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云帆堂

姚奠中先生诗词书法欣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1: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九七九年春昆明文论会
满目江山无限忠,劫馀历历见苍松。
春城胜会春如海,文苑峥嵘赖好风。

1979年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讨会于昆明召开,并成立学会。姚师应邀出席,并被推选为学会理事。此诗前原有小序称:“与会专家多曾受‘左’害”,这是理解此诗的一把钥匙。文革期间,各高校资历较深的教授,有不少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身心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姚师也曾被罚去烧锅炉,家藏图书被抄没。他有诗云:“孳孳兀兀矢忠诚,劫难频临路不平。”但“风雨晦明无反顾”(《九十抒怀五首》之三)。这正是“满目江山无限忠,劫馀历历见苍松”的注脚。所谓“苍松”,不仅是姚师自信自豪的自喻,也是与会老专家的写照。“春城胜会春如海”,连用两个“春”字,一气贯注:时间为春季,地点为春城,而“如海”之春,则更是为贴切地形容文革结束后迎来文教事业的春天。“峥嵘”,形容文苑的繁荣气象;“赖好风”,正是对划时代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歌颂。
刘熙载论书: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姚先生书作多喜竖式,其自作诗也常以竖式条幅面世。先生《昆明文论会》即是其一,此作虽是旧作重书,但我们依然可以体会到当年先生参会时,面对祖国文教事业春天到来的喜悦。诗人把笔之际即有江山满目壮美气象,以坚实浑厚的书法线条写出,“劫余历历见苍松”,人生百般况味渗透到笔墨之中,“苍松”二字峭拔奇崛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高尚情操,文中三、四句作者平铺直叙,奋笔直书,尤其是“胜会春如海”几字行中见草,体势奇中见稳,既把春城昆明的绚丽景象刻画出来,又好似眼前吹来改革开放的缕缕春风。我们仿佛耳畔响起《春天的故事》的优美旋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三行字一气呵成,赏读之余令人心情舒畅。我们经常说书法和音乐相通,姚先生博学多才,通晓音律,在这里他用自己的诗和多情的毛笔,也给我们创作了一曲动人而别样的“春天的故事”。


(李正民、原旭东赏析)
满月江山.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1: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徐松龛纪念会书
1990年12月9日
居官不屑为身谋,宠辱不惊无怨尤。
世界通观真卓识,瀛寰一志足千秋。
这首诗寥寥28字,概括了徐继畬清廉、坦荡的一生,高度赞誉了徐氏编撰《瀛寰志略》的卓识和历史贡献。
徐松龛(1795—1873),名继畬,字健男,号松龛,山西五台县人。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是中国人放眼看世界的先驱者。徐继畬为官清廉,外任十余年,并未置买田产。在平遥县任超山书院山长时,俸金不足以养家,祖遗薄产,折变殆尽。所以诗中说他“居官不屑为身谋”。这里没有用“不愿”、“不肯”,而强调“不屑”,这就突出了清官的高洁品德和节操。所谓“宠辱不惊无怨尤”,则概括了徐氏仕途的大起大落和从容淡定的胸怀。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他任广西巡抚、福建巡抚,后又署理闽浙总督。咸丰元年(1851年),被人诬告,革职回家,降补太仆寺少卿。咸丰二年,再被诬陷,落职归里。他不怨天不尤人,反而利用这一段时间从事学术研究和诗文写作。直至同治四年(1865年)被重新起用,以三品京堂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
诗的后两句“世界通观真卓识,瀛寰一志足千秋”,对徐继畬编撰的《瀛寰志略》,予以高度评价。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道光帝命徐继畬纂写一书,细述海外形势及各国风土人情。徐即广为搜访,参阅魏源《海国图志》,补其疏漏,并采纳西人杂说,撰成《瀛寰志略》。初刻于福建抚署,同治四年(1865年),总理衙门重刻。全书十卷,图文并茂,于世界各洲之疆域、人口、风俗、物产、盛衰以及列国之比较,皆言颇详。书问世后,获得国内外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徐继畬也被美国学者收入《世界名人录》。此诗的前两句,也可视为姚先生生平遭际的写照。
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姚先生的书法是集大成者,他自幼习书,真、草、隶、篆、行五体皆精,而均臻高境。特别是先生的行书,以鲁公为体,以魏碑为骨,取帖之长,融篆隶笔意,以魄力雄强、奇倔天真、笔力遒劲、意态舒朗而享誉书坛。《纪念徐松龛》一作,我们便可感知到鲜明大气的姚家风范。“居官不屑为身谋”一派刚直浑厚之气扑面而来,“居”、“不”、“屑”、“为”、“身”五字中皆有一撇画,先生持毛颖发力势敌千钧,或收或放,或直或曲,或粗或细,无一雷同。“宠辱由他无怨尤”,篆隶笔法掺之,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世界通观真卓识”一句“观”、“识”变为草法,使整幅章法变活而逸气纵横。行至末句书法更为遒劲,“一”字破笔而出,“志”字巍然耸之,“足”字一捺长枪大戟之势神完气足,“千秋”二字力可扛鼎。姚先生最具北人气质,他的书法同样端庄雄浑,气势开张,威仪慑人,有庙堂之气。书品即人品,先生一生刚正不阿,节义、方正、爱国、爱民的情怀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以颜书为基,在艺术风格上与其个性是相一致的,对徐松龛的学术人品先生也十分激赏,由此,这幅作品是姚先生的又一力作,大气磅礴,正气凛然,让人观之有一种心灵震撼。


