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刘阳

襄阳好风日——刘阳书法《当代书法论坛》网上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29 15: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22: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评论

孙战生评论
    刘老师同一内容的两件作品风格各异,尤其第二件作品,结字和笔法比较丰富,有康南海笔意,溶隶书、篆书、魏碑、行书于一体,既和而不同,又和谐统一。建议刘老师在龙门二十品的魏碑经典法帖中,选取一至两种适合自己的法帖,进一步塑造和强化这种趋势,逐渐形成风格迥异的具有苍茫、浑厚之气的一路书风。仅供刘老师参考。(孙战生,中国书协会员,宝丰县书法家协会主席)

[ 本帖最后由 刘阳 于 2013-5-2 22:29 编辑 ]
20130413_202f2f180c0662609359Diif1KuTZOmu.jpg
6159252dd42a2834397a43345ab5c9ea14ce36d3d5399f0c.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22: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研究

本帖最后由 刘阳 于 2013-7-19 23:23 编辑

用童心雅趣激发新的创造力

——浅谈金伯兴书法创作的艺术源泉

  金伯兴,号四明山樵,国家一级美术师。1940年12月出生,浙江嵊州人。1958年9月入党,1959年1月参军,1979年10月转业,1987年5月从事书法专业工作。历任中国书协理事、评审委员、刻字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文联委员、湖北省书协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评委会主任;现为中国艺术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高级考官、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北省书协副主席、《书法报》社顾问等。其作品入选、参加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第三、七、八、九届书展、第五、六届中青年书展、第一届行草书、扇面书展、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中国书协理事作品展、第一、二、三届流行书风提名展、二十世纪当代中国书坛名家作品邀请展等全国性重大书展数百次;多次参加国际书法名家作品展。2002年5月、2010年9月在武汉举办两回个人书展。2009年5月在湖北美院举办“聚义厅第一回——金伯兴师生展”。入编《中国书坛当代百家作品集》、《中国现代美术•书法卷》等大型作品集数百部;出版有《金伯兴书法作品集》、《金伯兴书法小品集》、《解读金伯兴》、《金伯兴册页书法作品选》、《金伯兴题记经典砖拓二百品》等专辑。部分作品被国家文化艺术机构收藏和刻碑。《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数十家媒体对其艺术成就多次作过专题评介。在全国性书法展赛中多次获大奖,并获湖北省第四届文艺明星奖、中国书协第一届德艺双馨会员称号。

      金伯兴先生在书法创作上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绝非偶然为之,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一、强烈的文人意识,准确的人生定位

   金先生早年从戎从政,人生应该是光明的。如照此走下去,也许可以谋一高官之位。然而,他却弃官从艺,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这在中国“官本位”思想很浓的时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不能不说他的骨子里流淌的是文人的血液。尽管他以后在书协担任各种领导职务,譬如为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评委、中国书协刻字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湖北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创作评审委员会主任等,这其实已非真正意义上的“官”,而是文人范畴的活了。他要把书法艺术这个活做纯粹做绝了。因此,没有功名利禄之累,用愉悦的心情走着自己的路。

       二、宽阔的创作视野,不老的艺术青春
 
    金先生的视野和胸怀都是宽广的,能够做到兼收并蓄。他自己曾说:“我临过很多帖,要问我临过什么帖,我真的难以一一说出;要问我没临过什么帖,我倒是可以回答出来。我研习书法,注重从碑帖中吸取营养,从事物中感悟书理,更注重以时代精神和人格力量造就自我,日积月累,在苦苦乐乐的追求中,我的字不知不觉地写成了这个样子。”  著名艺术评论家严学章说:“ 金伯兴曾于正统法帖下过很深的功夫,诸如二王、颜、米、汉隶等等,在达到‘字正腔圆’以后,金伯兴开始对民间书法进行研究,在得法之后转向民间,将文人之意与民间之意予以琢磨成‘这个样子’——率意却不粗头乱服,文雅却不故作清高,于率意和雅逸之中洋溢着一种灵气。”他碑帖相融,师古不泥,自然无饰。没有“不让古人”的功底,就没有“但让今人”的雅量。他时常和他的徒弟们在一起切磋书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不以长者自居,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他发起成立了“聚艺厅”,实际上就是一种艺术沙龙,绝无门户之争,倡导了书法界的一代新风。他在书法的图式和章法的创新上孜孜以求,总能给人以视觉的新鲜感。他始终保存着一颗童心,用浪漫主义的情怀创作作品,给人留下了难以忘记的审美感受,可谓情趣盎然。

