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644|回复: 51

邱振中批判——之一关于理论、之二关于创作、之三果.儿答问、附录:六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9 10: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15-5-27 07:49 编辑

《邱振中批判》
——读者微信对话实录

编者按:在微信朋友圈中,有曾经是邱振中的读者,同时也是研究者。对有关邱振中的人与事,表述了各自的看法和观点。征得他们本人的同意,以读者甲、读者乙对话的名义,编辑于此——

注:主题帖题目为编者所加。
图片18320150416144509.png
坛主183:
邱先生如果听不见网上的声音,只证明他已疏离于这个时代了;如果他听见了而不作答,则证明他罔顾于这个时代了!但显然不能证明其他,例如高视而觉得不屑于作答!
欢近(迎)邱先生的积极参与!
截图于中国书法在线网论坛

果.儿答问(三)
QQ图片20150420222259果儿答问.png
关于邱振中作品展的思考——写给微信朋友圈里一群没有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很朋友在微信里谈了对邱老师的展览和有关报道的看法,他们情绪好激动,给我发了一连串表情,要我说点什么。邱老师周围有那么多教授、学者,连跑腿的都可能是博士,他们已经说了很多、很多.......我都不是,让我说什么呢?让我说邱老师的展览不好我做不到,说他的展览办得好,就有很多人来“刨根问底”。我在摆脱不了某些没有“脱离低级趣味”的人纠缠的情况下,针对大展发表一些个人真实的感想,就算是“答疑解惑”吧,说他们没有脱离”低级趣味“是因为为邱老师作序写文章的人的社会地位很高,学术性很高,而我身边的这些人(包括我在内)的社会地位很低,很卑微,发出的声音很微弱。如有冒犯之处,请邱老师多包涵。

*有人问:最近邱老师对媒体说他“还会翻跟斗”,这是不是真的?

我说:他是和大家说着玩的,就像姚明说他会”打篮球“,郭晶晶说她“会游泳”一样。

*有人问:有媒体报道,邱振中:“起点与生成”展将写入当代艺术史”。你觉得可能吗?
我说:当代艺术史是现在才开始写的吗?“当代”是从今天才开始的吗?我想中国当代艺术史可能从改革开放的时候就有人在写了,那些一系列的书籍和杂志都见证了当代艺术变迁的足迹,是这些文献共同构成了当代艺术的历史,而不是某个人写了一本题目为《中国当代艺术史》的那本书。邱老师的文章、作品和参与过的很多艺术活动,都已经记录在以往与当代艺术有关的文献里。他不是有没有“可能”,而是根本“不可能”。想不写进去都不可能。当然一起写进去的可能也有一些批评他的文章(比如王南冥之流)。邱老师80年代初就开始活跃在中国艺术的舞台上,在“当代艺术”上的笔画已经留下很多了,搞艺术的人都知道,作品上的笔画也不是越多越好。越到后来越要小心,写上去的东西是无法改的。。
    我认为“写进去”不是问题,在“里面”有多少“分量”,充当什么”角色“才是关键。历史是一面多棱镜。

*有人问:从媒体上看到,邱先生对记者说:有一个画家看了邱振中的展览后评价说,他是“齐白石后面一个”。这句话过不过分?这是个“梦”是否会成为现实?
我说:不过分,只要是能够到中国美术馆办展览的人,说什么都不过分。那是中国最重要的美术馆,等于“上嘴唇可以挨到天了”。说是齐白石后面一个,毕竟还是在“后面”,自称在“齐白石前面”的人你们怎么不去说。如画家范大仙就自称是“石涛”后面一个的呢,这无疑是在告诉我们他“齐白石的前面的前面”了。当今的中国每个人都有梦,名曰:“中国梦”。
在我看来,齐白石的作品集诗书画印于一体,他在艺术史上画的不是“点”,而后你在他“后面”,他在你“后面”......依次排队,论资排辈,形成一条“长龙”。他是一个“大大的星球”。就像太阳一样着照耀芸芸众生,每个热爱艺术都可以说自己是他“后面的一个”。

*有人问:媒体报道,邱振中是一个有着多重身份的艺术家,书法家、评论家、诗人、画家、书写者......每一个领域都很出色。这么多“杰出”的东西搅合在一起会成为什么呢?
我说:这看上去就像一道菜:有鲍鱼、龙虾、扇贝.....放在一起炒,端出来该怎么叫呢?叫“炒什锦”最合适对吧?这道菜的名字出现最多的地方在哪里呢?人们异口同声:夜排档。人不可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也不可能同时坐上两辆方向相反的列车。
文人画讲究“诗书画印”四绝,把一个人很多的才能都融合在一个画面里,如齐白石、吴昌硕等,邱老师把自己的艺术才能分布在好几个个方面。齐白石那类作品好比是“纯巧克力”,可以直接吞下去,它会在你嘴里融化。邱老师的是“夹心巧克力”,你要慢慢地去嚼,还要自己去进行加工。否则就是“囫囵吞枣”。