(李正民、原旭东赏析)
居官不屑.jpg
居官不屑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1: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五十周年》
一九九二年五月   
为谁创作如何为?搦管构思第一条。
万里云烟来笔底,九洲黎庶入心潮。
春风送暖山花发,时雨洒尘戾气消。
自是延河教泽溥,人民文艺树高标。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分“引言”和“结论”两部分,“引言”发表于1942年5月2日,“结论”发表于5月23日。在“结论”部分,毛泽东同志主要讲了文艺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等问题。到1992年5月,正是《讲话》发表五十周年,全国文化教育界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姚先生也将自己学习《讲话》的心得,提炼为这样一首七律,参加了纪念《讲话》的书法展览。
诗的首联说:“为谁创作如何为,搦管构思第一条。”所谓“第一条”,正是《讲话》“结论”中所说:“什么是我们的问题的中心呢?我认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先生的诗,如此精准地拈出“问题的中心”,可见先生学习《讲话》的认真态度和深刻理解。颈联提出,要为“九州黎庶”而创作,要歌颂伟大祖国的“万里云烟”和革命群众的千秋事业,这才是“人民文艺的高标准。”《文心雕龙•神思》篇论创作构思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对艺术想象作了形象的描述,但缺乏现实内容。先生则将古代文论与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讲话》结合起来,对“为谁创作如何为”这个“问题的中心”,作了与时俱进的诗意阐释。颔联“春风送暖”、“时雨洒尘”,是对20世纪90年代初的政治气候、党的政策的歌颂;“山花发”喻指文艺创作的欣欣向荣,“戾气”则是形容“四人帮”摧残文化教育的凶暴气焰。而一个“消”字,一字千钧,准确地形象地写出了“四人帮”反党集团的灰飞烟灭。199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姚奠中诗文辑存》时,先生提出将此诗手书印在封面上,足见对这首诗的重视。
姚先生承太炎之风,他对文化道义的担当和传承可谓风骨铮铮,当仁不让。先生荣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后,有一段感言,他说:“获奖得名,应该是高兴的,但‘名为实宾’,是身外之物,对个人不足轻重,由于书法又是文化载体,因而对社会具有双重作用。所以我们既要把字写得正,写得好,为书坛树立一种正气,又要通过内容,对社会起到推动和谐、进步的导向作用。”可以说,先生的这几句话是对毛泽东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认真贯彻,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的正确把握,《延安文艺座会讲话五十周年》四条屏是先生正大气象书风的代表。王羲之云“凡书贵乎沉静”,此作整体调子是沉静的,沉静的书风来自敬谨的心灵,“为谁创作如何为?搦管构思第一条”,作者饱蘸深情和着浓墨下笔,搦管之际亦是思绪万千,自然万里云烟,心潮涌动。“心潮”二字为点晴传神之笔,“春风送暖山花发”从容写出,含蓄而深沉。“时雨洒尘”之“洒”字无限生机,传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后两句中“延河教泽溥”写的极为开阔,让人感觉讲话精神的一种广播力量,“人民文艺树高标”以凝重的笔调结束正文。此作力到笔到,笔笔分明,蕴藉淳厚而神采焕然。如果说当代书坛和艺术界缺什么,我想缺得就是这种正大气象和严肃的创作态度。在创作中,我们很多人为创作而“创作”,为艺术而“艺术”,追怪求异,舍本逐末,坠入迷途而不得自返。读一读毛主席的文艺座谈会讲话,读一读先生的诗词书法,不啻为一剂清醒药和强心针。


