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徐

【老徐报道】白煦《水墨书法评论集》首发座谈会在京召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21: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水谣·白煦的水墨书法
吴振锋
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收藏研究部主任,《美术博物馆》执行主编。

我曾以『风搅雪』的意象评述白煦书法,文虽不长,但是认真的。当下之书法评论,一如市声,众声喧哗间是听不出具体声音的。所以我的『风搅雪』也便搅在风雪里了,人微言轻,湮没与消逝自是必然。因了白兄偏爱,近将一册《水墨书法》寄我并相约再写一篇评述文字。此中不仅是友情使然,亦是因了有话要说,于是,便有了如下的文字——
我以为白煦在当代书坛具有独在的意义。不仅因为他的书法,也因为他对书法的贡献。『贡献』有组织来说,书法就要由评论家来说了。白煦是个有诗心的人。有诗心,不一定要作诗。我之所以不染诗行,就是因了我受不了鼓努为力、勉力强造的那种造作。不作,也可以有诗人的浪漫,有诗性的引发,有诗心的留驻。白煦用笔墨铺张诗情,几十年一以贯之。他的字,是可以当诗来读,来品的。『诗画一律』就显出独在了。白煦去年出版了一本《师然室随笔》,集游记、收藏、评论为一集,记录游踪,畅发感慨,景仰前贤,纵横议论,短札细论,不拘一格,我以为这都是由诗心引渡而来。其图文并茂,琳琅满目,可以得见其画意诗心,跃然于纸。读后使人精神清爽,身心朵颐。从一个侧面体认一个雅人,不亦如读诗么?
人生苦短,在艺术上,经受不起重复劳动的浪费。路必须亲自去探寻,但要绕开别人的脚印。白煦在艺术上是有胆气的。他的书作,可谓烟云满纸,所营建的意境是诗意的浪漫。其笔势奇宕,线条奔跃弹跳,欹侧曲屈,极具张力。正如清人翁方纲所言:『今且勿以意匠之独运者言之,且勿以苦心孤诣戛戛独造者言之,今且以效古之作若规仿格调者言之』(《复初斋文集·格调论下》)。就其笔法而言,亦是渊源有自。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徐渭以及吴昌硕、蒲华、潘天寿诸先贤均以卓荦的书法语言高自标举,这为白煦的创造提供了心理依据。而历史上『画家书法』的水墨经验,也为白煦提供了参照。沈曾植曾说,自宋以前,画家取笔法于书;元世以来,书家取墨法于画,近人好谈美术,此亦美术观念之融通也。据白煦自述,『曾于无意间染宿墨而书,不料竟获意外之效——于黑色点画之外洇渗出一层浅灰色水晕,其形态煞是喜人。挥写之际,不觉笔锋搅转自如,毫无滞涩之感,使转中流散出自然之墨韵,颇多意外之趣。』这得之于『意外』的笔墨经验,却让书家牢牢的攫住,绾留于笔下,扩而大之,成为一种书法的水墨形态,形成自己独立的笔墨语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了。在历史上,以米芾发其端,干湿浓淡互衬,画法入书法,继之有董其昌的『淡墨法』,徐渭、王铎的『涨墨法』,程邃的『焦墨法』以及黄宾虹、林散之的『宿墨法』。这种以墨色的干湿浓淡之无穷变化为审美形态的笔墨实践,如果从书法形态学的角度来看,极大地拓展了书法形式美的表现手段,在书法史上有着深刻的审美意义。而白煦的水墨书法已不仅在于笔墨试验,其墨彩艳发,深浅于润,变化无穷,直将书法与中国画的共通性连结在一起了。这里『墨』与『笔』相较,在形式上更外显,墨块的大小不一变幻莫测的外在形态比统一的笔线更有魅力,墨色的浓淡深浅枯润也比一种用墨方式更具有张力,所造成的视觉冲击也更大,由此造成的意象纷呈、色相变化,以及空灵纯净、大刚大柔,更彰显了一种自由的书写精神。境由心造。读之如饮音乐,如品香茗,『顿觉眼前生意满』,『月光如水水如天』,其间散发出一种文化的幽情,而绝非世俗的香艳,可堪回味者多多。这种立足于艺术本体的探索实践,我以为无论如何都是值得给予文化确认的。
窗外,春雪和着细雨悄然入地,室内,广播里传来山东人工增雨的消息。大地上的渴笔飞白,也许因之消解。然而,白煦兄的水墨书法仍然还在进行。其『水墨之清澈透明,淡雅高洁,又恰与文人心仪静穆清远之意境契合』,此乃文心欣合,诗意交响,借之以春风骀荡,我想,这必是一曲久旱后的『云水谣』了。置诸于历史时空,将渐次凸显其艺术的独在意义。我愿期待。
辛卯年正月二十五日于长安万庐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21: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水、墨运用简谈
何应辉
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副主席,四川省书协主席,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

