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9491|回复: 512

【精英出场】涵古清灵 自写正大——杨华书画印艺术大型网络展(优秀回帖送作品斋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0 16: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英出场】
涵古清灵 自写正大——杨华书画印艺术大型网络展

杨华与夫人



杨华先生简介



    杨华,字涵之,梦凡。别署悟闲草堂,独上高楼。1977年出生,祖籍天津。宁夏书画院专业书法篆刻家。
任中学教师数年,曾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岗位能手、2000年度全国艺术教育(百位)杰出教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终南印社社员、宁夏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书法组评审委员。
    受教于著名书法家康殷、张有清、卢中南、赵熊,并得到启功,孙其峰,刘江、王伯敏、杨鲁安、韩天衡、吴善璋诸先生指点,精书法,共篆刻,善绘画,书法以唐人欧阳询为宗,专攻楷书,兼学它体。作品多次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书法展、中青展、篆刻展、正书展、扇面展、刻字展、新人新作展,以及西泠印社主办的历届全国篆刻评展、国际书法艺术节。
    出版专著和书法、篆刻、国画作品集十余种,多幅作品被中南海、中共中央办公厅、民进中央、甘肃省政府、中国驻韩国大使馆等重要国家机关和各地博物馆、艺术馆收藏陈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6: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线互动,优质回帖有奖



经与杨华先生商定,对高质量回帖,将择优赠送签名作品集,届时还将从高质量回帖中选出10—20个优秀回帖,请杨华老师题写斋号或赠送作品。
提倡用心回帖,特别倡导能够独立成篇的文章!高质量的、具有真知灼见的原创用心篇什,将获得杨老师赠送的精美作品。

特别说明:您发出的任何一个回帖我们都会认真阅读,请不要重复相同内容的回帖,更不要灌水!谢谢合作!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6: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部分——艺术界名家说杨华







用心去“玩”

-----说说我眼中的杨华


                               ·黄永玉·


    杨华是一个年轻人,是一个喜欢把写字、画画、刻印当成自己生活的必需,用心去“玩”的人,或许就是因为我也爱“玩”,两个人的性格有些相近,所以我们成了忘年交。


    “玩”艺术是需要境界的,没有境界的人会把艺术“玩”的走火入魔,然而杨华却是把他所喜爱的东西“玩”的那么地道与纯正。每次我收到他寄来的作品照片,总会放下手中的俗务,去感受他那种“玩”的陶醉,细品慢嚼其中滋味,犹如在闲寂之境中饮一杯清泉,杨华“玩”的很出色,更甚精微。


    杨华的“玩”,不属于那种“玩世不恭”,而是一种自然与心灵,艺术与情操,人生之境遇用艺术语言的表露,看他将唐人正书“玩”到古雅、娴静、并且兼容正大气度;看他将工笔画“玩”到超然、清新,并且体现画从书出;看他将刻印“玩”到精致、古朴、并且蕴含自然平和。“玩”充满了他所有的艺术生活、仿佛在提升着自己的心灵,把他和他的欣赏者带到一个洁静的境界。


    杨华在艺术中“玩”,即注意到摆脱古人的约束,又注意了与时人拉开距离,以情感因素为“玩”的动力,形成了他自己的特色,在“意与古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种“玩”要有天份,更需要修养。有天份而无学养,充其量只能成为匠、不免“玩”的幼稚、浅薄;有修养而无天份,则“画虎不成反类犬”,难逃“玩”的失败。才情、学养兼备,“玩”的自然高雅而启人心智——杨华可能会走上这条“玩”的路.



    于艺术,杨华爱“玩”,会“玩”,每年到北京,他总是来我的万荷堂,给我讲他“玩”的“趣事”,我也真正喜欢听他讲这样的故事。



             (黄永玉,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和作家、诗人,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6: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 华 印 象


·沈鹏·







杨华是我在西北为数不多的青年朋友之一,是颇有名气、很赋才气的小伙子。刚过而立之年,就已经有了不少自己的“艺术资本”,在同行当中应该是一个佼佼者。


杨华是天津人,长年生活在西北地区,毕业于艺术院校,经常游学于北京、杭州、西安等艺术重镇。他最早从事美术教育行当,曾经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百位)杰出教师”之一。2005年调入宁夏书画院,任专业创作员。多次入展中国书协和中国美协等单位主办的全国性专业展览。2007年9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百年“西泠印社”。他是一个成功的青年艺术家,但始终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总想超越自己,追求更大的梦想。


杨华身在宁夏,却关注整个书坛,关注有关中国书法的种种学术问题,经常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切磋讨论。现代资讯的发达,改变了城市间、地域间的距离,我在北京也可以常看到他的身影。而他每次来京总带来一些新作,我们的谈话也总离不开“书法”这一话题。