(李正民、原旭东赏析)
为谁创作.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1: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四精神两面旗
——为九三学社创建五十周年而作,
于时一九九五年秋八月令辰   
五四精神两面旗,当年国事尽堪悲。
生民悬解思分任,灯塔光昭路不移。
得道江山成一统,无情海岛痛分离。
前修携手经风雨,此日同舟更有为。
1995年8月,九三学社创建五十周年之际,作为山西九三学社的领导人,先生心潮起伏,欣然命笔,抒发了高举“五四”运动民主与科学“两面旗”,与共产党风雨同舟、继续革命的壮志豪情。
全诗第二句“当年国事尽堪悲”,包孕着丰富的内涵:1915年12月,袁世凯公然宣布推翻民国,恢复帝制;1917年7月,张勋复辟;1918年3月,南北战争开始;1919年1月,巴黎和会上否决了中国取消不平等条约的正当要求;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而这些“尽堪悲”的国事,其原由皆是封建独裁统治和由此造成的愚昧落后、被帝国主义侵略践踏。所以,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的“五四”运动,是救国救民的运动。颈联之“悬解”,即解民倒悬,从困境中解救百姓。“倒悬”一词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倒悬”即头朝下脚朝上地被吊起来,比喻处境极困苦危急。“灯塔光昭路不移”,指共产党指引的光明大道。“昭”为明亮、彰显之意,与“照”意相近。但“照”为仄声字,与诗律不合,故用“昭”。         可见先生七律之严谨。尾联两句一脉相承,上句写“前修”,即前贤之披荆斩棘,下句写我辈之继承遗志、发扬光大。“同舟”,指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奋发有为,为祖国统一、繁荣富强而努力。
以一己书法,写一己诗文,一脉相承,各尽其趣。这是身兼学者、教授、诗人、书家的姚先生之耀眼闪光点。九三学社创建五十周年先生所书的四条屏,行笔爽朗而隽永,结体稳妥而灵动,布局规矩而潇洒,整篇以气行笔,情感深沉,一派生机。首句“五四精神”振迅天真,“神”字一竖气至势开,二行“国事尽堪悲”中“悲”浓缩了屈辱、愤怒、不平、忧思等情感纠结,可谓“一叶知秋”。“灯塔光昭”、“得道江山”先生用笔果断,直抒胸臆,真情显露,后两条屏中“无情海岛恨离居”的“恨”字,“携手经风雨”的“携”字写的饶有意趣,两种情感立判纸面,“恨”之切齿,“携”之殷切,翰墨寄情,为大家神来之笔。此四条屏足见姚先生的书法境界之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元军先生在谈到先生的书法时讲到:姚先生的作品比较彻底地将中国文化展现出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辩证关系,有很高的境界。确为中的之语。如果说“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两面旗,那么姚先生做为一代独具风骨的中华文化传薪者,在我们心头上,他的学问和人格也是光昭千秋、永远飘扬、令人景仰、催人奋进的鲜艳旗帜。                                                                                                                                                                                                               


(李正民、原旭东赏析)
五四精神.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1: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九九七年六月迁居口占
出有车兮食有鱼,老妻相将入新居。
菲才未副明时望,珍惜耄年事业馀。