白煦先生之草书向以恣肆、崎、苍润见长。庚寅岁终,其以新作集见示,这批作品则以淡墨、破墨的变幻运用为基本特色,表现出他对书法用墨的技法与审美特性的关注和新的探索,其意义尤在于引起我们对于书法创作中墨法问题的深入思考。
中国书法的物质形式——用笔、结字、章法,如借黄宾虹先生的说法则是:笔法、墨法、章法缺一不可。我理解,这章法中应当是包括着结字(小章法)的。而用笔、用墨则直接关系到中国书法的基本形式语言,即线条(点画)的形态、性质与审美功能,故历来为书家、国画家高度重视,在这方面积累的实践与理论的历史成果也非常丰富和成熟,但在书法这一领域中,在明代以前更突出的成果则集中在用笔方面,至董其昌之后,对水墨的运用才引起比较广泛的自觉的重视。
要处理好书画用笔、用墨的关系,不能不涉及到用水,但墨法尤当以笔法为先。黄宾虹先生说:『夫善画者,筑基于笔,建勋于墨,而能使笔墨变化与无穷者在蘸水耳』,又说『水墨神化,仍在笔力,笔力有亏,墨无光彩』。以余之体会,笔力关系到点画之骨,而水墨则关系到点画之血肉。血肉之丰润(即蔡邕所谓肌肤之丽)必以骨力坚实为前提。而墨法之用:其要在于醒与活二字。醒言其神采,活则在于浓、淡、燥、润之交相为用,孙过庭所谓『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即言此也。就视觉效果而言,墨浓则易于强烈,墨淡则易于清雅。但墨过浓易滞锋毫,墨过淡易伤神采,故周星莲《临池管见》云:『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活与华非墨宽(即墨量充沛——笔者)不可。』此中,在笔力劲健笔势生动的前提下,墨法的运用之妙与分寸得当是很要紧的。而墨之用如何能得活?对于当代书法创作来说,我以为尤其值得关注。林散之先生所述宾虹师之墨法:『墨有焦墨、浓墨、淡墨、渴墨、积墨、宿墨、破墨之分,加上渍水,深浅干润,变化无穷,运用之妙。存乎于心。』其实,这七种墨法的运用,关键就是对墨与水之间关系的不同处理。就破墨而言,宾虹先生曾说『古人书画,墨色灵活,浓不凝滞,淡不浮薄,亦自有求』,他讲到破墨的方法:『用浓墨点蘸清水,用淡墨点蘸浓墨,在墨法中称为破。』但就书法而言则略有别,清人笪重光讲『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这正是书法中的破墨法:先蘸水后蘸墨为以墨破水,先蘸墨后蘸水为以水破墨。由此,因水与墨关系的依存与转化和水、墨各自分量的差异而可以幻化出极丰富、微妙、生动的墨色变化来。
要之,书法中笔、墨、水的运用应该强调几点:
其一,贵在苍润。笔实墨沉,笔苍墨润。水愈丰,墨愈淡,笔愈须健。黄宾虹云『若枯而不润,刚而不柔,即入野狐』,又云『宋元人渴笔,刚而能柔,润而不枯』。当代唯林散之之渴笔,入于此理,其水墨运用之妙,实一杰出范例。
其二,水墨枯润、干湿、浓淡之用,书法不能同于国画,必须重于全篇之统一而求微妙幻化,切忌花哨浮薄。前贤之妙用,后学者每难察于微。董其昌于淡墨之运用,分寸得当即为一例,然宾翁仍嫌其『笔力稍乏清刚之气,虽欲步武元人,有所不逮』;王觉斯涨墨之用,收元气淋漓活跃章法之效,然亦不免过之处而涉嫌于浊,遂有损气息格调之提升,此亦不可不辨。是知水墨妙用之不易也。
其三,笔、墨、水之用不单造成点画形态,更关乎作品韵致格调与文化品位。上述王觉斯涨墨即为一例。孙过庭云『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实关系到笔与水墨之用。宾翁则云『盖世俗以水墨淡雅为气韵,以笔毛干擦为骨力,因此误人歧途,几数百年无人力辨其非』,言之中肯,当今书法亦尤当鉴之。又如宿墨法,宾虹先生曾言其用笔『尤不得「拖」「涂」「抹」,必须「落」上去。不善学者,枯硬污浊,形其丑恶。』对于近年好施宿墨以求书法章法之变者,亦未尝不是警语!
白煦先生此次新作,以自己已具的笔墨功力为基础,重在水墨运用的探索,其间亦不难看到日本现代书法与中国画笔墨技法的影响。这应当说是探求进途的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余感而以拙见形诸前文,就教于同道。并谨此向白煦先生致以衷心祝贺,亦盼其取得更大的成功!
辛卯春草于双银杏居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21: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窥墨象而运斤
言恭达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委,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书以韵胜,而风格则随之而生。捧读挚友白煦兄寄赠水墨书法集,纯真又宁馨,生动而醉人,正有『茶中况味清时淡,棋里哲思奕后明』之感慨!纵览大作,一气呵成,水墨交融,韵致奇逸,淋漓障湿,意象深邃,令人心畅神思,可谓妙哉!
古人叹云『书画唯风韵难及』。笔墨之道,前人一语中的——『盖笔者墨之师,墨者笔之充也;且笔非墨无以和,墨非笔无以附』。是册笔墨浑然一体,层次丰腴,音律起伏,韵格生发。熟墨破水,润渴互用,墨圆白方,架宽丝紧。其书风凝练拙朴,奇逸险峻。得自然意趣之美蕴,涉求道率性之表露。可谓:独照之匠,窥墨象而运斤。
由此而观白煦兄数十年耕云种月的笔墨生涯,以独特的写意手法,抒写对时代的崇敬与自然的迹化,一任充盈而阳光,优雅持常容,养气胸中,清趣当自得也!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21: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墨之象  淋漓尽致
有感于白煦先生《水墨书法》
  