*有人问:媒体报道邱振中先生在中西文化之间构筑了一道桥梁,或者说打通了中西文化之间的“隔墙”。你觉得他做到了吗?
我说:中西之间如果可以架桥的话,唐僧去西天取经还用得着历尽艰辛吗?孙悟空背着他一跳就过去了。因此,中西之间隔着的不是“一堵墙”,而是茫茫的太平洋,
如果说深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极其艰难的,那么要进入到西方的千年的文明更难。这两种文化的对接不是看一些西方人的书和作品,或者出国考察、留学就能够完成的。
邱老师在文章中说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于此项事业,对此我深信不疑,从他的作品中也能感觉到他历经了“万里征途”。他到达了吗?我想没有,他现在似乎已经登录了一个“新大陆”——汉字书写。
在我看来,那不是西方,而是位于中国西面的一个“岛屿”,但毫无疑问那是一片“处女地”,是“最初的”。

*有人问:邱振中展示的作品年代跨度很大,你说他的作品新的好还是老的好?
我说:邱老师展览的策略可能是想,让人们把“老的”(四个系列)在感觉上看上去像“新的”。那么,“新的”(草书)自然就被他们感觉到像“老的”(老气横秋)。如果是一张宣纸的话,当然是放得越久越好;如果是一瓶白酒的话,也是越陈越香。可问题是,他把这张纸变成了一张作品,把这瓶酒喝到了肚子里了,那么,很多话就不是那么好说了。
关键要看画了什么,人们看到什么,喜不喜欢什么。要命的是“人们”什么都不说(论坛上发布的展览信息很多,但回帖寥寥无几)。这种现象说明三种“可能”,一、无话可说,人们对中国艺术没兴趣,因此,不看也不说;二、对邱老师的作品没兴趣、没感觉。或者没有看明白,不知道这么说。三、不好说、不能说(说好会被一些人骂,说不好会被另一些人骂)。
   
*有人问:为什么他的展览很多人看了“不明白”?
我说:看看墙上艺术家的“艺术简历”,你就会发现,上面记载主要是作者历年的艺术成就——*年*月*地,在**美术馆举办(参加)**大展。这些内容记载都是各种美术场馆(建筑物)“被使用”的情况。和作品及作者关系不大。艺术家在这些陈述里看上去简直是个“流浪客”。
观众“看不明白”很正常。他在“高处”,他不说,你们又怎么能“从背后去解释”。如果一个展览不能让作者与观众的心灵产生撞击,产生共鸣。那么,结果就是作者白忙一场,观众白走一趟。
  中国美术馆至今已经举办1000多场展览,如果说每个作者,每次展览都有被写进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可能”的话,那么。中国美术馆就有一千个“可能”被写进艺术史。 这座建筑物是一切艺术活动中唯一的、永远的“赢家”。

*有人问:“四个系列”已经问世好多年了,现在还要展示出来,你觉得这些东西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我说:邱老师的作品展览中有很多精彩的作品,有些是一目了然的,这类作品不是为了让你“大饱眼福”,而是需要你去“再发现”的。就像“口香糖”一样,嚼完了你要吐掉。不是为了给你“口福”。而是为了活动和清洁你的牙龈。同样是一条鱼,“吃法”也很多,你可能只知道清蒸,红烧、煎炸。“生吃”你试过没有,日本料理的生鱼片就是生的,好吃吧?“精彩”的东西就在这里。
——摘自本帖38楼

关于创作(二)

QQ图片20150415135236.jpg
人文奥运:纵观书法史,从甲骨到隶书、草书,哪一次书法的创新不是颠覆性的?邱振中老师是开宗立派的。
截图当代书法网论坛

183图片20150416133749.png

坛主183:
愿闻其详!开的什么宗?立的什么派?欢迎详尽阐述,参与讨论,活跃学术空气!
截图于中国书法在线网论坛


读者甲:有人说邱先生在当代书法领域是开宗立派的.......

读者乙:我觉得邱对传统书法技法的把握还是非常到位的。但那仅仅是一道技术的关口。做得再好也不过是一个技术员 。关于技法,历代先贤已经作了非常详细的论述,现代人都是一个技法的使用者。邱在文章中也提到,书体发展到今天,在正,草,隶,篆及行书的基础上几乎没有可能再出现新的书体。因此,他的开宗立派的“可能”就是书写了。

读者甲:邱到底算是书法家还是书写家呢?

读者乙: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了解什么书法?什么是书写?书法之法是法度,是历代先贤通过对世间万事万物观察与总结,所得到的规律性的东西,并且经过后世千百年来无数代人的验证,加以完善的艺术体系。

书写是什么呢?仅仅是一种运用书法的方法。是一种比较容易掌握的技能。每个人都是书法的使用者,即书写者。也就是做汽车的驾驶员,而不是汽车的设计者和制造者。当然,这种技法也有高悬中天,不是天才门都没有的时候。那就是在慈禧的年代,想做汽车驾驶员是门都没有的,如果不是太监的话。

读者甲:邱先生可以称为现代书法家吗?

读者乙:如果王羲之当时把自己称为现代书法家的话。那么。到现在要“现.......多少代”呢。因此,他最多只能称为“现在书法家”。
读者甲:邱为什么要把本雅明弄出来呢?