如果说,《五四精神两面旗》是一首雄壮的战斗进行曲的话,那么,这首“迁居口占”就好比一首轻松欢快的小夜曲。两相对照,呈现出作者多样的风格,这正是成熟的诗家的标志。
全诗首句用《战国策》中冯谖客孟尝君的典故。冯谖初至孟府,自谓无能,故被轻视,受冷遇。他弹着自己的长剑唱道:回家吧,吃不到鱼,也坐不上车。孟尝君听说后,让他享受到吃鱼、坐车的待遇。后来他帮助孟尝君收债,竟焚烧了债卷,不要百姓还债,因此大得民心。孟尝君遇难时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化险为夷。冯谖帮助孟尝君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先生借此典故比喻自己得到党和政府的信任和重用,担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享有相应的优厚待遇,1997年6月,又分到新的寓所,心情激动。第二句“老妻相将入新居”,令人想到《木兰诗》中的“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和平年代乔迁新居之喜,是否不亚于战争年代壮士凯旋之喜呢?所言“老妻”,即山西大学图书馆资深馆员李树兰老师。诗的前两句写客观事实,后两句则是主体情感的超趣。“菲才”,即薄才,这当然是先生的自谦之词。所谓“未副明时望”,又表现出先生对自己的苛求,令人肃然起敬。事实上,仅以培养硕士研究生为例,从1978年先生65岁开始,已连续招收了四届共20余人,同时还担任山西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承担科研任务,又有政协工作和一些学术团体的兼职。如此“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正是为了报效“明时”。末句“耄”,指八九十岁的年龄。先生写此诗的一九九七年,已八十四岁,确是“耄年”,但仍然殷殷自勉,要“珍惜事业馀”,即为教育事业继续发挥余热,无私奉献。
杜甫有诗句:“白日放歌须纵酒”、“漫卷诗书喜欲狂”。如果我们断章取意的话,那么姚先生《迁居口占》一作中可以想见传统文人或者说知识分子的那份天真,那种激情,“兴感之由,若合一契”。面对这条横幅作品,我们神思穿梭字里行间,纸上的墨迹给了阅读者极大的审美空间,活泼的书法撩拨诗人和读者的心弦。姚先生是碑派书法的圣手,但在这里,他去掉了碑版之书起笔的圭角峭露和转折的刀削斧劈,而用笔如惠风一般,不激不励,委婉流动,整篇散发着亲和力,如叙家长。“出有车兮食有鱼”知足常乐,先生下笔即以欢快的调子入手,“老妻相将入新居”中“新居”二字定格特写,打破前四行三字一组的成规,我们从跳跃摆动连贯拉长的线条中,亦能窥见诗人迁入新居的激动心情。“菲才未副明时望,珍惜耄年事业余”两句,书家由感性渐变为理性,用笔速度由快渐慢,心态激动转为平和,至末句书法线条有所持重,老骥伏枥之心跃然笔端。姚先生的书法重骨力,多具雄健刚毅,而此幅作品含蓄淡雅,更具冲和之美。不同的书法情调,给了我们的不同的艺术美感。由此,我们可以益加深深理解“书者,抒也”的真正内涵。


(李正民、原旭东赏析)
出有车马1.jpg
出有车马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1: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登   高

