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917|回复: 78

商丘——名胜系列——已添加商丘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0 09: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八关斋  
       商丘古城南门外的古宋河畔,有一处风景,这便是闻名华夏、享誉世界的著名景点八关斋。
  唐朝大历七年(公元 772 年)五月,当时的大书法家颜真卿为一条惊人的消息不安起来。河南节度使田神功为保卫睢阳,同安史叛军大战两天两夜。经殊死拼杀,终于救出睢阳全城兵民,保住了睢阳城。但田神功却因战累成疾,生命垂危。睢阳百姓为祈祷田神功早日康复,自动设 “ 八关斋会 ” ,捐粮捐款,请 8000 名僧人赴会。一时,香、供摆满郊野,经声佛号昼夜不息,四乡百姓云集,车马塞道。颜真卿有感于此,亲自撰写一篇 900 多字的短文,题为《唐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刻于石壁。其书法艺术被中外收藏家、研究家和书法家爱好者所倾倒。为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八关斋位于商丘城南500米处,进入院内,可以看到一座造型优美的八角亭内,有座八棱石幢。石幢高3.2米,每面宽0.5米,上面有颜真卿晚年撰写的《宋洲八关斋会报德记》。
  碑文记载,田神功在安史之乱中解了宋洲之围,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四月田神功有病累月方愈,宋洲刺史徐向等 为逢迎田神功,在城南开元寺设八关斋会, 邀请一千僧人赴斋。石碑初称颜 鲁公碑,因碑文所记是八关斋的佛事,后人便逐渐将此碑叫成八关斋了。
  八关斋历千余载,几度兴废,新中国成立后,对八关斋进行了保护和 维修,十年动乱中,八关斋被拆除,石碑被砸坏。1993年,原商丘县人民政府据宋代拓片重刻此碑,1997年建成碑亭,1997年、1999年分两次对院内进行了绿化。

[ 本帖最后由 A刀客 于 2009-2-23 20:30 编辑 ]
八关斋1.jpg
八关斋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09: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商丘白云寺  
    位于商丘市民权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白云寺村,为中原四大名寺之一。白云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原名白衣庵。相传每逢夏秋季节便白云缭绕笼罩寺院,景色奇异,故名为白云寺。整体建筑古朴典雅,雄伟壮观。 康熙二下白云寺寻父的传说在商丘一带广为流传。康熙为了寻找隐名出家的父亲顺治南游白云寺,为白云寺1200名僧人打斋供众,遇到一位自称“八乂”的烧锅僧人。康熙回京后与母后说起,聪明过人的母后将“八乂”二字合成一个“父”字。康熙恍然大悟,火速二下白云寺,但老僧已不知去向。康熙只得御书“当、堂、常、赏”四个大字,意含将田、土、巾(布)、贝(钱)赏赐僧众,而后扫兴而归。 寺内原有一施粥舍饭用的大铁锅,后弃置不用,却从中长出一棵槐树,得名“铁锅槐”,成为白云寺一大奇观。白云寺内还有大雄宝殿、多宝塔、佛公灵塔等景观。 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原名叫白衣庵。传说每当夏秋季节,这里白云缭绕,景色奇异,因此,更名为白云寺。该寺历史上多次毁于兵火战乱,又多次重修、扩建。近几年又进行了一次大的整修。 该寺现占地百余亩,坐北朝南。寺门雄伟,上书“白云禅寺”四个大字。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右侧为养心殿,后左侧有禅堂,禅堂左右有厢房。均系清代建筑。 白云寺内安放有6尊玉石佛像。这是傅作义将军的姑母傅凤英长老从缅甸进献的,价值30多万美元。 大殿东侧有一棵三人合抱的大槐树,长在一口大铁锅内,锅体理于土中,称为“铁锅槐”。这是白云寺的一大奇观。 大雄宝殿后,有一经栋,又名多宝塔。高4米,九级六棱,青石雕刻。塔身上刻有众僧拜佛图、六僧鼓乐诵经图、《提婆呵》经文、一佛图及日、月、鹤、莲花等。刻工精细,古朴大方。 寺东北五十米处有佛公灵塔,高4米,楼阁式,三级六棱,下部为六棱形须弥座。塔正面阴刻“佛公灵塔”、“佛洞宗三十一世佛公大和尚”十六字,塔身还刻有门、窗、花、鸟、虫、草、兽等。此塔玲珑小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白云寺1.jpg
白云寺2.jpg
发表于 2009-2-20 10: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0: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仓颉墓

        仓颉墓位于虞城西北12公里 堆坡村西北隅。相传,黄帝史官、文字鼻祖仓颉卒后即葬于此。现存墓冢呈圆丘形,高3米余,周长45米。墓前有祠,大殿3间,为清康熙四年916659虞城知县程本节所建。殿,人曾塑有仓颉像,后废。殿前有康熙四十一年新立石碑一通,阴刻“古仓颉墓”四字。东西侧有参天古柏两株。祠院呈“凸”字形,现为仓颉小学占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仓颉.jpg
发表于 2009-2-20 10: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0: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森豪正室 于 2009-2-20 10:01 发表