在多元发展的当代书法艺术格局中,杨华选择了在传统基础上求新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照着走,接着干”!即从精神与笔墨两个方面,照着传统、接着传统走。“照着走”是学习继承传统,“接着干”是革新发展传统。这些年,他专心钻研唐人楷书,试图从这里入手,上溯古人,用自己的笔墨表现出传统书法的光华。


中国书法,就是将汉字作为载体而以线条为情感延伸的抽象性、艺术性的表现,使之产生一种美感。从彩陶文化、甲骨文化、青铜文化到简牍写经,书法走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期,终于步入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年期,通过六朝书法承前启后的滋育,书法的壮年期----盛唐书风喷发出了耀眼的艺术之光。那淳朴、厚重、凝练、生动的风格使长期沉醉于俊逸、飘洒线条中的人们大梦初醒,他们再次顿悟到了书法艺术的神髓所在。


通过研习唐人楷法,并参以六朝书风,杨华的书法作品如虎添翼,有了突变。虽然现在还没有形成明显的个人风格,但亦开始初露端倪,诚如尹旭先生在《“不同寻常”说杨华》一文中所言:“杨华的书法追求与艺术成功,主要表现在楷书、隶书与篆书这些“正书”书体方面,而尤以楷书见长并能更充分地显现他的艺术造诣与风格特征。众所周知,在当今书坛万木争春、空前繁荣的大好形势之中,楷书创作始终是个“弱项”。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楷书创作不容易见成效。也就是说,要想把楷书写得横平竖直、出规入矩从而达到“不错”的水平并不难,而要想超越这一水平而达到生动传神、丰富多彩的“精彩”水平则就是谈何容易的事了。而只要不能“精彩”,便很难“上眼”,从而很难入展与获奖。于是便让人们在这方面下苦功夫,此所以在当代书坛上,楷书作者与楷书作品始终无法与行书、草书作者及行书、草书作品可以抗礼分庭也。而杨华在这方面,则似乎颇为轻松自如地就已经步入“精彩”之域了。”杨华是以自己的笔墨表现手法,给观者一种很强的震撼力和文化底蕴,他营造的空间意境和包容博大的构成效应,无声的倾诉着他对世界、对人生、对艺术的深层理解,使人产生涟漪般的愉悦和快感。



艺术贵在推陈出新,一味模仿难有出息,对弈到了和棋的地步便无意思。杨华在书画创作上也和其他人一样经历过一个“荷戟独彷徨”的时期,只是在不长的时间里他便以自己的“天慧”终于有所觉悟。自然,有了路不一定就能“千里之行”,苦行和磨难还在路上等待。有了顿悟而不趋行,往日的宿功也可如流水而逝。可喜的是,杨华毕竟是在艺术上吃过大苦,锐意猛进之人,他的成绩就证明了这一点。杨华的书法在继承了传统的同时也注入了时代的脉动,有所建树,看他的书作,既有妩媚生动的一面,也有沉雄刚毅的一面,在年轻人当中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杨华的性格率真,他不会也不想掩饰自己的好恶,这些你可以从他的书法作品里畅达的线条和静逸的结构中读出来。他用笔诉说着自己的真性情。

杨华的书法给人的第一感觉是“随和”,是那种平易近人的亲切,他不会故弄玄虚的向别人炫耀技术,更不会惊世骇俗的在作品中去使才用气,他的作品所表现出的是浅浅的微笑,是友好和真诚。这种感觉也直接反映在他的待人接物上。杨华是一个很随和、亲切的人,与他交流没有压力、没有拘束,哪怕是一个比较沉默的人,跟他相处也会变得活泼起来,那是因为它自身固有的那种丰富表现力和语言的强烈感染力所致。“书如其人,天人合一”在他的身上表现的是那样自然。

杨华还是一个篆刻家,他的印风总体上弥漫着潇洒飘逸的清雅之气,古玺、汉印、明清流派都能在他的手上相映成趣。还可以说杨华是一个厚积薄发、广收博取的学习者,他的白文印气象醇厚安稳,平正中更能见出非凡气度,朱文印的线条和书法形异而神同,流美自然中展现出他平实、真诚的性格取向。印章虽小道,以金奏石,朱白两色,在方寸之间展现大千世界。

杨华的骨子里透着非常浓郁的文人气息,无论是书作中的挥洒与飘逸,还是印作中的使刀如笔,绘画中的心手合一,书卷气在他的作品中都是一个明显的特点,这种书卷气是他在平日里从读书当中“养”出来的,也是他在不断的思索和实践探寻当中逐渐积累形成的。