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鲁迅先生曾提出,中国文字即汉字具三美:其一意美以感心,其二音美以感耳,其三形美以感目。但伴随着时代发展,书法艺术渐渐将实用之功能剥离,从而向纯艺术形式发展。此时书法作品中之文字,其意美可指其意境神采之美,其音美可指其音乐节奏之美,其形美方为其形态造型之美。观白煦先生新著《水墨书法》,此感尤甚。
白煦先生于书法研究创作数十载,可谓功力不凡,尤其行草书体,入古而出新,自成一家法,影响颇广。近年『曾于无意间染宿墨而书,不料竟获意外之效,于黑色点画之外洇渗出一层浅灰色水晕,其形态煞是喜人。』翻览其新著之际,如睹真迹,精品叠出。此著虽诸体齐备,然以行草为重,皆呈水墨淋漓之象。
水墨淋漓必呈虚象,虚与实相对而生。实处尽现其刚柔相济、提按有度之内功,虚处则令观者尽展无限之遐想。正如老子所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即房屋空虚之处才是可用之处。然其深层意义远不止于此。房屋之实处已尽其形,而虚空处之安设布算,往来变迁,不可胜计,以至无穷。复观白煦先生之佳构,或虚淡,或空灵,或异幻,千变万化,妙不可言。李白曾咏叹怀素狂草:『恍恍如闻鬼神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旋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其想象力之盛,面对白煦先生之大作我辈似亦有之。
也许白煦先生此著面世之更大意义并不限于作品本身,其创变之举所蕴含之胆与识及探索精神更应为同道所敬重。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21: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灰度空间』的拓广
白煦先生《水墨书法》观后
张飙