感谢森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0: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官庄烈士陵园  
             位于永城市东北25公里陈官庄村南,311国道北侧,为纪念淮海战役第三阶段陈官庄地区歼灭战中牺牲的烈士而建。该陵园1974年奠基,1978年建成,占地约200由,座北向南,正中为花岗岩烈士纪念碑,高25米,上刻周恩来总理手书“淮海英雄永垂千古”八个大字。碑前为广场,碑后有烈士陈列馆和歼灭战纪念馆分列两侧,北部树荫下有烈士公墓和单人墓,墓周有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
  1948年11月6日至翌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了伟大的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是淮海战役的最后一个阶段。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英明领导和指挥下,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地方武装60余万人会师淮海,决战中原,以气吞山河之势,首歼黄百韬兵团于碾庄,继包围豫南来援的黄维兵团于双堆集。敌徐州主力南窜受挫,乃于1948年11月30日倾巢西逃,我军勇猛追击,12月4日将敌包围在永城东北陈官庄地区。15日我军歼灭黄维兵团后,为配合平津战役,从16日起对敌暂停攻击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敌投降万余人。1949年1月6日,我军发起总攻,激战至10日,生俘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击毙国民党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全歼3个兵团,26个师,计26万余人。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陈官庄烈士陵园已成为我市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七一等节日数以万计的群众到此扫墓,祭奠先烈,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烈士陵园内绿树成荫,花草锦绣,亦成为永城的一处旅游景点。
陈官庄烈士陵园.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0: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陈胜墓 

       陈胜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位于永城市东北芒砀山主峰西南麓。现存墓冢高5米,周长约50米。周围筑有青石围墙,高顶,下有须弥座,正中镌刻郭沫若书“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陈胜字涉,阳城人,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戌渔阳,与阳夏人吴广在蕲县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旗。在陈县(今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声势浩大,震撼暴秦。起义失败后,被车夫庄贾杀害,部将吕臣又斩庄贾,迁葬陈胜于芒砀山。西汉以陈胜首倡反秦之功,高祖时为涉置守冢30家,免其赋税杂役,以守护墓地,东汉后渐废。1975年,国家拨专款整修,辟地4000平方米,砌石围墓,载松植柏,置人守冢,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胜为河南登封人,出身雇农。公元前209年,他与吴广揭杆起义,举起了反秦的大旗,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农民政权—一张楚号为陈王。后因战事失利,退到下城父,被车夫在贾杀害。不久,陈胜的部下吕臣攻下陈城后又杀了庄贾,并把陈胜安葬于此。陈胜葬于芒砀山,《史记》、《汉书》、《水经注》都有明确的记载,方位与今墓地完全吻合。
  陈胜(?-前208年),字涉,秦朝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人。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他和吴广带领900名民夫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戍边,行至宿县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县东南)遇雨误期。按当时法令,误期者斩。于是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行起义,奋臂一呼“天下云会响应”,义军所至,群众“赢粮而景从”,攻城略地,势如破竹。起义军占领陈县(今河南淮阳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号曰:“张楚”。陈胜被拥戴为王。
  正当农民起义军威逼秦都咸阳节节胜利之际,由于义军内部混进了居心叵测的贵族,加之强大的秦军反扑过来。陈胜还兵下城父(今安徽省涡阳县境)被车夫庄贾杀害。“陈王故涓人将军吕臣为苍头军,起新阳,下之。杀庄贾,复以陈为楚,葬陈王于砀,溢曰‘隐王’。”(见《资治通鉴》)。
  关于陈胜葬于芒杨山,正史有不少记载。权威的地理书《水经注》也写道;“山有陈胜睹秦乱,首兵伐秦,费终厥谋,死葬于砀。”由于陈胜、吴广率先起义反秦,在其影响下起事的刘邦建立汉朝后,就规定每年以猪羊等祭把陈胜,并按照王侯的待遇派30户丁役守冢。直至今日,邻近的丁窑村有人还承认是守墓人的后裔。东汉时陈胜墓不再受到保护,北宋淮南人陈纲在芒汤山看到的已经是“狐鸣陈涉孤坟坏,金尽梁王石室空”。到解放前夕,陈胜墓已是残迹仅存了。1976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修复陈胜墓,同年5月1日郭沫若先生给墓碑题了词。
  陈胜胸怀鸿鹊大志,金戈铁马,驰骋疆场,触动了强秦,死后身葬青山,数千年来仍受人敬仰,真不枉一代英雄。
陈胜.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0: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城崇法寺塔
                    崇法寺塔位于永城市老城东北隅的烈士陵园内,为崇法寺旧址,塔因此得名。宝塔盘云是永城古代八景之一。

