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uwei

崔寒柏2009网上答网友问汇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8 16: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9-30 23: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崔老师,请教您一个问题,我们见到的行草字帖都是小字,如要创作大字行草书,应需临些什么帖,按您的意见,大字应向何处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 23: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字重掌握后的贯通,不只是用什么,临什么。
后来写大字的人又是从哪个不写大字的古人那里临习的呢?

有一定的小字基础以后,要多看后来人写的大字作品,去找规律。自己按照规律去写大字。

临,太多的是逐形,不用注重形时才会注意理。学到了理,确切的说是悟到理时,才能自主地写字。这个时候帖也罢,碑也罢,大字也罢,小字也罢,就只剩下掌握运用毛笔的功力了!
发表于 2009-10-2 18: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uwei 于 2009-10-1 23:39 发表
学字重掌握后的贯通,不只是用什么,临什么。
后来写大字的人又是从哪个不写大字的古人那里临习的呢?

有一定的小字基础以后,要多看后来人写的大字作品,去找规律。自己按照规律去写大字。

临,太多的是逐形 ...
谢崔老师指点
发表于 2009-10-3 22: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崔寒柏先生理论与创作大家集于一身!!!
 楼主| 发表于 2009-10-5 23: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1、您是否同意我的导师王镛先生说的,过分的强调继承,往往会抹杀人的创造性的说法。
2、成就个人风格是潜意识,还是功到自然成的结果。
3、当今书坛拥有大量的资料和名师培训班,加上现代人的聪明程度、部分以书法研究学习为全职的高手,将来书法有没有可能超越明清,比肩宋元呢?
4、二王、鲁公、孙过庭、杨凝式等一批大师的作品技上面的含量较高,提按顿挫起收笔,半笔状态、退而求进、蓄势等等痕迹极为明显。而到宋以后技法显得轻松而直接,一笔到位。道居上峰,尤其八大、弘一几近无技状态,但这样的历史发展,想成为有作为的我们应访回归还是延续?
5、禅、道修到一定高度,技有时会成为一种障碍,所以。放到书法上面,境界高了,技还要不要?没了技,又岂有超越晋唐的可能?是技道两进高还是以禅道入书高?


1、这是有针对性的说法,是针对国人只会一门心思地继承,而缺乏创造力而言。而国人的创造力确实较差。

2、书的风格就是人的风格,其表达靠的就是潜意识。形成风格和形成潜意识是功到自然成的过程。

3、资料、名师是外因,聪明、职业是条件。与古人相比,我们最缺的是在自然书写中形成潜意识部分,当代人几乎没人做到!怎遑论超越呢?

4、古代大师的技术含量我们今天看来好像是技术,但他们写的时候并没有想着这是技术。所以他们随便写出来的东西都很精彩,都有新意而不尽相同。他们的技术水平很高,但他们写字的时候想着的是内容,而不像现代的大多数人,想的是技术,是出风格,是满脑子前人的形状。宋以前的书写,在意味上是偏于隐晦的。所以到了唐朝,书法的技能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宋以后更注重个性和意念的宣达,一幅书法如果技术和意念同时表现时,哪项更注重,另一项就注定要退让。在书法艺术层面来论,这种技术成分依然充分,只是不那么显性罢了。为什么鼓励读帖,就是要靠眼感受到笔,眼能跟出古人的笔,自己写时才有可能重复出来。以字的边缘来重复笔的边缘是有很大的误差的!有笔到而墨未到,有笔未到而墨已渍出。。。

走那条路,要看自己的条件和喜好,严谨而内蕴者可求传统而高古,外露者趋型、趋放。最后的成功者无不是发挥己长,适性、适情的发挥。

5、技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技在于用,不能随意地用技,技就没有到位。技的到位只靠单纯练习技法是无法完成的,技要靠使用中的磨练,最终令使用中脑子不再想技。禅也好,道也好,自懂事以来,其修炼贯穿人的一生,一虚一实无甚高下之分,只是诠释世界的两个角度而已。

真到了一定的高度,怎么用技,技怎么用,就会了然于胸,不劳费心。“禅宗不立文字,道教强调无为”是怕禅拘泥在对文字的不同理解而误会了禅的本意,当然禅也很难用文字来表达。道在逐理,认理应会变通,理方能用。有无为之念时,身如世外,理才得以变通。

