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50|回复: 6

半禅堂的五个法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 15: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半禅堂的五个法门
    一直以来,我以一个俗家弟子的身份,努力去体悟先生的文艺思想以及为人做事的真谛。但,好象总是在门外晃悠,没有入门。突然有一天,先生的斋号半禅堂映入脑海,使我联想起《大乘起信论义记》关于法门的解语:“轨生物解曰法,圣智通游曰门”。然后再参半禅堂,就有了舒服愉快的感觉,感到豁然开朗。佛家有八万四千法门,我谓先生自有五个法门。不妨试着从这五个法门进入半禅堂的世界,进而领略先生艺术人生的“轨生物解”和“圣智通游”。
                     一
    从《书谱》以降至清大概都可归尊帖一路。至清季阮元《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包世臣《艺舟双楫》开尊碑之先河,尤其康南海《广艺舟双楫》大发尊碑及碑帖结合说法后,碑学理论确立,之后,似乎再没有大的突破。唯先生于八十年代中期,卓然提出魏碑行书理论,发前人、今人所未发,赫然书坛。后经近二十年不断提炼总结,蔚成碑体行、草书系统理论。这些理论,集中体现在先生的《魏体行书及其代表书家》、《碑体草书及历史价值》、《康有为书法评传》、《一代书家于右任》和《碑体行书近想》几篇文章中。在这些篇章中,先生不仅富有创见地概括出碑体行、草书的概念、形成脉络和理论框架,而且还非常理性非常全面地分析了其代表书家--康有为、赵之谦和于右任在碑体行草书上的艺术成就及历史地位。读这些文字,能深深感到字里行间,处处浸透着先生的饱满智慧和辛勤汗水,句句充满着先生的深思熟虑和滚滚热情。
   静观当代书坛,王镛、何应辉、孙伯翔和先生四君子可称为当代碑体行、草书的典范。也完全可称为“碑体行草书四君子”。他们屹立书坛几十年,且历久弥坚、弥强,正在于他们是由碑为主要基调掺以行草,而化出自家面目的。此与先生之理论不谋而合。
   遗憾的是,书界并没有多少人,能真正认识或领悟这一理论的奥妙。正如先生所言,当代一些作者,多以帖为主掺以碑意,与碑体行、草书有着质的不同,其关键是源流的差异,殊途难以同归。
   无疑,碑体行、草书理论的创立,不仅是对书学理论的一大贡献,而且,对于书法实践,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所以,以“以碑为体,以帖为用,行草新派,赵康于成”十六字,解义、概括先生之碑体行、草书理论,并以此为半禅堂五法门之一,其分量和深度,自不待言。
                     二                           
     如果说碑体行草书理论,是以书体为本体,解决的是书与法的机理的话,那么,先生之书法视觉平衡理论,就更上层楼,主要解决的则是书与道的大理。
   先生是深谙中西文化精髓的人。如果说视觉、视觉艺术概念是西方的创造。那么平衡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因为,中国文化的源头是道,是仁,是易,而这些,归根结底,也都是为了解决和谐平衡问题。先生巧妙地把二者一结合,来个中西合壁、糅合、缕析,于是就幻化出视觉平衡之书道理论。
  从文集中《书法作品的视觉平衡及其拓展》一文中可以领略到,先生对这一理论的论述所承载的文化视野、博大胸怀和独到见地。一篇文章,含盖了西方的视觉审美、心理学、哲学等概念因子,同时也结合了书法的点线构成、谋局布篇以及虚实相生、阴阳消长等中国文化精要。更重要的是,先生特别指出了中国书法的“黑与白、实与虚、大与小、轻与重、正与侧、俯与仰、向与背、浓与淡、枯与湿、疏与密、放与收、缓与急、工与草等,这些组合关系,除了有对立的关系,更具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有物理的有心理的,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它所表现出来的秩序、面貌,又总是能与时空与载体与传统认知相合和、相呼应,从而使一件作品,透过人的视觉、记忆、思想,最后达到一种大平衡、大美的愉悦感觉。