      三、高雅的生活情趣,和谐的理想追求

      金先生以读书创作为乐趣,总是把艺术的目标定的很高,“耻与人同”。有人说他的书法为丑书、怪书,他总是一笑了之。他的口头禅是:“让作品说话”。他是和谐理想的追求者和实践者,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书法的创作上,他都无愧于和谐的大师。他不搞门户偏见,教育他的徒弟们要做到能者为师。这就构筑了以他为中心的“聚艺厅”艺术环境的和谐,有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他在创作上表现出朴拙、率真、浪漫、幽默等艺术特点,与此相适应,他的作品因时而变,因势造形,在结体和布局上自然天成,呈现出多种风致,绝无雷同之感,构成了一幅幅天真烂漫、妙趣横生的美好画卷。


                                   刘阳  2010年9月30日于襄阳鹿门斋

(此文已发表在《人民网.文艺泛舟》)

[ 本帖最后由 刘阳 于 2013-5-3 00:09 编辑 ]

点评

用童心雅趣激发新的创造力固然不错, 但写出的水平若依然与儿童作品相差无几则无创造的意义!!!!  发表于 2014-12-11 22: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22: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研究

襄阳现存最早的书法摩崖——宋代《李曾伯记功铭摩崖》
                                   刘阳
     2008年9月13,我和书法家田生云,踏访了襄阳现存最早的书法摩崖--《李曾伯记功铭摩崖》。 襄阳、樊城隔江相望,虎踞汉水中游,控扼南北,系华中地区交通枢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襄阳古城西南1.5公里处的真武山东麓,紧邻“马跃檀溪遗址”,有一处摩崖石刻“襄樊铭”,它记载了757年前发生在襄樊的一场意义非凡的战役。“襄樊铭”又名李曾伯纪功铭,亦称大宋碑,是为了纪念南宋末年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击退蒙古南扰、光复襄樊两城而镌刻。(京湖制置使为掌管今湖北和河南一带诸州军事的地方行政长官,编者注)
摩崖铭高2.7米,宽3.1米,四周有阴线装饰边框,框内上方正中横刻“襄樊铭”三个大字。铭文由序言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共11行79字,每字约30厘米见方,为阴刻楷书竖行排列。前7行为序言,通达明了:“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调都统高达、幕府王登提兵复襄樊两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铭于岘,其铭曰”;后4行为正文:“壮哉岘,脊南北。翳塘壑,畿陵谷。乾能央,剥斯复。千万年,屏吾国。”其大意是:雄壮啊,南北分脊的岘山!陵谷变迁,你是一座壁垒。天命圣武,使襄樊失而复得。你真是大宋王朝千万年的屏障。
                           李曾伯收复襄樊

南宋末年,宋联合蒙古灭金,导致蒙古南下侵宋。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襄樊一带被宋蒙双方忽视,几乎成为荒无人烟之地。只有在夏季涨水时,才偶有零星的宋蒙间贸易,甚至不知何时,竟又落入蒙古之手。
襄樊失而复得,李曾伯功不可没。李曾伯(1198年—1265年)字长儒,号可斋,覃怀(今河南武陟县西)人,后移居嘉兴(今属浙江),进士出身。理宗淳祐九年(1249年),任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后调任京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府,兼湖广总领、京湖屯田使。
淳祐十一年(1251年),就任京湖安抚制置使不久的李曾伯认为,郢(今钟祥)、襄(襄樊)一带的地位很重要,尤其是襄樊绝对不可弃之不顾,便在修复郢州城后,向朝廷请求一万五千名兵力增援及钱粮支持,打算收复襄樊。朝廷从别处给他调派八千人支援,并拨钱一千万贯作为军费。这年四月,李曾伯派荆鄂副都统高达、幕府王登,率二万一千名荆湖军,向盘踞襄樊的蒙古军队发动进攻。战斗中,南宋将士英勇顽强,浴血奋战,一举攻克了襄阳、樊城。

                          为襄樊筑建“屏障”

