。不过,它要一年进行两次。与普通表亲比,对于家庭主要成员的祭祀是非常隆重的。上述已经提到,他们特殊的灵牌要供奉到专门修建的庙堂里。每年祭祀的时间分别在春、秋两季里。届时,该家庭的所有成员都要参加祭祀仪式。
从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中国的祭祖礼仪是多么受重视,中国人又是多么看重传统的旧习呀!
所谓的祭祀庙宇或祠堂不是一栋很大房屋,里面能容纳六七百人。为了保护好族人偶像的灵牌能千古永存,祠堂建造得很紧固。与其他建筑物内的脏乱不堪相比,这里的内部干净整洁。
在秋季,人们祭祀祖宗的日子也是被认为是秋天的节日。这一天,四面八方的人都要齐聚到祠堂里。这里,从光着头的少年到留着白发辫子的老人,黑压压地挤满整个祠堂。人们都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参加祭祀仪式。他们目光闪烁,神采奕奕,并不时地与身旁熟悉的人亲切地交谈着。人群中欢快的笑声此起彼落。这里很少能见到那平日的脏污的穿戴,呈现在面前的都是那些只有节日里才能穿出来的干净整洁的服饰。可以认为,这就是中国人的礼仪服装吧。有些人穿戴甚至很新颖别致。有一位农民,昨天晚上在田地干活时还是一套破旧打扮,而今天却完全换了样:一身合体的绸缎服装,给人以朝廷命官的扮相。此外,我们还遇到了一位特殊的朋友。他穿得更加雍容华贵,看他的扮相,你肯定以为他起码会是王爷一类的大人物。其实,昨天我们到他家闲聊时,看到他穿的还是破衣烂衫的。如今的打扮使他容光焕发,并且看上去会比自己的实际年龄减少十几岁。
不一会儿,祠堂内的议论与嘈杂声停了下来。人群中一张张微笑的脸也逐渐变得严肃起来。人们看到十几位望族领袖与官员一齐来到祖宗灵位前的长长的灵台边。这些人基本都是人们要祭拜祖宗的直系后代。其中的两位站到了中间,余下的一字排到他们两侧。看上去,有的人还是很年轻的。其中站在我们不远的一位完全是一副知识分子形象,从他那白面小生的表情看,他好像还没有彻底摆脱沉重功课的压力。三十几岁的人,面色苍白,身体也显虚弱,只有从那炯炯有神的目光中才能捕捉到他刚毅的性格。他为整个宗族带来了荣耀,因为前不久,他刚刚在科举考试中考中了第一名,并获得了翰林学位。此时,他身着配有顶珠、花翎等顶戴的服饰高傲地站立在众人面前,显得格外神气。
在他的身旁还站着其他中举者。他们的打扮与相貌也与那位翰林相同:考究的服饰、尊崇的地位及目中无人的神情。从那些不显谦虚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就是眼前的祖先灵位也不在他们的视线里。他们有的甚至摇头摆尾,神气十足地迎合着众人交聚的目光。
从外表上看,这些人都出身于贵族家庭。不过,其气质长相还都摆脱不掉传统的中国相:宽宽的颧骨,扁平的鼻子,黑色的眼珠,再加上那条长长的辫子。尤其是那扁平的鼻子,好像从小就被撞平似的。看来,这辈子他们是长不出希腊人种样了。另外,苍白发黄的面色也多少破坏了他们的形象。他们之中没有一位是红光满面的。这从中可以知晓,他们都是城里的病态书生,既不从事体力劳动,也不喜欢到户外去从事体育锻炼。他们是不懂得大自然的魅力的。其实,他们原来都属于健强人种,只不过随着生活习态的改变而发生了体质变化。目前这种情况在中国是很普遍的。不管怎样讲,这些具有等级身份的人是此次祭祀仪式的主角。
祠堂里大约有五百多人,但人群中没有一位女士。在中国,很多隆重的场合,比如此次的祭祀仪式,是不允许有女人参加的。祭祀的开幕式由那些望族领袖之中的一人主持。他首先把一大罐中国烧酒均等地倒进灵台上三只小一些的杯子里。然后举起其中的一杯洒向空中,并口中念道:"您几十代子孙希望您喝下这杯酒。"接着,他又请出两位头面人物,按他的动作依次洒完余下的两杯酒,并且也要振振有词。