读者乙:他“出身”平凡,不像王冬龄得到过大师的真传,有林散之这样的老师,老师的老师又是黄宾虹。又不像孔庆东,姓孔,可以声称自己是孔子第多少代世孙。因此,只能打“改革,颠覆,突变”的牌子。人们说起邱总要用“一道绕不过的墙”、“书法的开宗者”等。这张牌最初是一位博士在几年前“以鲜血的名义”打出来的。以前没人在意这篇文章。没有打响。现在是第二次“出牌”。

读者甲:当下有“现代书法家”吗?

读者乙:书法就是书法。加了“现代”二字就不是原来的书法。就像孔子。他需要入“档”吗?孔子学院是他开的吗?孔庙门前的石像和他有关吗?

读者甲:怎么可以说无关呢?为邱作序的都是重量级的人物,一位是范迪安(中央美院的院长),一位是许江(中国美院的院长),你不知道他们的话有多少份量吗?

读者乙:话语的“份量”有时会不断变化的。前不久听一朋友说。有人出版了一本画册。里面有作者与很多名人领导的合影。结果书拿到不久,与有他亲切握手的照片上的某地“书记”跳楼了。没过几天某地的“*主席”也进去了。有人说艺术家现在也是一个高危群体。

读者甲:很多人对邱的传统书法非常欣赏,他是传统书法家吗?

读者乙: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书法史上的杰作是怎么来的。然后再作出判断。《兰亭序》是作者与好友聚会时即兴所作。《祭侄稿》是作者因为侄儿之死,满怀悲愤而写的。《寒食帖》是作者被流放时的抑郁之作。也就是说文稿和墨迹是同时产生的,作者是为了把心里的话写出来,才有了后人称为杰作经典的墨迹。不是为了其他目的去抄写或复制的。作者就是事件的当事人。而邱的书法作品都是以古人的诗词为之。即使是他本人的文稿也不是与所展示的墨迹同时完成的。这种书写的动机与古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古人是为了情感而写。而邱是为了创作书法作品而写。

一个是当事人。一个是演员。演得再好也只不过是一场戏罢了。

读者甲:邱说别人展览总是把大作品放在醒目位置,而他特意把小品放在首位,这是展览与众不同的地方。

读者乙:每个人都喜欢别出心裁。如果把书法看做是演戏,那么演员有很多种,有人喜欢演“大戏”(连续剧)。有人喜欢演“小品”。

读者甲:邱先生对当下的书法到底有没有贡献或者说发现呢?

读者乙:我觉得有。他编的那本《书法的167个练习》和缩减版本《书法24个练习》为对一部分想急于求成的人是有用的。我把那些练习称为“傻瓜书法”。就像“傻瓜炒股”软件或“傻瓜摄影”一样。外行一玩就上手。

读者甲:邱的书法大展还有什么特点呢?

读者乙:最大的亮点是“国际化”、“多元化”。从东方到西方,从庄子到本雅明,从书法到书写,从“四个系列”到“山海经”,从传统到现代。真是百花齐放。
关于理论(一)
读者甲:最近,网络上有关邱振中“起点与生成”作品展的评论你看到吗?
读者乙:我看到了,这些帖子文笔犀利,言之有物,幽默风趣,有意思。
读者甲:你读过邱振中的著作吗?有人说:邱的书法理论已经形成了体系?
读者乙:哪里是什么体系。那是一本文集,不同时期的评论和书法论文收集在一起,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都是短文。
读者甲:⊙0⊙哦?!
读者乙:如果现在看他的这些书,那么你可能落后当下的艺术理论。美院的学生研讨会上就有人说:邱老师的抽象画在西方很多年前就有了!
读者甲:邱振中在外界看来是一个著名的书法理论家。
读者乙:他还是书法家、画家、书写者,但遭到很多人的非议。对他理论非议的人相对较少。他的理论主要有四部分:
一是,《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主要收集了80年代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的论文。用带有科学性和诗性的语言得到一部分的认可。
二是,《书写与关照》,主要是2000年前后的文章。他提出了书法的三个分类,传统书法、现代风格的书法、以书法为元素的创作。还有几篇文章对张大我等“现代风格书法家的评论。
三是,《167个练习》,他把书法的笔画拆分后再进行练习,就等于开了一个肉铺,把猪腿、头等分割开来,再拼凑一起还是死猪一个!而古人则强调“一以贯之”。我觉得这种练习法是与书法艺术传统背道而驰的东西。如果这个方法有用,那么有谁是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呢?
四是,《书法》,是前面三本书的合装。新的内容不多。
读者甲:在你看来他的那些所谓理论表述,确实并无多少新意。
读者乙:不知道中国书法的“理论”一说从何而来?在我的概念中马列是主义,毛是思想,小平是理论,江是三个代表,胡是科学发展观,现在是中国梦。
有学术主持人说:邱是“书写”的思想者。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邱的“理论”已经上升到了“思想”的高度呢?!
邱在理论上主要提出三个学说:1笔法的三种运动。2,在字里行间绘制的“轴线图”和“外接多边形”。3、这些书上的很多理论来自80年代末的西方美学著作,如《艺术与视知觉》、《秩序感》、《情感与形式》等。如果你看了这些书以后,再看邱的书,就会有新的想法。邱大张旗鼓地宣传那些理论,到底有什么实践指导意义很难说。
读者甲:从这一点上来说邱不是一个好老师,不是一个诚实的老师!他的作品和理论对80年代的一代人来说有一定的意义,但已经属于过去。过去我们了解西方文化太少。他为人们打开窗户,现在大门都敞开了。还来这一套。。。。。他的理论与实践已经推出二三十年了,好像没有孕育多少优秀的艺术家,包括他自己。
读者乙:邱的理论其实影响了80年代的年轻人,他还想影响下一代,下下一代人。这可能吗?!世界文化的视窗已经打开,社会在飞速发展、更新换代……

