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杨之

【当代实力派书家系列提名展】平和与激情——张继书法篆刻大型网展(赠作品集斋号)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22: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我的至爱
张继
不知为何,书法便成了我生命中的至爱。
少年时代,当我还不甚懂得何为书法之时,就已受乡间艺人影响对写写画画情有独钟。据母亲讲,凡我所到之处大都留有笔迹,是否似当今一些景点“到此一游”之类,已不能记得。不过印象颇深的是读小学时内心总害怕某一天拼音字母会取代汉字,到那时书法恐怕就没了地位,真乃杞人忧天也。十三岁那年,我在村头举办了平生第一次个人书画展,此举可谓轰动乡里。之后对书画的钟爱便一发不可收。但对于书法,其实当时尚未入门道。不过那种自发、那种执着、那种纯粹至今仍不断地感动着自己。
待真正潜心于书学的系统研习时我才发现,书法艺术是那么奇异与深奥。不同点画、不同构成、不同体势、不同墨彩,其变化无穷,内涵无尽。奇与正、方与圆、收与放、疏与密、刚与柔、实与虚,其意境无垠,美妙无比。她使人倾心、使人痴迷、使人陶醉、甚至使人为之癫狂。但我深知,必须有深厚的传统功力作基础,必须有新异的创作理念作主导,必须有纯熟的表现技法作手段,必须有坚实的文化底蕴作保障,还必须有综合的艺术修养作滋补,精品才可能与你结缘。当然这首先需要你毅然摒弃陈腐观念,坚决摆脱功利色彩,还要甘愿与寂寞为伍、甘愿与勤奋为伴、甘愿与谦虚为朋、甘愿与顽强为友。
因为书法,我常常通宵达旦。在夜阑人静之时,市井之喧嚣、工作之重负、杂务之繁冗、尘世之凡俗,均可得以暂时解脱。值此真正属于我的有限时段内,一卷古本,令我尽情地研读,一管柔毫,令我忘情地挥洒,继而深情地自我欣赏,无情地自我剖析;因为书法,我常常寝食不安。书论中的疑惑、观念上的冲击、同道间的论辨、技法上的障碍总使我茶不思进,夜不能寐;因为书法,我常常不计代价。就学期间,就曾因拥有了几本好书而囊中羞涩,亦曾为远行求艺而生活窘迫;因为书法,我不得不重新理解何为“忠孝不能两全”。记不清有多少次,对父母的探视计划因忙于书事而屡屡拖延,探视机会因惜于时间而忍痛放弃。孝敬老人力不从心,照顾妻儿无可奈何,料理家事纸上谈兵,然幸得亲人理解;因为书法,对理应频繁交往之朋友同道无奈或无意间多有失礼或得罪,虽此实非出自本意,然失礼终归失礼;因为书法,我也办过拙事,出过洋相。平日于书房埋头用功之时对家人所言之事所答非所问已非偶然。更令我不能忘却的是刚调来北京那年寒冬的一个深夜,正值创作高潮,恍惚中竟将画毡与砚台随宣纸一同拉出桌面。顿时,熟睡在桌边床上的小儿成了一个墨人,被褥衣物尽黑,妻儿惊醒后不知所然。我方如梦初醒,灵感顿失,情致全无,苦不堪言。书法使我常常对忧虑、对辛劳、对烦恼、对痛苦反应迟钝。在郁闷之时,于心酸之际,一旦移情于书,一切懊丧与不悦、浮躁与诱惑、疲惫与倦怠全不见了踪迹。可以如此讲,为了书法,我愿历经风霜,遍尝苦辣,无怨无悔!
书法,我的至爱!她是那么神秘、那么高古、那么丰厚、那么伟大!是她,给了我知识、给了我力量、给了我情操、给了我胸怀,也给了我许多荣誉。我欲追求成功,追求完美,然退而言之,惟有其过程,我亦足矣!我常常为自己的人生有这一真挚情结而感到幸运,为自己能成为书法的忠实信徒而倍感自豪!
我幸福,因为我拥有至爱!
我坚韧,为了我永远的至爱!
我感恩,向生育我的父母、向培养我的师长、向支持我的亲朋、向关注我的同道真诚地深深鞠躬!




张继于北京四融斋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22: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书法艺术答记者问
张继


1、怎样全面深刻理解书法艺术?


