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杨之

【精英出场】走出草原-----王春和书法网络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3: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情以载书 书以载道


  ——记王春和印象



  我和春和相知近二十个春秋,他为人诚恳踏实,从艺勤思博涉。特别是他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法高研班学习之后,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书艺大进,屡次在全国大展中入展和获奖,他自然成为当代书坛中青年的主力军。


  我与春和的友谊是因为书法走到一起的,我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多年来我们相互学习,相和激励,取长补短,我们经常在一起聊天,谈艺术、谈人生,有时也尽兴挥毫。我们一起飞北京、登泰山、醉菏泽、游古城商丘、拜曲阜孔林,是何等的快乐。书法见证了我们的友谊,或许这就是我们生命状态中的缘分吧。


  春和的朋友多是各行各业卓有成绩的人,他爱好广泛,摄影、打球、弹琴、练拳......,并且时有成绩让人惊喜,这种热爱生活的态度自然结交了许多知心的朋友。“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每每与春和小聚,他总会谈及他全国各地的朋友,并为之自豪,把他们的快乐之事分享给大家听,他的情义往往感染着在场的所有人,我想他重情的心灵定会流淌出美好的书法线条来感动大家的。


  春和书如其人,踏实的性格导致“理性的书写”是他学习书法的特点,他走的是一条帖学之路,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以理性的认识认真解读、体验、研究古人,逐渐贴近“古意”,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高度统一或是高度深化,理性的思考和逻辑归纳,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书写方式。或许理性的书写是一种制约,会落入蹊径,这样必定意在笔先,严谨筹划,而非任意所为,任笔成形。春和的理性书写不是死板教条的,而是在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我过程中达到意与古会,并且能在理性的基础上发挥感性的书法之美,捕捉理性的规律,实现感性的形式,这样理性在实践的书写过程中得到升华。

书法线条的厚实也是他的特点,西北人,蒙古族是他的骨底,生在塞外,朴厚、厚实、厚重的性格是他本性的写照,正如他的书法峻朗而厚实、理性而率真,从中又不失灵动和机敏,这就是王春和书写状态的写照。

书法已经是春和生命中的一个部分了,以书为伴,以书为乐,以书为荣,以书法滋润心灵的圆满,其必具智性之美。

                                            孟德乡于内蒙古青城赛罕寓所

     (孟德乡: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师大国画专业研究生、全国展提名奖获得者)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3: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翰 墨 真 情


-----王春和印象



丁亥夏蒙古之行后,我的草原情结一直挥之不去。书案上一块蒙古朋友送的肉石,电脑桌面上一张全家在白云鄂博草原上的合影,电脑背景音乐一曲百听不厌的贺西格马头琴曲《天边》......闲时沏上一壶茶,就着优扬的琴声看书写字,每每这时就会想起远在千里之外内蒙古的朋友——春和。

与春和兄的相识是在04年人大书法班上。在首次学员展览会上,一张米字风格的小行草作品吸引了我,作品笔法细腻,线质纯厚,章法墨色跌宕灵动,极具才情,一派典型的帖学风格,但想不到作品竟出自一位蒙古汉子之手,令我顿生好感。相同的生属,相近的书路,相投的志趣使我们相见恨晚,遂成挚友。

一直惊叹于春和兄性情中南北的完美融合,艺术才情上的敏锐和全面。他既有北方人的热情,率真和大气,又具南方人的内秀、细腻和谦和。难怪在他的笔下既有走笔如飞、烟卷云舒的豪迈,又有精致细腻、轻吟低唱的婉约。

很多艺术门类是相通的,特别是音乐和书法。春和兄的音乐天赋一点不逊于他的书法,一副浑厚而富磁性的嗓音,兼弹一手好吉它。偶而还会自编词曲,自弹自唱。酒醉情酣时常会情不自禁地站起身来,为大家献上几段蒙古民歌,高亢豪迈、深情悠远。

春和兄从小喜欢美术,对形式美感有着天生的感悟力,这从他书法中娴熟的形式处理可见一斑。毕业时,他自己设计装祯的小集子从开本、色彩、排版到眉页都精美别致、富有个性,专业设计师的手笔

