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汲古斋主人

汲古斋主人品读中青年书家20人——崔寒柏【获奖名单已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7: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崔寒柏先生草书中难得的佳品,笔性佳,气韵好,线条美。
nEO_IMG_6.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7: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经一路的佳作,挑不出毛病。
我突发奇想,如果写时再潦草一点不知道会是什么样。
nEO_IMG_7.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7: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副草书下面的字都给压的喘不过气来了。
nEO_IMG_9.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7: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nEO_IMG_10.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7: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泥金写波若波罗密心经,形式美,作品也没有上面写小楷的几许霸气,多了几分空灵,形式和内容和作品和心灵有机完美的结合。
nEO_IMG_11.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7: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宋人的小品没有区别,气息都一样。我特喜欢的一副作品。
nEO_IMG_1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7: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undefined undefined
nEO_IMG_14.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7: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常熟翁同和书法比赛的得奖作品,一丝不苟,功力高深,这样的作品得奖我不认为意外。
实际我建议崔先生应当在自己的强项中多发掘,舍弃一些个性使然的东西,这样有利也有弊。个性的作品可以使人在历史上留下一笔,亦步亦趋作品最多就是当代有些追随者,可书法大师一个时代又有几个了。
nEO_IMG_得奖作品13.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7: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书法艺术历程
                                                                                                                                                              崔寒柏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非常重视我的成长。记得3岁的时候,文革刚刚开始,父母把我放在家里不放心,就带着我到学校里看大字报。我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用毛笔写字。父母看到了,就因势利导的给我买来了毛笔和墨汁。这使我很幸运,和古人一样使用毛笔开始了我的写字生涯,有人把这叫“童子功”。这个“童子功”不是我有意练的,但它却给我的书法生涯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上学以后,母亲为了防止我在课余、放假时到外面乱跑,就拿出家传的字帖,叫我临习。没想到大人们都认为“很调皮”的我居然能稳稳的坐在那里写个没完,从不觉得疲累。母亲很高兴,每次下班回来,一定会逐字逐篇的为我讲解,母亲的讲解很有趣味,她经常把每个字的姿态比做人,或者比做我曾经见过的物体,使我在刚刚接触书法艺术时,就对书法就有了动态、鲜活的感受。这种感受做为潜意识一直影响到现在。后来随着研习书法的需要,我阅读了大量的书法理论著作,发现古人是用同样的方法感受书法的。没有想到,在学习书法时,我一上手就能感受到这些抽象文字的本源。真是有些得天独厚。当我的书法有了一定的造诣,我就时常把这种比喻放到我的书法评论中。我感谢我的启蒙老师——我的母亲。

      有了这些基础,我在上大字课的时候,写起来就象模象样了。老师给我的作业中满篇的红圈,增长了我学书的热情。班主任发现了我的才能后,我由写班报到写年级报,直到写学校的板报。不只写小字,还写几尺以上的大字。笔不够大的时候,就用抹布蘸着写。没想到这一写从小学一直写到大学毕业。无数的大字练习,令我在榜书的书写上练出了磅大的气势,对书写的视角和腕力都是难得的训练。

      看着我在书法上的用功和爱好,父亲便认真地给我寻找名师。先是找到了天津美术学院的院长高镜明先生,高老师非常喜欢我的草书作品。他告诉我,你不要舍近求远来找我,和你住得很近的地方有一位王学仲先生,他是天津草书写得最好的书法家,你可以去找他。我的父亲又通过熟人介绍,带我来到了王学仲老师的家中,王老师见过了我的作业,只讲了一句:笔放得很开。父亲很高兴,坚持让我当场写一幅字,请王老师指正。当场写后,王老师毫不留情地指出我在横折的转折处没有把笔毫调正,使用了侧锋。当时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1976年,天津地震以后,至今已33年了。

