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uwei

崔寒柏2009网上答网友问汇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00: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崔老师好!
我原来特喜王铎草书,后来看全国一片王铎热,也有很多人甚至一些专家说,学王铎俗气,就放下没学了。
但我现在还是喜欢王铎草书。
请问崔老师,王铎可学吗?如果可学,要注意些什么?
谢谢!


从写小字过渡到写大字,产生了不少大家,很多人的大字在发挥的过程中,很难看出明显的学习古人的痕迹,如果直接取法这些个性非常强的书家就会陷入他们个性字形的泥潭中,写得越像拔得越难。
王铎的字与这些大家有着很大的区别,他缺少傅山的随性,也没有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的个性。他的字较比具象,他的取法也非常直接。学王就把王的折冲变成环绕(小字变大字的重要变化),学米字只是机械地学习米字的字型,然后再把米字排成相近的走势,用连笔一个字一个字地串起来。王铎大部分的字都无法改变古人现成的字形,如果我们去查寻王铎字典,就会发现每个字虽然取了不同帖中的字形,但大体相同,在走势上几乎一致。虽然王的基本功比较扎实,但他对古人的继承做得比较机械、具象。他的踏实还不同于赵孟頫笃实,赵字是把传统完全地消化吸收以后,以自己的词句和口气表达出来,而王是把古人的东西背诵下来,再用自己的声调朗诵出来。这种区别既可表现于每个字在相互关联时,是否因走势不同而牵动全身,而这个全身在此时的造型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种造型实属因意念而产生,所以在字的结构中,笔画与笔画的组合,交叉都因字的本身的变异而自然转寰,这种反映类似自然树干所生长出的枝叉和叶脉。而不是因为长期临摹古人、背诵古人而在视觉上所固定了的距离和交叉结构。这种固定了的结构很像我们商场里出售的人造花树。这些花树是人为的组合,其长短大小都有非常经典的比例,组合出来的花树几可乱真,但是往往会给人一种完美,但没有生命的感觉。
王铎有几幅手卷可能是晚期时的作品,破笔和某些单字造型很有借鉴的意义。但拨开这些表面现象,仔细地观察他的笔画在交叉和长短组合、角度和弧度上,仍然表现出机械的分布。这种分布还不如启功先生所论的黄金律(当然,这种黄金律也是一个桎梏,它锁死了单字的造型,消化了字与字之间的引力)。是丰富造型中的刻板。
王铎的字比较具象,比较有规律,写过二王和米的人很容易上手。但是学完王铎的字还是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在自己的特点上去发挥,当然之所以学王铎众多,应该是大字需求量和学王铎容易上手吧。小字变大字能力弱的借别人的大字上手,能力强的人,可借鉴这些人,而自己写大的正书,再自己放开来写行草。
我不建议学王铎,所谓学王铎容易变俗者就是王铎太有规律,而在学习书法到了一定阶段以后,这种规律反而是有害的。学基础,王铎又不是最佳,到一定水平,王又太有规律(这种规律正是王铎不能往上提升的弊病所在),所以王字对于后人来说,除了应付大赛而做短期的提升以外,应该没有什么专门学习的价值。做为一个流派或许有一些借鉴的机会。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00: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羽翔说宋以前的书法尚道,有哲学意味,宋以后关注自我就多了,格局就小了,您如何理解?

很多事物,它的发展是有时段性的,比如说战国前后,就出现了很多思想家,而到现在那么伟大的思想家再也不容易出现了,那是因为体系一旦建立,在这个体系中就要做一些加深和广泛的作用。
书法也是这样,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汉字,在从别的字体转化过来的时候、在形成一定书写规模的时候是在近代直到唐朝时技法相对完备。到了宋朝,苏、黄、米、蔡又为大家展示出技法完备后的发展模式。
张羽翔讲的很有道理。只是说如果把创建体系才称作格局的话,那么自今以后大家都在这个格局里头,不断地深化,而以前的先贤都为我们探索出许多成功的道路,是我们最好的借鉴。遗憾的是,那些失败的先贤的作品没有流传下那么多,或者流传下来但没有人标明,或者就是我们当代人正孜孜以求的“民间书法”。
近代书法尤其是现代书法之所以格局小了,其主要原因就是关注自我太多了,试想想,如果一个作品在一个只知道自我发挥的人的创造下,却硬要大多数人接受,而另一个作品是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人所产生出来的作品,哪一个更有大的格局。
当代人追求的是自我发挥,漠视的是大众感受,而不知道吸收大众优点,而在生活中形成大格局的自我,怎么可能在作品中体现出融合时代的大格局作品呢?
毛泽东开创了新中国,接下来又有邓、江、胡等出色的政治家发展和建设我们的祖国,将来还会出现伟大的继承者,开创者固然伟大,但是出色的继承者同样可以做出伟大的事业来,就看这个人的能力和格局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00: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崔老师您好,想请您谈谈在楷书临习时,应该选择什么字帖比较好,才能使以后更容易向行书转变,不知柳字可否??