纵目重峦似海潮,黄河一线夕阳娇。
风雷万里撼山动,始觉危峰脚底高。
赏会:
山,或以其巍峨壮丽、连绵不断,或以其高耸入云、峻峭秀美,或以其移步换形、清幽深邃打动着千千万万人的心。古往今来写山的诗如横河沙砾,何啻千万。象杜甫写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象苏东坡写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象杨万里写群山:莫道下岭便无难,赚的行人错喜欢。正在万山圈子里,这山放出那山拦。王之涣写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虽然不是写山,但其意境与杜甫的泰山诗一样,都是说要有大视野有大格局必须再向上攀登。他们的诗,短短几句话,不但将山形山貌山声山曲写出,并且富含人生哲理,才能够传颂千古。
而姚奠中先生这首诗写山,在唐宋大家写山的基础上,又有新意,亦足以千古传颂。
此诗前两句写景:纵目重峦似海潮,黄河一线夕阳娇。极目远望重重山峦象海潮一般,没有去过云贵川高原,没有走遍山西崇山峻岭中的人,很难想象出这样的山景。气魄非常宏大。而奔腾汹涌的黄河远远望去在火红的夕阳下只有一线,山、河、娇红的夕阳,绘出一幅辽阔壮美的图景。
至此,诗人笔锋一转:风雷万里撼山动,始觉危峰脚底高!
这两句既是写北武当山,又是对记忆中所有山的概括。既是写景更是写一种做人做事的境界、人生的境界。埋头爬山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达到的高度,当站起身来擦汗时,突然间听到风啸雷动,好像也能感受到黄河在山下的咆哮,方才知道自己站在了高高的危峰之上。
难怪人们坐在一起,长时间的咀嚼回味这首诗,越读越有味,越读感慨,越读越奋发。不仅是诗人超凡绝俗的胸怀跃然纸上,更有一种乐观的精神弥漫其间,让人读来不禁拍案击节、荡气回肠。
书法本是寂寞之道,临摹古帖,遥追古人,书家独自在静谧的书斋中思接千载自得其乐。寄情山水则是书法家艺术生活的另一层面,怀素“观夏云随风变化,顿有所悟,遂至妙绝”,黄庭坚“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这助。”山水无语处处玄机,无不滋养着艺术家的性灵。姚先生登临北武当山倍觉心旷神怡,书家用跌宕苍劲的笔触写道“纵目重峦似海潮,黄河一线夕阳骄。”,“峦”字如峰起云涌,“潮”字似波浪翻滚,前两句运笔自如,拙朴醇雅。“风雷万里撼山动,始觉危峰脚底高”,诗人遐想神游,萧然忘羁,觉风雷撼动,踏危峰脚底,“撼”字刻画出振奋的心灵,“峰”字书写出山峦的多姿。自有心胸甲天下,袖中藏得诗卷归。峥嵘的山水气象开启了书家心灵的通道,获得了一种激荡的生命体验。《登高》一作拙朴古茂,而豪气干云,苍郁厚重而奇韵迭出。谈到书法的境界,姚先生有一段精僻的论述,他说:“昔日刘彦和说:‘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说要把个人投入到山水中去,再高一层,则如庄子所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物化’就是个人与自然溶为一体。这样说,似乎太玄了,其实并非不可捉摸,而是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不特绘画如此,书法也一样,当文字脱离直接的象形,经过了书体演变,成为名家的法书以后,法书就形成了各自的具体形象。所以对具体形象和对具体事物一样,通过观察,通过分析综合和形象思维,体味其神理,融会贯通,然后传之笔墨,不在于一笔一画像古人,而在于传其精神。不如此,只能是书工,不能算工书。”这段话讲的通俗易懂而道理深刻,元气淋漓的《登高》之作是“物化”后的妙迹,是先生得山水之气,极风云大观的心声。

(梁归智、原旭东赏析)
登高旧作“纵目”.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1: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香山有怀