赵、董都是一时俊彦,赵实,董虚。人贵有自知之明,到“贵”的时候自然会知道自己的心性。

落实之处多求道,得意之时常参禅。
 楼主| 发表于 2009-10-6 02: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谈读帖

我讲的读帖,不是先读一下再临的读!这种“先读”是一种事先先看一下,了解一下要临的字的用笔和结构的预习,这是从无到有的感性认识。

我讲的读帖,是端着一本帖在那里看,靠心领神会。这种看是在具备了相当的书写基础下的看(临,不过是书写练习中最基础的一部分)。这时候的看(读)是知道想要什么,忽略什么的看。看进去的东西就是消化的东西。这个时候看到了就可以在自己的书写中表现出来!不需要背,就好像工作以后带着问题去图书馆翻书,看懂了,自己回头去干就是了。

读可以是任何东西,有时读的就是感觉,感觉会上升到审美。可以读民间的,可以读自己不常写的字体,可以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中国书法大字典”,可以读当代的作品集,关键的有吸取价值的要用眼一笔一划地跟下来。不重要的可能会一目十行,可能仅仅会瞟一眼。精临的东西更要读,读那些因为临形而无法顾及的其他感觉。。。

二、三十年前很多人不重视临帖,一味地发挥自己的小聪明,表达的技能差,直白得艺术含量匮乏,给当代的学书者留下了极坏的印象。但反过来这些学习者又一味地只知道临帖,好像什么都能在帖里临到,学了不少前人表达的效果,但轮到自己表达的时候,只知道套用前人的结果,却不知道怎么运用表达的原理去自我表达。前人的效果不够用,就去大量的临摹,直到临的东西太多,塞满了大脑而不知道写字时用哪个为止。这又走入了另一个错误的极端!
发表于 2009-10-7 10: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17: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回头就“创”,看似很有效果,实际上就是照搬经典的东西,搬来就用。什么叫经典?模仿的经典都比一般的“书法家”写得好!搬惯了,经典成了依赖,这样写久了,好像自己已经写得很好了,实际上自己已成为搬的高手。别人和自己感觉的高,其实是站在经典的肩膀上。为了不失“高度”,就要一辈子搬下去!这就成了奴书,

学书的人会有不同阶段的觉悟,想不搬经典的自己书写。刚开始的自己比起经典是多么的渺小,比起搬经典时会有很大的落差,但这时的渺小一分一毫的都是自己的,而壮大自己主要是靠读帖的感受、人生经历与自主书写的融合,适当地、重点地临帖是尝试新的或巩固已有的用笔和结构。这时候的临仅仅是技能的补充手段了。当然有些成名的大书家也会临临感觉,可临出来的东西大多是以自己个性为主的“四不像”了,这时临的结果并不重要,因为在临的过程中,找感觉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好的书法作品是在自主的书写状态下抒发出来的,就算“艺术书法”,其经典也应是把艺术性着重为感受而激发出的笔墨,且在无主观刻意地状态下完成的。临,有刻意的追求;创有刻意的追求。而书法中的精神恰恰只在无刻意的状态下才能体现出来!

不想着怎么用笔,才可能真正关注结构。
没了用笔、结构的顾虑,才可能全心感受章法。
不考虑技术性的问题时,才可能抒发情怀。
抑制不住才情迸发的时候,才溢放出神采!
以上的过程不可能在完成一项以后才进入下一项,有时会相互促进,但方向是递进的。在感受用笔、结构,最多是某些局部章法时,临写起到了扎实书写能力的作用,这个部分基础,而在缺乏实用书写的今天尤为重要。但读帖的功用可以涵盖所有学书和实践的过程!对书法理解得越深刻读帖的效果越佳!临不同的东西,是在换不同的方式、方法,适合自己,有效的方式方法有一套就足够了,多了反而混乱、不精。读不同的东西是知识的积累,有用的、需要的自然就存进脑子里,没用的也记不住。读多快,需要时可多读几遍。手底下只要不是临什么才是什么的笨功夫的话,读懂的东西都会适时地出现在笔下,到写的时候连想都不用想。只有这样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东西!

当今的逼真临写、组合放大的参展作品,哪里会有神采?有的是逼肖的惊叹;放大而不走样,组合恰到好处。
为出效果的“作者”,说白了,就是高级的工匠。写着感觉,出来的是效果的才是艺术。
有时艺术家没到自如的时候,还不如工匠可观!
发表于 2009-10-9 14: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14 06:22 , Processed in 0.323151 second(s), 1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