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无暇禅师

佛家与书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19: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三、追求自然真趣。汉字起源于象形,即使演变成楷、草等体,仍有象形成份。狂草虽抽象意味很浓,仍可表现出大自然的客观形态。怀素书法在表现自然真趣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当时有人赞扬他的字,犹如"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初疑轻烟澹古松,又似山开万仞松"、"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等等。从《自叙帖》中,我们可以看到赞语所描绘的特征,如帖中最后"愧畏耳时"四个字,就是一笔而下,字行点画钩接引带,活泼而矫捷,恍如跳涧挂树的猿猴,在引肩悬臂,攀藤饮水。"笔下唯看激电"的形象,在帖中也多处可见,往往连续写下的曲转画中,忽然伸张出一条、长直画,有如紧流密滚的乌云问,忽然射出一道耀眼的闪电。至于"字成只畏盘龙走"的形象,与他写的"盘龙走"十分相像。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19: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表现自然真趣,怀素还大胆地改变了汉字写法,将方正的汉字,写成圆形。《自叙帖》就大量运用了圆劲而富有弹性的弧形线条。圆是典型的曲线,具有活泼生动的特性,怀素将圆形巧妙地融入草书中,创造了极为生动的形象,人们从他的字中,领略到大自然千变万化的壮丽景象。诗人李白对怀素书法的这一特征大为称赞,曾写诗云: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扫却中山兔;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怀素追求自然真趣,并非简单地模仿大自然,而是通过对自然特征细节的再现,体现禅宗超越的精神追求,把自然现象与禅趣融为一体,从中获得内心世界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

从怀素书法艺术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书法艺术走向成熟是与唐代盛行的禅宗思想的影响分不开的。禅宗虽为佛教流派,但禅宗的思想与艺术创作规律,存在着许多相通和相似之处。由于怀素等一大批禅门书家,将禅宗思想引入了书法艺术创作中,使书法走向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表情艺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把我国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19: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公元l880--1942年),俗姓李,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他的室名、别号很多,有李凡、李哀、李息、李婴、哀公、叔同、庶同、惜霜、论月、演音、弘一、黄昏老人、晚晴山房等。出家后以"弘一"最为常用。据考,李叔同祖籍山西,出生在天津。他曾为了就近考试,把祖籍填写为浙江平湖,因而引起了史学界的误会。


李叔同的父亲叫李世珍,字筱楼,与清末总督李鸿章是同一年考中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李筱楼经商有道,在天津经营盐业,开设钱庄,家境富有。李筱楼前后有一妻三妾,李叔同是三姨太王氏所生。


李叔同出生时,据说有一只喜鹊衔着一松枝,飞来放在室内。父亲认为这是个吉兆,预示儿子将来必成社稷的栋梁之才。在李叔同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将那棵松枝郑重交给他,叮咛他好好保存。李叔同对这棵松枝十分重视,出家后也带在身边,直至圆寂时,还将松枝悬挂在卧榻旁的墙壁上。


李叔同5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叔同随其哥哥继续读书。童年时代的李叔同除了学习《四书》、《左传》、《尔雅》、《文选》、《史记》、《汉书》等史书外,还对书法和金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每天清晨开始练字,临摹名家书迹。十几岁时,篆字已写得很出色了。l7岁时,李叔同又拜天津著名书画篆刻高手唐静岩为师,学习书法和篆刻。同时他还学习填词,作京剧票友。多方面的艺术涉猎,开阔了他的眼界,为日后多方面艺术才能的发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叔同18岁时,遵照母命与俞氏结婚。19岁时,携妻奉母南下上海。上海是当时人文荟萃的新文化摇篮。来上海后,李叔同就以文会友,参加了"城南文社"。不久又同上海任伯年、高邕以及后来的南京栖霞寺方丈宗仰上人等书画名家发起组织了"上海书画公会",每周编辑出版书画报一张。这是上海书画界最早出版的报纸。


李叔同曾改名李广平,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经济特班。蔡元培、先生为该校教授。蔡先生鼓吹民权思想,对李叔同影响很大。李叔同还与黄炎培等进步青年创办"沪学会",定期演讲爱国、自主问题。在沪期间,李叔同填写了多首爱国歌词,并创作歌曲,施展他的音乐才能。他的诗文词赋、音乐书法等多方才能,蜚声沪上。1905年,李叔同的母亲病逝。将母亲安葬天津后,李叔同决定赴日本学习艺术。不久,他考入东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师从曾留学法国的日本著名画家黑田清辉学习油画,同时又在音乐学校里学习钢琴和作曲,还同日本当时戏剧家藤泽浅二郎研究新剧演技。在日期间,他和同学发起组织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为赈济淮北灾民,首次义演法国小仲马名剧《巴黎茶花女遗事》,李叔同饰演主角茶花女,得到当地人的喝彩。后又上演《黑奴吁天录》,李叔同饰美国贵妇爱美柳夫人,获得极大成功。在东京期间,李叔同在吴玉章介绍下,还参加了同盟会,并且拜见过孙中山先生。