凡事都得有人开头。无论头开得成功与否,我都对敢于开头的人充满敬意。看了白煦先生的《水墨书法》,感谢白煦先生开了一个『水墨书法』的好头。
水墨的概念,大概已经很久了,但是多用以指一种不着彩色,纯以水墨点染的绘画法。有资料说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早在唐代的王维就提出画体『水墨为上』,深得后辈画家赞同。
比之画家,水墨引入书法的时间就晚太多了。当然,白煦可能不是第一个提出『水墨书法』概念的(记得几年前,也看过一些自称水墨书法的作品,其实是双钩以后填的淡墨),但他却是第一个出版比较成功的『水墨书法』作品集的当代书家。
看看他的水墨书法作品,想到两件事情。
一是关于『水』。
过去对于水墨画,提到的多是『墨』,那是以墨色的焦、浓、重、淡、清的不同应用而产生丰富的变化来表现物象,进而表现精神境界。前人论述水墨画,也多是说『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以墨的浓淡变化完成『墨分五彩』。
白煦先生开的好头就是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并且很好地实践了『水』在书法中的功能。书法是『静止的白与流动的黑』组成的艺术,而在黑和白中间有着很大的灰度空间。这一点,水墨画家们很早就注意并且重视了,书法家们其实也是知道的,但在实践中就没有那么重视。有人喜用浓墨,一浓到底,有人爱用淡墨,一淡通篇。有人的字法很精,墨法就未必好,更不用说用『水』了。
说来也不能求全责备书法家们。毕竟书法家们对字本体的钻研是第一位的。而且,真正要把『水』用在书法上,其实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水晕墨章』,谈何容易!
白煦的『水墨书法』作品,水的晕出,已经跳出了『墨分五色』的范畴。我想,白煦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的努力,多少次试验,才能够比较自然地在黑白灰的对比中,在『墨的五彩』中,又加入了『水晕』这一概念(我想将来水晕也许会再分成许多层次),使得『灰度空间』的内涵大大拓广,真是难能可贵。
过去学油画,教师说,从暗部画起,暗部到高光之间的中间层次越丰富,表现力越强。书法不是油画,不能简单套用;但是灰度空间的丰富,能够增加作品的表现力,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是 关于『探索』。
书法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它有一个『以汉字为基础』的原则。脱离了汉字的水墨,可以称为水墨痕迹、水墨印象等等,就是不是书法。比较起来,书法艺术的创新更为不易。
对于书法艺术的创新,多少年来很多人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各种书法流派的诞生、各种字体的出现、层出不穷的精品、代代涌现的大家,都是在探索中产生的。这是书法进步的动力。
进入现代,一些人已经不满足于以前的方式,进行了更大胆的探索。有的从字法本身入手,把汉字夸张变形分割肢解;有的从工具入手,不用宣纸用其它材料,不用毛笔用木棍,不用水墨用颜料或油彩;有的从书写过程入手,双手同时写,用脚或腋下夹着笔写,从纸的反面写,甚至先打一套拳再吼着写;有的从形式上入手,在拼接、粘贴、装裱上下功夫。所有这些,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是无论成功与否,都给书法艺术增添了活力;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有益于艺术的进步。
比较起来,白煦水墨书法的探索是相当成功的。说他的探索成功的理由,留给大家在看他的书时体味吧。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21: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浪漫心迹
读白煦《水墨书法》
张旭光
中国美协副秘书长,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一盆水是理性的,一瓶墨是理性的,墨与水的融合便是浪漫的。

【一】

爱因斯坦所以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在于他看到了成功人士的共同点,当然也是他的亲身体验。从心理学上说,『爱好』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讲,往往能转化成一种审美理想,从而终身为之追求,或者说他从此有了一个审美的人生,浪漫的人生。
白煦与其他书法家不同的是,他自80年代开始就钟情于水墨艺术,而且较早地频繁地接触了日本的书法和欧美的艺术,在他年轻的审美理想中便种下了国际性视野,因此他的艺术和人生是更加审美,更加浪漫的。
《水墨书法》就是他审美的心迹,浪漫的心迹。

【二】

艺术品的每个单元与系统总是有内在联系的,比如颜真卿楷书,那圆浑凝重的线条,带来了开张的结构;金农漆书线条如同积木,成就了其结构的建筑性特征。白煦的水墨书法明显解构了书法原来的结构,突显了块面与线的对比,因此更适合现代构成的章法系统。在这个立场上,我感觉象《王维诗二首》的对角线黑白关系,《采莲曲》、《中酒》等,一半黑一半白的构图,《唐诗四首》的中空外密形式,《退居漫题》的3:1关系,《滞雨》的落款配合,《池上二绝》的印章式处理,以及《倚柴关》1:1的关系,等等,都非常新颖,似墨似彩,似水似山。尤其《池上二绝》那片留白,太让我感动。缘此,不但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时代审美意义,而且把他内心的秘密彻底坦白了。