    文章中还将艺术心理学中“趋向性”、“指向性”等平衡概念生发出“意向性”及“能动性视觉平衡”等新概念,从而,使中国书法的审美心理得以更准确到位的诠释。
   从这一理论上溯,不难发现,先生对于西方文化的吸纳与借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书法构成关系与当代审美力的拿捏,是高屋建瓴的。从碑体行草书理论到书法视觉平衡理论,二者既相互独立,又一脉相承,自然升华,自成体系,是书法中法与道两大理论问题的修正和补充。每念此,不禁感佩之极。
   故,“书法视觉,对立对应,中西互补,变化平衡”,亦当为半禅堂的又一法门。

                     三
     应该说每一门类,每一行当,每一本经书,甚至每一个有深邃思想的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有一个法门。找到这个法门,才不致堕邪见,倘再顺着这个法门老实修炼,庶几或可抵达成功彼岸。
    外行或一般人,往往得不到点播,所以就看不清参不透,不明不白艰难地行走在难以成功的泥泞道路上,始终拿不到那一把神秘的钥匙。其实,那个法门就在那,那一开启法门的钥匙也是现成的,只是你没拿到而已。
    书法的法门到底是什么?曾经不止一次地请教能够请教的书道中人,不止一次地求证于史论书评,也不止一次地绞尽脑汁思索,答案和说法,很多,但,真正让人一听即明的学书之道,似乎一个都没有。
    孰不知,早在二十多年前,先生即早有十六字的精炼总结。先生在很多课书场合皆有所讲,且一以贯之。在先生的文字中,如果不细心,也不易发现。这更加印证了我读书的一个习惯,那就是先通读,找其中的那把钥匙,也就那个神秘的法门。然后回头再读,对于书中全貌的理解和把握,就感一顺百顺。如,《道德经》的那把钥匙就在它的第一段里。《大学》的钥匙也在它的第一段。《孙子兵法》的钥匙就一句“胜易胜者也,胜已败者也”。后来发现,先生之学书十六字箴言,就藏于字字珠玑的三合书屋随笔里。
    深入一家如修炼读经,须先专心读通一本,方可悟道。先生妙喻如谈恋爱,上来就谈几个,三心二意,脚踩几家船,终究谈不成一个。尤其初学者,深入一家乃必经之过程,否者,难得传统之基本;逐渐蜕变是一个吸收、扬弃再精进的过程。先生更提醒曰:“蜕变有量变到质变的意思,须慢慢来,变之过急易把到手的好东西丢掉”;“不与人同孕育蜕变之中,也要从传统中讨营养,关键是如何消化吸收,不可想当然;僵化很难避免,只有时时保持活跃之审美,不断往返于创作、传统之间,方可艺术常新”。回眸先生的学书过程,对照先生之学书论语,全是有感而发,发而皆中节,一字千斤,力能抗鼎。
  “深入一家,逐渐蜕变,不与人同,避免僵化”。这四句话,既是学书的四个阶段,四个层次,又相资相融。细细揣摩,通俗易懂,鞭辟入里,深受启发。故,先生之十六字学书之道,自然可归半禅堂之一法门。
                    四
     在书界,先生是有名的诗人。通常,先生的书法作品,书写的都是他自己的诗词,这些书道中人几乎尽人皆晓。曾出版有《棚下曲》诗词集,格调甚雅。
  先生对于格律诗的概括分析,曾在多个场合分享给弟子道友,听者无不击节称赞。一篇《格律诗入门简要》在坊间广为流传,受益者不知多少。
  拙文《王澄十记之解诗记理》,记述过我第一次聆听先生讲诗后的深切感受,四个字形容:精辟,精彩。因为喜欢文史,也曾摸过几本关于诗词的专著,没有一本看完的。不是因为书作者水平不高,而是因为他们把复杂的问题复杂化,看着费解,结果自然是置于一边,不看了,更谈不上搞懂搞通。
    而先生则不同,能在一个小时内,把格律诗的关键要领讲清楚,让闻者明白。先生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死的格律问题化成了自己的活的通俗的东西,然后,再讲给听者,分享给读者,自然就易记易懂易入门。这是熟能之后的巧,是融会后的贯通。
    如果用最简要的语言,评价先生之于诗词的造诣,“精于格律,工于诗词”八个字,再恰当不过。先生对于诗词的创作,很多都是信手拈来的,或托物,或触景,或念情,或言志,或抒怀,或凭吊,或题画,皆能即刻成诗成词,既切韵律,又具文采,情意情怀,跃然纸上。其中之功力功夫,可见一斑。尤其最近几年,先生诗作连篇,灵感常如泉涌。小到一枝一叶,大到国家民族,细到友来友往,放到俯仰天地,皆入诗入词。从小桥流水,到大江东去,从柔情似水,到豪情担当,皇皇数百首。写诗已成先生习惯,写诗已成先生的生活,同时,诗也承载着先生的情爱情怀,纪录着先生的艺术人生。先生心中充满了诗,诗里也融入了先生。诗已成先生人格、个性、思想的最佳载体。