艺术的灵感和悟性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春和兄还是特别会生活的人。丁亥夏末和锡强兄携全家到内蒙古旅游,让我们感受了春和兄生活中的另一面,一种对朋友的真、对家人的爱。在那里的日日夜夜里,我们在他的精心安排下,那篝火旁狂欢、草原上驰骋,蒙古包里醉饮欢歌....至今还令我们魂牵梦绕,激动不已!春和兄还是运动健将,打得一手漂亮的乒乓球,很喜欢他拉弧圈球的动作,优美、沉实、极富力感,一如他的书法线条。他还玩石头,他说石头除了美还有灵性,可启迪人的心智。其温润、细腻的艺术气质是否得益于石头的天地灵性呢?

几天前,春和兄又发来一批作品照片,令我再次惊讶于他的进步与勤奋。这几年在唐宋魏晋经典法帖中的深入沉淫,使他的书艺从技到格又进入到新的层面。特别是他平时并不常出手的小楷,竟也写得如此古雅秀逸、品格非凡,令我爱不释手。

林语堂先生说:“……一个多情的艺术家产生多情的艺术;一个逸乐的艺术家产生逸乐的艺术;一个温柔的艺术家产生温柔的艺术;一个细巧的艺术家产生细巧的艺术。”什么人写什么字,这不是选择的问题,只能是灵魂的自然表现,是德、性在艺术作品中的真切流露。我相信以春和兄的真情、真性,以他的勤奋和艺术悟性,定能由技入道,彰显艺术的大自在。


                            林峰于平石斋
                            2009年4月12日夜

林峰:中国书协会员、浙江省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青年书协理事、获2008《中国书法》当代中青年60家书法创作学术提名、全国奖获得者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3: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部分:王春和关于书法的思考






以古太极图试析书法艺术涵理的思考(一)


----从古太极图的整体性观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历史发展过程中审美意识





关键词:太极图
书法涵理


概述:中国传统美学的根源哲学《周易》,处处讲阴阳和谐,阴阳平衡,阴阳互化,强调阴阳的整体性,整体讲的即是太极,“分则阴阳,合则太极”,“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系辞》),“太极”与“阴阳”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阴阳相交,阴阳合一,阴阳氤氲”之理,其包含着丰富中国传统哲理。“书之妙道”根生于斯,其技、其理、其韵、其美莫不孕于其中。

太极图,是研究周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图像。是《易》学家绘制的黑白互换、阴阳鱼互为咬合的图像,所以又称《易图》。相传为七千年前伏羲氏所绘。故又称《 古太极图》。太极一词最早见于《《 易· 系辞上》,以后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历代哲学家对它的解释多达40 余种。但其中最主要而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有二:一则认为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源。认为太极阴阳有先后之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 系辞上》 ), 二则认为太极与阴阳,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即所谓“一体论”。认为太极是阴阳统一体,“太极者,不过阴阳浑沦耳。”“原非先有太极而后生两仪。”(明· 来之德),我的认识倾向于第二种理解。太极,是阴阳的统一体。阴阳合则为太极,太极分则为阴阳。不论根据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还是根据现代哲学的系统论、宇宙统一全息论、生物全息论,认识一个事物,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它。即如古人所讲的:“万物皆太极”。“宇宙是一个太极,人体是一个小太极、小宇宙。”中国古代便有“天人合一”之说。
(图)
太极图黑白两色,构成看似简单,它却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共通规律在内。它以综合并包的方式,容纳多种思维。它既含抽象的逻辑思维,又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思维。可以说它是一个反映探索世界奥秘的唯象思想结构图。甚至有的外国人说:“这张图,有启迪世界的价值。”所以有人说它是宇宙的模式,是科学的灯塔。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学科,往往都用这张图来解释自己丰富的复杂的内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研究传统医学的人说它是一张“人体系统论的图象,' ;研究天体宇宙的科学家认为是一张“先贤探索研究宇宙的奇妙图像”,道家玄术修炼者的认为它是一张“炼丹图”;当代国画大师李苦禅、黄宾虹先生都曾说过“太极图,中国书画的秘诀蕴含其中”。国外色彩研究学者发现古时留下的类似圆盘的玩具中,在圆盘中从圆心由内到外有序的涂上黑白二色,旋转后竟发现圆盘中出现了奇妙的彩虹七色,至今其谜仍令人不得其解。牛顿在三百年前说过“几何学的辉煌之处,就在于它只用很少的公式,而得出如此之多的结论。”我们中华上古传下的简约而神秘的古太极图,蕴藏着揭示大千世界宇宙万物阴阳变化的独特公式。“书法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熊秉明)也根结于其理,翰墨之道,自然之道,与万事万物互为同理,今借以古太极图内在特征(整体性、一个圆形的整体、阴阳对称、阴阳互包、阴阳消长、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逆势入手的折迭动态、离心与向心状态的统一体、阴阳氤氲)结合我学习书法的心得,试析书学之理,做为引玉之砖,仅供同道参考,不妥之处请予以斧正。

