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徐

【老徐报道】“辛卯上巳·曲阳雅集”在河北曲阳隆重举行(全纪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01: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瑞田:最近在北京国博树立了一个孔子像,这个孔子像的树立立刻有两种不同的声音,第一种声音认为是中国模式的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体现。如果我们仅仅把孔子像看作我们中国人对先贤、对传统文化的尊重,那这个像并不是多么重要的。恰恰是我们有一批新左派,把这个像仅仅是看作我们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表征,是中国模式向境外输出我们思想和儒家思想的这么一段手段,那就错误了。改革开放30年,我们取得的经济成就跟儒家没有关系的,我们恪守的是资本主义道路。在这场经济的发展中,我们的道德沦丧,我们的环境污染,这都跟儒家没有关系,根本没有秉承儒家和孔子的东西。我们用这个东西,是不是也在钳制我们一个多元的思想追求和多元化的一种文化追求。我是反对树立这个孔子像的,要树立这个孔子像,是不是还有老子、庄子等等。再回到书法问题,仅仅一种书风是不够的,二王书风包括魏晋书风的广大,是一种高峰,在技法上是高峰,但是在审美上无法满足和实现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回馈,它满足不了。我们还会需要在这种审美的向往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声音,更广泛的流派,更多的实践。多元化的审美格局,这是我们新的时代必须需要维护和确认的,包括价值理念,包括风格,包括创作书法家主体的思想和品性,都应该是多元化的。
    这就是我的一点点思考,对二王书法对帖学书法的理解,我自觉很不够,回去还要读书,只是一点很简单的浅见。谢谢大家。
nEO_IMG_IMG_044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01: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占良:刚才听了张老师和刘老师的发言以后,我感到特点几位先生战位都非常高,而且张先生从史学上对兰亭,包括对帖派书法的认识,做了评述。刘老师可以说是站在中国书法史的实践、继承与创新上谈了感受。我感到他们的站位都很高,感到自己在这方面思考得很少。张老师举办了第八次雅集,文章的名字是帖系书法臆言,当然我对什么叫帖也做了简单的勾勒,做了简单的历史回顾。
    实际上咱们现在所谓的帖学和传统说的帖学也是有区别的,刚才洪彪老师说了五点历史上的不同。洪彪老师讲到一个创造力的问题,我就想到一个什么呢?2010年嘉德秋季拍卖会,我去看到了一幅张大千先生临的董其昌的图,连款都临,画得极其精彩,临董其昌完全可以以假乱真,那他为什么没有去造假,后来还是写他个人的字。前十多年左右,荣庆老师帮助我买了一件张瑞图(音)的手卷,原来对张瑞图的关注,就感觉是晚明书法的革派家。后来看了之后,就觉得自己比较注重张瑞图墨迹。而且看到张瑞图的行草书,包括他对二王,包括宋人,尤其可以看到东坡这些大师对他的疑义,他这种变换非常自然,而且现在很多书法朋友都在临张瑞图。后来我就想怎么来认识一个书家,怎么来取法,怎么来看取法的对象是谁,就是找好一个老师,找一个真老师,我觉得很重要。所以对咱们帖学的学习也是一样。当然我这个文章里面谈到,帖学和碑学怎么样划分,真要是一刀两断,这个东西也未免非常勉强,我觉得也不能这样。现在咱们写碑学的,包括一些老前辈书家,现在真正一看到,我觉得十几年前、二十几年前,老前辈的一些碑派的书法,真是崇拜得不得了,现在一看非常做作,没有内涵,反而感觉不够了。并不是咱们对贤圣不尊重了,感觉就是不够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康有为说,帖学的兴起是因为碑学大坏。一大批学者,包括帖系的书法家们,历史的文化感,我觉得这点都挺好。我觉得这是举办这次活动的一个大的意义。
nEO_IMG_IMG_044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01: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占良:洪彪老师说了几点,我就谈到一点,就是大字小字幅的问题,还有审美的问题。我在河北大学,小的时候跟一个老师学习历史,是周教授,他们的家学非常渊源,跟袁世凯是家亲。我说周先生,你怎么老写小字,不写大字,他说大字老师没教,大字咱们没方法。他不是谦虚地说,我觉得他说得很真诚。还有一点,启功(音)先生非常让人敬佩,启功先生半生失笔不失刀,这是有他的道理的。咱们现在有多少人去瞻视古人的真迹,咱们对先贤,对古人留下的东西,是否还是缺乏一种敬畏之心。小的时候,我们老家多少有点传统,就是敬习字纸,这是我们华北农村的一个习惯。启先生非常骄傲,他非常自信,为什么?他过手、过眼的东西太多了,他深深知道是怎么回事。我觉得多师从古人,多看真迹。我记得前年书法大展,在故宫,当时展览那么多宋元人的真迹,真正的书法家们很少有人去,美术馆是人山人海。那个在故宫展一次很不容易,有多少书法家到那儿去看,太少太少了。董其昌、文征明等等,见到古人的真迹亲切得不得了,现在不知道这种亲切感隔膜了。为什么咱们的书法家们,有的人非常骄傲。要亲近古人,我觉得这样对帖学的发展是会有帮助的。
