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杨之

【版主作品系列展】温文尔雅伴月斋------林培养书法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22: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21.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22: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localimg=429,1019]1[/localimg]
2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22: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23.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22: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localimg=740,1049]1[/localimg]
24.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22: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小楷学习的几个问题


伴月斋


       小楷作为我国书法百花园的一朵奇葩,一方面它具有大字艺术的共性,遵循共同的“理”“法”“意”,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苏东坡所说的“大字难于紧密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笔者在近几年的小楷学习中,有以下几点体会,写出来和大家探讨,谬误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工具的选择。有人说“善书者不择笔”,其实这有一定的片面性。选择合适的工具,一能使我们在临帖时更贴近古人的原始书写状态,二能使我们在创作时得心应手。小楷用笔也是一样。笔选择硬毫或兼毫,笔肚丰而笔锋健:笔肚丰,贮墨多,就不会频繁沾墨而影响笔势的流畅和书写的速度;笔锋健,就能提得起,按得下,随倒随起,干净得落。冯班《钝吟书要》中说:“画能如金刀之割净,白始如玉尺之量齐”,就是说用笔要干净,不臃肿,不龌龊,而这跟笔锋有很大的关系。纸以熟宣为主,因为它吸墨慢,有利于表现小楷的棱侧;写古拙风格的可以半生熟。当然生宣也可以写小楷,但对笔墨的要求较高。说到墨,以不粘纸为要,太浓滞笔,太淡伤神。至于砚,简单一些,干净,不含污秽就可以了。总而言之:作小楷,笔宜尖不宜秃,墨宜浓不宜淡,纸宜熟不宜生,砚宜净不宜脏。

       (二)取法的选择。我们知道,小楷的发展有两条脉络:一个是经书,一个是名家法帖。前者不宜初学,因为那是经生所书,以抄经为目的,以速度为要求,笔法相对简单一些,尽管它们有着书法的“原生态”。 而后者有一个“雅化”的过程,从用笔和结构都成熟了很多。至于选择哪种法帖,主要看各人的喜好。但一个原则,不要选择个性强烈的书风,因为它们一般具有排它性或习惯性的用笔,在我们的后续学习中,会跟其它书风不兼容。明清、元小楷都可以入门,由此而上溯魏晋,魏晋是一个绕不过的弯,“书不入晋终下品”,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横向或纵向,增加或篆或行,或写经或墓志之类的趣味,由约而博,慢慢写出自己的面目。

       (三)增加书写的灵动性。小楷最怕“上下齐平、前后一等、平直相似、状如算子”,所以就要增加它的书写性、灵动性。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可以一试:

       1.提高书写速度。我们知道,小字一如大字笔画要精到,以端庄沉着为主,但如果以慢速来书写,可能就会显得笨,显得拘。《汉溪书法通解》里就说:“真书过迟,难求生活。”。慢可以写得很静,但也可能过静,没有精神。我以前写小楷,都写得很慢,参加中书协的一个短训班时,刘文华主任就说,小字写慢不是坏事,回来后我试着写快一些,感觉全然不同。所以我们可以在熟练的基础上,在不丧失精到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书写速度。不过也别总是快,狂风骤雨般的激情,您得写草书。

       2.势的连贯。一个是字内的连贯,就是笔画和笔画之间要有呼应。上一个笔画的收笔就是下一个笔画的起笔,这里有个空中的动作,使得笔断而意连,形离而势贯。清蒋衡《拙存堂题跋》中说:“若逐笔安顿,虽工必呆”。孙过庭《书谱》也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这个使转就是血脉的流动,这脉络一通,字就动起来,活起来。启动先生也说过:“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划顾盼始不呆板”。所以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下行书的笔意。另一个是字外的连贯。通过上下字的大小、奇正、虚实、疏密等变化来增加整行的流动性。我们看魏晋或明清的小楷,经常运用上缩下伸,上奇下正等方法来进行变化,因字赋形,因时适变,达到行云流水般的灵动。包世臣《艺舟双楫》曰:“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就是一种变化中求和谐,于错落中求流贯的效果。

       3.结构的调整。前面说过“大字难于紧密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除了宽绰外,小楷在结构上也有不少的处理方法:如错位:上下结构或左右结构,两部分作位置或角度的挪动,达到似奇反正的效果;又如强化对比,上面疏一点,下边密一点,左撇短一点,捺再拉长一下,分割出不同的空间,造成远势;又如简省一下笔画,以点代横或竖等,点在小楷用得比较多,变化也很多,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种“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感觉。但不可用得过多,会显得碎。小楷的结构还有不少的方法,大家一起慢慢总结吧。

