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43|回复: 19

《兵马俑真相》不是异端邪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5 16: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当秦俑坑进行第三次发掘的新闻报道,像雪花那样覆盖中华大地的时刻,由新华社记者冯国、胡瑶先生撰写的《秦俑归属之谜有望解开》的文章,及时向公众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消息:“有的专家,还把秦俑与秦始皇剥离开来,古建筑学家陈景元认为,秦俑坑是秦宣太后的陪葬坑”。这是新华社第一次通过媒体,将陈景元“把秦俑与秦始皇剥离开来”的观点,进行了客观地介绍。
   

    据《光明日报》和《成都日报》有关报道,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先生,最近也指出“目前学术界对秦俑身份、俑阵规模、功能,甚至兵马俑为谁陪葬问题都有分歧。”他说“争论是必然的,信息越不完整,争论的空间就越大。”可见,陈景元在“兵马俑为谁陪葬问题”上,提出不同学术观点,不应该视为洪水猛兽和异端邪说,而只有通过争论,才能弄清是和非。

   

    将“秦始皇与秦俑”,这两件毫不相干的人和事,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已经有35个年头了。与此同时,陈景元提出的“把秦俑与秦始皇剥离开来”的另类观点,却始终没有正常的途径和机会,能够全面、系统、详尽地向公众进行介绍,他几十万字的学术论著,一直被严格管制、掌控着。去年《秦俑真相》一书,已由香港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只可惜内地很难看到此书的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16: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经过多方的争取和努力,大陆版的《兵马俑真相:俑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一书,获准由华文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在全国新华书店、以及众多网上书店正式销售。该书用24万字的篇幅、以63个具体的理由,在史料可靠、证据确凿的基础上,将“秦俑与秦始皇剥离开来”这个当前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以抽丝剥茧的方式进行科学论证,目的是彻底还原这一重要文物的历史面目。