相关链接:
【百家争鸣】邱振中你能听到吗?!来自网络的声音:
(出处: 当代书法论坛)
发表于 2015-3-29 22: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果.儿 于 2015-3-30 15:22 编辑

目前的艺术活动中,几乎都是既得利益集团(如书协领导,美院院长、杂志主编)以“专家”、“学者”身份出现,像“神”一样在高处。走进展厅就像进入关公庙一样。你只能憋着气在许多莫名其妙的大作前磕头。使活动带有很大的欺骗性。他们的很多的言论与艺术发展规律逆行,用权力撬动社会力量,使艺术展示失去了原本的功能。因此,我认为几乎所有艺术展示的“起点”都是“官本位”。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9 10: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15-4-12 09:55 编辑

附录:

追问邱振中:有关“起点与生成”作品展的若干问题【上】
“起点”在哪里?
    “起点与生成”邱振中作品展展览的结尾之处的一段话,作者说这是他最想告诉观众的:“因为过去已经变成传统,所以具有权威性;因为权威性以历史的面貌出现,所以变成了传统。本雅明知道发生在他的有生之年的传统的断裂和权威的丧失是无法修复的。他的结论是,他必须找到新的方法来处理过去。——汉娜•阿伦特

2015031117481240661.jpg
    作者在展览开幕时对雅昌快讯的记者说:“真希望这句话里本雅明的名字换成我的名字。”墙上那段话的原文里还有这一句话没有写,内容是这样的:“就这点来说,他成了一个大师”

      终于明白了!!!

       传统书法对作者来说也许仅是一种“待”处理载体。“起点”应该是用“新方法”(利用书法中的观念、技法)把“过去”(传统书法)处理过的作品——这件作品必定是一头扎根于传统书法,另一头植入当代西方艺术和文化。如果那是一件成功的作品的话,那么,作者和本雅明一样,也是大师。

       那会是一件什么样的作品?

    我漫步在展厅,希望自己的眼睛发现这个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能够承前启后的“起点”!然而,不管我在哪一幅作品前停留,仿佛都能听到作者的回答“那不是,那不是。”

作品展示30.jpg

       在展厅尽头有一块牌子,作者告诉观众:“您也可以从这里开始参观展览”——那就是往回走,再看一遍。当我从一个尽头走到另一个尽头时,发现自己所面对的、居于展厅首位的作品,竟然是一幅写有很多“三角”的书写作品,仔细端详后,似乎会听到作者肯定话语:“就是它”。

    这件作于80年代的作品,与展厅里的其它作品相比,明显缺乏艺术的魅力,人
们进入展厅时,基本上不会在意这件在人群背后默默无闻、貌不出众的作品。

    为什么要把这件作品放置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作者告诉观众,他是翻遍了手头所有的典籍,在一部辞书的索引里找到了这么一连串的带有“三角”的词语的,这些词语令他“激动不已”,这是他的发现,他的创造。因此,这件作品最重要。它存在着“中国传统与当代艺术之间转化的广泛的可能性”。


    我把这件写有“三角”的作品看作是整个展览“起点”,这三个“角”分别指向:传统、西方和当代。


    同时,也可能是“终点”,如果说这件作品26年前出现在人们视线的时候。它还是一个婴儿,还有待人们去认识,那么,26年后这件已经发表和展览了无数次或者说已经“周游了世界”的作品,还是不能获得人们的认同的话,那么,它就完全可能是一个废物。
DSC_9667_看图王.jpg

追问邱振中:有关“起点与生成”作品展的若干问题【中】


什么是“新方法”?如何“处理过去”?  

    2015031117481230701.jpg   

        当人们从这头走到那头时作者暗示你:他可能是大师。凭什么?作者建议你从这里开始再一遍观看展览。于是你从那头走到这头,“四个系列”的展厅是你必经之路,你无法绕过它。作者说这是从书法出发,生长出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它可能重新成为我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事件。

       “四个系列“分别代表四种文化内涵。是作者把传统书法“磨去那层坚硬的程式的外壳”后,提取出来的能够永远保持其活力的“珍惜的部分”,是书法史上前人没有做到的事情,通过这四种东西,人们可以把敏感和想象力发展到很高的水准。我把它看做是创作书写作品四件“法宝”。