       4.章法上。小楷的章法跟大字一样有三种:有行有列,有行无列,无行无列。我倾向第二种,再加上上齐而下参差,空气自然流动,再加上红色印章的调剂,效果是不错的。现在对形式的翻新,手段越来越多,多看作品集,多尝试,就会学到更多的章法。此不多言。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22: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伴月斋笔记三则



      (一)保质期

       孩子进步了,我给他买了一包薯条作为奖励,怕他吃多了上火,让他留点儿明天吃。可第二天,他又不吃了。原来昨天又香又脆的薯条变软了,没有那垂涎欲滴的味儿了。哦,原来这东西有保质期!突然着,就想起了清朝赵翼的一首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食品如此,文学如此,书法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看一下书法史,有多少书家熬不过这保质期,湮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远的不知道,就从八届中青年展到现在,有人成了现在的书坛中坚,有人却己经销声匿迹了。

       那么如何延长保质期呢?我想,我们是不是有二个方面可以努力?一个是紧紧抓住时代的发展趋势,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书随时代见精神”。张海在《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中就说:“要审时度势,正确认识历史、认识时代,把握时代、社会和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明确自己的艺术方向。”另一个就是要不断提升作品的品质。不管是从技的锤炼,还是从道的修行,都要不断的进行充实,做到张旭光先生所说的:“既到位又有味道”。“到位”就是在深入经典上很到家,在线条、结构上都没毛病,这是个前提。 “味道”就是作者的个性追求、现代审美意识和个人才情的表达。

       (二)打官司

       有人惹官司,律师提醒他,法官不喜欢别人送礼,这个人却送了一包最便宜的香烟给法官,同时附原告的名片,结果引起法官对原告的反感,判决自然有利于被告。被告的想法是:不能送礼,那我不送,别人送岂不是惹法官不高兴?这事固然有些夸张,那人的做法也令人不齿。不过这倒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有时打破常规,或许能出奇制胜。

       五届中青展时,广西的细柳营,通过仿古造旧,形式装饰等把当时的评委们都忽悠了一回。事实上,在这几年的展览评比中,“不按套路出牌”己经成为一些书家创作的基本思路,要么从取法对象的扩大,你名家经典,我就民间残碑;要么从形式上的翻新,你“花红”我就“柳绿”,总之都是为了“出奇”和“出新”,在众多作品中夺人眼目。这是不是叫做“传统书法样式和当代审美追求的相结合”?

       不过呢,也别老想着出怪招,小心走火入魔,“该干啥还得干啥”去。

       (三)游向高原的鱼

       水从高原向东流,一条鱼儿逆流而行。它的游技精湛,游过瀑布,游过峡谷,游上了高原,可它来不及欢呼一声,瞬间冻成冰。年少者说,这鱼儿有勇;年老者说,这鱼儿无智。看来勇气固然重要,但方向或方法更为重要。李松在网上点评网友作品时,强调一个“取法乎当”。我的理解,这个当就是正确的方向或方法。方向或方法错了,你就走入了一个盲区或误区,日复一日的重复着自己的错误。要找到正确的方向,只有进行尝试,进行思考,进行整合,“合我者用、不合我者弃”。周俊杰在回顾自己的学书过程时就谈到,他本来学柳,学褚,学《曹全》,学《张迁》,但都不合意,直到后来找到《开通褒斜道刻石》,才算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从而写出了浑厚雄肆,饮誉当代的隶书。当然这个找方向的过程,也不是三两天就能找到的,只要肯用心,“苦心人,天不负”!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22: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硬件和软件



       我们知道,一台电脑是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硬件如机箱里面的CPU、主板、硬盘,内存及外设的显示器、鼠标、键盘等。它是电脑的基本配件。但只有硬件是不行的,只能叫“裸机”,因为它不能为我们做任何事情,还要有相应的软件如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而只有软件那也不行,“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所以硬件和软件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硬件为软件提供了基础,而硬件只有有了软件的支持,才能有用武之地。它又如同是一个人,硬件是身躯,软件是灵魂。一个人既要有强壮的身躯,更要有健康的思想。

       而我们学书法,其实也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的。这里的“硬件”是指作者的笔下功夫,属于技术层面。这是学书法的基础,所以我们一接触书法,就要学会执笔用笔啊什么的,因为这是必需的。试想,一个人拿起毛笔,手脚都发抖了,还能写啥字呢?一个人的控笔能力高,书写才有可能得心应手。这个“硬件”是可以靠平时艰苦训练得来的。通过有效的训练,它能使作者的技能从生到熟、从粗到精。古今书家无不对技法精益求精。唐徐浩《论书》说:“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永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古人天天用毛笔,尚且如此刻苦,今人更应努力啊。