【三】

白煦的审美和浪漫,贯穿于他的日常生活,比如他的着装,讲款式,讲质地,讲品味;再比如他的美食倾向,讲味道,讲色彩,讲火候。这天长地久的生活审美又反馈强化了他艺术的审美与浪漫.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他的性情。
白煦性情耿直、豪放,敢说敢为,而且至今不减当年豪侠之气。
这种性情一方面表现在工作中,即『坚持原则和标准』,对个别想混入展览的行为,以及东道主提出照顾等问题,都坚定的予以拒绝,甚至言辞激烈,毫不留情。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创作中,即『我手写我情』。他经常以长锋浓墨,任意挥洒,其作品的品味、境界在不断变化、提升,而其任情恣性,却从未改变。甚至有时在其『势不可遏』的豪情左右下,呈现极度的浪漫和夸张。
白煦已届耳顺之年,然而其性情依然很年轻,对人对事,实话实说,对『坏人坏事』依然疾恶如仇,甚至有时会『以为自己永远正确』。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不够成熟』,然而我以为 ,作为艺术家太难能可贵了。艺术家只有时刻保持『童心』,才能保持艺术之树常青。中国明代艺术的浪漫主义高峰,不就是艺术家『发童心』的成果吗!一切成熟的艺术都不足以使人感动,一切成熟的艺术家都不是真正的艺术家。
白煦水墨作品的出版,正是他长期保持童心的表达和收获,是他独特而铿锵且初衷不衰的性情所铸就的自我面貌。

【四】

白煦的『水墨书法』还与他的收藏有直接关系。在与他的接触中,我发现每到一地他都要逛一逛古玩市场。他不收大件,却总是在发现一些精美的文玩时,喜形于色,力排众议,态度坚决,以抢先拿到手而不亦快哉!
他收藏的古玩均蕴藏着现代审美的信息,装满了他的天地。他就如此日复一日的薰染着,陶醉着,生发着。从而使他的创作于民族性中彰显了世界性。

白煦今日已卸下了全部的枷锁,更加自由自在于他审美与浪漫的海洋中。这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我一边翻看他的《水墨书法》,一边感动着写下了以上的文字,还有很多关于人的艺术的话想说⋯⋯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21: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味的墨象
陈洪武
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

翻开白煦先生新出版的《水墨书法》作品集,仿佛进入了江南水乡,顿有一种烟雨迷蒙、秀润飘逸之感。这些作品完全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创作,突出表现为墨韵的意象,追求朦胧中的跌宕,把草书的线条化为点、线、面组合的水墨语言,趣味盎然,境界悠远。从审美角度讲有三个特点:一是在构图上丰富多彩,打破了传统书法斗方、条幅的程式,将视觉推向了读图式的审美体验,就像欣赏山水画一样,每一幅都有独特的意蕴。二是追求梦幻,渲染出一种迷离、神奇的幻境,酣畅淋漓,鬼斧神工,变化多端,赋予作品想象的空间。三是以涨墨为基调,使苍老的线条温润灵动起来,在老辣苍茫中追求润泽。白煦先生平时给大家的感觉是爽朗、苍硬、执着,但这些作品中却弥散出柔和与雨润,这大概与他血脉中巴蜀之人特有的基因有关。这些水墨书法虽然注重营造有意味的墨象,但依然保留了传统书法中的线条元素和可识读性,为我们提供了别一番审美的新境。这就是白煦先生求索的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21: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淡中求变  雅外生奇
读白煦《水墨书法》
周俊杰
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协名誉主席。