      33年间,王老师一开始就把祖传的原拓本李北海《李思训碑》借给我临习,以图我笔画刚劲有力,又教导我,临习《草诀歌》和王羲之《十七帖》。随后,又经常在挥毫和有重要客人来访时把我叫到身边,让我观看他书写的各种字体,让我聆听他与当代名家们闲聊艺术和生活。虽然当初我不能理解他的每一笔用法,也不能完全听懂他们聊天的内容,但是随着我的年龄增长,和对艺术理解、人生领会的不断加深,王老师的笔法,大家们的言谈逐渐被我领悟。我留下了很多参展和得获的记录,大多是因为王老师接到了通知以后,会在散步时走到我家,亲手把启事交给我,然后又叮嘱我一定要多练习、多参加。有一段时间,王老师还问到我是否要考美院,他会帮助和辅导我,后来因为我的数理化成绩很好,父母坚持让我学习理科、读医学院而作罢。没想到最终还是回到了艺术的王国。
初中三年级,我考上了天津市少年宫。在那里,我受到了综合的培训、各种字体,乃至于简单的书法史、诗词都列入了少年宫教学的日程。少年宫的学习使我有了新的提高,我在第一届天津市少年儿童比赛中夺得了总分第一。进入了高中以后,我的书法兴趣依然不减,即使是父母担心影响我的高中课程,没收了我全部书法工具以后,我依然用零花钱买来纸笔和字帖,偷偷放到好朋友的家里,每天放学顺路要写半个小时后才回家。

        考入天津医学院后,我仍利用课余时间写书法。儿时打下的书法基础给了我发挥才华的机会,我参加了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大赛,而且在与很多包括美院书法研究生在内的众多参赛者的激烈竞争中,拿下了一等奖,是当时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这批获奖者中,至今还坚持研习书法的,大都成了大学的书法专业教授或书法界的领军人物,已有7人是书法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他们代表着中国书法的学院派。而我由于大学读的是医学院,则一直游离在书法专业之外。

   由于我的得奖,大学同学们掀起了学习书法的热潮。搞成宿舍到处都是废纸和墨迹,指导老师找我谈话,我就抓住了这个机会,组建了天津医学院的第一个书法社,把同学集中在一起练字,由我担任书法社的书法教师,讲技能、也讲书法的源流和变迁。这使我初步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了起来。

       大学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天津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工作。工作之余,我坚持练习书法。那时,我把很多同事分到的稿纸收罗在一起,一有空闲就在偷着在稿纸上练字,因为不能明目张胆,所以不能使用字帖,没想到,这样的练习竟然让我走上自主书写的道路。那种熟纸,竟与宋以前古人书写的纸张相仿。这种练习延续到我93年出国。在这段时间里,我很荣幸地入选了第四届全国书法篆刻展,那时我26岁。之所以感到荣幸,因为同时入展的20位天津市书法家中,也包括了我的老师王学仲和龚望先生。

        出国以后,美国大学实验室的工作压力不大,便有了充足的时间练习书法,我在6年多的时间里,每天用6-8小时研习书法,数万张的复印纸书写,逐步练就了自己特有的用笔、结字的风格。这段时间中,我十分喜爱苏轼的书法,爱屋及乌,也喜爱苏轼的诗词、文章以及苏轼的性情。虽然没有临写过苏字,但因为长期的品读,苏字中的深沉、浓郁、洒脱不由自主地显现在我的书法中。这种领会或者说是暗合,令我对苏字的理解非常深刻,我在回国以后决定写的第一本书就是广西美术出版社约稿的《剖析苏轼的书法艺术》。

     长期居住在西方国家,直接接触西方的人文艺术,那种了解、那种融合,与在书面和画片上了解或者短期的旅游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感受,而后者只是感觉而已。洛杉矶是一个多民族的世界都市,在那里我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来自于各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也参观了许多艺术馆、博物馆和画廊,留给我很深印象的是不管这个艺术家来自于哪里,即使他融入了美国的社会,他们所表现的依然带有出生地的痕迹,也就是说,所谓的美国艺术是全世界混合艺术的缩影。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我在激情洋溢的时候,尝试过现代派的书法,但大多数的时候还是在古代的经典中吸取营养。在与日韩书法家交往中,我依然保持着中国特有的传统,也因此得到了同道的称赞。