       但学书法仅仅靠笔下功夫是不够的,正如电脑只有硬件一样,它还要有软件的支撑。这里的“软件”就是指作者的书外功夫,它包括作者的人品、学问、修行等。清人杨守敬《学书迩言》中就说到学书有五要:“梁山舟《答张芑堂书》,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而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这就说明了书法不仅仅是技法上的问题,它所映照的不仅仅是笔墨,还有那个隐隐约约立在后面的人。所以你技法再娴熟,但是人格不行,学问不够,最终也只是匠书罢了。“心不若人而欲书过人,其勤而无所也宜矣”。书法写到一定程度,比拼的不是技法了,而是学问了。再一个就是,可能你技法上过于熟练,就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习气,这就需要开眼界,启心智进行纠偏。所以我们学书法一个要立足于技法的锤炼,另一个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书外功夫的修养,人品的修行,学问的积累等,就样才能提高作品的含金量。。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22: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伴 月 斋 札 记

(一)共性与个性




       明代诗人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讲到:

       费侍郎廷言尝问作诗,予曰:“试取所未见诗,即能识其时代格调,十不失一,乃为有得。”费殊不信。一日与乔编修维翰观新颁中秘书,予适至,费即掩卷问曰:“请问此何代诗也?”予取读一篇,辄曰:“唐诗也。”又问何人,予曰:“须看两首。”看毕曰:“非白乐天乎?”於是二人大笑,启卷视之,盖《长庆集》,印本不传久矣。

       这个故事说明了共性和个性的问题。一开始断为唐代,说明此诗有唐诗共性;后断为白居易所作,说明白居易的诗又具有独特的个性。文学创作这样,书法也是这样。我们知道,一个书家总脱离不了他所处的历史,地域,群体的影响,他的创作或多或少的体现这个时代这个区域的审美共性。清代梁巘在《评书帖》中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历代书法论文选》)就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书风共性做了简洁明了的概括。但我们更感兴趣的是作者震撼人心的个性风格。纵观书法史,能留下脚印的没一个不是具有鲜明个性的。王献之的“散朗多姿”、欧阳询的“戈戟森然”、黄庭坚的“风神洒荡”、傅山的“痛快淋漓”等等,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于是有人会认为,独一无二好办,我随便一写,也没人跟我一样啊,这也是个性。错了,个性应该是从共性中来的。按照哲学的说法: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如何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即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所以学书法强调一个师承,强调一个临古,就是要先从共性入手,然后从中提炼出符合自己审美习惯的个性特征。这才是正道。




[ 本帖最后由 杨之 于 2009-6-4 22:3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22: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虚静与激情




       《庄子.田方子》讲到列御寇射箭:列御寇本来是百发百中的。但“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时,却“伏地,汗流至踵”,“怵然有恂目之志”。为什么?因为他内心充满恐恐惧!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二也有这样一事:

       谢无逸问潘大临云:“近日曾作诗否?”潘云:“秋来日日是诗思。昨日捉笔得‘满城风雨近重阳’之句,忽催租人至,令人败意,辄以此一句奉寄。”

       诗人本来也是诗兴大发的,不料催租人来了,诗人大为扫兴。射箭也好,作诗也好,看来都得心无挂碍才行。书法创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蔡邕《笔论》就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心有杂念,再好的工具也无济于事。所以古人一直很强调“虚静”的心态,什么“绝虑”啊,“澄神”啊,就是要把跟创作无关的欲念、情绪排除掉,于是或者选择窗明几净的地方,或者 “先干研墨,凝神静思”,为的就是用外界的静寂来引发内心的静寂,从而达到最佳的创作心态。

       当然,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种跟虚静相反的状态------激情。怀素的“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张旭的“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这种心态不强调“静”,而让“情”在创作中起主导作用。这种“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的感觉是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他可能并不过多地考虑技法层面的东西,而是任感情的倾泄,心手相师,忘情笔墨。“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醒后却书书不得”了。有时为了达到这种心态,书家往往借助酒,酒使人兴奋活跃,消除心中的束缚,起到一种催化的作用,从而产生出强烈的创作冲动和表现欲望,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同的书家可能就有不同的创作心态。有的喜欢在小书斋,慢慢的折腾;有的则喜欢在喝彩声中迸发。不同的创作意图,也要求有不同的创作心态,“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哪种心态更适合自己,取决于作者的才能,也取决作品的规模和样式。但我想不论哪种状态,虚静也好,激情也好,都要有一种“干净”的心灵空间,心无杂念,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就说:画家的心中,若填满了名利世故,未留下一片虚灵之地,以“罗万象于胸中”,而欲在作品中开辟境界,抒写性灵,恐怕是很困难的事。确实这样。