简单地讲,书法艺术就是汉字书写的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书法的实用功能日渐隐退,纯艺术性不断凸显。从表层看,也就是从人的第一感知阶段看,其形式美是首要的。诸如其整体形式感及点线、结构、墨色、章法等方面的处理,但这些都是技术层面的,应该说是浅层次的。尽管说它们具有一定的技巧难度,但通过刻苦训练是可以看到明显成效的。


书法艺术的深层次内涵,应该说是它所蕴含的社会的与自然的元素。不同的书者通过想象、联想及理解,把自已的性格特征及人生经验与知识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到作品之中,使得作品风格丰富多彩,千差万别,或雄浑、或豪放、或刚健、或爽骏、或稚拙、或奇宕、或飘逸、或舒雅、或阴柔、或端庄、或谨严……。同时使欣赏者产生黄土高原般浑朴、骏马般的奔放、挂藤般的苍劲、海浪般的猛烈、庙堂般庄严、垂柳般的飘柔等联想。


书法艺术真正的精髓应该是它所蕴含的深刻意境,这是精神层面的,是高层次的。但它是很抽象的,是捉摸不定的。它涉及到作品的品位、格调、时代精神及书者的审美情趣、思想情怀及综合素养等。是书者调动了自已的全部感情、人生体验,通过充满激情的潜意识的发泄,使人与作品完全融为一体。如果欣赏者具备有解读这些信息的基本素质,欣赏时将会和书者产生共鸣。
2、书法艺术美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我认为书法美学的主要特征首先表现在它的对立统一性,即矛盾性。书法艺术中充满了矛盾关系。从宏观看,继承与创新、古典与现代、再现与表现、共性与个性、单纯与多元等。从微观看,整体与局部、稳定与生动及强与弱、刚与柔、大与小、收与放、轻与重、向与背、实与虚、疏与密等。如果没有了这种矛盾关系,作品就一定是平淡无味的,甚至无法称其为艺术。但如果不解决这些矛盾,结果也将是不可想象。正如我们所熟知的诸多文学作品。可以说,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是把对立与统一性处理完美的,最终是和谐,是统一性。


我觉得书法艺术的另一个美学特征是它的模糊性。尽管对优秀的书法作品似乎有一个标准要求,但书法艺术所表现出的美感是抽象的,不同的书者在不同的心境及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工具材料运用下所产生的作品是不可能相同的。尽管书者的总体风格会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不同情况下所创造的作品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甚至说是捉摸不定的。此外,由于欣赏者的心境、性格、身份、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等不尽相同,对同一件作品的审美感受是千差万别的,甚至同一欣赏者在不同阶段对同一件作品的感受也是大不相同的。
3、书法欣赏的途径和内容


关于书法欣赏的途径,我觉得这是一个方法问题,即如何欣赏书法艺术。其实,欣赏书法,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看”的问题。作为较高层次的欣赏,它首先要求欣赏者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那就要求具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一要多欣赏名作,对作品中所蕴含的诸多艺术成份细细品味。二要多读书,多读相关的书籍,要有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知识。三要多游历,在对各地文物古迹、名山大川的游览中增加见识、陶冶情操、开阔胸襟。四要多交友,“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在交友中拜师,在交友中学习,在交友中提高。在具体欣赏过程中,首先需要把握整体,即由整体到局部。失去整体关系的局部,无论它多么优美,都是无意义的,甚至是多余的。然后要稳定注意,尤其对重要书家的重要作品,要比较深入地研究作品的深层内涵,甚至书家的时代背景,个人背景及创作思想、创作手段等。如果欣赏者本人也从事书法创作,那就更应加强创作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感受前贤的风范。


书法欣赏的内容主要是指其艺术内容,从感知方面,作品的形式美是首要的,即眼睛所观察到的,实实在在展示出来的诸如点画、结构、墨色、章法等。从领悟方面,作品的风格、品位、神采、气韵、意境等,是它的核心。“风格即人”,书家的人生的全部均流露其中,不可分割。此外,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也是一个组成部分,但它只是作为媒介出现的,书法艺术内容需要也必须通过文字内容来传达。文字内容的高雅,会更加提升作品的格调,所以它也是不忽视的一个方面。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22: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化碑于简
求趣由心
——漫淡我于隶书
  