1910年,李叔同学成归来,随即加入柳亚子先生领导的进步文学团体--"南社"。1912年,李叔同被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聘为图画和音乐教师。后又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图画和音乐教员。于是,李叔同不顾劳苦,奔走于浙、宁之间,全身心投入艺术育人、艺术救国的工作中。


除了从事西洋艺术教育,李叔同还不遗余力地提倡书法金石,组织了"乐石社",并为该社社长。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19: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1918年,39岁的李叔同义无反顾地到杭州虎跑定慧寺跟从了悟和尚出家。出家后正式起名为"演音",号弘一。

关于李叔同皈依佛门,曾有过种种猜测和说法。有的认为李叔同出家是因为家庭破产,万念俱灰;有的说是因为不满婚姻;有的说是不满于现实,又无力改造,悲观厌世;有的说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因李叔同所处的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来冲击,而佛禅之道,相对平静;还有的认为,李叔同。是以自我修行的方式,净化心灵,改善人生。作为弘一法师的学生,丰子恺对恩师李叔同由艺术走向宗教的原因有过探讨。他认为人生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即学术文艺;三是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三层楼。弘一法师不满足于一二层楼,一心追索灵魂的来源和宇宙的根本,于是登上宗教这一层楼。

弘一皈依佛门后,主要修持律宗。律宗是佛门中最难修的一宗,一举一动都有戒律。弘一深感近代律学衰微,因此对律宗的研习特别深入,成为我国近代佛教史上的著名律学大师。

李叔同在俗时作曲、诗歌、作画、作文、吟诗、填词、写字、演剧、治金石,对艺术差不多诸般皆能,而且都很出色。但出家之后,除了写字外,把其他一切艺术爱好都放弃了。他将全部的精神情趣贯注于书法,把所有的美学素养和艺术造诣凝聚于书法艺术之中。

李叔同早年练字是从北碑开始的,尤其北魏《张猛龙碑》,是他临摹学习的主要对象。北碑结构紧密,奇正相生,短长俯仰,具有力量型的美感。这种书风对李叔同的书艺有很深的影响。他的书法线条粗重,有棱有角,结构紧凑,点画分明,具有雄浑的阳刚之气。李叔同书法风格同北碑风格,有着明显的渊源。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19: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家之后,由于生活环境和信仰的变化,李叔同的书法风格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日益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恬淡蕴藉的韵味。当然,这种变化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随着对佛法的深入探究而逐渐形成的。佛禅"顿了本心清静"的要求,使书家创作排除一切沉滓意念,超于物外,摆脱羁累,顺乎万物自然之性,而不加以人工矫饰之力,显现出返璞归真之态。对此,弘一法师有过论述,他在《寒笳集》中说道:



世法惟恐不浓;出世法惟恐不淡。欲深入字法门,须将无始虚、妄浓厚习气尽情放下,放至无放可处,淡性自然现前。淡性既现,三界津津有味,境界如嚼蜡矣。


这就是说,要达到恬淡之境,必须空、舍、放,将世间一切荣辱、得失、穷达统统放下,万缘俱寂,胸中无半点牵挂,才能达到恬淡的境界。弘一法师认为,唯有心中空无一物,仅有空灵澄澈的精神境界,才能有"平淡天真"的书法风格。他对自己晚年独具风格的书法有过阐释,自称摒除常人所注重的笔法、结构、神韵,决不用心揣摩,也无意去表现。他常采用儿童般的稚拙形式,表现出超脱淡逸的禅学意境。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19: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一法师恬淡的书法风格,得到许多名家的肯定。马一浮先生说:"大师书法得力于《张猛龙碑》,晚岁离尘,刊落锋颖,乃一味恬静,在书家当为逸品。"叶圣陶先生对弘一法师的书法风格,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说:"就全幅看,许多字是相互亲和的,好比一堂谦恭温良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就一个字看,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只觉得每一画都落在最恰当的位置,移动一丝一毫不得;再就一笔一画看,无不给人充实之感、立体之感。有时有点像小孩子所写的那么天真,但一边是原始的,一边是纯熟的,这分别又显然可见。总括以上这些,就是所谓蕴藉。毫不矜才使气,意境含蕴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见《弘一法师的书法》)弘一法师的学生刘质平保存了众多的弘一书法作品,他对弘一法师书法风格的体会最为真切。他认为弘一法师的书法,乃是其人生艺术中最可宝贵的结晶,达到了归真返朴、炉火纯青的境界。其不可及处,乃在笔笔气舒、笔笔锋藏、笔笔神敛。写这种字必须要心神不乱,有高度镇静的功夫,然后运之于腕,贯之于笔,传之于纸,才能有敛神藏锋的气韵。这样的字,惟有高僧才能书就,惟有和尚书法大师,才能达此炉火纯青、一尘不染的境界。