[ 本帖最后由 杨之 于 2009-6-4 22:3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22: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瓦伦达心态及其它




林培养




       (一)瓦伦达心态

       瓦伦达是美国著名的高空走钢索表演者,可在一次重大表演中,他却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她知道这次一定要出事的,因为瓦伦达在上场前总是念叨着,这次太重要了,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在平时的表演中,他只是想着走钢索本身!后来,人们就把专心致志于做事本身而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也有人认为患得患失才是瓦伦达心态,我估且认同前者。)

       我们在平时的书法创作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为了参加某个展览或为了某个要求而创作,心里越想把作品写好,就越 写不好,反而是平时的练习来得得心应手。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瓦伦达心态!或者用我们古人的话说: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写不好,是因为我们心中有“事”。书法创作本身应该是比较情绪化的活动,作者借助笔、墨、纸、砚和文字内容来表情达意,这种表达是一种自然的流淌,它容不得半点杂质的阻碍。因为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目骋怀而生生死之慨,王羲之挥毫写下了《兰亭序》;也因为父陷子死,巢倾卵覆而震悼心颜,颜鲁公悲愤之情一泄千里;还因为空庖寒菜,破灶湿苇而凄然长啸,东坡居士“文”“字”相生,令人难忘。他们三人书写时有没有想着我这东西以后要折腾出天下第一、第二、第三吗?没有吧!这就是“无意于佳乃佳尔”!所以呢,我们创作时别老想着鼓捣出什么精品妙品来,慢慢练,好好学,“面包一定会有的”。

       (二)婚姻没有100分

       有个叫静的女孩,总是追求完美。当她走进婚姻殿堂时,就憧憬着婚姻的100分。可是婚后,家庭琐事越来越多,没有了那花前月下的浪漫,多了那柴米油盐的奔波,于是她郁闷、失望、抱怨,最终结束了婚姻,令人可惜。

       婚姻没有100分!凡事如果有那么点遗憾,那么点残缺,更耐人寻味。按照西方心理学的说法,当一个不完全的或非完整的形出现在眼前时,会引起视觉中一种强烈追求完整、追求对称和谐的倾向,也就是有一种将它补充或恢复到“完整 ”的冲动,从而大大提高兴奋程度。像我们看到的汉封泥印,那自然剥蚀脱落、残缺破损的边缘,是多么古拙质朴,自然率真,引起我们多少的怀古悠思!而我们看看明清的台阁馆阁体书法,那圆润光洁的点画,方正整齐的字形,浓重黑亮的墨色,还有那“上下直如贯珠”、“左右齐如飞雁”的章法,让人味如嚼腊。宋人张戒认为:“若无意味,譬之山无烟云,春无草树,岂复可观?”大团圆固然令人满足,但多了却令人反胃!

       (三)细节决定成败

       日本歌舞大师勘弥扮演一位长途跋涉的百姓。刚要上台,学生告诉他鞋带松了,他蹲下系紧;可到了入口处,他又松开了。原来,只有鞋带的松松垮垮才能真实表现出百姓长途旅行的疲惫!演戏细腻到这个程度,不愧为大师!有一本书叫《细节决定成败》,就是告诉我们“细节”在管理中的重要性。麦当劳总裁弗雷德·特纳说:“我们的成功表明,我们的竞争者的管理层对下层的介入未能坚持下去,他们缺乏对细节的深层关注。”对细节的深层关注!说得好!这在管理中重要,在书法临帖中同样重要。唐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就是说临帖要尽可能精到,尽可能跟帖相似。前人法帖的妙处往往就在一笔一画,甚至一个小动作之中,就如同美人之美亦常在一颦一嗔之间。你临帖对这些细节视而不见,一挥而就,你可能就跟原帖相距甚远!比如说《兰亭序》吧,我们经常临不像,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把握好笔画中那细致入微的小动作。也有的人临不像,美名曰“意临”。哥们,别蒙人了,意临不是那么好玩的。高手的意临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他们的实临功夫还是非常了得的。我们初学者还是老实点,脚踏实地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6 13:04 , Processed in 0.312007 second(s), 1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