我于隶书可谓情有独钟。年少时受两位小学教师影响,喜用毛笔涂鸦,尤对“蚕头雁尾”之书体甚爱,后知其为隶书,然不曾见到古人碑帖。十多年后方得《曹全碑》一册,继而又得唐楷法帖数本,间以临习。之后又涉行、草、篆诸体,并游艺于绘画、诗文、篆刻之中。然而也许是先入为主之故,我对隶书之偏爱实发乎于心,故渐多思考与摸索。
由于知识境界所限,早年作隶,以求字正笔实为美。后受时风影响,曾取汉碑汉简皮毛,然故作姿态,貌似雄放生动,实则不见内涵,既少传统,又无新境。继而又在清人隶书中淘金,然终无大果。但每次探索都促使我于勤奋中多些观察、体验与思想。我以为,当代隶书似更多偏侧于对气势或情调的强化,对所谓个性风格的张扬,实缺乏对经典的深刻认知及对汉风的有效传承,我自不例外。真正之精品应是以上诸要素的有机结合。
我开始忘情遨游于经典书法的海洋之中。上至甲骨金文,下至明清及近人墨迹无不涉猎,但我仍更倾情于隶书。汉碑乃隶书之基,其调之高,其势之大,其法之完备,其形之多端令人震撼,令人心仪,令人回味无穷。《张迁碑》之粗犷朴茂稚拙方劲、《石门颂》之疏朗野逸苍茫高浑、《乙瑛碑》之端庄凝重姿美态妙、《曹全碑》之严谨秀丽柔中寓刚、《礼器碑》之庄重典雅铁画银钩、《西峡颂》之气象浑穆体势开张、《鲜于璜》之丰茂坚挺斩截爽利、《褒斜道》之遒劲苍朴伟气宏魄均使我兴奋,汉代众多竹木简牍之纵放率意、淋漓痛快、千姿百态与天真烂漫更让我着迷,一卷卷古本都令我爱不释手。
然而如此博爱利乎弊乎,我曾一度迷惘。但历经践行,我渐明朗,如何处理好主与次、化与合之矛盾至关重要。基于我“审美中庸”之本性,于法度之中求雅趣成为创作审美主调。具体言之,用笔率中藏涩,结字巧中见拙,用墨实中有虚,章法稳中求变。故所书既非怪异离奇,亦非精缜无比。
我深知,一件真正优秀之作品,传统是基础,创新是条件,个性是灵魂。然不乏法源之个性生成绝非易事,往往须毕生追寻。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曰完全顺乎于自然,或曰倾心设计而成,但自觉均有偏颇之处。我认为,寓构思于自然发展之中更合情理。虽自愧目前于此尚无大成,但却有些许体会与感悟。首先,个性表现须有独具面目之线条语言,此为最基本元素。孙过庭语:“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故我尝试用笔师法汉简之率真与畅达,并间或揉以草之飞扬洒脱,篆之婉通圆健,但尽力不失汉碑之金石气息。隶书主笔之一雁尾处理,亦不拘于成法,而是方圆、收放、曲直、轻重多变,均受众隶启发,但务求统一。整体用笔轻重反差之巨亦是从《礼器》中悟得,但务求和谐。为充分调动线条语言之功能,也为丰富用笔,丰富结字,偶以线代点,或以点代面,或以面代线,使得点、线、面相映成趣,似有新奇之效。结字甚喜诸如汉碑《张迁》、《石门》、《西狭》、晋碑《好大王》、唐碑颜氏《麻姑仙坛记》一系风神,其胸襟宽博、气势雄强与我心之追求甚合。但汉代诸简尤其《居延纪年简》、《武威仪礼简》之生动跌宕、奇姿异态更为我所用,以借简之动化碑之静,借简之意化碑之法,借简之趣化碑之工。结构并依因字立形、参差错落、聚散有致、收放间施、动静结合之法,偶以草符调节,似有不破不立之果,亦有字眼生成之效,以此求其多变,求其神韵。纵、横、斜之排线亦是我常用之术,以使动中取静,荡中有序。有时为章法所需而使结字由繁变简,或由简增繁,均由心造,但不悖古法。用墨亦一向为我所重,无论真、草、篆、隶皆如此。但墨之变须服务于整体,为此不避涨墨,不避枯笔,虚实相生,其妙无穷。但枯润有序,不可单调,亦不可杂乱。章法处理不曾小视,除继承汉碑传统之规外,诸体诸家均有借鉴,绘画之构图、篆刻之布局也为我带来灵感,或行列分明,或有行无列,或无边无沿,或大疏大密,或散如星布,或密若乱石,各具其趣。妥贴之章法不仅能展示作品整体魅力,有时尚可创造奇异字形,心手双畅之时确有妙趣横生之感。至于款识、印章与作品的和谐统一也从无忽略。
前之所述乃我对风格追求的初探,尚待完备成熟。但化碑于简、以简融碑仍是我研习隶书之心路,意写碑帖、取我所用仍是我临书之主要手段,博涉诸艺、兼攻诸体乃至取法秦砖汉瓦、诏版权量仍是我隶书创作之重要辅助;不求怪诞、不事严整、发展古法、追随时代、心悟雅趣、抒发情性仍是我追寻个性风格并向纵深发展之目标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22: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确定风格
张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书法艺术得到许多人的青睐,书家蜂起,名家辈出,作品纷呈,展览频仍。但是,在书法创作中,如何确定风格意识?是令广大书家困惑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我们约请了一些专家学者分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篆书进行讨论