收复襄樊后,李曾伯又下令筑城,限期两个月内在城内建造营房一万间,以备屯驻之用。加固后的襄阳城,周围长九里,樊城则约四里半,防御能力大为增强。
鉴于“筑城容易守城难”,次年(1252年)春,李曾伯又向朝廷提出六点经营襄樊的建议,包括实行营田、奖励屯田、运输米粮、修筑城堡、免税、增兵协防等。朝廷部分采纳其建议,下拨一百万缗的屯田及修筑渠堰补助费,并免除襄、郢之税三年。到宝佑二年(1254年)上半年,李曾伯调任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时,已有6276户军人家眷迁入襄樊定居,使其渐渐恢复生机。
比较而言,历来对襄樊防务工作进行得最彻底的,当属李曾伯率领的军事集团。他为后来宋蒙襄樊攻防战时,吕文焕踞城抵抗六年打下了坚实基础。度宗咸淳九年(1273年)三月,襄樊再次被蒙古攻破,南宋失去最重要的军事屏障,自此兵败如山倒,又过了短短六年,即被蒙古所灭。
李曾伯以文臣主军,擅长边疆军事,遭到主和派奸相贾似道的嫉妒,于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遭弹劾,被革职,不久去世,葬于江苏宜兴善卷山。
                  襄阳现存最早的书法摩崖
“襄樊铭”字迹端庄工整,苍劲有力,是湖北境内上乘的大型摩崖石刻。全文为"大宋淳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调都统高达、幕府王登提兵复襄樊两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铭于岘。其铭曰:壮哉岘,脊南北;?墉壑,几陵谷;乾能?,剥斯复;千万年,屏吾国。"横额阴刻双铭体"襄樊铭"3个大字,与铭文字体不同,疑为后人所加。铭文字体方整端正,笔力雄劲,结构庄重,为书法石刻上乘。不仅是研究宋史和军事史的珍贵资料,亦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
   1981年12月30日,“襄樊铭”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些年,襄樊市人民政府筑亭加以保护,结束了其建成以来长期暴露野外、风吹雨淋的历史。

[ 本帖最后由 刘阳 于 2013-5-2 22:5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22: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澜为中国书法国际形象大使的理由
                      刘阳
中国书法在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功已经一周年了,但谁作为中国书法国际形象大使,无论是在书法界还是在其他各界,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倒是认为杨澜可以成为最佳人选,理由如下:
     一、杨澜是以文化传播和慈善事业闻名中外的媒体人,国际形象好,知名度高。她曾出任北京申奥形象大使和上海世博形象大使等,均获好评。
     二、杨澜很重视中国书法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杨澜在孩子的教育上,从来没有给他们请过一次家教,也从不做任何校内功课的额外辅导,唯一给孩子安排的补习班是学习中国书法。杨澜有这样一个原则,无论孩子们今后去哪,做什么,他们是中国人这点是绝不能变的,所以必须要让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渗透进他们的血液里。她在文化传播中也介绍过著名书法家,在慈善拍卖会上还拍卖过著名相声大师马季先生的书法遗作。
     三、杨澜的英语水平很高,对中国书法的国际交流和传播中极为有利。
    倘若推荐中国书法国际形象大使,舍去杨澜,难道还有更合适的人选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22: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也可以像音乐一样听
                                                         刘阳

                                       ——记开启神秘“墨乐”之门的人曾来德

   今天是一个百年一遇的日子:2010年10月10日,朋友们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好日子!的确,今天特别的清静,心情也特别好,回忆往事,思绪万千。我觉得,是玩文学和书法使我的生活充满阳光。玩书法,我有许多良师益友,著名书法家曾来德(我认为也是思想家)就是其中的一位。我认识曾来德先生是2007年11月,他和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李胜洪一起作为全国“八艺节”书法绘画摄影展的评委来到襄樊。经李院长介绍,我有幸结识了曾来德先生,他平易近人,又很健谈,思维非常敏捷,我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书法评审工作结束后,我就陪曾先生和李院长到了湖北古城荆州,这里是三国的古战场,也是李院长的故乡。11月14日晚,我们在一个美丽的月夜,在流光溢彩的荆江之滨,在一艘浪漫之舟上,我们品尝了一餐书法艺术的盛宴。而这盛宴的炮制者正是曾来德先生。

          故事还得从他在英国的一次划时代的活动说起。2005年6月18日,由旅居英国的著名诗人杨炼先生策划,伦敦大英博物馆将举行《“墨乐”思想——艺术》东西方文化先锋对话活动。此次系列活动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由曾来德先生和一位英国音乐家进行一场长达四十分钟的“无词对话”。  