太极图是一个整体

从总体上把握客观世界的和谐和统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华。太极图正是这一哲理的美丽图像。它是一个整体思维模式。它所标示给人们的是要以全面性、整体性来观察世界万物,并且把所观察的每个事物,都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所以说它是分析各种事物的完整的模式。书法艺术从产生、发展到历史空间每个不同阶段的审美认识,都是互为联系互为影响存在的,也是一个“阴阳相交,阴阳合一,阴阳氤氲”太极图整体。

从古太极图的整体性看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及历史发展过程中审美意识

书法艺术是多种因素构成的。但是从上面的分析看:书写、书写工具各国都有,唯独没有这种或类似这种单个独立、结构变化多样丰富的文字,这是构成书法艺术的网络形成系统结构中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世界各古老民族的文字,都有过象形的阶段,但后来大都拼音字母化了。就实用性说,无疑比定音、定义、定形的单字运用方便得多,是人类对语言符号的大改进。但是,创行了灿烂的东方文化的汉民族,并不比世上任何民族缺少资质,为什么从原始陶文到诸体流传,时经几千年,形体变过,笔画简过,写法变过,却长期不曾把这单个、难认、难记、难写的汉字尊作拼音文字?

    考察历史,似乎与这民族古老的深远的哲学― 美学意识有关。

    这就不能不联系到我们民族传统的哲学意识、文化心态和美学思想了。民族的文化心理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又转过来体现在这个民族的精神生活、艺术创造之中。就以我国古代彩陶来说吧:它就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哲学意识、文化心理、审美观念在那个历史阶段的一种表现。这许多至今难以确认的抽象形象能给我们认识汉文字的创造心理以许多有益的启示。

    彩陶文化出现之时,还没有真正能表现语言的象形文字。但人们已经在各种陶器上创造出那么精美的图样。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已有高度的抽象能力,能把从客观世界所获得的感受,以高度概括和抽象的形式,变成富有节律的图案,并以虔诚的心灵和巨大的创造热情,克服原始时期难以想象的物质困难,把创门描绘出来。至今人们还在考究:那陶罐上的图案,究竟据什么创造,究竟反映的是什么?除了那人面、鱼形可以明确认识以外,还有许多似水似火、似蛙似草的模样。有人说,它就是这类物象的概括、抽象。问题是:先民们为什么要概括、抽象为那么洗练的线条?又据什么原理把它们变成了连绵不断的图案?我们不能确认它们,不能了解先民的创造心理和进行图案化的过程。但是,我们从这抽象的形象中,看到了整齐、变化、统一、连续等形式组合规律的运用,看到了生机勃勃的运动节律,看到了先民的抽象意识和抽象造型的能力。行为受思想意识的支配,思想意识不能无端地产生。这种形式能够得心应手地大量创造,只能是对宇宙众多事物的存在形式和运动节律有所感悟之后才能物化为形象。因此我们不能不承认先民对宇宙万象已有宏观的把握,具有这种原始而深刻的宇宙存在运动的哲学意识,并据以创造自己的语言载体,体现他们原始的美学思想。彩陶上的文饰,是先民非功利性的艺术活动?抑是包含着一种驱邪求福的巫术教义?我们现在无法确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先民已有对宇宙万象存在运动形式某些规律的领悟,并净化为点线的组合的抽象表现能力。