杨华是一个书法家,也是一个画家,更是一个篆刻家,在这三方面他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说他“书画印”全能一点不为过,在当代青年艺术家中能取其一项而达妙境的已属难得,但杨华却兼有三者,更显出可贵。当然这与他的勤奋、执着和聪慧是分不开的。“惟大英雄能容物,是真君子自风流”这是杨华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6: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静之境


——从杨华作品读起


赵熊



按一般的说法,学书当从楷法开始。于是,有人误 以为楷书是诸体书法中最简单的一种,殊不知历来习楷,人仅列出欧、颜、柳、赵四家作为范本,则可知要从楷书中走出来并不容易。

杨华素喜楷法,十多年来苦心经营,腕底笔端多见 可观之作。他从唐人楷书入手,兼及欧、颜,续而上溯晋人,努力熔冶一炉。前人评,论唐人书法尚“法”,晋人书法尚“韵”,足见二者之间的追求是有所差别的。中国文字并非为艺术而设,其原本为致用的工具。由“书写”而“书法”,其中不仅有了法度的要求,又有了神采的表现,便就有了艺术的境界。说唐人尚“法”,并非没有神采;说晋人尚“韵”,也并非没有法度在其中。二者之间只是比较而言,若以审美的视觉去看,区分自然是存在的。再者,大字与小字的书写也有着不同的范式。大字对视觉有较强的冲击力,下笔宜厚宜 实,以气胜;而小字用于近观,宜虚空宜灵动,以韵胜。杨华以多年的学习与创作经验,颇谙此中奥秘,故不同的书作具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力,在其大字作品中可见唐人法书的气格,而在其小字作品中,则可体味晋人书风的流韵。

杨华十分留心于作品形式上的变化,尺幅比例、纸 张色彩、朱记墨书、章法样式等等,皆可见其用心所在。他曾以屈原的“采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句为印,以印石五面为款。其款式连续排列,宛若一轴小型手卷。其中不仅有书本的变化,亦有章法的开合疏密,兼及玺印点缀极富形式美感。

古人对待书法,仅作“余事”而已,不比当今将其 视为艺术。不过,此一时彼一时,似乎用不着十分计较。问题是书法海洋浩瀚,取何体、守何格、逐何风倒是需要斟酌的,这其中或者有个“适性”的因素罢。哲人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树叶何其多,且不能完全相同,更不要说相同的人了。进化论中有“适者生存”的断言,徜佯于艺海之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杨华 在书法上致力于严谨清丽一路风格的学习与创作,应该也是其性情使然。楷书以外,杨华君也作篆书,无论是钟鼎、秦篆、汉篆,其风格依然如故。于书法外,他又能绘画、又能篆刻。绘画取工笔,篆刻则专精工典雅一路。很明显,杨华清楚自己的长处所在,他在“适性”的前提下,不断拓展着艺术道路,深化着艺术造诣。

在杨华诸种艺术形式中,我更偏爱于他的篆刻,也 以为他的篆刻成就最为显著。杨华对于学习创作的态度是十分严谨的,他如何作书作画我未能亲见,每每看到他颇为硕大的身躯正襟危坐在那里,面对的是方寸之地在刻印,虽然有些忍俊不已,却非常赞许他的这种认真态度。其实,精工典雅一路的印风也并不好“玩”,和书法相类,在诸多印风中,精工典雅的印章犹如楷书,是被冠以“法度森严”的。此种印风早在汉代已见端倪,至于明清及近代则被推至极致。大师在前,宛如高山,要攀上去已自不易,倘若再要在山峰上搞出些许,则谈何容易。不容易不等同于不可能,如何去做,恐怕要在“情”和“境”上着力才行。而“情”的贯注与 “境”的升华,除了学识与修养之处,似乎并没有他途可走。

以审美情趣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严谨清丽的书法, 还是精工典雅的篆刻,都具有静美的本质。静而能美,说明这个“静”并不简单。汉语词汇里有平静、宁静、寂静、恬静、空静、淳静……之别,对于有文学审美经验的人而言,他们之所以具有的情感配方自然是有所区别的。由此可见,即便取其静,这 个静也须丰富起来,才能具有美感。倘若一味简单求静,恐与僵化所去未远了。借鉴词语对“静”的归纳与描述,又可窥见静美的种种境界。如平静、宁静之属,有些大众的意思,而空静、淳静一类,则有了些“道”的意味。在杨华的作品中,已经可以看出对这些精美境界不同的探索和追求,这种立足于“境”的学习与创作,当为艺事的根本。


“浮躁”一词已被炒了许多年,以当今社会发展的态势,浮而不沉、躁而难静的现状还需延续着。于 是,大众开始对沉静有了需求,不少人欲借具有静养情趣的书画作品来安浮躁的情绪躁动的心。对于艺术家和艺术事业的发展而言,这不啻是件好事。在从艺者与观赏者收藏者的互动中,彼此或者都能打磨、升华各自的心灵之境。