    谢谢大家。
nEO_IMG_IMG_044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01: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荣庆:关于大字小字,现在我们整个书坛创作上,特别是写帖的这些朋友,是像洪彪讲的大字成风。要我来看,小字千万不能忽略。古人一般都是小字,弄得特地道,我们如果练到小字比大字还好,这是正常的。嵇小军我们都很熟了,字写得挺好,但是他参展的也都是大家伙,到班上我就跟他讲,咱们的小字要加强,特别是小楷,他很弱,眼下还不行,一定要下功夫。我不知道我这个认识对不对。
nEO_IMG_IMG_043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01: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明臣:想到一点问题,就说一说,我觉得这次雅集,把主题定在帖学这个方面,是在前面七次雅集基础上的一次深化。这样我们交流的问题更集中,相互之间受到的启发对每个人会更加有益。这里大家除了看作品,除了现场书写,讨论时候的一些不同观点,互相会产生一些碰撞的思想火花,对我们习熟的一些历练,对我们创作技法上的一些探索,我觉得都会有很好的作用。
    讨论帖学,在座的当中,我算一个后学,没有更好的观点来说,但是最近正好《中国书法报》约了一个专栏,约了一个小稿,叫《手札书法大家谈》,我正好最近思考了一些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写帖,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能够追到的,我们所能学习的一些范本的经典的东西,就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一些手札,不全是,绝大部分。从魏晋到宋代的几个大家等等,留下的很经典的东西还是一些手札。所谓手札,实际上就是古代文人往来书信,就是文人之间一种信息的交流,一些思想的交流,一些心灵碰撞的东西。古人文人在书信往来中,我们学习古人的帖学书法是学习这个,我们实际上就是要继承古人思想上的东西、技法上的一些东西,两个方面的东西。古人在书信往来中自觉不自觉地表现一种文人气节、文人风度、文人修养这些方面,也就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些东西,比如中庸、宽容、谦和等等,都会在他们的作品当中,在他们的书信往来中加以体现。我们现在写帖的,首先要体会古人的这样一种文化精神,要有这种精神修养,慢慢在自己的气质里面去修炼。这是一个方面。
nEO_IMG_IMG_045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01: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个方面,刚才洪彪先生也讲了,古人书信往来,它是一种非常自由的,毫无现在所谓的创作的痕迹在里面。就像言语之前谈心一样,只不过是用笔墨书写表现出来。我们现在写帖,就是要注意把握古代文人这种创作的心态、生存的状态这些东西,我们不要刻意地去拿捏某一个细小的环节,那是技法上解决的问题,当写到一个帖,写到较高境界的时候,就是要注意把握它这种轻松自由的感觉,不拘一格。这是我觉得继承古人写帖方面的第二点我们应该加以体味的。
    第三,古人在技法方面,现在我们远远没有达到。就从花在毛笔书法的时间下的功夫这一个方面而言,我们差得远。现在我们有很多杂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古人一部、四库、三书,永乐大典,浩如烟海,全是古人一笔一笔书写出来的,包括后来的纪晓岚全集、鲁迅全集,几百万字,全是老先生们用毛笔一点一点写出来的,那么他们花在毛笔上的时间比我们多得多,他们没有刻意地去追求技法的完美,但是他们在启蒙的时候肯定受过比较专业的、专门的毛笔训练。那么他写到熟练程度的时候,就是写的自己的一种性情、自己的一种风格。这一点也是我们在下真功夫方面,也要向古人很好的学习。
    第四,我们现在写帖的这一路,比古人的学习条件、可参照系要广阔得多。古人尽管能够看到很多真迹,但是那时候的印刷手段、传播手段和现在差得很远,这是我们优于他们的一些条件。我们现在这些字帖,到琉璃厂任何一个书店一转,多得很。所以说在这个方面,选对自己的路子,体会古人的书写状态,体会希望古人的这种思想感情,多下点功夫,我们就能把帖学书法系统较好地继承、传承下去。谢谢大家。
nEO_IMG_IMG_045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01: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双阳:这次来参加这个雅集,是来学习的。刚才听了各位老师、各位同道对帖学经典的一种分析和探讨,有很多高见,我觉得对于以后的日常书写,对于当代帖学的何去何从,都体现了一些很有参照的价值。平时我们在私下里,在探讨书法该怎么写。昨天晚上我们几个还在探讨基于道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一直是挂在嘴边上说的,但是平时大家真正坐下来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是不多。所以昨天借着一点酒兴,也胡扯八扯说了一些,今天早上也记不得说什么了。