一、浩淼无边的东西

         到史籍、辞海等工具书里发掘,如“三角”开头的作品。

二、神秘莫测的东西


        这个方向前景诱人,写阿弥陀佛题材的作品可以向佛教经典著作渗透。写现代诗歌题材可以和影视文化产业挂钩、如果写上论语集句说不定还可以与“孔子学校”对接。如新诗系列和祖母印象。

三、无法证实的东西
2015031004463435678.jpg

       如待考文字系列。这些东西人们永远搞不懂,同样是徒手画一个图形。他的就具有考古,或史料价值,你的就是涂鸦。

四、能够引起人们冲动的东西

2015031117464175758.jpg

      如日记。如果去写计划生育用语,或情趣用品广告语的话,为此兴奋、激动,产生书写欲望的人会更多。
   
      “四个系列”尽管是26年前的作品,但那是“最初”的,不管放了多少年。关键使用的创造性的是“方法”,而不是作品本身。,不管人们以后是否能够找到更新、更好的方法。

       如果“可能”的话,这些作品就不是“奠基”之作,而是“登基”之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9 10: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15-3-29 21:03 编辑

追问邱振中:有关“起点与生成”作品展的若干问题【下】


“生成”了什么?

    如果说“四个系列”仅是“起点”,仅是蕴藏着种种生发的契机。那么,26年过去了,在这个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缝隙中源源不断地涌出了哪些作品呢?据我观察也是“四个系列”,是“四个系列”的升级版,我把它称为“四二代”。

一、在浩淼无边的世界再发现,再创造,在”奇书中创造奇画“如《山海经》。即向深处发掘。

2015031117463884207.jpg

    最近作者找到了中国古代的一部“奇书”《山海经》。根据这部”奇书“他创作一组奇特的水墨作品。这无疑是在浩淼无边的东西里作者的最新发现,这是令他更“激动不已”的东西,各种奇形怪状的图像,在淡淡的墨色中若隐若现,“生发”种种遐想。

二、把神秘莫测的东西做大、做强,如诗歌书写作品《纪念碑》,即向高处伸展。

    诗歌书写作品《纪念碑》在展厅里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像雷雨,又像闪电,这或许就是记者所说要把“传统书画家的脑袋砸出洞来的”东西。它生于传统书法,长于当代文学,发于当代艺术这是一种从书写中“生发”出来的“庞然大物”,在人们的视野中腾空出世。带着“伟大”而“崇高”的“诗歌精神”,就像”奥特曼“一样屹立在“世界当代艺术之林”。

三、把无法证实的东西的疆域拓宽,画一堆更抽象的图像如《无题》。即向四周拓宽。


    过去待考的还仅仅局限于文字,现在有了更多的内涵、形式。很多作品没有题目,作者让观众自己去想,自己去“考”有人觉得里面有中国传统书法,也有马蒂斯、塔皮埃斯和马泽威尔,也有人说有池田满寿夫的影子。如果不带有“书写性”这些作品并没有什么新意,西方当代艺术家做过很多尝试,产生了大量的作品。对普通观众来说这些图像可能永远也“考”不出来,这是鱼吗?这是狼吗?都是、都不是。但对某些“业内人士”来说,不“考”看看也罢,真的“考”下去,人们会觉得这类作品越来越像“八国联军”。作者对前人作品进行了广泛的猎鉴。

四、把在能够引起人们冲动的东西做得更复杂、更生动。如《状态》。即垫高底盘。

2015031004463664168.jpg
《状态-Ⅶ》


    过去是“签名”,每天在纸上写上自己名字,由于笔迹的间距不同,“艺术”也应运而生。现在的载体是花卉,在自己目前放一盆花,然后对着它不停地画,从不同度,用不同的观念,画很多很多,然后挑选、组合成一组。只有组成一个团队才具有“艺术”的高度。就好比动物园的一只、两只猴子没有看头,他们只会懒睡觉、晒太阳,要一群猴子在一起才有生动的表情、有故事。

    注意:这些作品不是“速写”,而是“书写”。这些作品也许是一个“能进入核心的”极少数人。用自己的“才智之士”、“殚思竭虑”
产生的成果 。是作者感觉、思考、分析综合的努力,对传统获得自己的进入方式和心得,带有某种意义上的拆分、归纳和条理化的结晶。

    作者认为学习书法有两条路径:一是深入传统,二是在传统中进行创造性工作。就好比一个人先打人敌人内部,然后进行工作,最后攻克堡垒,取得胜利。也就是说,一般人是没有资格玩这些东西的!要先进入传统书法,但传统书法不是轻易接近的——一般人“门都找不到”!“不是天才休想进入”。即使是天才也要有机缘,也就是说即使你是这块料也需要具备天时、人和、地利。要有阳光、雨露以及充足的养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9 17: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15-3-29 19:45 编辑

附录:
【特写】“起点与生成”邱振中作品展展厅里观众的对话

一、美术馆圆厅


2015031004463589740.jpg


按照惯例人们首先进入美术馆圆厅,这个显要位置皆以小幅作品为主。作者告诉你:伟大的书法作品,它的字体、尺幅都很小,但是在任何一个展厅里它都是能够撑得满的,因为它能吸引人们的目光、注意、感觉,并且给你震撼,让你对其他的什么都注意不到。”在封面作品——“渡”的前面。我听到几个观众的对话:


1、“妈妈,为什么带我来这儿?”儿子问。


母亲答:“我想让你知道画画其实是很容易的。”“是的,我回去就这样唰、唰地画。”儿子说。“对,就这样,画好了我挂到客厅里”。母亲说。


2、“这是什么?是狼吗?”女儿问。


“是的。”父亲答。“好像是虫子。”女儿又问。“是的”。父亲答。“到底是狼还是虫子?”女儿再问。“都是。”父亲再答。

很显然,在这里能够给观众带来的是一种好奇,一种幻想和创作的冲动。就这一点来说,这两位家长可能不是艺术家,但可以做是艺术家的父母。

二、传统书法作品展示厅


2015031117481035577.jpg

如果从这里开始只能从传统走向传统。作品很精彩,作为观众我认为作者在他曾经指出的第一条路上做得非常出色,确实为书法史增添一些有价值、有新意的作品。但无法让人们“感觉到一位先行者的思考脉搏”。

我在这件作品前遇到两位先生,他们试图去解读作品的内容,但有很多字不认识,后悔没有带《唐诗三百首》来看展览。这里是“过去”,不是“起点”。

这两个虽然没有进入书法艺术神秘的法门,但他们是传统艺术忠实的探索者。

三、展厅出口处


2015031117481240661.jpg


在展览的结尾之处的一段话,作者说这是他最想告诉观众的:“因为过去已经变成传统,所以具有权威性;因为权威性以历史的面貌出现,所以变成了传统。本雅明知道发生在他的有生之年的传统的断裂和权威的丧失是无法修复的。
他的结论是,他必须找到新的方法来处理过去。——汉娜·阿伦特”

这时,来了一组学生和几个老师,一个老师叫一个学生把墙上的那段话读一读,学生开始大声朗读,读完了,学生问“老师,谁是本雅明?”。


“喂,谁是本雅明?”老师又问其他人,没有回答。


    这些都是热爱艺术的人们,都是中国艺术的未来,他们是在用自己的眼睛欣赏艺术。

2015年3月于京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9 17: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15-3-29 23:25 编辑

一位观众的质问:邱振中教授到底想干什么?!

     前不久“起点与生成”邱振中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我作为观众反复观看了作品,聆听了他对学生的讲座和学术研讨会的讲话,对这次展览产生了诸多疑问,现罗列如下,并请教于邱振中教授:

1、邱振中在与杨应时的对话中说,传统书法是一个坚固的堡垒,不是天才“门”都没有。它是几千年里无数才智之士殚思竭虑的成果,它们凝聚在一起,汇合成一个坚韧、沉甸甸而又无以言说的东西,神圣、朦胧、艰难、沉重,根本不是一个可以轻松进入的话题。但陈传席却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和淡。散是散怀抱,淡是自然自如。书法的技巧如果不故弄玄虚的话,一天就讲完了。

    我的问题是:请问邱振中先生您是否已经进入了中国传统书法的神秘之门,如果你已经进入的话,那么是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进入的?以什么为标志(那件作品或事件)?用了多少时间进入的?

2、邱振中发表在1985年《书法研究》上的《运动与情感》一文,通过这些文章使他成为很多人心中的偶像,成为艺术的楷模。今天,我在这里和大家重读一下他的文章:
        ........好比一位画家,不管什么展出,送去的都是同一件作品,每次不过换个标题而已。观众在一位书法家风格雷同的作品前感到的失望,恐怕是作者难以体会的。作品参加展出,便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审美理想的寄托,它便必须接受艺术创造中这条无情的原则:似曾相识便是失败。这次的展览中展出的80%都是“似曾相识”的、过去的、甚至是展出了无数次的作品。

    我的问题是:我们先不谈您在“欧美主导的游戏中有无构建新规则的可能性”您现在还是否接受这条您过去自己制定的无情的原则?

3、邱振中在上文中还说:“夸张的界限是难以把握的,如果说把一个点“夸张”成一件五六行的条幅还可以接受的话,“夸张”成一二丈的手卷就多少有单调与做作之嫌,如果再“夸张”到一个时期,“夸张”到众多的作品,那就是令人讨厌的程式化了。你的“日记”显然是将自己的签名“夸大”而产生的作品,这次展览中的有一幅作品是你2015年又一次“夸张”了自己的签名的作品。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我的问题是:您既然讨厌程式化,为什么还要复制?还要程式化?这样做的意义何在?

4、邱振中以前曾经说过,现在的展览基本都是“自己人在检阅自己”。此言在理!!!这次展览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各种活动的嘉宾和专家学者一部分来自您的原籍,一部分是您的同学、同事和学生。

    我的问题是:在这样的近亲群体主导下展开的艺术讨论,您的“空间”是否会受到某种限制?

5、展厅里观众的感受与专家学者的评价,以及您个人对媒体所作的关于展览的陈述,三者的观点南辕北撤,缺乏关联性。

    我的问题是:发表意见的专家学者是否仔细研究过您的作品?您是否倾听过观众的心声?您最想告知的话来自权威之口?您最想对观众说的是什么?