    国耻诗、示小泉日首诗,仿佛能体会到先生的民族义心;九七纪怀、神六上天诗,可以看到先生的一颗关心国家大事的滚烫热心;写给凉雨、雪琴的诗,可以感受到一个慈父的恋儿爱心;题梅、题兰、题菊诗,可以感触到先生郁郁乎之文心;和友人诗,可以体味到先生至诚之真心;母爱、悼母、思母、祭母四诗,可以感受到先生之拳拳孝心;菊花杯、真情等诗,可以感受到先生之静静纯心……还可以有很多,读者诸君,还是自己进去,实地感受吧。
   先生说,写诗是为文为书之补充,也是为艺的滋养。这话一点不假。品先生的诗,首首蕴事物,句句有真情。
   所以,以“诗言志,思无邪,寄真情,法牌律”十二字,作为半禅堂的又一法门,诗人可颔首否?

                     五
   如果前四个法门,都与为文、为艺相干,那么,第五个法门,应该在先生的为人做事里。
   其实,半禅堂这个斋号,是最能代表先生的做人风格和其精神状态的。最起码,里面蕴涵着先生一贯的谦虚、低调作风和参禅的精神生存状态。在刚出的书画集子上,出现的四个字--道者不处,约略能感受到先生的处世态度。先生常说,顺其自然,一切顺其自然。
   在与先生的接触当中,深感先生定是得了老庄哲学的真传,或者说是深切悟透了老庄哲学的思想精髓。老子学说以道为核心,什么是道?他比喻说,“水几于道”。水是什么?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水意味着什么?水甘处下,水能包容,水至柔至刚,水有形亦无形,水往低处流,水的方向就是人的方向,水自然而然。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立身处世作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合,与世无争,安顺处然,不就近于道了吗?
    最近这几年,先生几乎退隐“江湖”,远离名利场,潜心作书作画作诗,真真也应了老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箴言了。我想,在先生的内心深处,冥冥之中,一定是恪守着什么,也许是,以水为师,也许是,澄心如水。
  这样的恪守,这样的坚持,这样的处世,这样的为人,是风格,也是道行。从古到今,很多很多的人,实际上缺的不就是这样的道德修行吗?
  所以,“道者不处,法尔自然,夫唯不争,以水为师”作为半禅堂的第五个法门,于情于理,都应该、必须。

    无疑,五个法门的概括,无论如何也涵盖不了先生的艺术人生,能撮其要,犹恐不及。澄师之棋道、茶道、文道、画道,亦各有其独见之法门,只是达,文力不济,已经够拉杂了,就不再浪费这笔墨纸张。如勉强做个小引,不至于误导诸君,达依然惶恐切切。
                                                                                                          2008年2月25日晨张达于老徐庄
发表于 2008-6-1 16: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6-1 18: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11-13 09: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12-22 15: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1-20 21: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0 21: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7 11:30 , Processed in 0.435654 second(s), 2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