弘一法师的书法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和喜爱。1990年底,为纪念弘一法师诞辰110周年,"李叔同书法碑林"在天津正式落成。碑林占地625平方米,所展作品共74件,包括李叔同出家前后不同时代的代表作。书体有真、草、隶、篆等多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弘一法师出家前后书风的明显变化:出家前凝重厚实,点画方折劲健之"气",与出家后疏朗瘦长,空灵恬淡之"韵",表现出弘一法师富有创造力的多方面的书法艺术才能。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20: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旭狂醉的书法艺术



张旭,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生卒不详。《新唐书》中虽有张旭传,但却附在李白传中。从有关资料推断,他应生活在唐玄元开元、天宝时期(即公元712-756年),与大诗人李白是同时代人。

张旭早年初人仕途,曾当过常熟县尉。开元、天宝年问.张旭宦游京兆(西安),任"右率府金吾长史"官职,总管府内事物,故世人称他"张长史"。张旭书擅真、草,又以草书闻名天下,被世人尊称为"草圣",与"诗仙"李白齐名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20: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张旭的字当时卖价很高,邻居故意求他写字去卖钱,以至成了富翁。还有一个传说,说他早年作常熟尉时,有一老人总来打官司,递状纸要他批判,次数多了,他很生气,老人忙解释说:"爱公妙墨欲家藏之,无他也。"可见他的字早就写得很有名气。张旭信仰道教。他性格疏放,嗜酒如命,有仙风道骨之称。在长安期间,与李白、贺知章等当世名流,结为酒友,人们称他们是"酒中八仙"。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从饮酒的角度,描写李白、张旭、贺知章、苏晋等人嗜酒和醉态的各自特点,并勾画出他们豪放不拘的性情。诗的结构很特别,并列地写出八个人,每人用二句、三句、四句不等,非常生动自如。其中写到贺知章、李白、张旭云: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挥毫落纸如云烟。



李白素有"诗仙"的美誉,他的诗作具有浓厚的自由、浪漫、飘逸、脱俗的"神仙色彩"。李白还接受过道教的法策,成为道教门人。他接受道教神仙思想,对他的诗歌创作中那些缥缈的意境,产生过重要影响。贺知章也好道,曾受度为道士。张旭与李白、贺知章这些喜仙好道的酒友关系甚密,道教观念对他们的思想、性格、创作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艺术家,张旭在思想意识和艺术风格上,与李白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新唐书》把张旭放到李白传中,也就可以理解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20: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旭崇尚道教,也受到王羲之的影响。张旭书法初学"二王"。而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家族向来有道教信仰。《晋书.王羲之传》称:"王氏世事张氏(道陵)五斗米道。"王羲之与上清派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他曾与该派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王羲之还精于道教功法,其家族有"啸法"的传统。张旭学王羲之,除笔法外,"啸法"也自然包括在内。因"啸"是行书的重要功底。



我们从一些记载中得知,张旭书法创作中的一些怪异行为,如每次大醉之后,呼叫狂奔而后下笔,而这时所写的字,越发奇绝。高适《醉后赠张旭》一诗中说他"性来书自圣,醉后语犹颠。"李颀《赠张旭》诗中描绘道: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据说张旭大醉后,还"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视之,自以为神,不可复得也。"


张旭书法创作时,要"大呼狂走?,"长叫三五声",这实际上就、是道教"啸"的功法,并非真的大醉。人若真的大醉,是不可能写书作画的。张旭只不过是以酒诱使自己进入"啸"的气功状态,犹如道士作符策前要手舞足蹈地唱跳一样,其目的都是为了"收视返听",摄念存诚,心若太虚,澄清杂念,全神贯注,达到意到运笔,一气书成的目的。


张旭被人称为"张颠",其实他并非真颠。与他交往颇深的李白,对其艺术有很深的理解。李白有诗云:



楚人尽道张某奇,心藏风云世莫知。三吴郡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争追随。

说张旭貌似癫狂奇逸,但心中实在是蕴蓄浩博,具有大家气派。张旭书法创作专注凝神,以至达到"处若忘,行若遗",如痴如醉的地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20: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旭的艺术成就,在于把草书发展成为狂草。狂草是草书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这种形式的出现,是草书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草书作为一种专门的字体名称,是汉代才有的。在东汉以前,草书尚未被看做是合法的字体。到汉末期,草书才大为风行。于是,人们把这种合乎章程,用于章奏的隶书的草写体,叫做"章草"。后书法家张芝,对草体进行了整理和加工,从章草中衍变出了今草新书体。与章草的区别,唐代张怀璀《书断》中有分析,他说:


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终而为下字之始,形奇离合,数意兼包。字字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可以说,张芝今草的出现,是中国草书艺术史上的第一次变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8 23:37 , Processed in 0.402082 second(s), 1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