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125|回复: 19

2008年第2期《东方艺术》专栏介绍“八面风”团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0 09: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照片 130.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5-20 09: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 131.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5-20 09: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 13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5-20 09: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 133.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5-20 09: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 134.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5-20 09: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 135.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5-20 09: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 136.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5-20 09: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 137.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5-20 09: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 138.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5-20 10: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八 面 风 侧 记
  
                                               
玄 达




          让我们承认,最重要的是要成为什么,或者让我们受惠于这种疑问……

                                                                                      ——威廉姆•燕卜荪




        提起“八面风”,不得不提中国书法院,因为这个小团体就是从中国书法院走出来的,加上首届成立的“五号线”和三届新成立的“930专线”,都具有中国书法院的教育背景,这三个小团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年青化,专业化,全国化。就拿“八面风”这支小团体来说,这八个人都是70后出生在全国不同省市的青年,有5人曾受过高校专业训练,有3人来自全国不同的民间社团,且都曾在当地担任过书协理事以上的职务,都曾在全国性书法大赛中获奖入展,在最近举办的九届国展中,就取得6人入展,4人获奖的好成绩,在《书法报》、《书法产业报》、《书法网》、《中国书法家》、《当代书法网》、《中国书法网》等系列报刊网络上发表专题,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各自的努力,我想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同一个时间来到了中国书法院,在中国书法院浓厚的艺术氛围下,在各位名师的指点下,在每次切磋交流中,圆了各自的艺术梦,结下了真挚的情,而这个梦他们还要一直做下去,这份情自然会更加深厚。

      
一、踏实做人


       2006年9月11日,一个很平常的日子,有一位青年,他背起了行囊,告别父母,踏上了北上的火车,火车启动的那一刻,他的心就飞向了远方,钢轨作银蛇般舞动,一座座城市在窗口隐退,一幕幕场景在他脑中隐现……

       三年前的冬天,他来到这座城市,当时在《中国书画》做编辑的两位朋友接待了他。他们一起穿行在车灯如海的三环路段,看到北京的夜空很黑很深。后来穿过许多陌生的巷子,来到一间筒子楼,房间很冷,仔细一看,房间没有任何取暖设备,一扇窗户的玻璃掉了,当时他站在这透着冰风的窗前,听到有呼呼的车声起伏,茫茫的黑夜被一层浅浅的黄色的灯光笼罩着,他感到鼻子一阵阵酸胀,心里像是憋了一块什么东西。进到另外一间房,才知道画家的房间更乱,墙上挂着他三尺四尺的画稿,一大片一大片的黑,一缕缕一缕缕的白,恍兮忽兮之间,感受到那夺人的才气与灵光,令他心头一震……日子在一天一天的流逝,他回到家乡后,还是像往常一样生活,可每当他在深夜提起毛笔,那扇破旧的窗户,就出现在他的眼前,清晰得如同昨日,它是那么凄美,那么令人神往,渐渐的,在他的梦里出现了呼啸而上的火车,车外雪花飞舞,他总是担心怕赶不上这趟车。终于有一天,他放下一切,踏上了这趟北上的车。这个时候再见到这两位朋友的时候,一位已经是王镛老师的在读博士,而另一位亦是名满京城的大画家,偌大的北京,平地竖起来两根标杆来。

        这就是“八面风”成员中一位青年来到中国书法院时的情景,相信其他几位多少有些类似的感触,因为要来到中国书法院学习一年,要准备,要离别,要放弃,更多的是要努力,要改变,要期待。北京有它特殊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其艺术敏感度、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快捷开放的时代信息,都是其他地方所不及的。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书家不缺少敏锐、能量、意志力、冲动、激情、创造力甚至荷尔蒙,他们尊重自己的感知和经验,这些或许并不完善,但他们勤于探讨,探讨学习的方法,探讨处世的良方;他们对周遭的一切所在发出疑问:面对当代书坛,以何安身立命?