    洋洋数十万言的论证材料,一下子摆到人们面前,没有足够的时间、没有足够的耐心,实在是很难真正把握住本书的主体精神和思维脉搏的,有时闪过一句话、甚至漏看一个字,都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为了满足广大读者及网友们,能够更充分、更及时地了解秦俑这一“另类”观点的精髓和核心的内容,本报记者对作者,做了一次如下深人的采访,作为向公众进行的一种导读服务。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16: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问:秦俑坑与秦始皇陵的距离,其实並不是很远的,你有什么充分的依据和理由,认定这几个俑坑与秦始皇陵毫无关系?
    陈老答:袁仲一的观点是,秦始皇曾经下令李斯,将陵墓范围向外扩展“三百丈”,根据钻探测量结果,发现陶俑掘井地正好在“三百丈”范围内,证明俑坑是秦始皇陵的一个组成部分。书中提出的观点是:   
     1,1981年袁先生亲自撰文,以“三百丈”的说法,回答中外人士对“距离”提出的质疑。而各种版本的《汉旧仪》中,根本找不到这段“三百丈”的文字资料,所以这一重要史料的出处,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   
     2,李斯只在秦始皇35年,才当上了丞相,完全没有资格在10年之前,就去主持帝王陵工程建设,用这种来源不清、内容失实的所谓史料,去作为重大考古“定性”的主要依据,显然是很不严谨、又很不妥当的。   
     3,即使真有“三百丈”记载,也不解决任何问题。秦时“三百丈”只有690米,根据地形图量算,秦始皇陵封土至陶俑掘井地接近2公里,无论用什么理由去辩解,它也不可能被包囊在“三百丈”的范围之内。   
     4,袁仲一以“约数”的说法,要人们不必与具体数字较真。人们要问:袁先生以“钻探测量”方法,测得俑坑在“三百丈”的范围之内,难道钻探出来的距离,也是一个“约数”?谁能容许这样大的测量误差?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16: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问:秦始皇陵陵园占地“56.25平方公里”,而距秦始皇陵只有2公里的秦俑坑,还能够再说它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坑吗?   
    陈老答:袁仲一的观点是,在俑坑以东1公里的代王镇南,有一座秦始皇陵的东门阙,证明了秦始皇陵确实是世界最大的帝王陵。除了秦俑坑之外,这里还有秦始皇的几百座陪葬坑、陪葬墓。书中提出的观点是:   
     1,自古至今,没有任何的史料记载,说当年建造秦始皇陵过程中,曾经占用了“56.25平方公里”的土地。应该说,这“56.25平方公里”陵园的圈占,完全是秦俑馆的一些考古学家们,自己闭门造车的杰作。   
     2,袁先生在自己的《秦始皇陵考古纪要》中,认定“56.25平方公里”的依据,就是那个东阙门遗址。但在不久以前,经过钻探调查后,才发现那只是两座汉代的墓葬,当初认定的前提,已经完全不存在了。   
     3,“56.25平方公里”陵园,以秦始皇陵封土中心为原点进行圈占,而骊山与秦始皇陵,只有1公里左右的距离,所以“56.25平方公里”的陵园,就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区域,竟然要爬高到骊山的山顶上面去了。   
     4,这“56.25平方公里”面积,只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为了保护文物,划定的一块建设用地控制范围,目的只是供规划部门、国土部门,去限制各种非农业建设项目的乱占滥用,而与当年秦始皇陵建设根本无关。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16: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问:司马迁《史记》都说,秦始皇即位后就开始预修陵墓,你有什么理由说,秦始皇陵、秦俑坑都不是他生前建造的呢?   
    陈老答:袁仲一的观点是,秦始皇即位之后,立即征调72万人、耗以37年时间,为自己建造规模巨大的、神秘莫测的陵墓,陵墓包括地宫建筑和地上宮殿,秦俑坑无疑也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书中提出的观点是:   
     1,秦始皇即位时,首先要建造的是,刚刚去世的父亲秦庄襄王陵、即位三、四天去世的祖父秦孝文王陵、尊祖父秦昭王陵,以及祖母、尊祖母陵,这才是秦始皇即位之后一段时期之内,最紧迫的陵墓建造工程。   
     2,秦人没有预修陵墓的传统,汉以前最高等级的陵墓,七个月时间即可完工,不需生前进行预修。西汉帝陵的预修,主要是设置陵邑、迁徙富豪、建造地上寝庙,去世后再挖掘竖穴,建造“黄肠题凑”的地宫。   
     3,众多史料明确记载,历代帝王建造陵墓时,都要压毁、吞噬成千上万的前代、前人的墓葬。所以在秦始皇陵及“56.25平方公里”范围内,要去压占数以千计、万计的他人墓葬,实在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4,过去几十年来,骊山北麓发现的几乎所有文物,不管阿猫阿狗,不经任何考古论证,都被认定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品的。这种想当然、凭感觉的“定性、定名”,这与科学的考古论证工作,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16: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问:秦俑坑中出土那么多的车和马,你又为什么不认为它们是实战的战车?这些车和马为什么就不能进行大规模的车战?   
    陈老答:袁仲一的观点是,俑坑里面的军队,是一支象征秦始皇南征北战的正规部队。四马驾驭的战车,战斗力比步兵、骑兵都要强大得多。俑坑车、步、骑兵结合,是一种最佳的战斗组合。书中提出的观点是:   
     1,古代战车和车战,只适用广阔、平坦地形上、或者是小规模、近距离的作战区域。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中国,处处是战车的“死地”,战车在崎岖道路上行驶,面对坑洼地形,必然全面瘫痪、解体。   
     2,战国时期,诸侯各国关隘众多,道路狭窄,都是“车不方轨、马不并辔”,所以四马驾驭的战车,连秦国自己的“函谷关”都冲不过去,它哪里谈得上能够跨越千山万水,前去征服地形极其险要的诸侯六国?   
     3,战车在作战过程中,车上必须要有3名甲士,而俑坑有的车上,只有两名甲士,所以这种仗,是打不起来的。俑坑有的车,有的车舆宽度只有90厘米、110厘米,容纳不了3名甲士,可见它不是真正的战车。   