6,”四个系列“的作品在26前展出时人们称它为“现代书法”作品,当时这种形式和说法受到很多人的批评,2000年以后您又把这类归列为
“现代风格的书法作品”。现在又将这类作品称为“文字书写”类作品。每一个定义出现时都把这些作品定性为“最初”的。

    我的问题是:这类作品类型的名称是否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现在您的“家”不少,不但是“书法家”、“现代艺术家”、还有可能是“书写家”。以后还有可能成为什么“家”。您在这些“家”里的位置如何?

7、范迪安在前言中写道:“邱振中的智慧之处在于他更多地从哲学和观念层面对书法史进行审视,他的目光穿透书法现象表层的重重迷雾,直达书写的本质。“有关《关于“最初的四个系列”及其它》的话题您已经说了26年了,并且用了大量的篇幅,但读者还是无法拨开作品”现象表层的重重迷雾“。有网友说爱因斯坦通过一次演讲就把的相对论对大众说清楚了,杨振宁的两个小时的讲座也把他研究领域的问题说清楚了。他读懂《时间简史》,但是没有读懂您的”四个系列“和相关理论。

    我的问题是:您什么时候才能走出“重重迷雾”来到话语中;或者从此终止那些“人们不懂的语言”?

8、您说关于“起点”,可以有多重的理解,一个人的起点、生命的起点等等。在一个领域个人探索其可能性和书法本身所具有的可能性是有关系。这里所说的“起点”和“可能性”的范围实在太大!!!

    我的问题是:这个展览的起点是什么?“可能性”是什么?

9、在参观展览的同时我旁听了三场研讨会。

a、“邱振中:起点与生成”学术研讨会

b、书法的当代命运——“邱振中:起点与生成”专题研讨会(一)

c、对话邱振中:书法的可能性

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人的名字及一个人的展览可以和“书法的当代命运”及“书法的可能性”捆绑在一起讨论的。自古以来没有,无论东晋、西晋、南朝、北朝。都没有。在这些标题下,我觉得自己这不是在一个学术讨论的空间,而是一个”造神“的空间。所讨论内容更多地涉及作者的命运或者他身边人的命运,或者说参与讨论的学者的个人的命运。

    我的问题是:通过上述讨论人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这些问题与书法的当代命运相关!!! 书法在当代的命运也是我们在当代的命运。为此,我希望大家对以上问题予以关注,共同思考。

作者曾经说过:后人的批评要比今人严厉一百倍。也就是说,我今天推出的批评不管如何尖锐,都不会超过后人批评的分量的百分之一。因此,出现在这里的文字是微不足道,我能够发现的问题,可能是大家都已经发现的,只是没有说。但是批评只会迟到,不会缺席。若干年后,后人要批评的不仅是作者,还有和他同时代的批评者。

  
  一个缺失批评的没有艺术的生态是一个荒芜的生态。在这样的生态里,不可能会出现真正的艺术和艺术家!

                                                                                                   2015年3月于京华



01322547nj999krn7pne6z.jpg


图为研讨会现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9 17: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15-3-29 19:42 编辑

一位观众的质【二】:邱振中的“葫芦”究竟卖的神马“药”?!

        在《一位观众的质 : 邱振中教授到底想干什么?!》的帖子里,有位陆霞2012 网友或曰邱的信徒指责作者:“首先我想说:感谢你参加三场研讨会,感谢你留下这些文字。但是,很可惜,你只是参加了三场相关书法的研讨会,这就是你的局限性。你的这些问题,在邱振中教授的著作里有答案。你还是先好好读书,再提问吧

        我作为观众反复观看了展览作品并参加三场相关的研讨会,可谓对邱教授有了“零距离”的接触,邱的信徒说我提的这些质疑的问题,是我的“局限性”。这我就不明白了,难道邱教授的著作与他的展览及研讨会发言是相悖的吗?再有,既然邱的信徒说我没有好好读过邱教授的著作就质疑提问,那好,就请邱的信徒以邱教授著作里的答案批驳我的质疑提问好吗?

       说实在的,我不仅是观众,而且是几十年来邱的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我的疑问愈来愈多。其实那些所谓的邱信徒们只是跟着鹦鹉学舌,根本就没搞懂,始终是一头雾水!

        不懂装懂是他们的共性,口若悬河、自似高深、故弄玄虚、自相矛盾、论说快闪等等言行就是画像了:


         邱振中说传统书法高深莫测,他是能够进入的佼佼者,已经深入其中。但人们在展厅只看到他的格式化草书。他的传统书法草书根本没有进入书法传统草书的应有境界。但人们问到传统书法时他就和你谈空间,时间,轴线图,外接多边形。


            当人们提到日本教科书上的轴心和习字分解图时,他就谈抽象,线条水墨和西方绘画。


         当人们谈到马哲威尔,塔皮艾斯和西方艺术,并且说这些东西在西方已经很老的时候,他就谈现代诗歌 谈文学。


        当人们谈文学诗歌的时候他就谈哲学,心理学、图像学,把本雅明,弗洛伊德弄出来。


         当人们谈哲学时他就谈四个系列、谈创新,谈改造。

        当人们谈创新的时候,他就谈中国庄子,孔子。

          当人们和他谈庄子,孔子或道家,儒家的时候,他就谈教育,谈167个练习、24个练习;谈中小学书法教育,谈幼儿园书法启蒙
        ------

        你知道邱振中的“葫芦”里究竟卖的神马“药”吗?!