古人作书,极讲笔法、结体、墨法和章法,今人所谓书法创作,在笔法功力上很难与古人抗衡,而结体也大抵在『五体书』中戴着『镣铐』跳舞,想突破前人,墨法、章法仍有巨大空间。白煦兄于此颇有独见,深解古人『濡染大笔何淋漓』之意,近年来在『淋漓』二字上下了大功夫。年前在京开六届书代会,临别赠我一精美作品集,名曰《水墨书法》,返郑后反复欣赏拜读,颇有感悟。如果先得出一个结论的话,那就是:在当代书法创新的大潮中,白煦无疑 以其实践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其『以水统墨』的技法和成果,当是书法百花园中一丛『清纯淡雅』(白煦语)的百合花。
关于用笔,我小时老师强调要浓要黑要亮,一如苏东坡所说如小儿眼睛,黑亮而透明。后看到金农的『漆书』,仍一味地重、黑,我曾试着以黑油漆写在宣纸上,结果自然不佳,很快便退却了。上世纪80年代王铎的『涨墨法』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影响着当代书坛。觉斯很懂得元人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所说的:『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的道理,也对董其昌『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的话心领神会,便在很多作品中加大了用水量,我们现在能看到王铎不少涨墨涨得勉强认出字形的作品,正是明末时期书法一大特点,正如在其稍后的笪重光所总结的那样:『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这个『破水用之』是书法作品『活』的关键。当代书坛有不少人悟得此理,在墨与水上大做文章,创作出涨墨远超王铎的作品,故尔,生产墨的行业为了社会需要,便特意创制出『宿墨』装瓶出售。我前年《大风歌》的个展中就有一些加宿墨的作品,套用石涛的话,乃『用墨当随时代』也。然而,如白煦兄基本全以淡墨加宿黑创作的整体展示,恕我寡闻,恐在当代甚至是历史上还是第一人。在他此书的简短自序中他对这一创作过程作了描述,他说:
余耽临池一事多年,曾于无意间染宿墨而书,不料竟获意外之效——于黑色点画之外洇渗出一层浅灰色水晕,其形态煞是喜人。
这种意外如同发现新大陆,使他甚至狂喜。而引起他进入此种创作方法的重要原因则是物质——成品宿墨和上佳宣纸。书法艺术的实际进程一直与所使用的物质载体分不开:商之甲骨、三代之金文、秦汉之砖石布帛、此后之纸张、明清以后生宣纸的应用,改变了书法艺术的面目;加之狼、羊诸多动物毛所制毛笔的变化;油烟、松烟、宿墨等墨的出现,为书法艺术的多样化探索提供了物质的保证。白煦兄正是借助了含水较多的宿墨及洇化效果甚好的宣纸,才创作出了『笔墨交融,纵横往复,酣畅淋漓,任心绪在诗境中驰奔』(白煦语)的作品。看这些作品,很容易使人想到齐白石的『墨虾』,尤其是墨色较淡的一些虾,中间的笔画很清晰,四周洇出的淡墨痕充满韵味,形成了视觉上实与虚、黑与灰、重与轻、浓与淡、枯与润等充满辩证关系的对比。高明的艺术家,正是在这对比中把握住了一切事物作为质的『度』,虚实适中,枯润适度,在『清纯淡雅』中表现出『至刚至柔』(白煦语)的美:高洁、清澈、淡雅而酣畅,如出水之芙蓉,如浓郁之山花,从而达到令人心醉的至境。
古人云:墨分五色,焦、浓、重、淡、轻。在创作中,如五个层次全用,则易显示墨色的丰富变化,而白煦用的是『淡』与『轻』两个层次,顶多再加上一个『稍重』的中间层,完全与焦浓重三者无关。这叫什么?叫给自己过不去。因为,仅以淡、轻墨作书,其难度要远远超过五个层次的混用。古人也反复说过:『墨淡伤神』,这一点白煦是非常清楚明白的。而一位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正因其难,才会去追求、去实践、去硬碰硬地尝试。我们看白煦的水墨书法,并末感到墨色的单调和由此带来的『伤神』,反而感到墨色的丰富、神鬼莫测的变化。这是为何?我反复品味、阅读,发现他在两个淡雅的较窄墨色层次中,又『破水用之』,使其变为了多个层次,因此这些作品『活』了。从几十件作品整体上看,有几件的主线近于『稍重』,大部分则以『淡』、『轻』为主,但无论总体上对比或每幅单独的作品,之所以并未因『墨淡』而『伤神』,是因为笔画洇出部分更为淡雅的多层次衬托和对比,对此,白煦『玩』墨『玩』水玩得很得心应手。书法是艺术,但首先是技艺、是技巧,许多空谈书法者往往学书第一步的『技巧关』未过好,便匆忙上阵,以创作家的身份亮相,这样的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在书法『用墨』这一基础因素上,白煦的作品当会给当代书坛以重要的启示。
以淡墨写出多种变化的线条难度较浓墨为大,而白煦在如此淡雅的宿墨线质的掌握上可谓运用自如。我们先抛开其作品的洇化部分,只集中观察其线条本身,其变化之丰富当令人惊叹:有以大篆纯中锋的淳厚与圆润,有借行、楷书偏锋的奇崛与多变,有如行云流水似的轻盈与飘逸,也有犹如枯藤似的老辣与苍健,很多情况下又用较长而多变的拖笔使线条充满动荡感,总之,一支小小的软性颖毫,在白煦手中使淡墨魔幻般地成为『奇怪生焉』的各种质感不同的线条。当然,在他做淡墨入书试验之前的创作中早已将线的丰富性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他在以对古人笔法『破』而后『立』的过程和结果,向当代书坛交了一张令人击节亦同时让人进一步思考、探索的答卷。
前面已说过,当代人欲逾越古人,在章法上还可大做文章,书坛近二三十年的创作实践,已有了令世人瞩目的丰硕成果。白煦兄的这本作品集,以其新奇多变的章法,与其用墨一样,也给了我们以颇多的启示。此集作品大多为斗方和横批,这大概是由于现代人住房较低而此类作品便于悬挂之故吧,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斗方、横批远远较中堂、条幅难于处理,这应该说是由于书法文字须由上而下、由右向左排列的原因吧。书法的至高境界,讲一个『气』字,气势、气局、气象、气韵、内在的浑融之气等,均在每行文字较多的情况下易于把握,做到做好这一点,斗方、横批是弱项。白煦兄知难而进,竟然全部选此章法,并与众不同地将作品集做成横式,此乃艺高人亦胆大之故也。集中作品章法变化甚多:除正常以行排列外(如李白《蔡氏五弄.渌水曲》),有将主体文字以大字小字分而排列(如韩《使风》);上为主体字,下空三分之一盖印章(如《开导》);用淡墨写一行半,再以朱砂小字填中间及左边空隙,并留大片空白(如《无为无不为》);右上左下书写,左上右下空白并钤印(如《王维诗二首》);下部写满,上部五分之二留空,正中钤印(如刘方平《采莲曲》);四周写满字,中间留空钤印(如《唐诗四首》);几个大字撑满纸,不落款,仅留左边一小空盖章(如《我心匪石》);少字作品,不落款,仅盖一印(如《茶》);斗方上右及整个下半部书写,左上四分之一处空白钤印(如司空图《退居漫题》之四);斗方四周空白较多,中部写四字,不落款,仅盖二印(如《至刚至柔》);左半部写满字,右空,中钤一印(如韦庄《倚柴关》)等等等等,这些章法,在古人那里极难找到,白煦随手拈来,自然、协调、计白当黑、虚实相生,虽表面形式与古人异,而内在的规律却与之相通,这便是有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
白煦所写字体,多为草书,偶有行、隶。其草法严谨,然结体极为奔放、荡逸、奇崛多变,早已形成了具有个性的自家语言。他的任何作品中字的结体无论怎么变化,均让人一眼便可识出为『自家草』,这是艺术上成熟的表现。
白煦兄虽公务繁忙,却仍抽出时间创作出大量有新意的作品,令人感慨、感动。此次作品全部以淡墨示人,乃其艺术进程中一个里程碑。结体、用笔、章法、尤其用墨的全面创新,当成为书坛一大亮点。以其学识、悟性加勤奋,
人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今后他将会一方面巩固现有的淡墨探索成果,且还会不断打开一片片让人预料不到的新的艺术天地。
我们期待着⋯⋯
一一年春节于中州挥云斋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21: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墨云烟气象
孟会祥
《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协会员。