楷书的临习最主要的是要掌握用笔和基本架构。这种楷书的蓝本最好不要选择过于复杂或花哨的用笔和结构的字帖,让初学者一上来就苦于掌握和背诵那些花哨的部分而不知道他们首先应把基本的用笔和最简单的结构掌握到手。
简单的用笔就是一笔下来,在很自然的行笔中令笔毫在完成顿笔的动作时边缘平顺,刚好覆盖住帖上笔画的各个部位,这种覆盖一定要靠一笔写出,切忌勾描,更绝不可以补笔,凡补笔者皆是在书写中错误的掌握了用笔和行笔的技法所产生的笔画缺陷,这种缺陷一旦被补上后,人们就不会在深究它的来由了,将来也会终生保留下去,就像我们看到的很多大家那样,写几笔补一笔,毫不知丑,甚至在教学录影带上也会忍不住去补,遗“臭”万年!
结构上临帖时要把握字形的平正,结构的紧实,并在临写中形成一种笔画排布的概念,尤其是在几笔的连写过程中感受帖中的笔势(每笔的取势)和笔意(几笔连带中的意趣)。人们可以忘记许多临写的细节,但是感受到的笔势和笔意会终生存在于将来的自主书写中。而个人的发挥也是根据笔势来在笔意上表现自己的感受,最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字形结构。
唐楷中颜、欧是比较公认的起手帖。柳字因为用笔出自颜字,但过于强调顿挫,这种过分地强调很容易让初学者养成一种习性,而这种习性只有在柳字中才最适合发挥,而柳字的结构环环相扣,势势相积,过于严谨,对于初学者来说只要学到就进了那个漩涡,不能自拔。古人学字,为的是使用,极少有人以摹仿一家为能事,所以纵古自今,竟无一家学柳成功,或者说学柳像柳还有自我的。
颜、欧之间,写欧较容易转右军的行书。通常写颜很容易转颜字的行书。两者区别在初学者来说,主要是方、圆的区别,到了一定程度都可以互练,只不过初学颜者容易练成圆中带方,而初学欧者更容易练成方中带圆罢了。待到更高的段数,方圆之间的比例就全因自我的心中的方圆来表现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00: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崔老师好:细读您的每篇解答,受益匪浅!我现在也有一个比较困惑的问题:我近几年一直临习汉隶,可一直憎恶自己的落款,就间歇临习圣教序与二王尺牍,可一些老师说这样不可取,说他们根本不是一回事,叫我放弃其一。请崔老师解惑!


你老师讲得有道理,在开始临习时,最好别直接下手二王的尺牍,甚至尽量不要先写冯摹兰亭。
如果有一定的唐楷的基础就可以用楷字的笔法连带起来,临写集王圣教,在笔法上是很容易通融使用的。这个时候要尽量使用中锋用笔,并形成用笔的习惯,让中锋用笔娴熟,知道藏头护尾以后,再由这种中锋的用笔把笔略作侧倒,去书写尺牍时,其入笔及出锋就没有了直接偏侧用笔去写尺牍的薄削了。兰亭也是这样,就没有直用锋颖入笔的那种毛躁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00: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先生的回答,受益多多!!!
再请教:我近年同步学习草书古诗四首和自叙帖,进步不大,请问先生如何在这两
个草书之间做取舍?你认为这两个草书帖子之间相克的地方有哪些?能否在这两
者之间找到融合之路?
请不吝赐教!!!