下面的项目是:由有身份的人宣读家谱。家谱里没有一个女人的名字。显而易见,女人在中国是不能继后的。也就是说,女人自打出生就失去了继后的权利。长大后她们要随夫姓。家谱念完后,要当场烧掉。暗示,该化为灰烬的已经进入到了阴间,并呈送给了所要祭祀的主人。而这位阴间祖宗收到这份家谱后便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祭祀的第二个项目是跪拜。按习惯,所有出席祭祀的人都要面向灵位下跪磕头。人们很虔诚地致祭着。五百人的同一时刻的叩首声震动着整个祠堂大厅。此时,所有的人都要拜跪磕头,没有身份的贵贱之分。就是被父亲领来的孩子也要学着大人的样子向灵位叩拜。从中可以看出,参加祭祖活动将给他们幼小的心灵打上多么深刻的烙印。
五体叩首仪式结束后,余下的项目就是聚餐。人们纷纷起身抢占餐位。五百多人的份额啊,这要辛苦了大师傅们。
祠堂内又恢复起了谈笑声。如同我们喜欢过圣诞节一样,中国人非常喜欢大家一起过节、搞仪式。在餐桌上我们看到了盐水火腿、大米饭、腌黄瓜,以及烧鸡、烧鸭、雏鸟等。美味的食品使参加仪式的人垂涎三尺,有的人之所以赶来参加这隆重的祭祀仪式,其目的就是能在这里美美地吃上一顿。现在,日夜梦想的时刻到来了,人们纷纷入座就餐。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每道菜上来之后,都要有人伸出筷子先品尝一下味道。可以想象,吃了这顿美食之后,参加的人员所要想的肯定是:下次何时开始?饥饿是最好的进餐佐料,而中国更是如此。此外,在中国还有这样的说法:最美味的食品是免费进餐,而且饭量没有限制。
当人们入座后,开始阶段是没有嘈杂声的。静静的大厅内只有筷子碰撞饭碗声,然后是咀嚼声,再往后就是中国人吃饭时习惯地发出的"吧哒、吧哒"吧嘴声。这种中国人特有的吧唧嘴声,使人听起来很不舒服,但是中国人听得很习惯。可能他们以为,没这吧唧嘴声,对方就体会不到吃饭的滋味吧。
当肚子里的饥饿被丰盛美味的菜肴取代后,就餐的人开始放慢进餐速度。他们一边聊着,一边挑挑捡捡地继续吃着餐桌上的饭菜。这时大厅里又恢复了谈笑声。人们被中国烧酒灌得面红耳赤。祠堂里一片嘈杂声。时间在人们的开怀畅饮中飞快流逝着。大厅里的人多么希望这一天的隆重祭祀日--节日能一直持续到下一年的祭祀日呀!终于酒足饭饱了。祭祀的人纷纷放下手中的筷子。他们实在再无法充填自己的肚子了。但是有些人则不然,他们还在硬撑着,并且还不时地招呼着同桌与他们做最后的较量,但被叫到名字的人都面带窘态地表示甘拜下风。在如此公开场合面无羞色地贪婪进餐的举止对我们欧洲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而在中国则习以为常。尤其是上面提到的那种中国人,他们认为自己的举止是很得体的,而且自以为自己的肚子和胃口是品装各种食物的理想器具。在中国,人们互相见面时习惯招呼的一句话是:"您吃了吗?"如果得到对方肯定的回答,那么两人都露出愉快的微笑。其实,双方都知道,他们相互之间的用意只是一种见面用语,但是用"吃饭"来做开头语,多少反映出中国人对"吃"的极度重视。
尽管如此,在中国祭祀的日子里,祭祀祖宗的意义还是第一位的。中国的望族领袖及家族祖先都很清楚:一旦资金短缺或用尽,那么他们的影响力就会丧失掉。而在没有储备资金的情况下,后人是不会自筹资金来进行每年最少一次的祭祖仪式的。正因为先人们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们就通过土地出租等形式建立了专门资金来供后人以充足的财力、物力来持续不断地举行每年一次的祭祀仪式,以此来继承他们的思想体系。不仅如此,为了防患于未然,他们根据可能出现的诸如后人中有权势的家庭或强力人物瓜分专门资金等危险性,及时制定出了专项资金。而每次祭祀的剩余资金则按各代家庭的人头均分,以备再利用。应该说,这些先人,也就是祭祀专用基金的创始人是很聪明的,因为他们在维护继承传统思想的同时,没有忘记人性的基本本性。