       在同一个舞台上,音乐家演奏巴赫的大提琴组曲,而曾先生用狂草书写李白的《草书歌行》,书法和音乐以各自的“乐感和节奏”相遇、对比、对话、交流,直至融合成一件共同完成的作品。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对话。

      “我相信,美妙的‘墨乐’不仅可以让西方人见证中国书法艺术独特的魅力,在另外一个层面实现两种不同的艺术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将打开古老的书法艺术尚未被发现的另一个审美空间。”曾先生如是说。

       大英博物馆的这次“墨乐”活动,看起来是一个突发奇想的事件,但对他来讲,有关“墨乐”的思考与构想已经伴随他很多年了。十五年前,他还在准格尔大沙漠边缘当兵的时候,经常在沙漠里用干枯的骆驼刺练习书法,体会古人所说的“锥画沙”、“屋漏痕”的审美感受。有一次,骆驼刺划在沙上所产生的“沙沙”声让他突然产生一种灵感:如果把“锥画沙”的声音录下来,一定是非常美妙的音乐,而毛笔在宣纸上的书写所产生的“音乐”,一定会更柔和,更丰富,更动人。这就是“墨乐”的缘起。当时他敏感地意识到,书写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墨乐”,或许是古老的书法艺术从未打开的一扇神秘之门。在后来的书法创作,尤其是狂草创作过程中,他常常一边书写,一边屏住呼吸,用耳朵去倾听毛笔和宣纸的磨擦形成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声音,这样一来,书法创作不仅是用眼睛和手来营构静止的视觉世界,同时也可以用耳朵去体会绝妙的音乐的演绎过程。笔锋从纸上划过的“音乐”,不仅丰富了书法形式上的节奏变化,推动、强化了他的创作欲望,而且更容易进入“心手相师”的忘我的创作境界。

           “神秘的‘墨乐’之门向我打开了!”曾来德欣喜若狂。他相信对大多数书法家来说,并没有听到书法内在的音乐,换一句话说,还从来没有一个书法家自觉地思考或者寻找“音乐”和“书法”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在他最初提出“墨乐”的构想以后,就开始关注音乐,探寻“音乐”和“书法”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关联。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思考,他终于发现从构成元素、表现手段和艺术审美的回收方式三个方面,“音乐”和“书法”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从艺术的构成元素上来讲,音乐有“叨,来,咪,发,扫,啦,西”七个原始的音乐符号,加上一个高音“叨”,正好构成八个基本的构成元素。中国的书法是建立在汉字基础上的,汉字也是由八个基本的原始符号构成:那就是“点,横,撇,捺,钩,挑,折,提”,我们的祖先用八个最基本的点划,组成偏旁部首,合成中国的汉字。《书谱》里讲:“草以点划为情性,使转为形质”,意思是说,书法家可以通过构成文字的八个基本点划的造型形态和不同的用笔方法,来形成丰富的节奏韵律变化,表现不同的精神状态和性情,这和音乐家利用八个最基本的音符,进行排比、组合,谱成曲,传达情感,道理是一样的。

         从表现手段上,书法和音乐也有相似之处。音乐家需要借助独特的演奏工具——比如弦乐、管乐、打击乐乐器,使作曲家创作的无形旋律付诸于可感的“声音”,从而完成整个音乐的演绎和审美过程。从“无形的旋律”到“可感的声音”,这个表现过程是以点线运动的方式来展开的,整个创作的过程带有时序上的不可逆性。书法的表现形式也同样具有时序上的不可逆性,同样以点线运动的方式来展开。所不同的是,音乐的“点线运动”,是通过音乐家演奏乐器时所发出的声音的高低强弱、节奏音律的快慢变化来实现的,而书法的“点线运动”则是通过毛笔和宣纸的摩擦来完成的。当书法家用毛笔、墨在宣纸上发生书写关系时,就留下了跟音乐一样的点线运动的视觉痕迹。