        刚进入中国书法院学习,只见课堂里人头黑压压的一片,沃兴华老师的课很精彩,让很多不安的心平静了下来,在几次集体点评中,大家都在悄悄关注对方的作品,了解各自的实力水平。一个多月下来,同学们在多次交流活动中,相互之间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后来万力和我悄悄谈起,说是要组建一个小团体,要找几个手头功夫较硬,性情相投,70后出生的几个朋友在一起聚聚,把老师上的课再私下地交流巩固,平均每个月作个专题,争取能促进各自的提高。这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八个人很快就聚在了一起,在212寝室经过几次秘密讨论,大家很快就达成了共识,李明取了个“八面风”,大家一致通过。这个名字的寓意很好,简洁大方,旨在立足传统,取法经典,保持个性,共同提高。

       在2006年10月下旬的一天傍晚,在燕郊镇的一家酒楼,我们八个人聚在了一起,“八面风”宣布正式成立。万力是策划组建这个团体的“主谋”,也是为这个团体最讲奉献,最能吃苦的“线人”,每次做网上专题,都是他来发帖,每次活动交流,都是他来联系,按年龄排行老三;曾经当过宣传部秘书的李明,颇有儒雅之风,办起事来考虑得周详得体,进退自如,按年龄排行老大;老二周天,一头短发,两道浓眉,唯一的京籍成员,在高校中文系就教的他,满腹经纶,文思敏捷,每次交流,总会和你一起琢磨出一些新鲜的东西来,八面风有他,学术的氛围浓厚了许多;老四田九亭,人如其名,出落得“亭亭玉立”,走起路来,笔挺笔挺,一笑露出两个小虎牙,显得憨厚可爱,平时不太爱说话,可一旦看到身边的朋友有困难,立马援手,为同学朋友刻印,通宵达旦的干,临近结业时,他足足刻了500多方印石;集贤居士刘建国,是个灌篮高手,刚跟他接触时,感觉这个人有些冷傲,可一旦和他交往,你就会从骨子里欣赏这个人,从来都不事张扬的他总是那么平淡冷静,常有超然物外之想,此人排行老五;老七李锐和老六我,门对门住着,都是羊年出生,都爱陈氏太极,都爱唱上两句,这一下臭味相投,自然在一起玩的时候多,我比他虚长几月,却没有他成熟稳重,他总是乐呵呵的,是我们几个当中最具亲和力的一员; 84年出生的卫玮,是最小的老弟,略有些老成的他多次成为同学的坐上宾,他17岁就出外游学,拜在何应辉老师的门下,下笔非常精熟,和他的年龄对比起来,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这八个人,就是“八面风”的全部阵容,其中有3人来自山东,有2人来自甘肃,一个安徽人,一个北京人,一个湖南人 ,这八个人各具面貌,各有所长,目前,有五位选择留在北京,三位选择回家发展,李明上了曾来德书法精英班,周天继续在大学教书,万力和一拨同学在通州土桥住下,借着北京的气场,在家用功学画,田九亭回原单位工作了一阵,现在又来到中国篆刻院插班了,刘建国和一拨同学在西四环的一家宾馆住下,也是多方游学,以学画为主,我留在了一个院校办公室,李锐和卫玮两个各奔东西,一个回山东,一个回甘肃,他俩回家以后扩大了招生规模,盖起了大工作室,生活得有滋有味。

       二、认真写字

        有人说“人所面对的问题永远比人能总结出的真理多,书法学习就是一个引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一旦爱上书法,便会变作永远的旅人,在这条寂寞的路途上,倘若能遇上几个有着相似体会的人,不失为一种快乐,在书法圈里,可以交上一辈子的朋友。异己性与交往是人生活中主要的内容,而书法具有同源性和亲近性,虽说书法需要独立完成,但各自体会到的微妙之处永远只会和有相同体会的人共参,或者虔诚地面对老师和智者。

       值得欣慰的是“八面风”的几位同仁可以坐在教室、寝室长时间地交流比划,可以坐在七渡的山头一起体味山石的鬼斧神工,可以在寂寞的时候一起歌唱,可以在分离的时候彼此祝福;值得欣慰的是“八面风”的几位同仁永远也不会有“串门”的现象,却可以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可能是由于各自的人生经历和学习背景不一,有着各自的审美追求和用笔方法。