你之所以进步不大,首先,可能是因为你对两个字帖的形态过于追求临摹相像,这样当然不可能融合了。其次,如果没有足够的楷书和行书的功底,直接按照草书的缠绕和点画来吸收的话,不只是事倍功半,而且很可能会学到一些难改的恶习,会把很多虚的地方写实,把很多可变的地方写死,因为你自己并不知道这些部分的来由。
古诗四帖是当代写大字草书最爱临摹和借鉴的一本草书字帖。其实这部帖的格调和水平并没有那么高,那么被追捧,主要原因是他的笔画较粗犷,间架结构比较开张,放在小字来说不够典雅,但按比例放大起来却正好适用。按小字的标准来说,他的笔画的精致程度和变化的丰富性远远不如自叙帖,而且笔画的块面感过大,质量感过于弥漫,不够凝炼,而自叙帖却较比精致,笔画立体,比起古诗四帖相对较比儒雅。
其实这两个字帖是草书帖中的两个比较极端化的代表,如果非要从形上融合,根本没有必要,但恰恰在这两种形态之间有无数种适合我们自己的形态存在。很幸运,古代留下来的草书只有那么曲指可数的几个经典字帖,否则的话,草书展又将成为各种风格的临帖大展了。
楷书或可称融合,比较容易,好像静态中的加减。行书或可勉强,但真正的书写起来往往会形成汤是汤、水是水的混浊液。而草书是一种忘我状态的挥洒和自在的抒发,更像是天空中的空气,浑来浑去,比重大的还沉在那里,轻的就飞上了天。
如果不是急功近利的参展出效果的话,这两个帖都不宜临。
如果相信自己有能力的话,等楷和行有一定基础的时候,还是从头写写十七帖、书谱,那时候再把草字辨认清楚,该从这两个帖里学到什么就会非常清楚。
当还没有看过很多草书,当还没有对草书产生基本概念的时候,一下子就进入这两个帖就很容易被表面的形态所束缚而不能自拔,就更谈不上融合了,想要融合就要一定要到形而上的看山不是山才有可能。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00: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后生临帖临的可以说形神俱佳,可就是创作中运用不到。
甚急 是临帖还未到背临的阶段? 如何做到创作中运用临帖临到得东西呢?

临的时候只是照临,通常没有自主的单字结构意识,就算背临也是搬的人家结构。
其实,当代临习书法和书写的过程已经不像古人那种初学写字的过程,我们的硬笔也应该有一定的结字经验了,我们可以运用这种经验在仔细琢磨结字之法、结字规律之后,有意识地把字写得规整,进而美观,再而有韵味。
每次临完以后要自己放开写写,找到自己写的单字中比较不满意的,再查字典,直到满意为止,临帖的时候多感受部分单字组合中的结构在连续书写时的笔意,自己书写时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笔意,这是最容易产生效果的部分。
从临的很像到自己书写,会有很大落差,但这段落差正好提高了进步的速度,这段时间内要逐字的琢磨结构,相信你对一个字的结构有一定的把握以后,临帖时的那种感觉很快就会回来,而这时候的形神就都是你自己的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00: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人一辈子专攻一体,有的人各体皆擅。当代真正全能的书法家多不多?就真草隶篆说说各种书体难度系数。一个人书路是宽些好还是窄些好?请崔老师谈谈书法的“专”与“博”。
     从历史的角度看,你认为当代人的书写到达了什么高度?我们从事书法,应该较多地考虑“继承”还是“创新”?我们的对手是“古人”还是“今人”?
     如今书法作者的书写深受展赛影响,大多数作品不能表现书者的真情意,与应酬之作无异。面对莫测的时风,应该怎样坚守自我?
     是不是加入了省级或国家级书协就是书法家了?能否给书法家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请分析一下各省书法的地域差别(水平、风格取向等)!


第一个问题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问题。
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人,还要有足够的时间用在书法上才适合、才可能兼善诸体。
真草隶篆,各有利弊。其难度完全在于个人的擅长。例如,真书大家常接触,但都了解的事物,都写的东西,写好更难。而篆隶罕见,下功夫后,反而见效。
达到一定的水平,各体都不容易。但看得过去,或者说入大展,篆最易(少人真懂),隶次之(好入味),草再次(很多人不会认),真最难(谁都能来两下子)。
真正写好,草最难!首先不是谁都能写的。

博当然好,但博不是堆积、拼凑,博是消化以后的博。不能消化为己用的“大杂烩”再博也没用。
博是有专的情况下再博,专要专出心得,要有深度。

从历史上看,当代是把书法抬的最高而书法水平最低的时代!抬的高是谁都练书法,但凡入个什么展,就是书法家。水平低是大多数都在技法圈内“称雄”,根本写不到自如,更何谈内涵、情感和精神。偶尔几个人能放开书写自我就蔚为大家了。
“创新”要有东西创,会搬几个古人的“样品”堆在一起排,当场“糅合”弄一个古代见不到的样子,就叫创新。滑天下大稽!竟然有人对初学者的幼稚笔触、刀法感叹不已。甚至恭而习之。可悲!天然之心人皆有之,何必学他人,他人学的来吗?
可怜当代追临古人的学子们,在自叹不如古人技法的同时,在通过勾描、做作以期等同历代书家的精品的同时,已经丧失了一个艺术家必有的天真!