091914swtrwstg8g4rxmtp.jpg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9 22: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果.儿 于 2015-4-6 10:53 编辑

关于这个展览的报道几乎都是“正面”的。但是有一面的硬币吗?没有人去把它反过来,难道它就只有“正面”,没有“反面”了吗?有一面的硬币吗?照片上的硬币就只有一面,但那不叫“硬币”,叫图片,那不真实的东西,是不可以使用的。没有了反面,正面就不该叫“正面”了,而该叫“表面”。


    大布衣的发言无疑是那枚硬币的另一面,在解决中国书法在当代的“断层”问题上,我们确实有必要换个角度去观察。


    我发现在开幕式壮观的场面上,沸腾观展人群(上到80岁高龄法老,下到20岁清纯萝莉)都有个共同点:只看一面。


    当蜂拥的人潮退去后,我独自
步在宽敞的展厅,开始真正的艺术观赏之旅。看到作者传统书法的进步和对当代艺术的探索状态非常欣慰,但更有苦涩:因为“书写者邱振中”身份的获得,是以“中国艺术家邱振中”的消灭为前提和代价的。

    通过作品我似乎看到作者正落入一个这样的陷阱中,他对传统书法的挖掘和改造,实际上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自我否定。他在心甘情愿地做“当代的希绪弗斯”。因为他希望自己名字能够写进历史,一个载人史册的艺术家仅有继承是不够的,还要对传统进行创新改造,就是说你仅仅做游戏的优胜者还不行,还要做下一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他把自己对当代艺术形态的一系列探索,视为对传统书法艺术的一种救赎。他想要开辟一块前言中说的”新天地”,建立一个与众不同的宇宙!他希望自己所到之处,无不顶礼膜拜,一片赞颂之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9 22: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果.儿 于 2015-3-30 20:00 编辑

有人说邱振中是“中国当代书法无法绕开的一堵墙”。这堵墙无疑就是“四个”系列,仔细阅读作者当年的有关文章,很多人会对那些旧作顿时肃然起敬,仿佛是进入了“遗落的战境”,儒道佛交锋于此、仓颉造字于此。。。那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发源地。如果“四个系列”是骗子,那么现在玩现代***就是骗子的子孙。因为没有26年前的“四个”,就没有今日的“八个、十个”。这是必须尊重的 事实!!!


但如果作品有魅力,有思想,何须那些深刻的文字?这些作品曾经有过辉煌,走过“枪林弹雨”后,如今再度辉煌,以后还会不会辉煌?会不会再遭“批斗”? 现实是残酷的,不进则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不过,这“四个系列”现在已经“刀枪不入”。因为它已经走入了“神坛”——于公元2015年3月12日下午再次高居中国美术馆的首位。标签已成,敬畏已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9 22: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果.儿 于 2015-4-6 11:01 编辑

艺术创作是有规律可循的,世间万物,人间百态通过艺术家的提炼和升华,可以成为一种强大精神力量。而邱先生的现代绘画作品则无规律可循,作品不能“可持续发展”,更类似捕鱼游戏,渔翁撒出诱饵,引鱼入网,之后收网。作品只是偷食诱饵的鱼儿,作者也是“一时得逞”。有一定的偶然性,此种游戏只适宜于“神”。普通人还是不参与为宜。


依靠”偶然“终非长久之计,然而在中国是个例外,可以无视一切艺术规律。因为一切都是政府的,艺术是政府的,艺术家是政府的,媒体、艺术刊物是政府的,艺术社团、艺术院校是政府的,美术场馆是政府的。连一部分观众也是政府组织的,政府的号令就是艺术,领导的讲话就是艺术。他说开启了一个**空间,就真有一道门会在你面前在
瞬间打开。 在一个被高度“重视”的空间里,一个特殊的群体可以即兴地去演绎的各种新东西:”新空气、新天地、新规则........“。书法和其它文化资源一样已经被极少数人操控。操控书法是有利可图的,这点大家心知肚明。很多东西看似骄横逆天,实则弱不禁风。不甘沉沦的人可以温习一下过去的课文,把下面的几句话看一看。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天地不仁,众生起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9 22: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果.儿 于 2015-4-6 11:03 编辑

其实很多话并不需要说,我最近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这样一句话: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高耸云端,海不解释自己的深度不影响它容纳百川,地不解释自己的厚度,但没有人可以取代它厚德载物的地位.......邱先生的作品达到了什么的高度和深度,看看就知道,就像人们看到王羲之、宋徽宗等人的名字就明白所指代的是什么。很多东西要么是,要么不是,说“可能”意义不大。因为有“可能”,就“可能”有传奇故事,在传播的过程中,人们都会下意识地,自觉不自觉地朝着更加传奇的方向加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4 01:42 , Processed in 1.572648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