由于有了以上提到的专用祭祀基金,所以代代后人对祭祀仪式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这样,他们就可以免费参加每年一次的祭祀节了。实际上,本家族成员除了免费参加祭祀仪式外,还能额外地从剩余资金中得到分红。从中可以了解到:为什么中国的一般家庭往往都能举办较有规模的祭祀仪式,而其成员又积极踊跃地参加这种仪式。可见,这种物质利益关系与祭祀先人的仪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所以,如果要想取消祭祀节,首先应该取缔祭祀专项基金。而没有了资金来源,人们自然而然就失去了对参加祭祀活动的兴趣。这样,隆重的祭祀仪式也逐渐消亡了。中国的做法在许多国家都施行过。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传统仪式都是由遗产资金管理机关来控制的。
祭祀节一结束,人们就成群结伙地散去。解散时,他们喊着叫着纷纷走出祠堂回到自己的家里。到家后,他们首先脱下节日的盛装,又小心翼翼地折叠起来,然后重新放回到大箱子里,等待着来年的祭祀再穿用。一经脱下节日的服装,他们就会立即穿上平日的旧服装,并张罗着操持家务。
而那些祭祀主持人则要稍晚些时候才能离开。他们要收回先人的灵牌,放回原处。因为来年祭祀还要重新摆放上这些灵牌。最后就是关闭好祠堂的大门。
以上就是中国某家族例行的祭祀仪式全过程。很显然,从表面上看,这种仪式很缺乏美感。难道,仅仅通过这短暂的仪式就能增强起后人对数百年前逝去的先人的情感和爱戴吗?直接的情感是不存在的。因为后人没有经历过先人的生活。不过,中国的民间演出中讲,生活在阴间的先人,他们时时刻刻都在用自己的灵魂影响着生活在人间的后人。他们甚至能帮助自己的亲人摆脱掉苦闷与不幸。如同像在我们这里讲述的一样,这种阴间的灵魂会把生活在人间的亲人周围的苦闷与不幸吸纳到阴间、他自己的世界中来。在人间,贫困不会瞬间转变为富有,但贫困会为富有而进行不懈的努力。可是,按中国民间表演的说法,在阴间就不同了:在那里贫困与富有要进行长期的、殊死的斗争。在阴间,无首的灵魂要四处游荡。他既感受不到思维的表述,又听不到别的心灵对他痛苦的求救。
中国人坚持认为,看起来亡灵好像身处虚无缥缈的世界里,但实际上,他离我们很近。所以,生活在人间的亡灵亲人就要有义务来帮助他。供出的食品他会吃掉的;捎(烧)去的钱,他会花掉的。而他获取供品之地就是人间的祭祀之地。如果不能满足他的需求并减轻他的痛苦,那么,就会引起他的不满与愤怒。于是他就会把灾难与不幸降落到自己亲朋好友头上。中国人坚信亡灵的存在与作用,以至于对于那些生前没有亲朋好友的亡灵也进行祭祀。对于这些亡灵,祭祀的时间一般在八月间。祭悼时要把这些无亲无故的亡灵的灵牌抛向空中,同时也为他们摆上供品,以备充饥。中国人希望通过慈善的举动打动无亲无友的亡灵,使他们不致对人间的生命产生恶意。
与祭祀灵牌相比,祭扫实实在在地埋葬着亲人遗体的墓地要显得真诚感人得多。扫墓的亲人对死者不但记忆犹新,甚至刚刚恸极离别。所以,如果死者是扫墓人的直系亲属,那么墓地上的祭悼仪式会充满悲哀:有泪水,有哭泣,甚至是哀啕。通常情况下,这种祭悼就不一定要分期定时。只要是死者的亲朋好友想去发泄自己悲伤的情绪就可以随时到墓地来祭悼。关于这种情景,中国人与我们欧洲人是一样的。看来全世界正常人的心理状态都是相同的。为了说明这一点,我要讲个发生在中国的感人生动的生死离别的爱情故事。
曾经有一对年轻的夫妻,他们生活得很恩爱。而中国的礼教规定:不允许夫妻双方在第三方面前表现相互爱慕的举止。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年轻的丈夫不幸生病了,而且病情极度恶化,不多时,竟猝死在爱妻的怀里。这突如其来的悲剧一下子改变了妻子的固有观念,即:夫妻间的爱只能埋藏在内心深处,不可表露在外人面前等陈腐理念。她抛开了封建礼教的长期束缚,毫无羞色地抱起自己的爱人号啕大哭起来。哭声引来了大批围观的邻居。当看到年轻妻子悲痛欲绝的神情后,谁也没有因为她明目张胆地在众人面前抱夫痛哭、破坏礼数而对其进行指责。