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daxiaO

《兵马俑真相》不是异端邪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16: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问:由于秦俑坑中的所有将军俑和武士俑,一律不穿黑色的服装,难道这就意味着它违反了秦始皇推行的“尚黑”制度?   
    陈老答:袁仲一的观点是,秦代“尚黑”制度,只在重要庆典活动、丧葬礼仪上,穿黑色的衣服。刘占成的观点是,秦军的服装由农家自备,农家什么颜料多就多染什么布,颜色也很难统一。书中提出的观点是:   
     1,袁先生一直强调,秦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难道不是最重要的丧葬礼仪吗?难道不正是必须穿黑衣的关键时刻吗?况且一国之君去世了,难道全体的军人,还要穿着五颜六色的彩服,前去参加各种悼念活动?   
     2,说秦朝军队服装由农家自备,是对云梦秦简两版"家书"的曲解。野战军要南征北战,服役几十年,居无定所,让家人怎么邮寄?难道秦始皇有财力,去塑造秦俑的彩色服装,而无钱给作战部队发放真的军需?   
     3,秦俑的服装,以红色、紫色居多,这是楚人“尚赤”精神的再现,与秦王朝“尚黑”制度完全对着干,在俑坑服色,没有丝毫“尚黑”体现的情况下,还有什么资格去鼓吹这是一支秦王朝“尚黑”的军队?   
     4,《韩非子》中说:“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邹君好服长缨,左右皆服长缨”。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发出“尚黑令”之后,居然没有人出来响应,并且还穿着红绿彩服为自己来陪葬,这是合乎逻辑的吗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16: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问:你认为秦王朝时期,是全面地实行了“车同轨”制度的吗?秦始皇非要推行“车同轨”,到底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陈老答:袁仲一的观点是,秦代有战车、有大车、有小车、有独轮车,有不同用途的车;有不同的车,就有不同的轮距,就有不同的“车辙”,在这种情况下,全国怎么可能做到“车同轨”。书中提出的观点是:   
     1,战国时期诸侯割据,车只能在特定道路上行驶。除非使用骑兵和步兵,不同车辙的路,是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最好办法。秦武王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说明秦囯战车,根本开不到洛阳去。   
     2,《礼记》中,就有“书同文、车同轨”的记载。秦朝的“车同轨”制度是全国性的,它统一了制定车辆的轴距尺寸,轮距统一之后,道路上就形成相同的车辙,不在固定车辙内行走的车子,那是寸步难行的。   
     3,《说文解字·序》中说,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涂异轨、令律异法、文字异形,秦始皇初兼天下,李斯乃奏同之。”秦朝由于大规模工程建设的需要,就必须使车辆的制造,全面实行标准化、系列化制度。   
     4,实行“车同轨”的结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车辆的产量和质量,及时供应车辆的备品、备件。更重要的,它能使一车直通全国各地。如果车不同轨,哪里还有巩固国防、发展经济、保障稳定的强大物质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16: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问:在秦俑坑中发现了几件刻有“吕不韦”名字的青铜戈,难道这还不足以证明秦俑坑,确实是始建于秦始皇时期的吗?   
陈老答:袁仲一的观点是,俑坑出土有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铭文的“吕不韦戈”,因为吕不韦是秦始皇的丞相,因此“吕不韦戈”的存在,当然是俑坑始建于秦始皇时期的“铁证”。书中提出的观点是:   
     1,戈只是一种可移动文物,可以出土在后人的墓葬中,也可进入被后人破坏的前人墓葬中。袁仲一也宣称:俑坑在焚毁前,遭到大规模人为破坏,并劫走大量兵器。所以坑内留有外人的东西,也是正常的事情。   
     2,袁仲一说过“吕不韦戈”,出土于淤泥层之下,而在电视节目中却改口说:戈是由于长期受水浸泡,木柄逐渐受到了腐朽之后,最后支撑不住,而掉落到了淤泥层之上的。这一上一下,到底是哪个位置才对?   
     3,如果青铜戈是俑坑竣工不久,由于大水浸泡,木柄朽蚀而落下,那么戈出土时的位置,就应该掉落在俑坑的铺地砖上,而不应该掉落到需要由几十年淤积,并已经干涸了的、一层层极其清晰的淤泥层表面上。   
     4,俑坑里的淤泥层,是俑坑建成到焚毁前,存在于世的一种“时间年轮”。俑坑人为破坏严重,大量实用兵器被农民起义军劫走,在这个案发的现场,留下一些与他们身份相符的粗劣兵器,根本不必大惊小怪。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16: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问:在陶俑的身上发现有一个很奇特的陶文,你有什么样确凿的、可靠的材料,判读出它一定就是“芈月”这两个字?