做作与应酬都不真实,做作是不现实地求好,而应酬是不在乎好坏。

锻炼自己的眼、手和增加自己的修养。不完全以大赛的评判标准为准则(大赛只是书法的形式之一)。在完善自己的书写技法以后,自在书写,写出内涵。“流行”的“现代”的艺术形式也要通过“自然化”的过程。

对书法的技法要有一定的研究,要独立书写出自己有别于其他书家风格的作品,且作品具有内涵并达到一定艺术水准的书家,才能称家。
因为每个人对“艺术水准”的认知度不同,所以很难确立谁是,谁不是。

现在的书协无限度地膨胀,使得会员的称谓贬值,已快没有参考价值了!

“各省”一题可做一个演讲,哪天讲过,再把记录发上来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00: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1个问题,我在不洇的纸上写二王行草,一位老师说没有书法味,不如生宣,恐不适应,薄气
2个问题,写过石鼓,对行草使转自认有了些体会,可写多了又觉得有些滑不到位,想重新写楷书欧体,一位老师说,不如写铁线或章草
何如



1/古人尤其是宋以前都用不洇的纸书写,这种经过很多道工艺处理过的纸,是当时的高档纸。我们见到的墨迹也都是在这样的纸上写出来的,当代人也是看这些字长大的,怎么会没书法味?近代爱用生宣,生宣能出很多笔墨效果,在注重效果的今天看多了宣纸的作品,熟纸上的字就不习惯了。更主要的是在生或半生的纸上练习得久了,甚至有的人根本就没写过熟纸。
写生或半生的纸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笔法不到位时,可以用改变速度或者用一些不是笔法的动作来把笔画充实,好像古人的笔画。这种坏习惯在效果上虽然只显现或多或少的迟缓,但一旦写快起来,就会漏洞百出。
真正掌握好笔法还是要在熟纸上书写,锋藏得好笔画才浑圆有立体感,才更丰富,再写生纸时笔里的技术含量就会增加。

2/篆的笔画要比楷行草相对简单,虽然也很丰富,但没达到一定级别的书法学习者,要从简单的物质中体验深刻的含义比较困难。写铁线要更凝练,写章草是入他山,都不是上方。写欧可,但写集王圣教会更好些。后者更丰富些。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00: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崔老师的回答!我可能是没说清,我是想知道汉隶和二王的行书有无冲突?是否可以同时学习呢?
现在我就是不专心,喜欢的东西太多,包括魏碑,但都不敢临习。



临都可以同时写。只是初学或者对书法的理解还比较表浅的时候,还是要有主要的方向,不深临某一个帖,就很难把书法吃透到一个程度,不到这个程度的话,临多少都不会有更深的收获,临多了只会加乱。因为只有到一定深度(超出形的对意味的理解),学习不同的帖才有叠加的效果,否则,此与彼就只是形了。旨在变形就失去了书写时的意味,意味作为主轴的消失,写情,写性,写神就成了空谈!

你只是想学落款,当然可以。甚至落款的每个字都去查查字典,先只练这几个字都可以。多写几遍,在书写中理顺。


[ 本帖最后由 wuwei 于 2009-9-16 00:1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00: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崔老师您好:如方便的话很想知道您对近现代文人(学者)书法艺术价值的看法??谢谢

艺术相通,行业之间各行不隔理。通的,不隔的理就是书法形而上的部分,它的气息,它的韵味,他的风骨,他的精神。
当代的“书家”们过分标榜自己的风格,令广大受众敬而远之。而实际上这些风格却多体现在技能的层面上,大部分只能影响一些初中级的书法学习者。可能因为这些“书家”的极端个性,也可能是他们缺乏内涵和神采,也可能是太脱离了“庸俗”的大众。他们的书法作品在书法圈里被叫好,却很少被大众认同,仅有的少数“认同”,还多是因为认同他们的头衔。
与其说认同“书家”的头衔,还不如追逐名人的书法,而当代文人学者的书法就更加抢手。与其说名人书家的字张牙舞爪,还不如文人学者的看来文雅静气。反正都看不懂!还不如选静气的,省得看了犯燥。当代对书法作品的需求量真是太大了,可资选择的好作品太少了!

在“书家”缺少内涵的当代,文人书家开始受到了重视。可当代的文人又不是靠毛笔写文章吃饭的,他们的基本功都很一般,几个稍好的已经要修“铁门限”了!
谈受众,名文人书法可能还很受欢迎。但论书法艺术,这些人的水平都很一般。只有在当今“书家”都“临”不出内涵的特殊时期时,这些名文人才有可能出来“应景”。当然名文人的作品还有文献的作用,那不等于艺术。
主要是当代文人和书家是两群基本不重合的团体,谁都看不起谁,谁又都缺谁!

作为书家,我欣赏名文人的气息;作为评论,我觉得少技能的名文人书法是“海市蜃楼”,看到了,就得到了。得到时,什么都没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15 00:57 , Processed in 0.237614 second(s), 1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