    有了这种抽象表现能力的人,能用点线造型表露自己的宇宙意识、生命存在运动意识的人,当他感到需要文字、需要给文字造型时,这种意识岂能不渗透到文字造型中来?更有意味的是那许许多多陶壶、陶鬶,都做成宛如真实的动物形象。战国的编钟,特意塑一些人物把钟架抬着,而不是让它悬在几何结构的支架上。古代的几案桌椅的腿许多都取走兽腿脚模样,使人看去俨如某种生命的形象。以当时的工艺,制作这种形式比顺应木材自然形式结构要困难得多。人们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只能作出这样的解释:先民是以生命的情意观照世界的,先民是按生命形象创造世界的,先民的文化创造都寄托着朴素的生命情意,都是充满生意的创造。这就是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识的表现,因此在文字创造和书写中,这种心理也必然反映出来,并随着字体、书体的发展而发展。考察文化史,我们还发现这个民族长期以来,自觉不自觉以天人相通的哲学意识观照宇宙万象(尽管后来人表述方式不一):人是在运动中存在发展的生命,觉得宇宙万象也是在运动中存在发展的生命。分明是从人自身出发,来观照宇宙,品察万物,偏以为人的一切、社会的一切是从天、地、自然那里得到的启示。

    “因天地之自然”(《淮南子》) ,古人认为,人的精神、性状都是依照宇宙、自然之道之理形成的。纲常伦理制度,也必须依照自然之道、之理才能成为纲常、伦理、制度,人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都是“法自然”的。先民认为宇宙的本质是“气”、“道”、“自然”, 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但它孕化发展为万物,赋予万物以生命。文字创造、书写体现了这个道理才成为有生命意味的形象,它甚至可以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文字书法的创造,正是体现了民族特有的宇宙生命情意而获得艺术生命。离开了这种意识,必就失去了文字书法的艺术生命,就体现不出民族的美学精神,也就没有书法艺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等不正是《老子》 讲得的?老子生活在什么时候?汉文字创造在什么时候?《 老子》 出现这种观点,比文字出现至少要晚一二千年,怎么能说文字的创造是根据《 老子》 的这些观点呢?我们的回答是:《老子》 的学说不能凭空掉下来,它恰是先民朴素却又深刻的哲学意识的凝炼和概括。而古老的文字之所以产生,书法之所以发展为艺术,正充分体现了先民这种哲学-----美学意识。

    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 对汉字的产生是这样表述的:

    古者危栖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 易》 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领,见鸟兽蹄hang 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许慎的话是领悟了《周易》的思想要旨的:先民观察天地万物和它们存在运动的规律,认识鸟兽形迹和世上各种现象,感悟各种生命形象所呈现的形体结构、形式质地、情性意味,才得以创造“易象”和“八卦”。这看来抽象却又确实反映了这种宇宙精神、生命意蕴的形式。而仓领创造书契,不仅受鸟兽蹄hang 之迹的启发,而且把握到它们各种形象之区别而又具有共同的精神和道理。


    《 易传》 说:“立象以尽意”。创文字、作书法,就是为了“立象尽意”。这“意”有两个:一个是每一个文字所记的音、所表的意;一个是所有的文字共同体现的宇宙万殊具有之道、之理、之气、之意,每书写一个字,都是在创造一个与宇宙万物同格的生命。其美学价值,其得以成为艺术的原因正在这里。
而且正因是作生命形象的观照,所以传为蔡邕所撰的《 九势》 中要求书法形象有“肌肤之丽”,而且要求用笔:“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运动才有生命,“势”正是生命运动的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家也认为艺术形象(“象” )就是“道”、“气”的体现,否则就不成其为艺术之象,就没有审美意义。审美活动不是对形式进行孤立静止的观照,而是通过“象”来领悟感受“道”的存在而产生审美感受。魏晋南北朝美学家宗炳讲:“澄怀味象”,即不只是以生理的眼观“象”,而且要廓清襟怀来以心“味象”。“味象”的目的就是“观道”。艺术创造就是“法道”、“法自然”,以宇宙万物中获得的形、质、意、理、情、趣的感悟,化成书法创造的形、质、意、理、情、趣。可以说,没有比书法能最充分最恰当地体现这种哲学― 美学思想意识了。书法讲运笔、结体、章法,都不是无缘无故地、无根无据地追求什么形式美,而是借文字材料,创造体现“道”或“气”的、具有宇宙生命意蕴的形象。对于书法的审美观照,也不是欣赏纯粹的点画结构的形式美,而是领略书家在对“道”、“气”的感悟后所惨淡经营的生命形象。在民族古典美学看来,艺术家所作的,就是以一定的艺术手段表现艺术家所感悟的宇宙的本体和生命。