巨大的悲痛冲垮了人们心理上的信守封建礼教的防线。以后,方圆几十里的当地居民就经常能听到这位反封建礼教女子思夫的哭声。不可思议的是,本人竟然在一次寻访中也听到了她的哭声。事情是这样的:一天下午,我散步时路过了一片墓地。坟墓都建在坡地上。从坟头上看,有的是新培修的,有的还是老样子,还有的已经被长年的雨水浸透了,变成了一堆乱土。眼前的坟墓就是一个旧的。它的中间都被风、水冲刷出了一道辙窝。露出的棺材也变成了三块朽板。"这个坟墓该有多少年啦。"我自言自语道。突然,我猛的一抬头,看到一个女人正站在不远处的坟墓中间。这是一位中国年轻女人,从面容上看,如果在平日一定是很漂亮的,可是今天完全是一副悲伤忧愁的样子。再从她的孝服上看,可以断定:这是位寡妇。很显然,她是来祭扫自己丈夫的坟墓的。只见女子在一座刚刚修整过的坟头前跪下,便轻声哭诉起来。可能随着悲伤情绪的加重,后来便大声号啕起来:"穷当家的,你把我弄得好苦呀!我今后该怎么过呀!你走了,我也去死吧!你可不能把痛苦留给我一人!"哭喊声在坟茔中回荡着。哭诉的女人几乎悲痛欲绝了。可能在悲伤中又自然想到了过去的恩爱生活,所以她又悲泣道:"我的爱人!我的生命!你为什么把我丢下不管了!我现在伤心透了!可是没人能来陪伴我、安慰我!你快回来吧,就像生前那样与我终日厮守!你为什么丢弃我呀!你这不是让我一个人活受罪吗!"随着情绪的激愤,声音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大,终于形成了叫喊声。泪流满面、两眼红肿,她的整个身躯都化成了悲哀痛苦。霎时间,我突然感觉,站在不远处的好像不是那种缺乏恩爱激情的中国女人,而像是来自别的国度的、不论从内心到外表都燃烧着爱情欲望的有着正常情欲的女人。但事实是:我眼前的女人的确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妇女,一位在封建礼教长期束缚下、不许公开表露自己真实情感的国度里成长起来的中国妇女。
她的举止的确使我惊讶。要知道,不论是哭诉,还是叫喊,她从没有埋怨由亡夫给她带来的穷苦的日子。同时,也没有要求亡夫能给她的未来修成好光景。可能她十分清楚:阴间的说法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自己心爱的丈夫已经与世长辞了。也就是说,她将永远见不到自己的亲人了。所以,她悲痛欲绝。
是的,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人间,并且无论如何也不能与自己的爱妻再相聚!
这个故事的结尾倒有些戏剧性的变化。两位在荒野遛马的英国小姐也被这位中国妇女的号啕所吸引。她们奔过来,下马,把两匹马交给跟随的马倌后,径直朝仍跪在坟前哭泣的中国妇女走来。她们停住脚步听了一会儿,然后伏下身,轻声地对妇女道:"请不要哭了,要多保重。"说完,她们又十分温柔地搀扶起中国妇女。开始,这位妇女很惊恐,她一下子停止了哭喊。但稍一定神,就恢复了常态。妇女间是可以相互理解的。看到眼前那两张和蔼的面孔,她怎能拒绝对方的善意的安慰呢。她向两位外国小姐瞥去感激的目光,又低下头,然后忽然离开坟地,头也不回地朝家奔去。
祭祀,是中国人生死相连的神秘纽带。不过,在祭祀中只表现生者对死者的怀念,而很少有阴阳两间的会面。不论是哲学家,或是大学者,几乎无人著书立说去阐述阴间人的生活--中国特有的奇异群体。


本页面为铁血书库档案页,提供网友方便查阅,风格简洁,没有眩杂广告。希望带给您一个安静的读书空间,欢迎常来! 军事、历史、玄幻、武侠、网游、言情等大量小说,尽在铁血文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7 03:47 , Processed in 0.351508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