张继:
首先,风格的确立是一个漫长而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调整与转化的过程。我们知道,一件真正的优秀作品,一件真正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艺术品,是必须也必然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可以说,风格是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
我曾经总结,在当代创作意识下,一件优秀书法作品应具备的八个要素,一是有品位、二是有风格、三是点画美、四是结字美、五是章法美、六是墨色美、七是形式美、八是内容美。这里的品位首先是一个取法问题。“品位”的本义是指矿石中所含有用元素及其化合物含量的百分率,百分率愈大品位就愈高。具体到书法作品中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作品中所含经典成份越多,作品的品位就越高。假如不讲传统,不重师承,信手涂鸦,不可能有高的品位。所言风格实际是个性表现问题。个性表现越明显,作品风格就会越强烈。但风格和个性不完全是一回事。个性人人都有,与生俱来,但在书法创作中个性的体现必须建立在共性基础之上。传统即是共性,如果是没有共性的个性,不可能升华到艺术风格。至于点画美、结字美、章法美、墨色美、形式美、内容美,这里的“美”不是单一的美,不是狭隘的美。当然我们对笔法、字法、章法、墨法都有最基本的技法要求,但是一旦提升到风格的高度,对美的追求就多元化了。端庄是美、清秀是美、阴柔是美、飘逸是美、阳刚是美、雄浑是美、朴拙是美、豪放是美,甚至“丑”态也是一种美。到目前,似乎古今中外美学家对什么是美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我们在审美实践中也不难看到美的多元存在。比如在文艺作品欣赏过程中,无论是英雄人物的壮美、才子佳人的优美、无邪儿童的甜美,抑或是庸夫的愚昧、敌人的狡猾、奸贼的丑陋都能深深触动观众,使人为之哭、为之笑、为之喜、为之忧、为之恨,从而达到艺术欣赏之审美目的。
有人讲,风格是完全自然形成的,是不经意的;也有人讲,风格是设计、构思出来的。我认为二者均有其道理,但均不尽然。因为到了当代,书法的实用功能渐渐蜕化,纯艺术性日益凸显,其展示方式也由书斋走向了展厅,风格的多元化便显得尤为重要,正所谓“百花齐放”。作为个体书家,在锤炼自身创作技巧的同时,追求风格的特立成为课题。“独辟蹊径”、“不与人同”都带有强烈的主动意识,这就难免有构思、设计与策划的成份。其实设计与策划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将这种成份巧妙地融入自然表现之中,使之不露痕迹,让人感觉到一切均顺理成章。这不仅需要智慧、悟性、眼界、学识、技巧,更需要胆量。
但我们也没有必要将风格问题说得玄之又玄,似乎只有天才才能企及。以本人之拙见,在有了一定书法基础之后,只要能在浩如烟海的历代法帖中精选适合于自己的一家进行真正深入的研习,把握其规律,探究其精髓,以此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同时通过意临的手法把临摹同创作有机结合,就会良好的创作开端。进而旁涉诸家,取己所用,作为滋养,但须尽可能顺其自然,不可生搬硬套,不可求怪求异,不可干扰主调。作为现代人,在此过程中必然受时代气息的影响,必然有个人性情的渗入,作品也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展示出自己的风貌。当然更为纯熟的风格形成仍需要更加深厚人文知识的整合,更需要有一通百通的大彻大悟。
事实上,前面所提到的精选法帖,既然是精选,就注定要有多方面的思考:不仅要考虑到自身的综合因素,还要考虑到碑帖的因素、当下社会环境的因素以及艺术发展趋势的因素。作为滋养创作的成份,为什么要滋补,滋补什么,如何滋补,滋补到什么程度等也不应该是盲目的。近来中国书协正在筹办全国第二届隶书艺术展,如果参与者能在一家经典碑帖上达到专精,或比较深入,在笔墨表达上比较生动灵活,即便不过多揉合其它成份,不刻意追求所谓“风格”,相信也将会有不凡的表现。
风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个人视野的开阔、学养的丰厚,或者审美的变化、信仰的转移,书风都会随之有所变化。但无论怎么变,最终都要接受欣赏者的参与,从而完成艺术创作的全过程,经过信息反馈,开启新一轮的创作。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22: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下次展览我是作者
——第三届全国扇面书法艺术展评审随感
张继