           艺术创作中的不可逆性、不可重复性特征,使音乐和书法无法像其他艺术,比如绘画那样,可以预先设定最后的创作效果,音乐和书法在表现过程中都带有很强的偶然性因素。尽管其他艺术也需要高超的表现技巧,但从来没有一种艺术,像音乐和书法创作那样,对艺术家驾驭工具的敏感度和表现技巧提出如此高的要求。我们已经知道,一个好的演奏家,除了具备对乐曲的解读能力外,还要对乐器具有天生的敏感度,这样才能练就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演奏经验。但人们却很少想到,工具和技术对一个好的书法家有多么重要。书法创作的工具是毛笔、宣纸和墨,毛笔是柔软的,宣纸是伸缩无度的,墨是千变万化的,都是一个变数。不同的毛笔在性能各异的宣纸上,会产生迥然不同的书写感觉和点划形态。一个书法家在进入创作状态,尤其是狂草书写状态时,用笔的轻重疾徐,用墨的枯湿浓淡,空间切割的不同变化,都是在快速的一次性的书写过程中完成的。即使是那些天才的书法家,也无法将一次性的书写规定到既定的形式和轨道上来,王羲之无法写出第二幅《兰亭序》,颜真卿不能复制出第二张《祭侄稿》,这和音乐家的创作何其相似。

       从审美的回收方式看,书法和音乐也有内在的关联。音乐是通过听觉回收,书法是通过视觉来回收,但最终都要回到“内心”来实现审美上的终极转化,都要回到“心灵的感应”这同一个点上。这个过程,概括的说,就是从“离心”的表现到“向心”的审美过程。既然音乐和书法的起点都是发于心,它们的终点都是收于心,那么艺术审美的过程也应该是相通的。以往的“墨乐”,只能回响在那些具有敏锐感受力的书法家的心里,那么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用电感、电声、电子分贝等现代高科技手段,把毛笔和宣纸磨擦所产生的“旋律”释放出来,形成人人可以倾听的“墨乐”,从而在音乐和书法之间,找到一个可以互相转换的、互生共生的审美通道。

         曾来德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墨乐”是对古老的书法艺术所蕴含的新的生命的探讨和追寻。点线和墨法形成的运动画面属于视觉范畴,“墨乐”属于听觉范畴,这样一来,书法就同时具有了“听觉”和“视觉”的双向艺术功能。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看到由“墨乐”带来的书法创作观念上的一次新的革命。对书法家而言,“墨乐”的发现会大大丰富书法艺术的表现力。而站在艺术文化传播的角度,“墨乐书法”比作为单纯的“视觉艺术”的书法,在传播上会更加直接和有效,这一点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将使中国古老的书法艺术,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文化舞台上成为最庞大的“音符”,让世界再一次见证东方文化的灿烂辉煌和神秘博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23: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敬仰的书法大家
                                                    刘阳
我敬仰的书法大家必备以下条件:一、有传统的书法底蕴;二、有高超的技法和深厚的功力;三、有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学养;四、有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风格;五、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按照这个标准,我们不难看出,现在可以称得上书法大家的确实凤毛麟角。而我们常说的书法家,具备一、二即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23: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著名书法家钟绍京与《襄州偏学寺禅院碑》
                         刘阳
    钟绍京,字可大,虔州赣(今江西赣州)人,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从玄宗平韦氏难,迁中书令,封越国公。工书亦善画,师从薛稷。其书画皆遒婉有法,《旧唐书》本传称:“则天时明堂门额、九鼎之铭,及诸宫殿门榜,皆绍京所题。”小楷《灵飞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他嗜好书法,家中收藏有历代名家精品,如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人的真迹,多达数百卷。因为工书法,笔法精妙,被朝廷征召而入凤阁。唐中宗景龙年间,一度擢升为中书令,封为越国公。又因为他姓钟,是三国时代著名书法家钟繇的后裔,当时人们称呼他为“小钟”,而把钟繇称为“大钟”。

  那么,钟绍京与我们襄阳有什么关系呢?他在襄阳留下了墨宝,为米芾热爱书法、成为书法家提供过帮助。原来,襄阳有一座佛寺叫偏学寺。据清同治年间所编《襄阳县志·古迹》记载,偏学寺故址在襄阳城东北三里处。始建于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四年,当时叫长乐寺。到唐代,将仕郎阮弘静(襄阳人)与他的部属重建此寺,改名为偏学寺禅院。为记建造之功,唐玄宗开元二年,这里立了一石碑,叫《襄州偏学寺禅院碑》。这碑上的文字就是由钟绍京所写,堪称艺术精品,为历代著名书法家所看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任襄州刺史的时候,目睹、鉴赏了这石碑,并且为此写了《襄州偏学寺禅院碑跋》一文。文中除交待碑文撰写者的身份外,主要介绍了钟绍京的书法成就和影响,尤其是对偏学寺碑的书法,大加赞叹:“其字划妍媚,遒劲有法,诚少与为比。”“此碑尚完,尤为可爱也。”