                      2009年122于风过耳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6: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珠圆玉润的起点


赵熊







杨华君的又一册印谱问世了,我由衷地为他高兴,也更为印坛上新人的进步高兴。

认识杨华有几年时间了,起初是如何认识的,却又不能忆起,唯对他那些温润清新的篆刻作品依然有着深刻的印象。后来,我们的联系多了一些,并多次就他的篆刻创作进行过探讨。此次印谱印行之际,杨华一定要我写点“读后感”,并真诚表示,长处要说,短处更要说。


关于杨华的篆刻,孙家潭先生曾有很好的概括,他认为杨华的印“有颇为突出而鲜明的玉印特色”,并“以此为基础而形成了温润闲雅,清新明快,外柔内刚,含蓄蕴藉为优长的风格形态”。如果说细一点,杨华篆刻创作中属于圆朱文一类的作品最见功力。在圆朱文范畴里,传统篆刻宥三条路径可寻,一是以小篆结构为基础,强调表现笔法趣味的作品,如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诸家;二是以世称铁线篆为形式的作品,如汪关,吴朴堂,王福庵诸家;三是陈巨来以铁线篆为基础,注重文字装饰结构的圆朱文形式,而杨华的作品,前些年主要以第二类为主,近些年逐渐吸收陈氏特点,印风又见变化。从整体上看,杨华在后两类圆朱文形式的创作中,又以第二类鉄线篆形式最为成功,其少字数印线条婀娜中见劲挺,平直中变方圆,疏密有度,开合自然,屡见佳作。二十多年前,我曾获一套韩登安先生手刻毛泽东诗词印蜕,一石刻一首诗或一首词,其功力令我钦佩之至。杨华也有多字印创作,其如“心经”全文刻石,毛泽东“挥手从兹去’全词刻石等,直追韩氏,堪称佳构。
与纯粹的铁线篆形式相比较,陈巨来那种具有文字装饰结构的印风,在创作中无疑增加了相当难度。因为篆刻艺术虽然有撷取文字结构中装饰的意味,但决不等同于图案化的文字装饰设计,这其中就有了对装饰性的”度”的 认识与把握。如杨华所刻”沈沉”印,充分利用两字在篆书中实为一字的结构特点,巧妙安排变化,颇具新意。而另一方‘印缘“,整个印面略嫌松散,“印”字的下部装饰也觉牵强。“风樯阵马”印参用鸟篆法,茂密中见流动,只是“风”字下部左右张开不足,影响了整体章法。
对于长于圆朱文的印人而言,朱文印的创作自然不在话下,但似乎始终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白文印形式。故长期以来。印人多以汉玉印形式或规整的汉印形式相济之。目前,杨华在白文印创作中所面对的,也是相同的问题。
在杨华的篆刻作品中,玉印一类的硬料篆刻是不能不提的,林乾良先生在谈到此说:“古人攻玉,多借机碾,锤凿。杨华则纯出腕力,故能力求笔意之表露,线条之婉妙”是为至言。前人攻玉,多借于工具,往往难于心手相应,而杨华攻玉“纯出腕力”,自然在线条的质量与情趣上就具有了较好的表现力,他的许多硬料篆刻作品,如不加之说明,则与石质印几无分别,于此,可见其攻玉的娴熟和自由。
杨华以不足“而立之年”的年纪在篆刻中取得的成绩,深获诸多前辈篆刻家的关注与鼓励。同时,他们又坦诚指出不足,并提出建议,如叶一苇先生认为,此类印风前辈印人“已占尽风流,欲出人头地,须另辟新謑。设撷战国朱文私玺文字及形式,加以变化,以细朱文出之,或可一试”。又如孙家潭先生指出,杨华目前的 “这种‘成熟’主要还是‘技巧性质’的。这与最终的一己风格的构建与定型,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些,无疑都是给正在成长中的杨华以警示和启迪。
今年六月,终南印社在东莞举办篆刻艺术展期间,曾有一次“业内”人士开诚布公式的座谈。其中,在谈到圆朱文一类篆刻作品时,王乃栋先生为此类作品创作有较大的沿袭性和局限性,今人创作充其量至“能品”而已。我是同意王先生观点的。圆朱文形式于法度有着较严格的要求,且在技法技巧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这些都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家至情至性式的深刻表现。不过,话又说回来,艺术创作贵在“适性”,从艺者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自是常理。如果抱着那种小而不欲为,大而不能为的心态,则什么事也作不成了。所谓“适性”,我以为“性”是性情,是性格,也是秉赋与气质。前人说“读书能变化气质”,可见“性”也是可以改变的。况且,其改造,完善的过程,大约也就是艺术提高的过程吧。不知杨华以为如何?
欣赏一方好的圆朱文印章,我便宥“珠圆玉润”的感受,杨华的篆刻创作可以说已经宥了珠圆玉润式的良好起点。今年,他又调至宁夏书画院,成了完完全全的专业书法篆刻家,期望他能变鹍鹏,展大翼,扶摇直上九万里!