西山古墅对朝霞,劫火生民亿万家。
永记元戎飞羽檄,直追穷寇到天涯。
且从小苑参苍柏,不向荒郊数暮鸦。
眼底几多忧国士,春寒催发玉兰花。

此诗前面有小序:“1989年3月28日。全国政协七届二次会议期间,余寓香山饭店。寓后半山有双清别墅,为党中央1949年4月后驻跸之处,亦即指挥百万大军渡江解放全中国处也。”姚先生于1983年4月山西省政协第五届全会上当选为副主席,6月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出席全国政协六届委员会大会。1988年3月再次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山西省政协副主席。1989年3月参加全国政协七届二次会议,寓居北京西山,3月16日写给夫人李树兰的家信中有云:“16日晨6时20分准时到京,7时30分到住地香山饭店,住232号房间。”此诗作于28日,乃会议期间“忙里偷闲”参访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旧居双清别墅而吟咏抒怀也。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和情怀,而这种信仰和情怀的形成,青年时期的遭遇感受起奠基作用。姚先生出生于1913即中华民国二年,青少年时期历经长期的国内动乱,特别是19岁那年发生“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八年抗战后接着三年国内战争,历尽颠沛流离挣扎抗争,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渴望之强烈,成长于和平时期的后代人难以有那种切肤刻骨之感。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最终统一了中国,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肃清了长期以来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使国家走上了和平建设的轨道。尽管此后有各种挫折和曲折,但对姚先生那一代人来说,对政府、领袖和执政党确有一腔发自内心的深厚衷情,特别是“文革”后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省政协副主席,面对双清别墅这样富有历史意义的革命古迹,感慨激动,发之于歌咏,乃真情实感,而非趋时“颂圣”。
这首诗分前后两段,前四句为第一段,乃怀古;后四句为第二段,是感今。首联“朝霞”和“劫火”是两个关键词,前者是1949年国家终于统一的象征,后者是此前三四十年长期动乱的喻指。双清别墅正是由动乱而统一之重大转变的历史指挥所,亲履其地,怎能不回想起当年运筹帷幄的领袖之雄才大略呢?
1949年4月,毛泽东正是在双清别墅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3日解放军就渡过了长江占领了南京的总统府,国民党残余势力只有逃往台湾岛。毛泽东就是在此后4月某日创作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名句,此即“永记元戎飞羽檄,直追穷寇到天涯”的出典。当年国民党曾幻想隔长江而搞南北朝,而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坚决果断,以雷霆万钧之力,一举统一了中国大陆。从历史的长河鸟瞰,这固然是狂风暴雨月落日升的大观,作为当代人则因经历立场的差别而心感迥异。海峡那边的龙应台痛慨“大江大海”之颠覆涂炭,而当时对国民党政府早已绝望而急切渴望统一并亲躬其遇的姚先生,面对重要遗迹,回首往事,则有一份非亲历者所能体会的兴奋与沧桑感。