正是这一根本要求,在绘画上有“气韵生动”的要求;在书法上,“神彩为上”作为艺术美的第一要求被提出来。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受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很多,特别在文字形式、艺术原理、美学追求方面,大都为道家哲学思想所阐发。如传为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蔡邕《九势》)之说,传为王羲之所谓“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王羲之《论白云先生书诀》)虞世南有谓“字虽有质,迹本无为,察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虞世南《笔髓论》) 等等,都是以道家的宇宙本体论解释书法的美学原因。儒家思想,长期以来特别是在唐宋以后直到明清,成为政治上的统治思想基础以来,对书法美学思想的影响也是十分深刻的。儒家思想不仅表现在对书法的功能的认识、书法创造的目的和要求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书法美的理想方面。他们以“中和”为美,把书法艺术限约在“志气和平,不激不厉”的规范之内,讲华实相生,讲文质统一,连书写的“分布”都规定在不偏不倚的合谐等一之中。唐人孙过庭在《书谱》 中写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黄庭坚讲“作书要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黄庭坚《论书》)



南宋理学家朱熹更过于孔子。孔子讲席不正不坐,肉不正不食,黄庭坚草书作欹侧开张之势,朱熹就认为非正道之人所为。

    元代是晋唐法度的悟守者,用理学原理解释书理。

    到了明代,这是一个推倒元代异族统治,重新建立汉族统治的封建王朝,大倡儒学,大讲正统,在书法上也讲求“规矩从心,中和为的”(项穆《书法雅言》),学书必以晋人为正宗,“书不人晋,固非上流” (项穆《书法雅言》)重视书法传布圣贤之道的社会功能,反对在艺术风格上有多样化的追求,对所有艺术上作创新追求者,首先从政治上、从伦理道德上先否定其人,讲所谓“书品即人品”。
    书法美学思想不仅受儒道思想的影响,还受释家思想的影响。自佛教传人我国并与中国儒、道等思想融合以后,中国式的佛家思想,特别是受中国古代文人推崇的禅宗佛学,也积极影响书法美学思想,影响对书法创造规律、艺术原理的思考。禅宗讲求禅机“心悟”。晚唐僧人把书法当做悲喜双遣、顿悟禅机的道场。许多论书者都讲书理不可言说,“机巧必资心悟,不可以目取” (虞世南《笔髓论》) 。法不可言,“说似一物即不中”(南岳怀让禅师语) ,“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 。历史上许多僧人是优秀的书家。释家书学思想又与儒道思想结合,使中国古代书学思想成了儒道释的混合体,只在不同时代有所偏重。

    以上说明,我们不能把书法美学思想当做单一的孤立的学术思想来研究,不仅社会需要、书契的物质条件等会影响书法美学思想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政治状况、哲学思想观念、民族文化心态乃至道德伦理观念,也直接影响书法美学思想。(如结字中讲管领、朝揖、照应、救助、就是人际的道德伦理观念的反映。)这也即是书法艺术审美思想的整体性。

    但书法毕竟是一种抽象造型艺术,各种美学思想都只能通过书法自身的活动特征体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书法美学思想有儒道释诸家思想的浸透,但并不能清楚明确地指出这些思想在哪些方面、哪个层次,以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还因为这些思想反映在民族艺术甚至政治思想上经常是互相补充的,反映在书法美学思想上,书法美学现象的思考上,更是因时尚、因艺术规律的认识理解而互补。这些思想,在一定条件、一定时代是书法艺术的营养,在另一条件、另一时代,则可能成为书法发展的负担。我们在研究书法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中,将会看到这一点,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时,更应该注意到这一点,这也非常符合古太极图阴阳互包、阴阳消长、阴阳变化的特性。