                                            二零零五年九月二十七日于风过耳堂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6: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涵古清灵 自写正大


——写给杨华书友





怀



宁夏的杨华小友嘱我为他新出版的价品集写点东西,并寄来了一批近作的照片。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与他的作品相对,把玩欣赏,看他的创作思想活跃,点划之间充满灵气秀气,顾盼之间洋溢着情感动感。能够将法度森严的唐楷写到如此丰富多彩的境地,着实让我再次“应接不暇”了。
认识杨华好像也有好些年头了,虽然不常联系,但也能时常得观他的新作,并总是会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书法,以唐人欧阳率更为宗,广收博取,全得古人笔法,并可谓进入了细致入微的地步,偃仰、正侧、藏露、聚散之间,看似随意,实是极度精心经营的结果。然而他的可贵在于含而不露,刻意无损随意,所为“谐不伤雅”。看看入选这本价品集的全部作品,表明杨华还一直在探索之中,没有停滞不前。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所作的努力,是一个从艺术修养到造型能力全面提高的过程,等待他的,还有一个十分广阔的艺术世界。然而杨华的可贵在于从书法、篆刻、绘画等艺术不同层面的开掘支互补,使他的作品中饱含着理与情的渗透,以及情与趣的结合,他的严肃性有时就在不经意之中,看似不经意的轻描谈写,正是他直视人生的一种方式。
杨华是从甘肃走出来的,那里有享誉世界的伏羲文化,敦煌文化、还有令人敬畏的武威汉筒、唐人写经……可能是由于历史丰厚的积淀,使杨华懂得了尊重古人,理解和认真学习传统经典书法艺术的必要性。“以自身时代写成书法,便是时代之气,何必以创新二字挂在口齿”没有信誓旦旦创新豪言,却对自己艺术人生的历炼十分从容与自信。诚然,历炼境界的水到渠成,是技进乎道,是生命的润泽,是智慧的开启。杨华刚过而立,需要他去体悟的东西还很多,但是我相信,不论经历什么,他一定会走向成功,因为他曾经笑着对我说:“中国书法的传统是流动的,活的,我会试图用一生与其对话……”
《杨华书法集》即将面世,漫书所感,以酬雅望。是为序

                  二○○八年九月十六日



(文怀沙,著名国学大师、红学家、书画家、楚辞研究专家)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6: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工秀雅   独领风骚

——《杨华玉印选·序》



林乾良



    悠悠印史,名家辈出。其所以独重王冕、文彭者,盖以两公创用石质印章,为文人印之兴起奠定物质基础。沙师孟海《印学史》称:“自从花乳石用作印材,由于石质比较松脆,容易受刀。从写篆到奏刀,把篆刻创作上的两个过程用一手来完成,就成为文人学者的常事。这件事,对明以来的印学大发展起了莫大的推动作用。”王冕所用何石,如今尚有歧论,其文献记载则以元末明初时刘绩《霏雪录》为最高。文彭所用为青田灯光冻,明末清初时周亮工《印人传》详载其事。五百多年来,印人既喜其易行,复爱石屑崩落而成之金石韵,莫不择善而从。

    然从古玺、汉印观之,非金即玉,其他印材均属少见。所谓金,实以铜为主。尤其玉印,据陈克恕《篆刻针度》:“三代以玉为印,秦汉惟天子用之,私印间有用者。取君子佩玉之意。”玉亦石也。余曾质之地矿学者,玉、石之分实非易言。汉之许慎《说文解字》称:“玉,石之美,有五德。”所谓五德:其质坚韧,其声清扬、光泽温润、色彩绚丽,质密透明是也。三代以来,玉之为用多矣。佩玉之外,礼器尤多。以故,玉之品位珍贵,固远非石之可及。何况,石印松脆则易损,为其一弊。

    虽印人多治石,然研玉印者历来亦不绝如缕。明清之际,如江皓臣。据周亮工《印人传》:“尝语予:坚者易取势。吾切玉后,恒觉石如宿腐。”近代前辈,如方介堪。方氏以玉篆楼为斋称,并著有《古玉印汇》、《介堪手刻晶玉印》等。当代年轻人,如杨涵之。其精妙处不亚前贤,可以此集为证。