      留美期间,我做的与其说是实验室工作,不如说是宣扬书法艺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国书法,我选择了美国人对外国留学生的英语教学系统,并通过了五级考试。有了这些基础,我开始参加面对西方朋友的艺术宣达活动。有的在嘉年华会中,有的在大学课堂上,也有的设立在龙舟赛场或跑马场,场景的需要,我尝试着用英文入印,用形象的篆书书写十二生肖。这种象形式的交流,拉近了中西文化的距离。我认为,在形的感觉上,人类是相通的。有时,我也会惊叹西方人的创造力,他们会把吉祥的汉字刺在身上,写到衣服上、桨上,乃至帽子上、脸上。他们的小孩子很多都自己挑选穿着的款式,自己搭配色彩,而且非常雅致。他们很注重自主的艺术表达,我曾经拿着一幅两个字的隶书给一位美国画家看,他马上提过一个画刷侧着头把我的两个隶书字侧着描绘了一遍,居然一笔不差,还蛮像样子。让我惊讶不已。西方艺术更多的是注重才华的流露。而给我最大的影响是,作为一个艺术家,除了需要很多技能和基础的训练,还要更多的焕发出艺术家内心的本能。优秀的艺术品实际上是借助艺术家的手来描绘童稚的心扉。我国的艺术家总是更注重模仿而欠缺创造力。

           偶然的机会我进入了书法网络世界,当时还不会打字,就用钢笔书写在复印纸上,当做图片扫描上贴。由实践而产生出来的评论非常有说服力。我可以从用笔谈到结字,由结字谈到成篇,由成篇谈到风格,由风格谈到精神,可以从最初级的用笔谈到形而上的意识感受。正因为我亲身经历过网上那些学书者的学书经历,所以我会针对不同人的学书阶段而给予他们下一步的方向。这样的指导具现实的意义。也正因为这些年来我在西方所受到的影响,很多事情我在评论时都采用了实务实证,加以对比说明,在探讨中也采取了民主和平等的方式,在审美上接受了不同形式的艺术,不会在形式上、风格上区分艺术的高下,而是力求在艺术含量上衡量艺术的优劣。连续两年半不记工本和报酬的有质量的上帖,令我在当时网络上拥有了相当的知名度。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发上我的几幅旧作,这时我不得不把好的新书作发上去,由此书法作品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这样一来卖字就成了必然,结果我就成了网络上唯一不靠其他名衔,只凭大家认同作品而卖红了的书家。

      2007年回国,注定了我将要以书法为终生职业。这时我已经四十三岁了,一个“新”出道的“老”书家,我将面临着许多的尴尬。比如说我参加的比赛,学生辈的书家却做了我的评委;而我的同代人因为一直投入到书法中,已经担任了书法机构的要职,而我却只是普通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长期的“与古为徒”使得我身在西方却能对比地吸收传统,与国内某些流行书法的盲目地加入西方风格格格不入;虽然许多在位的书法领导人称颂我的许多新观念,但很多体制上的制约却令这些观念无法实施。我在适应这个现实,同时也在寻找一个适合我发挥特长的地方。

   回国后的几次重大展览的顺利入展、成为了天津书协的理事、成为天津师大外聘教师、湖北美院大型讲座的成功、《书法报》连载的书法批评、包头个人书法展的成功、延吉讲课的振动和成功都给了我信心,尤其是这次江苏“翁同和杯”获奖更说明了书法界已经接受了我的风格。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7: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结束     欢迎跟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7 09:31 , Processed in 0.356585 second(s), 1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