  襄阳籍著名书法家米芾,在襄阳期间也曾目睹、临摹过钟绍京的偏学寺碑。他在所著的《书史》中有一段话,说钟绍京的书法作品《千字文》,“笔势圆劲”,许多人却把这《千字文》误认为是陈、隋时代书法家智永的作品,经过作者对其中某些字的缺笔分析,指出这是因为要避唐代皇帝名讳的缘故,鉴定出它是钟绍京的真迹。再拿《襄州偏学寺禅院碑》与《千字文》对照,二者笔迹并无多少差异。米芾慧眼辨真伪,若不是对偏学寺碑有深刻了解,恐怕是很难做到的。

  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评价钟绍京的书法艺术说:“得子敬神髓,赵文敏正书实祖之。”意思是说,钟绍京在书法史上有承上启下之功。他的笔法,上承王献之,得王献之笔法的精髓;下启赵孟頫,赵孟頫学习钟绍京的正书,而成为元代著名的书法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23: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异体同势     古今杂形
  ——略评郭庆书法
刘   阳
     以书会友,与郭庆相交并关注他的书法创作已有八年之久。看到郭庆的进步,自己也分享着幸福;看到郭庆在全国重大的展赛中入展、获奖,更是由衷的高兴和祝贺。关于郭庆的书法,业内方家已有中肯评论,但作为朋友,我也有话要说,就算一家之言吧。
植根传统     砥砺前行
郭庆的书法,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走正道,不徘徊,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宝库中获取营养,是每个书法家成功的不二法则。认识到这一点,已非易事。能坚持走这条正道,不犹豫,不观望,不动摇,则需定力、毅力和良好心态。现在,很多学书者,起初尚可认真临帖,一旦看到投机取巧者受益,便耐不住寂寞,跟风而上,其后果可想而知。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书法艺术包括名家和民间两大体系。对此,沃兴华、严学章先生等有精辟论述。名家法书的点画和结体高度完美,可以让人学成规矩,但作为一种风格的极致,已没有再事琢磨的可能,在它的基础上求新求变着实很难。而民间书法虽然比较粗糙,但形式多样,可以极大地丰富借鉴者的想象能力和变形能力,从有法到无法,将书法变为抒情写意的创造性活动。
                 广收并蓄     博采众长
    比较一下郭庆书法以前和现在的技法和风格,我们会看到一个清晰的路径,就是广收并蓄,博采众长,且能融会贯通。他在甲骨、金文、简牍中逗留有年,颇有心得。
    取法多家是他一个很明显的追求。他可以说把上古至今的经典篆书作品都下功夫地临摹,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会看到如甲骨、金文、楚简中经典作品的影子。与古为徒,在有些人只是一个口号,而郭庆则是一个真实的践行者。
   能写出风格多样的作品,必定有着广博的见识和实践。郭庆前些年于楚简篆书下了很大功夫,其婉转流美的书法风格着实透出特定历史阶段荆楚书风的气息。中原书风的雄强大气也在作品中展现无遗。近些年,他似乎更专注于北方金文作品的研习,“中山王”的挺拔遒丽,在其作品有了突出的面貌,规整、简约、静雅的书风也贯穿其中。
     我感觉到郭庆试图突围地域书风的羁绊,想寻求一种异体同势、古今杂形、南北融合的书法风格。若我的判断没有大的失误,那么,他一定是有意识、自觉地在融合多家、自成一体的创作理念指导下进行书法研习,能由今天的收获是必然的。
    需要说明的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书法的创作,地域书风反映一个地方文化和历史背景,一个地方的审美追求和审美体验必然对处于同一地域的人产生趋同性影响,形成某些特征,这不仅反映在书法创作上,也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地域书风无关乎书法品味的高低,它和时下为了讨好评委而大肆抄袭或学今人书是两码事。
                师古不泥    推陈出新
     最近收到郭庆惠赠的两本书法集,一本是郭庆的书法专集,一本是《安阳十家篆书精品展》作品集,再三拜读,反复琢磨,大受裨益。较之前几年,郭庆书法有了长足进步。
    首先,气息求古。无论是甲骨、金文,还是楚篆作品,都写得精到干练,似信手拈来,颇为生动,文雅古朴。
    其次,章法求新。每幅作品的章法均不雷同,彰显形式为内容增彩的功能。
    再次,技法求变。用笔方圆并重,用墨浓淡枯湿,落款看似天成,却无一不透出作者的良苦用心。
     行文至此,我已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郭庆今后的书法创作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限于水平和精力,我仅从大的方面,对郭庆的书法作了一个粗略的评介,希望以此引起专家、学者们对郭庆书法研究和鉴赏的兴趣,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2013年4月22日于襄阳鹿门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23: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于米芾的情缘

