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uwei

崔寒柏2009网上答网友问汇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5 22: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好!
    有人说用笔的三要素是,笔法,笔势,笔意,沈尹默在他的<<书法论>>一文中也谈到过笔意,但他只引用了钟繇书法十二意与颜真卿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两段文字让我们领会,学生愚钝,领会不了,难道笔意指的是先生说过的刀刻感,砖刻感,铜铸感之类?先生也有笔势出来性格,笔意出来结构的论断,能否请先生为我们详解一下笔意!


笔法是完成完整的笔画的基本保证,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笔法(得笔,得古人用笔之法)才能把笔画书写得充实、饱满。
笔势是在掌握了正确的笔法以后,每一个笔画都具有某一种势态,这种势态可以用自然界相近的物态来形容,这种势态往往被感受为蓄势待发的状态。
笔意是把完整的笔画依照各自不同的势态人为地发挥并适当地组合时的感觉。

势的掌握是性格所在,意的掌握衍生出不同情形的结构。

刀刻感、砖刻感、铜铸感多指笔画的质量,这种感觉通常在笔法运用纯熟的情况下,在毛笔和纸的磨擦中,掌握切入折出、涩行以及加大笔与纸的弹力就可产生。通常这些效果会紧跟着人的视觉而不断渗透到用笔之中,字写到一定段数,临原帖临原碑与临印刷品之间,都会因为感觉上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的效果表现。
 楼主| 发表于 2009-9-15 22: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想问一下中锋于侧锋(或偏锋)在作品在的度怎么把握?多数视中锋为正统,说“用笔千古不易”就是指中锋,侧锋,妍;偏锋,病;


我们所能见到的描述用笔的平面示意图都是以中锋做为基本要求的初学者的版本,只有笔笔中锋的初级练习才能够完整的掌握用笔中的各种动作,从而掌握笔法。但在书写中无论是以腕为轴还是以肘为轴都会使笔锋在轴的末端,并不是绝对的垂直。当掌握了用笔以后的书写习惯形成以后,不管是中锋、侧锋还是偏锋都在运行着行笔的规律时,都能使笔毫在行进中保持一种铺开,或者一定程度的铺开,这种铺开正是所谓的万毫齐力,他除了有中锋的凝重以外,更多了中锋所做不到的变化中的立体感,这使得书法中笔画的质感更加丰富,变化多样。历代有很多人教条的保持所谓的中锋运笔,所以谓的笔笔中锋实际上正是扼杀书法丰富的表现力的原凶,迂腐至极。
“用笔千古不易”指得是走笔的轨道,提按,其中心点是如何铺收毛笔,在转折中调整行笔的方向,这种调整不只是中锋才具有。
 楼主| 发表于 2009-9-15 22: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崔老师,你对自学书法者有什么建议?谢谢!


现代资讯非常发达,维持自学也要最好经过明人指点,尤其是很长时间不见进步的同学。不是每个人靠自己就能悟到一定境界的。基本技能和方向最好还是有人指点的好。剩下的总要自己修炼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9-15 23: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近听人说,《书谱》里有好多不可学的地方。在下不才,想听听崔老师的高见!


《书谱》从气脉、结体上都很明显带有晋人的风格,最主要的是它是墨迹本,笔看得清楚,但是在用笔上它的偏侧锋过多,这是书写者达到一定层次以后,任笔倾斜还能写出效果的写法,初学者学起来往往在还没有熟练运用笔法的情况下,就直接侧锋入纸,照猫画虎。
熟练掌握了中锋以后的偏侧锋写出来的效果和直接以偏侧入手以后写出的效果有非常大的区别。写过中锋的人即使写侧,用的也是法,而一上手就侧的人写的是形。
 楼主| 发表于 2009-9-15 23: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书法的线形和线质,您是如何认识的?如何解决?


当代对书法的研究在技法上更趋于方法学,有时离实用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所谓的线形和线质,我想在实用书法中不会单独被提起。就像有些人把复杂的书法结构的变化简化成构成来研究,这种研究的方向无可厚非,但是反过来用这种简单的概念去创造或者改进复杂的书法结构,就把丰富多彩的书法变化简化成了一个简单的模式,最终令书法像构图化发展,把书法变成了一种低级的视觉艺术。
线形和线质可以单独拿出来研究,但是无法单独运用它去解决问题。因为书法中的线很难用一个主导思想和方式去显现,这种线质通常要经过初学时的摹仿,正确笔法的运用,才能在一笔之中得以完成。接下来会在书法结构的训练中,使得线和质不断地适应不同的结构。即使熟练地掌握好笔画和结构中线的表现,线质也只停留在重复的和复制的感觉上。只有在自我的意念下书写,线才能达到某种程度上的紧凑,质才能表现出一种自信的浑厚。
想脱离开书写由临习到实用到升华这样一个漫长的线形和线质的锤炼过程,而单独希望通过线的练习来接近经典书法中的理想线质,在实质上是达不到的,如果像的话,也是外形上的相似。
当代有许多书法的练习者,通过摹拟的手法把线质、把结构、把章法运用得比古人还显得完全,这种作品入展、获奖,但是不耐看。为什么?生长出来的花草会有缺陷,人工制作的绢花十分完美,真正看起来,仔细端详起来还是天然的耐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9-15 23: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崔先生:您好!您是我钦佩的书法家,拜读您的书法作品我常常感受到您对书法技巧的精深、自如的把握能力。我想请教先生,书法中何谓得笔?碑与帖其起笔、行笔、转笔、折笔、收笔处在形态上有什么明确要求?这也是困扰许多学书者的问题。江西杨辉