  崇法寺建于唐以前,崇法寺塔于宋元祜八年(1093年)3月25日开始修筑地宫。绍圣二年(1095年)开始兴建塔体,至绍圣五年(1098年)竣工。崇法寺塔高34.6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建筑,整体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崇法寺地宫呈方形,顶作藻井,地宫中央砖砌莲花依柱棺床,上置长方形石函,惜地宫被盗一空,在后人清理过程中才见地宫真面目。据石碑铭文记载,石函内供奉有佛舍利,并以金、银、玛瑙、水晶、玉石等七宝供养,同时还有唐宋两朝的铜钱和稻谷,从而可知此塔是专为佛陀生身舍利而建的。塔基座内装木骨,上承宝塔,下护地宫,坚实而稳固,与塔身、塔刹组成了和谐庄严、高雅的统一体,堪称楼阁式古塔的精品。塔身为砖砌楼阁式,八角九层,青砖迭砌仿木结构,层层出檐,逐层内收,每层外壁转角有砖制仿木园柱,外檐建仿木镂空围栏,增强了美感,表现了多变的轮廓。塔檐是由莲花瓣石叠砌而成,平座用斗拱承托,显得层层叠叠,极富装饰性。挑檐角配以石雕龙头,口衔风铎,微风吹动,叮咚作响,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塔的第一层高5米,直径7.7米,东西南北各辟一圭形门,东南西三门内建佛龛,北门为登塔门,由此门进入塔心,环绕而上可至塔顶端。内部采用穿心、回廊、方形壁内折和实心砌体等不同结构,十分坚固。塔的每层均开明窗,方向和造形与圭门相同,门窗外部上方及两端镶有黄绿釉佛像砖计651块,刻有塔铭和施主姓名的釉砖5块,把塔身装点的绚丽多彩,这些明窗有利于采光、眺望,并能缓和强风推力、别具匠心。最顶端为塔刹,由金属觎成,塔尖高指云际。紧连刹身的是伞盖,接下来上小下大的七个相轮由中心刹杆穿套支撑,塔刹下部是金属刹基,由刹杆穿过刹基与古塔相接连成一体。

  崇法寺塔历经900余年,风雨剥蚀,明清虽经几次修复,仍有破损,清末遭雷击留有裂缝,1938年又遭日军炮击,残存8层,高28.9米。为了恢复崇法寺塔的原来面貌,1972年经河南省文化厅批准作塔的维修准备工作。1983年9月聘请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工程师方咸达、葛基鲁测量绘图,报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张驭寰审批,于1984年4月动工,1985年经河南省文物局和古代建筑研究所验收告竣。经过大修恢复了原貌,并增装了避雷针,重新展现了我国古代高层建筑艺术的高超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002年经市政府批准,崇法寺旧址作为佛教活动的场所正式开放,4月29日举行山门殿奠基法会,千年古刹又重放光辉。

  
崇法寺塔.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0: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喾是黄帝的曾孙,阏伯的父亲。是五帝之一。
  帝喾祠修建于汉。在元明又经多次修复。其殿宇雄伟壮观,松柏苍郁,碑碣林立。庙堂内中央有一口古井。梁上绘有彩龙,彩龙映入井中,栩栩如生。相传大旱之年求雨多有灵验,所以被人们誉为“灵井”。
  相传赵匡胤不得志时,去北方投奔郭威,路过帝喾陵,抽签问卜,当有天子命。后来他果然在商丘当了归德节度使而发迹。赵匡胤登基后,因商丘是西周时的宋国,又是后来的宋州,而定国号为“宋”。相传农历三月十八日为颛顼帝的生日,颛顼号高辛,因而二帝被当地百姓俗称高王。高王生日这天,各地黎民百姓纷纷赶来,在二帝陵庙前,奉上供品,焚香跪拜,祈求家道永昌,子孙兴旺,表达敬祖的心愿。这种民间祭祀历史悠久,且地域广泛,形式多样。
文献记载,现代修有陵冢,唐太和四年,朝廷开始派官在陵前修建庙宇、殿院。庙宇坐北面南,雕梁画柱,金碧辉煌。前有山门,后有陵园。庙前松楸古木左右拥护,浓荫蔽日,虬干参天,树大皆数围。远远望去,雾气腾腾,充满神灵之气。已有名的滑县十二景之一。高王庙建好后,群众性祭祀尤盛,陵区周围一带喜讯频传,高官频出,且为答谢二帝的恩德,皆立感恩碑,表达永留纪念,现珍存于二帝陵内。周围黎民百姓,受二帝的恩泽,也过着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的生活。陵内颛顼圣帝庙记碑云:“每遇岁旱,屡获供应。人或物病,能消病机,或降灾克难优衍之咎,百祥骈集一方赖焉。”意思是说陵区周围一带家田每逢干旱,无便会降下一场及时雨得到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凡来二帝陵的人皆能消病去灾,百祥汇集一身。老百姓把些祥瑞之兆看作二帝显灵相助,对过帝更是奉若神明。所以每到农历三月十八日这天,陵内锣鼓喧天、香雾缭绕、鞭炮齐鸣,文艺表演、民间工艺、特色小吃出售,百姓虔诚跪拜,一派热闹。
帝喾陵.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14 11:49 , Processed in 0.321496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