6月2日至4日,第三届全国扇面书法艺术展终评工作在江苏张家港进行。参加此次评审感触良多。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值得大家学习,但也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令人遗憾。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全国大展?假如下次展览我是作者,我会怎样呢?

事实上,参加每次全国大展评审,所遇到的情况总体来说基本相同。但本次扇面书展作为形式上的单项展,在优势与劣势两方面都表现出一些自身的特点。如果投稿作者没有一定的参展经验和应变能力,即使有较高的创作水平,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成绩。那么到底需要从哪些方面引起作者注意呢?

关于书体选择。对于不限书体的展览,以什么书体作品投稿,这似乎不是问题。一般情况下作者都会拿出本人最擅长的书体或相对比较适合作品形式的书体。所以此次扇面书法展,小字行草书及小楷严重集中,以致于进入获奖入围的50件作品中居然有16件小楷。在全部入展的456件作品中篆书隶书加在一起仅有三四十件,其余绝大多数都是小行书、小草书及小楷书。这种比例悬殊可能是全国历届大展之最,或多或少会影响整个展览的丰富性,也使小行、小草、小楷间竞争异常激烈。其实,以篆隶入扇一向不乏精品,即使大字篆隶入扇,若以小字长款长跋相配也不失为佳构。据我所知,一些作者篆隶创作有一定水平,本应有更好成绩,却错过了良机。
关于作品形状。既然是扇面书法展,首先要求作品外观是扇形。但为了出奇制胜,一些作者绞尽脑汁在形状方面创新。或多扇合一、或尺寸夸张、或异形混杂、或单扇猎奇,此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一些作者来得有些过分。几十个扇面组合成一幅着实让人眼累;因为征稿时限宽没限高,个别作者钻空子恨不得整个丈二也实在没有必要。还有少数作者闹出奇形怪状、眼花缭乱的扇形也好象不太容易让人接受。实际上恰到好处的外形不仅悦目,而且能更好地表现内涵。
关于古法表现。至高的作品应该是传统、创新、时代、个性的完美统一。作为参加当代国家级大展的作品,即使没有独特的个人风格,起码应该具有一定的传统法度和表现能力。事实上,不少入展甚至获大奖的作品也只是在前人某一家中挖掘较深或依托一家风格在墨韵、章法上进行一些突破,加之具有灵活的笔法技巧和形式效果而受到大多数评委赞许。与那些所谓集百家之长实际上是无一精深,流于表面,七拼八凑,既缺乏古法又缺乏和谐的作品相比更耐人寻味。许多作者不乏才情,但用笔、结字过于追求新潮,追求个性,时代感有余而历史感不足。实际上,对于个性的张扬,对于时代气息的表现即使不去强化,其元素也会不自觉地流露,但经典成份不经过刻苦锤炼是难以企及的。若能以一家法帖为主,同时融多家之长并兼及时代与个性,当然令人称许。否则哪怕以意临感觉表现某种优秀碑帖之风采,也属正确途径。

关于章法处理。不少作者为了出新,传统的扇面规范似乎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除在外形状上做够文章,在章法布局方面也不甘示弱。在作品大的扇形笼罩下,对联、条幅、条屏、横披、斗方、中堂、手卷不一而足。某些形式中又有散点式、密集式、有行有列式、有行无列式等区分,可谓丰富多姿。这其中不乏精彩之作,既有新意,又不为过,加之较好的笔墨技巧,使人眼前为之一亮。但也有一些作品,只顾猎奇,甚至牵强。或是在一大长条形所谓扇面上简单置入对联显得空洞,或是仅把四条屏连在一起剪去四个小角不伦不类,或是多种字体并用分块布局难分主次。