    对于二王帖学这个话题来说,我觉得中国书法史册应该是一部帖学的书法史,虽然清代发生了考古考据学对碑学的兴起,但是当代的帖学在民国已经产生了一种萌芽。我们这个时代的帖学,包括通过展览来看,还有很多老师苦心去营造帖学这么一个氛围。但是从我个人的认知来看,我觉得当代帖学从学院化的教学,技法层面有很很大的突破和完善,但是通过展览来看,我觉得也有很让人担忧的东西,就是我们当代写二王的,写帖学的,很多的是处于一种伪二王的状态,简单意义上,好像是我运用了二王的笔法来完成汉字大概的一个形状,觉得挺像那么一回事,但是从深度去看,我觉得彼此差距都不是很大,有时候把名字蒙起来,真的看不出二王小行草到底是谁写的。所以这种状态可能会引起我们更深的思考,对二王的深入的思考。在技法之外,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再去追求一种深层次的对帖学超越于技法层面的一些东西的思考,这就是我现在要思考的东西。
nEO_IMG_IMG_045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01: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写过一篇文章,是书法画展中破与立的关系,我觉得在每个时代可能都会经历打破一个东西然后再建立一个东西。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也要带有这方面的思考,是不是能够继承一些东西,然后再去思考一些东西,再去打破一些东西,再去融合一些东西。这就是我未来书法学习当中需要深层次思考的问题。我想不管是走到哪一步,但是我觉得对于帖学的思考,我们不能停止思考的脚步。我会不断地立足于时代的思考的同时,对经典的传承,再去发展,我觉得要坚决地坚持地走下去。我就讲这些,谢谢。
nEO_IMG_IMG_045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01: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魏哲:听了以上这些书友的讲话,我觉得讲得挺多的。我没有什么太多新的看法,仅仅是我从帖学的技法中,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刚才双阳说,现在展览有些写二王的,如果盖上名字,很难分出是某某写的。实际学二王的,应该从形上是像,这是最基本的东西,但是最主要还是继承二王的精神。如果从继承精神上讲,那么落实到技法,能有哪些方面能够真正做到继承。王羲之在用笔上,突破了用中锋,但是我觉得大量是用侧锋。现在上千年了,还是在用锋上如何变,趙孟頫讲的是用笔千古不易。我个人感觉,确实在用笔上、笔法上有突破不太容易,但是实践经验我感觉在解体上,解体上是最容易凸显个人风格的符号也好、特征也好,在解体上如果能做些文章,下些功夫,往往能够体现个人面貌。所以我在某种时刻讲,我感觉解体的作用应该大于用笔。王羲之在用笔上,一般都是使转,张瑞图在笔法的用笔上用了翻折,我认为他对王羲之是做了很大发展。这种发展我认为他还是一种王羲之精神,有时候看冯友兰写的《关于哲学史和哲学家》,他说哲学史你就应该照着说,哲学家你应该接着说。接着说主要是体验在哪?我感觉在张瑞图笔法的翻折上是属于接着说,所以从宏观来说,他还是二王的延续,并且是一个很好的延续,很好的发展。

[ 本帖最后由 沐云堂 于 2011-4-7 09:33 编辑 ]
nEO_IMG_IMG_045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01: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基于这种角度来看,解体和章法都是应该后人做很多文章,这在当代乃至多少百年之后,都是作为一个书法家应该侧重研究下功夫的一个环节。我认为解体的作用大于用笔,现在评作品,都是把用笔放在第一个角度、第一个标准来衡量。像张旭,他就是在章法上对王羲之是一种突破,这个章法用现在的西方美术来看,它是一个整体感的驾驭和营造的环节。所以这都是作为今后来说,每个书家应该不要轻视的一个环节。尤其在草书上,章法的作用凸显得非常大。因为一个作品的第一印象实际上就是个整体效果,就是个章法。所以作为帖学,作为当下来说,学习书法有了一个很好的客观环境,就是对古代的碑帖,现在印刷质量非常高,在某种程度上都比真迹还好。为什么说比真迹还好呢?我看遼博的真迹很黑,结果经过印刷处理提炼,把那个颜色滤了一下,反倒对墨迹看得更清楚。我感觉尤其现在这些70年代、60年代出生的书家,我看他们的作品非常佩服,他们写得非常精彩,精彩在哪呢?就是在古帖的学习、摹写惟妙惟肖。这是在解放前乃至民国他们没有的条件,他们看不到这么多真迹。所以我看到这些,我觉得他们摹写得非常到家。但是这种到家是照着说,而不是接着说。谢谢大家。

[ 本帖最后由 沐云堂 于 2011-4-7 09:34 编辑 ]
nEO_IMG_IMG_0459.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6-17 17:08 , Processed in 0.243129 second(s), 1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