年前,得到白煦先生《水墨书法》一册。集中所收数十幅作品,皆以宿墨书写。对水墨的探索运用,专门结集者,就我所见,这大概是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
古人用墨,原先大概是偏爱浓墨的,所谓墨淡伤神,所以力求浓重。『仲将之墨,一点如漆』,墨也以黑为佳。东坡用墨,『如小儿睛』,东坡传世作品,也可以佐证这个说法。有人甚至说古人用墨浓重处,如在纸面隐然鼓起。隐然鼓起是不大可能的,但这样的视觉效果是会有的。现在我们时时见到的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的蜡笺大字作品,也有浓墨干裂的现象。
然而,古人研墨作书,当然也会有用淡墨的情况。李商隐有句:『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说明当时有淡墨的作品。陈继儒《珍珠船》云:『江南徐铉善小篆,映日视之,书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曲折处亦无偏侧。』这说明墨并不是浓得化不开,总是有浓淡区分的。
而有意识地运用墨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大概有两个原因:其一,巨幅的出现;其二,书法作品的观赏性。巨幅作品对墨色变化要求提高,也为墨色变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书法作品由偏于『读』逐渐过渡到『看』,它的美术属性有所加强。这两个因素是纠结在一起的,难以厘清谁重谁轻,但结果是,注意到墨色变化,而且善于运用墨色变化者,居多是书画兼擅的书法家。从董其昌、王铎、傅山以来,皆是如此。清代的浓墨宰相刘墉、淡墨探花王文治,只是专擅浓或专擅淡,还不算墨色变化多。到清末民国间,注意用墨的就多了。而水墨运用最多,而且最成功者,我认为前有王铎,后有黄宾虹、林散之,这是水墨并用的两个高峰。黄宾虹出于有意无意之间,天真烂熳;而林散之应该说是在水墨上颇费经营的。
白煦先生是『无意间染宿墨而书,不料竟获意外之效』,进而专门探索,认为『水墨之书,既可致刚柔之境,亦可臻清纯之意,焉能不令人心驰神往而倾力为之』,是由无意而有意,悉心探索的。当代,书法的美术性日益得到加强,书法越来越成为『视觉艺术』,那么,针对视觉效果的探索,就具有先锋性和前瞻性。白煦先生的这本集子,会在这方面给人启迪。
一一年三月一日星期二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21: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白煦《水墨书法》有感
郑培亮
中国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编审。