关于用笔用墨。获奖及入展作者中有许多人笔墨功夫甚佳,值得学习借鉴。他们在处理严谨与疏放、精微与粗率以及刚与柔、虚与实、轻与重、大与小、动与静、畅与涩等矛盾关系上得心应手,此非一日之功。尤其在泥金纸等难以表现墨韵的材料上尽展变化无穷之神采着实令人刮目相看。但也有一部分作者要么对笔墨运用规律理解不深,要么手头功力与思想追求尚有一定距离,以至于笔墨表现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作品的整体质量。譬如一些行书作品,看似书风严谨,细观缺乏精到用笔,失之单调。一些章草作品追求厚重朴拙之气,但也因缺乏入微处而不见笔锋,难以耐人寻味。一些作品追求率真之气,章法结字跌宕多变,但用笔缺乏生动,缺乏虚灵,既无和谐可言,又影响气韵节奏。还有一些篆隶作品,用笔过于轻滑流便,缺乏古朴。而一些结字比较工稳典雅的楷书、隶书、篆书,又偏偏将墨色处理得大实大虚,轻重多变,与书风极不协调。

关于落款用印。落款用印本是章法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根据作品布局需要可繁可简,穷款只需题姓名、用名章,甚至只以一姓名章完成。这里之所以单独给予分析,是因为现在不少作者在兼顾以上功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彰显自己的综合实力,从而增加竞争力。一是表现整体安排的审美能力。与作品主体书法艺术内容相配合,或大字、小字相配,或疏朗、茂密相配,或精妙、粗率相配,或黑调、灰调相配,或严整、散淡相配,既变化又统一,加之不同造型之印章点缀,别具情趣。二是表现第二字体或第三字体甚至篆刻方面的创作能力。不少作者行草书作品配以精到且生动的小楷,一动一静,一大一小,一疏一密,甚是可观。有的作者篆隶作品配以耐人寻味的小行书或小章草,格调统一,动静结合,轻重有致,不少评委给予肯定。还有个别作者作品中大量用印,似乎在证明印章乃本人所制。如果用得恰当,自然也能加分。三是表现行文、作诗、撰联的能力。一些文笔不错的作者长则以洋洋洒洒数百言短则几十言为款,或抒情言志,或论书谈艺,以此为作品增色。但也有一些作者作品主体书法表现甚佳,但题款较差,或格调不够统一。更有个别作者落款水平竟大大超出主体书法水平,不知何故?还有少数作者画蛇添足,一味增多增长题款,我认为适得其反。
关于装饰手段。此次作品中所展示出的装饰手法可谓无所不有。一评委戏言:“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见不到的。”这也许有些夸张,但初进评审大厅的确令人目不暇接。染色、刷底、拼接、仿碑、做旧、撕边已不新鲜,盖图、压色、插画、描线、贴标、配题等屡有新招。说实在话,确有一些作者审美独到,手法不俗,经过装饰,为原本较高的创作水平增加了一份感染。但也有部分作者,受眼光手段之限,或配色艳俗,或拼接混乱,或仿古生硬,或题图拙劣,或标识多余,或比例失调。更有甚者,只管倾情制作表面效果而大大忽略了书法创作本体的表现,可谓本末倒置。还有个别作者欲以外在的渲染来掩盖内功的不足,也只能是权宜之计,并且未必凑效。
关于文字运用。这是一个老话题。虽说它并非书法技巧的表现,但作为参加国家级大展的作品,如果在文字方面出现硬伤,一般情况下是难以过关的。尤其大字作品或进入获奖范围的作品,在这方面要求相对更严。此次评审中就有少数作品因为出现明显的错别字而从入展降为落选,从获奖降为入展。其中个别作品整体水平相当好,让人惋惜。当然由于评选时间有限,也许有的作品中存在错别字而未能被发现,算是幸运,但也会给观众留下遗憾。值得一提的是,每次大展中总有少量作者专门喜欢选用造型非常生癖或前人碑刻中缺笔增笔之字,偶尔为之,当然无妨,若以此为出奇,以此为瘾,可谓得不偿失。殊不知这样做常常会引起评委的质疑或争议,从而影响成绩。实际上自身创作水平的显示不在于以稀奇古怪的字形抓人眼球,书法本体艺术含量的丰厚才是关键。
关于工具材料。书法创作的工具材料主要是笔、墨和纸。其和谐应用不仅关系到作品的表面效果,有时甚至影响到作品的风格,所以不可忽视。从浅层面讲,性能独特、质地别样、视觉效果新颖的纸质或丝质以及其它质地的材料能给人以奇特第一观感,有助于对作品深层次的继续关注。不同浓淡程度的墨抑或是宿墨、彩墨如果运用恰当也可为作品平添几分精妙。尤其是性能不同、大小不同的毛笔对作品的表现至关重要。如果打破常规或将毛笔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或反其道而行之娴熟使用都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笔墨效果,有时甚至能创造出新的线条语言及新的结字造型,从而推动自身风格的形成。比如有的作者以长锋表现篆隶楷,使得点画生动多变;以软毫表现行草书避免了线条单调乏一。总之不同的笔、不同的纸、不同的墨如何优化组合与作者追求的艺术效果密不可分。当然作者驾驭工具材料的能力也异常关键。但追逐怪诞则不可取。