    杨华,字涵之,号梦凡,天津人,颜所居为无闲书室、夜读书堂。虽年未而立,而于书法、篆刻两领域早已声名远播,口碑载道。前此,已有《学校美术课程教育与教学》、《杨华书法集》、《中国篆刻百家—杨华卷》、《杨华书法艺术》、《杨华书画艺术》等问世。如今,又辑近年所刻玉印成《冰玉集》。其勇猛精进多所建树,实令人叹服。杨华书备诸体,而以清丽婉约之楷隶,并奇古多变之篆书尤称佳妙。以其兼能韵语,余曾求其以诸体写己诗,洋洋大观,或古今所未见。杨华印如其书,亦备诸体,而以精工秀雅之文字印,并宝相庄严之佛像印最为擅长。

    杨华体形壮硕,腕力沉雄,性格豪爽,英气逼人,典型之北方汉子也。而又心灵窈窕,精思入微,博学善悟,过目成诵,其盛世良才也。其于学艺,执着勤奋,锲而不舍,友人所著诸文,颇及之矣。即以攻玉论,于癸未、甲申间致力甚勤。玉质坚韧,非腕力雄强无以克之。必千百刀,刀刀努力,始成一印。致力过当,遂致伤腕。余曾戒之于先,事果现之于后。虽疗之即痊,仍当时加珍摄焉。

    古人攻玉,多借机碾、锤凿。杨华则纯出腕力,故能力求笔意之表露线条之婉妙。印章风格诸门类中,汉铸印从制作方法立品,将军印从印主人之身份得名。其从印材成类者,唯有玉印。以古玉印多细挺之白文,即为玉印类之特征。杨华所治玉印,余虽未加精确统计,然可断其朱文印居多,每见极工细、极圆润之铁线篆。玉印而能臻此境界,古人罕见其俦矣。至于结体求笔意、章法求整体性、刀法结合线条美、边款丰富多彩等,皆时代之风格也。

    壮哉杨华,多好皆成,洵非易致。学海无涯,精益求精,吾当期汝之大成。



                     甲申大暑后五日林乾良挥汗于西泠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6: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寻常”说杨华