后半“且从小苑参苍柏”由历史的缅怀回到了现实,“小苑”指双清别墅,“参苍柏”表面上是说欣赏别墅周围的松柏树,而一个“参”再加一个“苍”字,就和上半首的历史风云自然联系了起来。“参”者“参悟”也,“苍”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间寓意颇深。而“不向荒郊数暮鸦”则是姚先生一贯的“向前看”积极进取人生观的表达。此年先生已经77岁,是“暮年”了,却老骥伏枥,意气风发,关心国事,哪里有丝毫“荒郊数暮鸦”的颓唐呢! 1989年3月末,正是改革开放初见成效后新的矛盾酝酿丛生已颇尖锐的时期,当时全国各种思潮涌动,议论纷纭,作为参政议政的全国政协会议,当然也有反映。此即“眼底几多忧国士”之时代背景。而最后一句说“春寒”反而“催发玉兰花”,固然也是香山实景,但更是以景喻意,面对复杂的现实,传达对客观形势的一种主观情绪,基调还是乐观的。“发”原作“绽”,从音韵而言,“发”和“花”音近,似不如“绽”,但从意思来说,“发”则更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量。玉兰花绽发作结句,从诗艺言,仍是“以景结”,形象感强而有馀味。
本诗是步李商隐《隋宫》原韵。李诗是:“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韵脚响亮,对仗工稳,意象繁复,但传达的情绪是慨叹隋朝毁灭的历史兴亡感,压抑低沉。姚先生的诗则昂扬向上,朝霞,玉兰花,亿万家,元戎,苍柏,多用靓词大词,造成意象明亮、声调铿锵、气势开阔遒劲的意境,“挥羽檄到天涯”一联为流水对,更增加了一种舒宕雄放之气概。这自然是不同时代和作者的差异。
1999年12月8日,我已调大连,曾步姚老诗原韵芹献一首:“千秋风雨几朝霞,谁向神州忆故家?庄子多情体道语,右军绝艺富生涯。长悬绛帐栽桃李,不上迷楼点鹊鸦。独在蓬壶得意处,当年立雪笑梅花。”或者也有助于鉴赏姚老的大作吧。
从书法艺术方面来谈,《香山有怀》是姚先生书艺绝不可忽略而绕过的一个点。传世名家皆胜在用笔,无论大屏巨幛或片纸寸缣,观其笔中之性,诸多感怀油然而生,心神往之不能自已。《香山有怀》行草四条屏融碑于帖,章法参差错落,用笔疾涩徐迟,点画轻重粗细,尽随书家性情而随意挥洒。诗人吟诵的韵律,化作笔下的翻腾,抑扬顿挫,间行间草,先生濡墨挥运,擒纵自如,线条将浓遂枯,笔势与字势连接映带,气息氤氲,豪迈风流。“西山”二字苍劲落笔,“朝霞”二字绚丽多姿,三十多年的战乱动荡,民不聊生,一个愤怒而奇倔的“劫”字破纸而出。“飞羽”传“檄”几个用笔疾速的草字,令人联想到解放军进军全国的破竹之势,“直追穷寇”四个字的北碑气质彰显出毛主席的英明果断,“小苑”、“苍柏”、“荒郊”、“暮鸦”几字既是一幅幅映入眼帘的画面,也是诗人胸中阵阵涌起的波澜。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始终关注着国家和民族命运,先生早年就曾赋诗“胸怀家国事,午夜泛愁潮,”不过,在这里,他用昂扬的笔意,自信而从容写下“春寒催发玉兰花”,末句笔势奔放,催人奋进。此作落长款“全国政协七届二次会间有暇参观双清别墅百万雄师过大江下令处也,时寓香山饭店,姚奠中”洋洋洒洒一气贯成,尤为精绝。 “全国政协七届二次会”  略大与“玉兰花”三字呼应,似成正文有机部分,后两行款字一长一短,“姚奠中”三字过行半而稳稳落下,一白一朱印章钤盖大方,整幅空间通透自然。《香山有怀》诗作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挥洒之际,舒卷风云之色。四条屏书法畅快不乏含蓄,苍茫亦见灵动,气韵生动,骨力遒劲,出于天成,可谓神品。