       李明偏重于对二王笔法的锤炼,追求儒雅的气息。看过他早年印制的册子,笔法精妙,有宋人气息隐现笔端,来书法院以后,更加注重字形的处理,作字虽小,然雍容自如,以微妙的用笔节奏丰富篇章。记得有一次他来213寝室传经送宝,随手在册页上抄上一首唐诗,就是一副精妙的小品,我问如何才得此功夫,他说除了临摹还是临摹,每逢大赛,他都要先临帖数天。方法用对了,路子看准了,功夫下足了,有些东西自然随之而来,原单位的领导很看好他,为他在地方上开设了书法院,兼着院长的担子又来曾来德工作室取经了。

       文笔最好的要数周天,他是好几家报刊的特约编辑,诗书画印兼修,记得在七渡写生,他对着山石,一遍焦墨钩抹下来,山脉自现,层次分明,才知道他是老手。平时见得多的是他篆隶参合的对联和跳跃多姿的横幅草书,有他独特的想法,个性自然明显。

       卧云居士万力,是大家公认的国展高手,他不喜人多,不乱动笔,平日里总爱琢磨,动笔则四指在侧,万豪齐力,字有游龙姿,线作金刚色,人多博取,他独钟情于张瑞图。江河万顷,只取一瓢,看来坚守自有心得。

       田九亭虽说是山东大汉,可爱上的是黄牧甫的细朱文,刀法娴熟,线条劲挺,得到石开老师的充分肯定。平时喜临秦楚汉简,用笔温文尔雅,异常洁净,结字融会多家,自出机杼,也是瘦净可人。术业有专攻,累积多了,自然会有成绩,踏实才能走远,一点没错。

       在我的印象当中,刘建国的线是写得最黑的,线黑是由于气厚,这得力于他篆隶的功夫,也是由于早年得力于曾翔老师的指点,捉石刻印,也是刀法纷披,真力弥满。其行草涉猎多家,碑帖兼容,时有新意,字形大开大合,用笔纵横驰骋,令观者叹服。去年下半年去过两次西四环,见到他贴在墙头的画稿,比他在七渡写生的画稿多了几分文气,用笔作色都得力于他的书法,笔头硬了,自然有了几分底气。

        最善学的是李锐,随手拿来一本法帖,只消半日功夫,他就能用其一二,创作大小尺幅的隶书作品,拈手就来,笔纸相触,妙不可言,绝无苦涩。他的这种才能还表现在临画、刻印和作诗上。书法带给他更多的是快乐,是与生活发生的种种关系的微妙体验,我想用风流才子来形容他,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提起卫玮,就让我想起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小将罗通,锐不可挡。很少看见在他这个年龄有这般功夫的,也许是一通百通,在中国书法院的第一次集体点评时,他的一张八尺隶书对联就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以为他来自四川,后来才得知他的年龄虽小,可学习书法的时间不短,用笔随势生发,起伏有致,结体精巧娴熟,得力于碑额造像,且节奏从容旷达,出生于大西北的他,可以放马平川。

       传统从来就不是老学究,它是不断生成的东西。书法有它演变的轨迹,而这轨迹与最有生命的事物是相通的,只有在积累到一定的时候,人才有更透彻的理解,才知道某种方式是最适合自己的,或许在别人的眼里就变成了一种新锐的视角,一种智慧的发现。愿我们能更从容地放慢脚步,更踏实地行走,让我们共同期待:当绿叶爬满了枯枝,当月光照亮了窗台,把自己放在纸上,浅吟低唱……

       最后写上:

       明月出东海,天涯共清辉.不作伤春别离,休负耀祖之期,塌实走路,染墨不移.人生坦荡荡,无复计东西.敢借热胆,再加蛮干,明心抱拙不怕吃亏.京鼓阵阵,羌笛靡靡,自有古琴披披.车轮滚滚,烟尘淡淡,再看阡陌依依.人生一条风雨路,走到天山大漠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6 23:04 , Processed in 0.471049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