我非常庆幸自己生于襄阳,长于襄阳。和其他襄阳人一样,从我们的童年开始,就受着故乡深厚文化的熏陶。尤其是爱好书法的同乡,无一不受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影响。
       米芾和诸葛亮、孟浩然被誉为襄阳古代三大文化名人。以他为原型的新编大型古装剧《襄阳米颠》用京剧这一传统国粹表演艺术演绎同是国粹的中国书画艺术,大师的传奇故事也同时走上舞台。由米芾故乡襄樊市京剧团创作演出的《襄阳米颠》就是以米芾及“绝世神品”《研山铭》的故事为背景展开,以米芾的“颠”作为全剧的“魂”,艺术地表现了这位书法家重艺术、轻仕途、坦荡直率的鲜明个性。《襄阳米颠》在2004年的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获得优秀剧目奖和编剧、舞美、表演等5个单项大奖。从这部优秀戏剧中,我们得到了新的启示。
                                    
                                               个性怪异的米襄阳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等。祖籍山西,迁居湖北襄阳,故有“米襄阳”之称。樊城汉水北岸建有米公祠,与古襄阳  城小北门隔江相望。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据<宋史及有关记载,米芾“召为书画学博士,赐对便殿……擢礼部员外郎”。但因其“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由此可见,米芾在官场上并不得意。

    米芾在书画方面,有着殊人的才华,与苏轼、黄庭坚、蔡蘘,书法史称“宋四大家”。其书“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苏轼赞曰“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黄庭坚赞曰“如快剑斫阵,强弩射潜力……书家笔势,亦穷于此”。其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所创“米家云山”,史所称道。看来,米芾是一位既尊重传统而又标新立异的书画大家。在文学方面,“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

    米芾爱石,曾对一块奇形巨石“具衣冠下拜”、“呼之为兄”。据说鉴赏奇石以“瘦、透、漏、皱”为标准,是他首倡。

    米芾“精于鉴裁”、“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他既是一位文物鉴赏专家和收藏家,又是一位赝品制作专家。
     米芾“性好洁,世号水淫,行多违世异俗,人称米颠”。
        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

                                                         收藏有助于审美

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加之眼界宽广,鉴定精良,所著遂为后人研究画史的必备用书。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这对于他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境界大有裨益。我从单纯的学习书法到兼做收藏,完全是效仿米芾的。
   
    米芾收藏大量的名家法帖。他学习书法,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

    元丰五年(1082)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只一年就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这先入为主的大令帖,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总觉得右军不如其子。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小王,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米芾据说学过羊欣,李之仪说,“海岳仙人不我期……笔下羊欣更出奇”。那么米芾学羊欣大概在卜居海岳庵,是元佑六年之后的事情了。

    尽管如此,米书并没有定型,近在元佑三年书写的《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写于一个半月之内,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时才最后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大概在五十岁以后。
                                        天才来自勤奋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米芾自己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我学书伊始,急于求成,不想下苦工夫,想寻求所谓“捷径”,结果一事无成。后来我的书法老师给我讲了米芾学习书法的故事,使我幡然悔悟。米芾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努力。他三十岁时在长沙为官,曾见岳麓寺碑,次年又到庐山访东林寺碑,且都题了名。元佑二年还用张萱画六幅、徐浩书二帖与石夷庚换李邕的《多热要葛粉帖》。证之其书法,二十四岁的临桂龙隐岩题铭摩崖,略存气势,全无自成一家的影子;三十岁时的《步辇图》题跋,亦使人深感天资实逊学力。

    米老狡狯,偶尔自夸也在情理中,正如前人所云“高标自置”。米芾自叙学书经常会有些故弄玄虚,譬如对皇帝则称“臣自幼便学颜行”。但是米芾的成功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丝毫没有取巧的成分,米芾每天临池不辍,举两条史料为证:“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富于收藏,宦游外出时,往往随其所往,在座船上大书一旗“米家书画船”。

[ 本帖最后由 刘阳 于 2013-5-2 23:4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15 21:34 , Processed in 0.307008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