(梁归智、原旭东赏析)

[ 本帖最后由 云帆堂 于 2011-12-7 11:51 编辑 ]
行草自作诗“西山古墅”2.jpg
行草自作诗“西山古墅”.jpg
行草自作诗“西山古墅”2.jpg
行草自作诗“西山古墅”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1:5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集 庄 自 署

           为一世蕲乎乱,之二虫又何知?

这是将《庄子•逍遥游》中并非一处的两句话“集句”为一副联语。从联语所要求的对仗技巧而言,“为”对“之”,“一世”对“二虫”,“蕲乎乱”对“又何知”,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自然而工巧。
上句在这样一段原文中:“肩吾问于连叔:‘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这本是通过两个虚构人物的对话传达一种哲学思想。肩吾转述的接舆之言描述了一种“超人”形象,所谓藐姑射之山的神人。连叔则嘲笑肩舆不理解“超人”境界,进一步发挥“超人”的不同凡响,说其境界和德行“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意思是“超人”的胸怀境界空前宏大雄伟,包罗万象,早已超越了“天下”的狭隘概念。
由于古籍没有句逗,而词义也古今流转变迁,具体解释起来,就存在歧异。比如断句标点,有作“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又有“將旁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而“蕲”训为“祈求”或“安定”;“乱”训为“混乱”或“治理”(所谓反训,即上古文章有些字其实正表达其字面相反意思)等不同意义。
下句的原文语境是:“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而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适苍莽者,三飧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这个寓言接着北冥大鱼化为鹏鸟腾飞的故事,说蜩与学鸠两个小动物不能理解鲲鹏的境界,进而引申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辩证相对哲理。古人把一切动物分为“六虫”,如能飞翔类为羽虫,人类为裸虫。“之二虫”就是指蜩(蝉)与学鸠(小鸟),“又何知”当然是嘲笑它们囿于常情常理,对超凡境界无认知能力。
姚先生《庄子闲绎》中阐述《逍遥游》有云:“至人、神人等名,乃为有特殊修养者之号。而所谓‘入水不濡’、‘入火不热’等特异之事,皆就其精神状况而言。盖其知识上已破除死生寿夭之见,而心理上亦遂觉与大化为一。故‘不食五谷’可,‘水不濡’,‘火不热’,亦无不可。言其精神方面,免除一切灾害也。”这就是姚先生理解的“逍遥游”,其要旨在“精神”“修养”的超越。但超越后意欲何为?却并非高蹈避世,而是不再顾及个人得失利害生死,而将生命热情投入于“为一世蕲乎乱”。“蕲乎乱”无论阐解为“安定纷乱”或“祈求大治”,都是一种热辣辣的人间情怀。曲解庄子哲学为“消极”一类,都像那两个小雀虫对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无法理解一样,此即“之二虫又何知”之转喻微言。
姚先生27岁在安徽柏浦“菿汉国学讲习班”任主讲时,制定了十条“教条”:“以正己为本,以从义为怀,以博学为知,以勇决为行,以用世为归,不苛于人,不阿于党,不囿于陋,不馁于势,不淫于华。”这是姚先生为学生也是为自己确立的立身处世之原则性铭箴,可视为这副集庄联语情怀的具体细化。
这也是他师承章太炎《齐物论释》“贯通”、“求是”和“致用”的学术传统,发扬庄子“大知观于远近”(《秋水》)然后能知“大通为一”而始终身体力行之境界体现。姚先生不认同庄子隶于南方“楚文化”的说法,认为蒙城处南北交会之地,故庄子实乃融汇南北而得“天下之中”的思想集大成者。
姚先生回忆从章太炎学习时情形说:“我的研究方向,就定为诸子,而以庄子为重点。章先生也很赞成我治诸子。我研究庄子,主要是看重庄子对人生的作用,特别对精神修养的作用。使人思想开阔,毫不偏执,而意志坚定。”纵观姚先生一生行履,的确把《庄子》的精华付诸了实践,难怪要书写这幅集庄联语并长期悬于厅堂了。
姚先生还有另一幅集庄联语“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在挽友人及题赠等联语中也常用庄典,如“伟哉造物将悉以女运,嗟来桑户而已返其真”、“薪尽火传寓诸无竟,功遂身退死而不亡”、“德近坐忘子綦能闻天籁,年超不逾荀卿最为老师”、“吹万入乐章”、“吾其鱼乎思夏后”等,足见其寝饋庄子意境之深了,当然这是一个因觉悟到宇宙之大而超越一己小我,天人合一乐观而非悲观进取而非退隐,实际上综合了儒、道、禅等传统真萃,章、姚一脉相承的庄子。
古大家之书,必通篆籀。颜鲁公俯仰一世,其书宽博伟岸有篆籀之气。姚先生书法以颜为体,融篆、隶、魏碑为一炉,其书篆籀之气比颜真卿来的更加彻底。“为一世蕲乎乱,之二虫又何知”一联,结构淳古,圆浑内敛,蕴藉和谐,大巧若拙,高古之气驻然纸墨。这幅对联与先生所书其他对联有很大差异,其结字平稳、魏中见隶,用笔使转劲逸、绵里裹铁,大提大按的动作不多,行笔犹如打太极,整体书风颇为凝重,上联“乱”字,下联“何”字稍加调整,浑穆中亦见灵动。先生早年于《郑文公》碑用功尤勤,此联足见《郑文公》之壮美气象。上联款“集庄子语”,下联“姚奠中”数字内敛隽永,天真古拙,相映成趣。先生对诸子研习尤深,尤爱老庄,此联集庄子语而成,其境之高常人难望其项背。先生文章气节皆为一流,余事作书,更有俯视一切之概,动于天然合于道。这幅对联也确实传达了先生的心声和气格,妙悟庄子,积贮于心,发之于笔,“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无源之流必不能入东海,无本之木决难以参青天。明项穆说:“书中仙手,致中极和,可以发天地之玄微,宣道义之蕴奥,继往圣之绝学,开后觉之良心,功将礼乐同体,名与日月并曜。”赏读姚先生书法文章,觉此语不虚。


(梁归智、原旭东赏析)
为一世.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1: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1: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29 04:16 , Processed in 1.766850 second(s), 1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