宁夏社会科学院
尹旭


在我所结识的青年书法篆刻家当中,杨华是让我觉得颇有些惊奇因而也颇能触发我去思考一些问题的一位。之所以会如此,主要原因就在于他的多才多艺与他的年纪之轻之间所形成的那种强烈反差。他至今还不到三十岁,然而早在多年之前他的书法和篆刻就已经相当成熟地具有足以称家的水平了。而与此同时,他在绘画、著述、教学以至制作唐卡等多项工作中,竟然也获得了可以获奖、出书之类的相当不错的业绩。说实在话,作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人,只要在这几项工作之中的某一个方面能够达到他近些年所具有的水平,那无疑就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功者了,然而他几乎就是样洋精通。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吗?然而今天我在这里却并不打算对杨华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而仅仅是分析与研究一下他的书法创作问题,并偶尔涉及一下他的篆刻问题。这是他用功最为精勤、成绩最为骄人的两个方面,也是我了解得比较深入的两个方面。
杨华的书法追求与艺术成功,主要表现在楷书、隶书与篆书这些正书书体方面,而尤以楷书见长并能更充分地显现他的艺术造诣与风格特征。如所周知,在当今书坛万木争春、空前繁荣的大好形势之中,楷书创作始终是个弱项。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楷书创作不容易见成效。也就是说,要想把楷书写得横平竖直、出规入矩从而达到不错的水平并不难,而要想超越这一水平而达到生动传神、丰富多彩的精彩水平则就是谈何容易的事了。而只要不能精彩,便很难上眼,从而很难入展与获奖。于是便让人们在这方面下苦功夫,此所以在当代书坛上,楷书作者与楷书作品始终无法与行书、草书作者及行书、草书作品可以抗礼分庭也。而杨华在这方面,则似乎颇为轻松自如地旧已经步入精彩之域了。
这很具体地表现在楷书创作的几个最基本的方面,譬如,书法作品要具有整一性和完美性,这要求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要从点画、结体直到一己的风格形态,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生命灌注、不可分割、不可改动的有机整体。楷书创作因字字独立、联系松散,要做到这一点就显得更难。然而杨华的作品在这方面,则差不多总是无可挑剔的。无论字多字少,无论字大字小,也无论是条幅、中堂还是对联,他都能创作出一件很完美的书法作品来。又譬如,从章法布局的层次看,楷书不可能有行、草书那样的大起大落纵横穿插强烈反差,因而通篇容易显得松散、单调甚至僵死呆板、枯燥乏味,突破这种定势与弊端,也是取得楷书创作成功的关键之一。杨华在这方面也属游刃有余,因此他的书作便总能于严谨不苟之中而显出一种神情优雅与生动活泼来,就好象具有某种亲切感与亲和力一样。还譬如,楷书创作的另一难点,在于必须把点画写活而不能写死。所谓写活,就是要写出生机活力来,就是要写出古人所说的筋骨、血肉、脂泽、风神来。字字都要如此,笔笔都要如此;此所以难,此所以为大多数人所部能跨越之铁门限也。而杨华对这一问题,也解决得潇洒而从容。因而在他的作品中,是找不到死笔的。再譬如,古人所批评的布算桃棋之弊,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楷书的结体而言的。而克服这种弊端的唯一方法就在于字字意别,亦即让每一个字的结体都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意态与情趣来。很显然,杨华在这方面也是做得相当出色的。
总之在我看来,杨华的楷书创作之所以能相当精彩,就在于他颇为成功地解决了楷书创作中所普遍存在的,这样一些实际上也并非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大多数人在楷书创作上之所以难以突破,也往往是因为在这些方面难以超越的缘故。楷书创作中的这类问题之所以不好解决,原因之一在于作为一种正书书体的楷书,在这些方面所留给书家的相应变化与活动空间十分狭小。也就是说,在这里的任何变化与活动,都必须严格地保持在那相应的楷书规范所能允许的限度之内。这个雷池,是不能跨越的。所以,真正高水平的楷书艺术,既要千姿百态、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又要工整严谨、出规入矩、一丝不苟。杨华的楷书,在这方面可谓当之无愧。甚至可以说,比起它的千姿百态、生机勃勃、丰富多彩来,它的工整严谨、出规入矩、一丝不苟也许还要引人注目一些。所以一眼望去它是十分纯正规范的楷书之作,仔细品味才能体验出精彩趣味来。而且,同样可以称道的是,杨华的篆书、隶书与篆刻创作,也是具有同样的成熟精彩水平的。这实在难能可贵。
杨华至今还是如此年轻且同时能在几个领域里学有所成,所以他在书法篆刻方面的成功就肯定主要是个天分问题,而不可能是个功夫问题。他的确也很勤奋、很刻苦,完全称得上锲而不舍、全力以赴,但使他能臻于今天的艺术水平与层次的,主要还是他的艺术天分。古人论书,有有法之法无法之法之区别。这有法之法有具体的法度规矩可循,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的,因而主要是个功夫问题。而无法之法则无具体的法度规矩可循,而主要是书家运用有法之法的一些心得体验与个性特征,因而主要是个艺术天分问题,是无法通过学习来获取的。譬如点画质地的生机活力、点画造型的恰倒好处,结体与章法的随机应变、顾盼生姿之类,均属无法之法的领域。因此在这里,艺术天分好的人似乎得来全不费功夫,而艺术天分差的人就只能到此止步了。而就杨华的书法篆刻所具有的那种完美程度来看,他在这方面的艺术天分应该是相当杰出的。这从他的小字篆刻作品中,看得更为清晰。点画细如发丝、结字小如粟米,而能笔笔鲜活、字字生动、神完气足,这是非天分莫属而无法靠功力来企及的。
而且在我看来,杨华的艺术天分,也表现出两个颇为突出的特征。首先,是正书书体的把握与运用方面。这从他的楷书、篆书与隶书作品中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从他的篆刻作品中也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如所周知,在绘画有工笔与写意之分,在书法有正书与行草之别。因而人们的相应天分也是既可以兼备,也可以偏向于某一方面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杨华的艺术天分很可能就是偏向于正书的方面的。所以他偶尔所为的行草书,便远远达不到他的楷书与篆隶的水平。其次,,是他的早熟方面。如上所及,无论书法还是篆刻,杨华的艺术造诣已经属于很成熟的类型了。相对于他那仅有二十几岁的小小年纪,这绝非常规而是破例。而之所以能成为这样的破例,那主要也是由他的天分类型所决定了的。应该说,在书法艺术这样一个很注重人书俱老的领域,这种早熟的情况并不多见。
当然,尽管杨华的艺术风格已经相当成熟,但他的人生之旅与艺术道路也差不多还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因此摆在他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能把未来的艺术道路走得更快更好的问题,亦即如何能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不断地更上层楼、超越自我的问题。应该承认,象他这样一位以楷书等正书书体为主要创作形式的书家,如果不能不断地更上层楼、超越自我的话,那是很容易滑落到匠气死路上去的。但要想不断地更上层楼、超越自我,则难度将会越来越大;这无疑是对他的艺术天分与艺术生命的一个极大考验。当然,只要天分与功夫均能游刃有余,则仍是道路宽阔、前途光明的。就杨华至今所留给我的印象来推想,他应该是不会在这重重困难面前止步不前的。此外,当然也可以在行、草书方面来别辟蹊径,以期拓宽自己的艺术道路。但这也需要他自己试试看才行。如上所及,我总觉得他的艺术天分是偏向于正书书体方面的。但愿我这种感觉并不正确。
杨华此前已经出过两个作品集,与它们相比,这次的作品集无疑更能反映他的艺术天分与风格特色。收在这里的作品不但水平又有提高、更为整齐,而且数量也多;且篆隶作品较多、大幅作品较多,更有几幅临习之作;对于展示杨华的艺术风貌,这无疑是相当全面的了。作品集出版在即,杨华希望我能就此谈点感想,于是便有了上面的文字。面对后起之秀,难免情有偏爱。故或有褒贬失当之外,则请读者诸君尽可多看作品也!