  
帖的得笔很容易印证,那就是以正常的书写(不是描,不需要补任何笔)所写的每一笔俱完全刚好覆盖住古人的笔画。其实写多了人们就会清楚,帖中很多的笔是基本的笔画,有少量的笔画是应机时的变化,我们要学和我们对照应该是那些基本笔画,一旦我们掌握了这些基本笔,我们在应机的时候也会出现那些精彩的特殊的东西,所以说主要是学基础的东西,但是应机的东西往往更容易出效果,更吸引人。
碑的概念比较广义,一般刻工好的碑在临写时就应该像启功先生讲的那样“透过刀锋看笔锋”,如果像有些刻得不好的魏碑那样,就更应该“透过刀锋看笔锋”,如果是一些纯属用刀刻出来的造像类的文字,就应该透过刀锋找笔锋。
在临写刻工差的碑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注重形,以笔就刀。另一种是注重意,用唐楷的笔法,夸张一些地表达,最终求“意”。前者难在连接笔顺,后者难在笔画丰满,解决了难题,离成功就不远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9-15 23: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对“唯软笔则奇怪生焉”如何理解?


书法在初学的时候追求的是表达的精准,但如果想要表达情绪和精神的时候也就是有品有格的时候,就在精准的基础上做一些调整,增加许多随机应变的成份,或者意念而笔未必那么精确的变化。
人的力量贯到笔锋会有很多环节,而作为最后一个环节的笔毫有的时候会在些微的“失控”中产生奇异的趣味。这些趣味通常是在正常的运笔过程中但因为速度、力度、墨量、墨的粘度等原因由笔毫表现出的超出想象的效果。
所谓“软笔”,泛指毛笔。
较软的毛笔,效果更显著,但控制起来较难,更吃功力。
 楼主| 发表于 2009-9-15 23: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问有关小行草与大行草之间关系的问题。
写小的(5公分以内)比较好写,写大以后(十公分以上,甚至二十多公分)感觉与小字区别太大。1为什么会有区别呢,2如何去克服这个区别,如何写大行草也象小行草一样轻松呢?这个问题困了我多年了,二王那时如果有大字,我想他能写好吗,呵呵,说笑了,希望柏寒老师讲一讲清楚


舞一把剃刀和挥一把砍刀当然有所区别。写大字也是一种气力活儿呢!
小字更容易体现精,大字主要看气势。现代人故意写得大字也那么精,就好像用砍刀去刮胡子,如果还能剃得那么精致,那一定是借助了别的“特别帮助”了。
大小字的用笔是不一样的,小字走尖,大字通常用到笔腹或笔根,笔尖只需要轻度的拉、拽、挑、按,就可以轻松地完成,但大字中用笔不但要提住笔,而且还要在不同按下的程度中推、拖、捻、搓,这些都需要用力,所有用过的力都会表现在字里,所以大字挂在那里才能撑得住。
小字多靠笔杆将微细感觉放大。大字要把通臂的感觉缩小。
大小字结构也会不同,写大小字时的视野也是不同的,有机会再讲。
 楼主| 发表于 2009-9-15 23: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好啊,丑书是人书都老的结果,不是刻意追求.就象孩子和老人一样的步履蹒跚.是由技巧进入大道的结果.之所以有丑书是因为人无意识间留下随意的作品,或者是人老了后,身体不再如从前的控制能力而变的生拙了许多,从而有了丑书的概念,丑书是境界,不是形式.为了丑书的样子去创作丑书,反而不是丑书...应该继承丑书无意识的精神...才为上.个人意见,老师批评.


人书都老的结果,不是刻意追求。就象孩子和老人一样的步履蹒跚。是由技巧进入大道的结果。之所以人书俱老,是因为人无意识间留下随意的作品,或者是人老了后,身体不再如从前的控制能力而变的生拙了许多,从而有了人书俱老的概念,人书俱老是境界,不是形式。为了拙的样子去创作拙,反而不是真拙……应该继承人书俱老的无意识的精神……才为上。

:)考我填空呢!

拙不等于丑!
 楼主| 发表于 2009-9-15 23: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学书法二十多年了,平时都是在报纸上临习,感觉很好。可一旦用安徽泾县产的生宣纸和一得阁墨汁搞创作时,非常恼火,怎么都不适应,运笔快则浸得不行,运笔慢则枯得不行。无论如何都达不到在报纸上“挥洒”的效果,说实在的,如果在生宣纸上能写出在报纸上的那种“神韵”,肯定与权威书法展上的作品不差多少。请问:怎么才能在生宣纸上达到与报纸上同样得心应手,形神俱佳的效果?


按不同种类的宣纸,调整墨中加水的量,恰当地掌握笔中的墨量。多写!
可通过半生熟的纸,如元书、毛边、色宣过度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9 10:02 , Processed in 0.365872 second(s), 1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