关于参展经验。除了作者自身综合的创作能力之外,是否具备一定的参展经验,有时也会影响到作品的命运。当然参展经验的获取并非来自本人参展唯一渠道。多请教,多观察、多了解,多感悟也颇能见效。比如总有个别作者抱着侥幸心理不按征稿启事要求,要么作品超过尺寸,要么邮寄不守规则等等,这实际上是一种冒险行为。凡是有经验的作者不会在这方面给自己留下悬念。再比如作品装饰,记得有一次一位作者以蓝、黑、黄、白色调拼接纸张,尽管书法创作有较高水平,但作品阴森之气使人压抑,终未入选。此次扇面展,有一些作者创作团扇或折扇多个,内容连贯,看得出本意是要装裱在一起以显示整体气势。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或是由于其它什么缘故,仅将几个扇形叠撂在一起寄交。象这种情况评选时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很难一一摆开,即便评委层层翻看,但也难有整体感,最终事与愿违。当然,为了公平竞争,组委会明确规定不得装裱后投稿,但有经验的作者哪怕把几个分体扇面按照自己的意图简单粘贴在一起也会有相对完整的形象。
关于创作检查。所有的创作按常规都应该有创作构思、创作行为、创作检验几个环节,参加国家级大展更应如此。构思阶段应该持以古会今的态度对创作相关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字、内容都有所考虑。而真正进入创作实施阶段,首先需要心手相应,以使心中构想物化为具象的作品。但往往一旦进入挥洒,激情奔涌,灵感频发,许多神来之笔成就于有意无间之间。所以此时亦容易出现疏忽,发生错漏。因此,创作后的检验必不可少。总体效果是否满意,章法布局是否和谐须要远观。进而把握文辞是否完整有序,用字是否准确无误须要近看。如是小字多字作品,还须认真审视结字是否精准,用笔是否到位,这些须要细察。检验往往不止一次。若能持续几天反复进行,待激情与新鲜感淡去,看其耐读性还有几许。
以上所言,只是由参加本次评审所想到的。作为一名老作者,虽无经验可谈,但尚有一些体会可与诸道友交流。我想假如下次展览我是作者,放平心态是第一位的。虽说“重在参与”似有点冠冕堂皇,但一次评审不可能决定终身。如果把每次参与都当成一次锻炼、一次检阅、一次推动、一次交流、一次思考,哪怕是一次对社会的感知来看待,获奖入展自然皆大欢喜,名落孙山也会觉得不虚此行。其次是在创作的每个环节,深层挖掘传统、溶入时代气息、展示个人风貌作为主导观念。确定书体全面考虑,作品形制不求过分,古法表现深入灵活,章法布白借古求新,用笔用墨统一多变,落款用印主次有别,装饰手段服务主体,文字运用确保无误,工具材料以用为贵,创作检查深刻全面,参展经验不断总结。作为追求,愿与大家共勉!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22: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部分——张继的篆刻艺术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22: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nEO_IMG_但视其字知其人.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22: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nEO_IMG_滴水阁.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22: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nEO_IMG_独鹤与飞.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22: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nEO_IMG_弘毅.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7 03:23 , Processed in 0.363280 second(s), 1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