2006年9月14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6: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心意地感受  全心意地表述

——杨华书印印象


··









我与杨华一见如故。虽然我们共同有着对艺术,特别是对中国古典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痴情和向往,但我还是喜欢把他作为一个印人来看待,恐怕是因为平时他总是出示其印作更多一些的缘故。其实一个真正的印人需要其它方面的修养很多,在杨华的艺术构筑里也同样是很全面的。我知道他最早是较喜爱古典文学的,对书法、绘画也很倾心,等等这些都能潜移默化地溶进杨华的印作之中,杨华也正能有意识地为它们所用,相互之间融通来丰富自己的创作,无痕地表现着自己的意象、感受。也正因为如此,在他的印作中似乎总带着一种颇耐捉摸的、犹如诗画一般情调的东西。
我所知的杨华是一个极富话力,创作热情高涨的青春派作者。拿创作印章来说,平日很少见他打印稿,也非他人所云的一定要天天刀不离手的勤奋。艺术并不是手熟可以的东西。而每每一个构思在脑海中浮现时,来自内心地冲动驱使他非立即磨刀奏石,一挥而就不可。任何事也挡不住,全身心投入,必不是敷衍了事。见他很细致,很用心,极投入的样子,心也似那穿织错落的一根根线条,随刀的一凿一击而颤动。状说不清地去用力地、狠狠地捕捉着自己脑海中的意象,把握、组织着那股模糊却又强烈的感受,倾心地表述着自己极力想要说的话,直待印拓钤于纸上,当自己的那份感觉清晰地表述出后,方欣然罢手,掷刀一笑。
不但刻印,写书法、作画时杨华亦如此。在用自己的直觉进行创作时,借助对外部世界的特殊敏感留意“意象”的发掘。这种看上去注重视觉效果,而底里仍全心意地潜写着青春的旋律,寻找犹如诗一般的意象、情调,正是杨华书、印印象最鲜明的特色。如我所见到的杨华书法篆刻作品也正大都属于此类:随意自然,外师造化、发掘“意象”的感受(强调一个感觉,治印即为印感,书法中即为书感),注重线条的古,线条的装饰趣味,整体的视觉效应。无论线条的曲直粗细,构成的虚实动静,乃至文字的选择,文字之间的搭配等等都颇注匠心,装饰感强,对比突击,使的振奋。以形式的视觉感受直接传达情感的意义,表述自己的青春感受,这种传达虽很强烈,却决非不内在,在蕴含地,决非只限于外在形式的塑造上,而是在创作中更偏于情感过程罢了。而这种情感过程更是借助刀法、笔法和修炼,以线条的形成式无声无形地表诉出来。
更如他所制的一些佛像印,不斤斤计较于小处的得失,大刀阔斧,给人以简洁生动、具有装饰性的强烈视觉效应。正如我们看马蒂斯的绘画和民间剪纸,简到不可以再简,高妙所在却是鲜明地道出了作者艺术语言。记得我曾看到过齐白石的一幅画:窄而长立轴,简简二笔焦墨代表荷茎,其他十分之九的地方大处留白,一只黑蜻蜓在画面右面徐徐落下。全图不施半点颜色,甚至连浓淡墨色都不调,只依靠用笔的缓疾虚实,点与线的搭配运用来增强效果,整幅画却意趣盎然,化匠心巧思于天地之中,自然,深远。无论第一眼还是细细品味都很打动人。也许这正是杨华有意无意间所想要达到的吧。首选以整体组织的简洁明快造成极强烈的视觉刺激,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而细细琢磨看似随便早早搭配却极为讲究,线条也颇耐人寻味,于是乎很容易便使我们接纳,进入了他那种创作氛围,从而或多或少感受到一些作者的心迹吧。
“书如其人,印如其人”,杨华正是这样,不论他的书作也罢,印作也罢,总之从杨华的作品中都能看到他生活中的些许影子,感觉好、年轻、充满活力,全身心地表述自我的体验,感受无怨无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7 07:44 , Processed in 0.834761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