(内容参考陈方既《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


                       王春和于抚古堂

                       二00九年三月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4: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悟书法


王春和



●“反者,道之动也”(老子《道德经》语)。米南宫谈书学八字箴言:“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太极拳经》讲“阴阳变化---欲阴先阳、欲阳先阴,往复有折叠、无往不复”。此之为书法的根本要旨,是习练太极拳要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审美中最朴素的“以曲为美”审美哲理,书法之道要明其大道,方可一通百通,得其泉眼。

●一日晨起,上班行走横穿至植物园(包头市植物景观园),正值秋风萧萧之季,寒风过处,树叶随风飘然而至,自然的散落在树干周围,枯黄的、枯湿的、残破的……再自然不过的叠摞着,清晰的叶茎、丰富的色彩、错落有序交织的叶堆,细细观望不由得发自肺腑的感叹大自然“一草一木皆世界”的鬼斧之神功。我以为书之妙道也不过如此!精熟的技巧如同枝叶优美的脉络和有形的轮廓,笔势如同树叶随风而飘然落地的动势---自然、有规律、有秩序,色彩丰富、错落有致交织叠摞的叶堆,如同一幅深沉、优美、含蓄的画幅,更似一则动静相宜、虚实互生、错落穿插、偃仰避让、和谐共生、古意悠悠的翰墨书卷,----“道法自然”呀!

●“实处就法、虚处藏神”。书法习练当中,看到的笔画、墨色、结构以及整体的章法,是较为容易学习和掌握的,但笔画之间的“游走”关系、书写中蓄发互换的动势节奏、结体间“阴阳互换、开中寓合、计黑守白”的妙义、全篇章法动静相宜、避虚就实、和谐统一的氤氲之气,是更需我们从大千世界中、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审美思想中和其他姊妹艺术中汲取更多的足够的养料和“感悟”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道相同”。

●学书之道如同生活和工作,既要明其方向、勤学善思、刻求进取,更要契合时机、识大体顾大局、顺应自然,深知其美才会谙识其道,才会走的高远,----“思维决定认识,认识决定格局,格局决定成败”。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神采即是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思想中不同时代的审美认识,即是对这种审美思想远见卓识的实践和思考,即是曲与直、大与小、方与圆、虚与实、动与静、开与合等朴素的矛盾因素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传承、繁衍中的具体巧妙的体会与应用。“读书万卷始通神”,“中源心得、外师造化”,便是求“神”之门径。

●惠风和畅、窗明几净,气宁神闲,闻兰竹幽馨,品一杯香茗,伴古琴悠悠,展几张素纸于几案,推墨提笔,尽放心怀,神仙可比耳?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4: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居漠北,自幼喜好艺文,习武抚琴,涉众无精。浸淫翰墨二十余载,致力于斯,恪勤朝夕,上溯秦汉,取法魏晋,旁及唐宋,惟天资愚钝,难至神明,以凡事能坚守而自慰。近数载,契交海内同道,斧开眼界,浊智顿悟,遂自倾所囊,穷显陋学,博方家一笑,以自鉴。书学之道,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抒发心迹,己丑初春,岁届不惑,自酌为序,以抒胸臆耳。




                          一泓于阴山抚古堂竹前

                             2009.3





   




“驾一叶扁舟探寻心灵的寄托,它带着我作心灵的远足,驶向那理想中的天国,那里是我精神止泊的地方,摇动这叶扁舟,是要离开这尘岸;作精神的远足,是为了应一个遥远的召唤”。习书之道,静以修身、意与古会、抒发心迹、通达八极,是寂寞、至乐、至难之道,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为之不懈、恒守。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4: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部分:王春和的书法生活和生活中的王春和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4: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4: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4: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4: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3 18:09 , Processed in 0.246335 second(s), 1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