     4,驾驭战车的马,既要求超强的负重能力,又必须具备闪电般的奔跑速度。自古马匹有上、中、下三等,而秦俑坑面的马,连下马体高138厘米的标准,都没有能够达到。可见,它们只是一些等外马、劣质马。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16: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问:秦俑的头上既不戴盔,手里面又不持盾牌,凭着这么两条理由,你就能够断定它们,不可能是秦王朝的战斗部队吗?   
    陈老答:袁仲一的观点是,历代秦国的军队,一律都是“科头”的装束,在打仗的时候,是根本不戴头盔的。只有做到无盔、无盾,才能使自已轻装上阵,表现出一种勇于公战的大无畏精神。书中提出的观点是:   
     1,在古代作战疆场,形势瞬息万变、并无定制可言,那种“万箭齐发、矢如雨下”的攻防情景,是经常发生的。军人要冲锋陷阵,又不戴头盔,不持护盾,只凭刀枪不入的信念,并不能解决任何的实际问题。   
     2,秦军打败仗的史料记载,是比比皆是的,有时几十万秦军,连同军中统帅,都被敌国悉数歼灭。其实“科头”,只是“光头”的意思。不剃光头发,头上梳着长瓣,不论戴不戴盔,都不能称之为“科头”军。   
     3,一支担负野战任务的正规部队,常年拼杀在战斗的疆场上,如果士兵们都留着长发,头上盘着各种精美艺术造型的发髻,在江河中洗一次头、编一次髻,是很耗时间的,要是有一点敌情,恐怕一个都逃不掉!   
     4,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铜镜中,就有一手持剑、一手持盾的军人形象,秦陵附近也出土有盔和盾,这证明了秦军,应该是有盔有盾的,而不见有这种军事装备的俑坑,怎么能和秦朝作战部队联系在一起。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16: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问:在俑坑里面出土了很多的青铜兵器,你有什么理由认为这些剑、戈、矛之类的兵器,只是一种过时、落后的东西呢?   
    陈老答:袁仲一的观点是,春秋时期的铜剑,最长只有55厘米,而俑坑的铜剑长度,已经达到91厘米,俑坑铜剑,是铸造技术的巅峰之作,所以秦俑坑里的青铜兵器,一点也不过时、落后。书中提出的观点是:   
     1,俑坑青铜制兵器的先进与否,不能和春秋时期铜制兵器相比,而要和战国时期各国拥有的铁制兵器相比,铁剑长度可达150厘米以上,钢铁兵器能够削铁如泥,谁先进、谁落后,难道秦始皇都分辨不出来吗?   
     2,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铜御手俑,剑长为60.24厘米,以二分之一比例制作,它的原型尺寸,应该是120.48厘米,既然俑坑91厘米铜剑长度是极限尺寸,那么御手所佩之剑,毫无疑问肯定就是一把钢铁之剑了。   
     3,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收缴全国所有铜制兵器,铸造成十二个各重34万斤的铜人,这是全国数百万军队原来使用过的兵器。所以在秦王朝,谁继续拥有青铜制造的兵器,谁就是一种严重违抗君命的犯上行为。   
     4,从《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刺秦王有关史料记载中,可以发现:秦国朝宫正殿的擎天大柱,都是采用青铜材料浇铸而成的,这就充分地说明了,秦王朝的众多冶铜作坊,早就已经转产为非军事的各种用途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16: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问:关于秦王朝的军队,到底是以铁兵器、还是以铜兵器武装起来的,据你已经掌握的有关秦代铁兵器材料都有哪些呢?   
    陈老答:袁仲一的观点是,以铁兵器全面去取代青铜兵器,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而铁兵器真正取代青铜兵器,应该是东汉代以后的事情。比如,秦俑坑几万件兵器中,只有一件铁制的。书中提出的观点是:   
     1,我国春秋时期,铁制兵器就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到了战国时期,铁兵器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并正式装备了各国的作战部队,这一种情况,从燕赵、齐楚、韩魏等国大量出土的铁制兵器,就可以得到证实。   
     2,秦始皇时期,各国朝贡的铁兵器很多,太阿、昆卢等著名铁剑,均为秦皇所有。历次战争中,战场上都能缴获大量钢铁武器,统一中国之后,它拥有全国冶铁资源和技术人才,以冶铁为业的巨富不知其数。   
     3,司马迁高祖父司马昌,曾经当过秦王朝的钢铁部长,各个郡县正式设有铁官,秦时的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这是历史上钢铁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秦代许多宫殿以磁石为门,为的是防止铁制兵器潜入秦宫。   
     4,在风翔秦公大墓中有铁剑,秦都咸阳宫殿遗址中有铁剑,秦始皇陵城内中有铁剑,秦始皇陵刑徒墓中有铁剑,长沙秦墓中出土也有铁剑。唯独俑坑中不见铁剑,难道还不说明它与秦始皇时期是格格不入的吗?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16: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问:秦俑坑大多数武士俑头项一侧,梳着一种奇特的“歪髻”,你认为这么一种发髻,到底是从哪里发展演变而来的呢?   
    陈老答:秦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的观点是,秦俑头顶上的发髻,是很美、很特别,是与常人的发式很不一样,这应该是出于一种艺术造型上的需要,可能是古代秦人俏皮性格的一种情景再现。书中提出的观点是:   
     1,我国西南地区有些艺人,将古代先人捏成“头梳歪髻、斜眉扯眼、歪嘴咧牙”的滑稽面具,贵州榕江地区发现有“歪髻赤足”的石刻雕像,它确实给人们一种“俏皮”的印象,但这是民间创作的艺术作品。   
     2,秦人习俗,《荀子·强国篇》中有“其服不佻”的记载,佻和俏有其相似之处。秦人衣着传统,一向朴实无华,它与形形色色的奇装异服,没有任何共同点,吴永琪的解释,没有触及这种习俗的来源问题。   
     3,《皇清职贡图》上有“土人结髻于右,汉种结髻于中”的记载,表明“歪髻”和汉民族的“中髻”,有着巨大差异。土人,是指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在贵州有一支“歪梳苗”,头上就梳着这样一种“歪髻”。   
     4,历史上楚苗同裔,“歪髻”在楚人中传承下来,湖北楚墓中,有梳着“歪髻”的古尸;阿房宫遗址出土的玉片上,有“歪髻”的人像,阿房宫由秦宣太后始建,她来自楚国王族,“歪髻”和她有直接的关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8 12:59 , Processed in 0.343381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