    陈老答:袁仲一的观点是,陶俑身上那个陶文,是一个完整的字,完整的字不能随便拆开加以判读,经过辨认后,它应该是“脾”字,而且还是一位工匠的名字,更不可能是秦宣太后的名字。书中提出的观点是:
     1,袁仲一将陶俑身上的那个字,读为“脾”字,并没有一丝一毫的根据,因为各种古文字的书写中,“脾”的字形是很多的,是很容易进行比照的,可以说“脾”字所有的古文,与那个陶文没有任何相近之处。
     2,将陶文只认定为工匠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种猜测和想象,因为整个俑坑只有一个这种陶文,难道这位工匠做完一件陶俑后,就“下岗”了?陶俑身上刻有“咸阳”、“咸阳令”,难道这些也是工匠们的名字?
     3,“芈、月”的判读,有众多古文字学上非常确凿的依据,而且在阿房宫遗址上也有相同的字,所以俑坑和阿房宫都和一位芈姓人物,有着直接的关系。应该说,这种认定的方法,是非常严谨、可靠、准确的。
     4,文字到底能不能拆开判读?这是有关独体字、合体字最基本的常识问题。秦俑馆的研究室主任张文立教授,1984年曾经公开发表文章,认为陈景元将陶俑身上的文字,判读为“芈、月”两字,是很正确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16: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问:有关秦宣太后陵具体位置,有没有可靠的定位依据?它到底在骊山北麓的西杨村一带,还是在骊山西麓的芷阳故城?
    陈老答:袁仲一的观点是,《史记》上说宣太后葬“芷阳骊山”,而芷阳故城在骊山西麓的洪庆附近,由于西杨村位于骊山北麓地区,它与芷阳故城相距几十里,所以西杨村与宣太后陵无关。书中提出的观点是:
     1,秦时芷阳,不仅是一座城,更是辖地甚广的县,城有城址,县有县界,城址是个点,县址是个面,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不能以点带面,去否定面的存在,所以将“葬芷阳”说成葬于芷阳故城,是没有道理的。
     2,芷阳县有多大?《陕西通志》明确记载:“芷阳,在咸宁之东,横数十里,东接绣岭,南抵兰田。”《咸宁县志》也记载:“故芷阳,谓本芷阳地耳,非谓芷阳城,秦时芷阳东境,兼有今临潼、兰田地矣。”
     3,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沛公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的记载,说当年刘邦从鸿门逃出,路经骊山北麓的一条“芷阳小道”返回自己霸上大本营的,如今临潼县城附近就有一个“芷阳村”和“芷阳谷”。
     4,说秦时有一个“东陵侯”,证明应该有一个“秦东陵”。其实,汉代有“阳陵侯、建陵侯、营陵侯”等30多个“陵侯”,并没有任何一个与陵墓有关,所以用“东陵侯”引出“秦东陵”,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16: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问:秦宣太后芈氏的陵墓位置,你认为肯定就座落在秦始皇陵东侧的不远处,这样的一种认定,有什么可靠史料依据吗?   
    陈老答:袁仲一的观点是,骊山北麓地区,从未发现有其他人大型墓葬的记载,而从俑坑的规模来看,只有秦始皇才有这一种魄力、财力去进行修建,所以秦俑坑不可能是秦宣太后的陪葬坑。书中提出的观点是:   
     1,《史记·正义》、《括地志》、《陕西通志》、《西安府志》、《临潼县志》等史料中,都明确地记载着“秦宣太后陵在雍州新丰县南十四里,秦始皇陵在雍州新丰县西南十里,骊山在雍州新丰县南十六里”。   
     2,这些材料有共同起算点,有准确里程数字,有可靠方位指向,人们可以在地形图上定位,也可到现场进行实地踏勘。结果是一样的:人们能轻而易举地找到秦宣太后陵的位置,恰好就在西杨----下和村附近。   
     3,袁仲一认为秦宣太后陵,在西安市洪庆区,洪庆历史上属咸宁县,而《咸宁县志》、《西安府志》、《陕西通志》中,找不到秦宣太后陵任何的文字记载,所以秦宣太后葬在洪庆,没有任何可靠史料依据的。   
     4,俑坑这么大,只有秦始皇有魄力财力去修建,其他人都没有条件?秦始皇连年征战,财源枯竭,是短命的王朝,哪有强大国力可言。秦宣太后执掌朝政41年,对外休兵,社会安定,有财力搞任何的工程建设。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16: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完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16: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了挺长见识的
你呢
发表于 2009-8-5 17: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8-5 20: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axiaO 于 2009-8-5 16:18 发表
我看了挺长见识的
你呢

确实如此,楼主辛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8 15:23 , Processed in 0.399361 second(s), 1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