我是白老师的老部下。从2006年调到中国书协展览部,一直到他去年退休。有的人退休了,门庭冷落,部下疏远,另投主子,形同陌路。我和几个在他手下工作的人,直到现在仍然感觉他还是领导,还是白长官。因为他在位置上的时候,我没有感觉他是高高在上的领导,也没有领教过什么长官意志。这些年,学书练字被教诲过,工作失误被袒护过,活没干好被激烈的批评过,有所进步被严重的表扬过,该被的都被了。
白老师的书法,因为在一起工作的关系,看得很多。这批水墨书法的表现,不是这两年的突发奇想,他很早就关注水墨与传统书法的结合。他的作品,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也不是抽象的『现代书法』,在水墨的表现力、点线的形质上,以及章法布局的散淡率性上,基本没有脱离传统书法的范畴,但又迥异于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他不满足于传统书法固有的样式,又不肯支离乃至破坏传统书法另起炉灶,而是将水墨的运用从技术层面上有意识的独立出来,作为一个突破口,尽情挥运,淋漓渲染,求新而不怪,去古而不舍,严格来说,他没有脱离中国艺术自古以来形成的继承与创新这一基本模式。
白老师在水墨书法上的探索,也得益于他的工作。过去他长期从事中国书协的外联工作,经常出访,对国外各种门类的艺术了解很深,对于书法在全球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传统样式与西方文艺思想的交融、碰撞,有着普通书家无法达到的直观感受和理论思考。之后他又长期主持全国的展览工作,对当代书法的发展、探索、创新有着一个客观、整体、理性的把握。通过对古今中外文艺思想具体到书法艺术的比较和研究,他选择了水墨书法这条道路,并矢志不渝。历朝历代,都有自己鲜明的时代风格,当代的书法,如果仅仅是承袭古人,肯定没出息,如果摈弃传统,重新创造了一套书法体系,恐怕又不自量力。他显然选择了中间立场。在很多次出差的过程中,我陪他逛又脏又乱的古玩店,他都会兴致盎然的寻找那些散落的老墨,乐此不疲,他希冀这些老墨能够幻化出笔墨的清幽、浪漫、畅然自适与扑朔迷离。他可能从来没有做过千秋之想,但他的确将水墨融入作品,渗透到生活中了。
收到并拜读了很多专家给白老师写的评论,因个人才疏学浅,不敢再妄加评论,但依照我对他的了解,特别是多年被熏陶的经历和感知,我作了一个总结:水墨中的书法,艺术中的生活。不知白老师以为然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8 15:11 , Processed in 0.417225 second(s), 1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