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刀客

商丘——名胜系列——已添加商丘简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3: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奇的寺院


传说中的藏兵洞。
  在梁园区王楼乡有一座寺院叫清凉寺。寺院的两边各有一个大土坑,坑里各有一仿古凉亭的雏形。寺庙门前有一广场,广场北边是寺门,进了寺门有高高的台阶,上台阶后有禅门楼、大殿、后楼。东西两侧还建有几间配房。院子的里外竖着些石碑、长着几棵老树。几座房子都是青砖青瓦,墙体被风雨蚀得坑坑点点,经数百年香火熏染,房瓦已经变成了黑灰色,还点缀着斑斑驳驳的绿苔。其他几座近年重造的房子是在原来的残垣断壁上接起来的,仔细看能找出历史传承的痕迹。   前面大殿里供的有佛祖、金刚、菩萨;中间的殿里供的是赵匡胤和他的几位将相;最后面的殿里则敬的是玉皇大帝;两边的配房里分别是唐僧和武圣关羽的塑像。这座寺庙佛道合一,至于为什么,人们说不清楚。后院里一棵皂角树不知在这里站了多少年,见证着寺院的历史,这棵树的前面,两棵被人们称做相思树的树紧紧挨着,让人们不知联想到多少故事。东配房南边不大的空地上,悬着一口大钟,钟下的地面上,有一个不大的洞口,据说是宋太祖赵匡胤的藏兵洞。   清凉寺原名清凉台,也称清泠台,是西汉初年梁孝王所筑,原梁园的一景。原台高数丈,楼台亭榭,巍峨壮观,台下有池,名曰“绿池”,又名“清凉池”。池中鱼游水底,池畔绿树成荫。   西汉时,商丘是梁国的都城,梁孝王刘武在商丘筑一个方圆三百里的豪华苑囿,名为梁园,商丘的名胜古迹大多被圈入其中,并被重修为盛景,清凉台当然也不例外。刘武在清凉台修建行宫,枚乘、邹阳、司马相如等文学家都曾陪他在此居住,于清凉池畔垂钓,在周围的林间花下吟诗,聚于豪华的宫中比赋,到辽阔的旷野中打猎。由于梁孝王广纳人才,当时梁国宾客如云,清凉台也因此更加风光。此后,它的美好故事被广泛流传并载入典籍,所以它一直被文人墨客所向往,作家和诗人也纷纷步先贤之后尘,在此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唐朝诗人李白有的诗作就是在这里完成的。明代诗人王廷相也在此留下了“君不见梁王已破六国垒,苑中便起文园台。黄金白玉架楼阁,倚榻廷宾四向开。清凉池上三尺雪,相如新赋倾邹枚”的佳句。如今此台犹存,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名字却被后来在台上建的一座以此台的名字而命名的寺院———清凉寺所代替。   爱情鸟的传说   清凉台里有很多美丽的传说,爱情鸟的故事便产生于此,故事发生在东周时的宋国,当时商丘城是宋国的国都。   传说当时宋国乡下有一青年读书人名叫韩凭,娶了个美貌的妻子,两人恩爱极深。韩凭去京中考官,妻携手送于村外,千叮咛万嘱咐,告诉他考不上官要早早回来,考上了官要及时给家中一个信息,以免家中挂念。谁知韩凭走后半年无音信,韩妻在家挂念得席不安枕,食不甘味,便到京城去寻找他。原来韩凭到京中以后见到了宋王,因其满腹经纶,被宋王留在身边,辅助宋王料理国务。韩凭是个很能干的人,样样事情都处理得很好。宋王见此,便把许多政务都推给他,自己只管整天让美女陪着饮酒作乐。韩凭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连给妻子写信也没顾上。   一日,韩妻来到京城大街上,正好碰上宋王出游回来。宋王见她虽穿得破烂,但长得却是花容月貌,光彩照人。宋王一时神魂飘荡,命人问之,乃知是韩妻,遂将其带入宫中,对她说:“我是一国之君,爱你容貌,纳于宫中为妃如何?”韩妻曰:“我与韩凭是结发夫妻,恩爱非常,怎能贪图富贵,停夫而配君王?”宋王见她舍不得韩凭,想绝了她的念头。命韩凭抛弃她,韩凭不肯,宋王便免去韩凭官职,罚其做奴隶,命其戴枷到都城西北二十里的地方去和其他奴隶一道修清凉台。韩妻得知消息,痛不欲生。深夜,宋王相逼,韩妻约三事:其一,在答应之前允许她跟韩凭见上一面;其二,立即停止虐待韩凭;其三,今后不准再选其他美女进宫。宋王应允。   韩妻首先要实现的是与丈夫见面。此时韩凭已在工地上与八百奴隶一起在修清凉台。清凉台原名清泠台,是古代达官贵人的墓葬地,风景异常优美,宋王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享乐欲望才命人带领奴隶在那里起土筑台,并要引清凉河水环台流过的。宋王让韩妻在工地上与韩凭见面。韩妻到了工地,见丈夫赤身露体,身披枷索,被折磨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难忍心中悲痛,与韩凭相抱大哭。韩妻说:“是我把你连累得如此。”韩凭说:“不,我只愧当初不在家种地而到都城做官。若在家中男耕女织,何有此祸?君王昏庸,何言天理!”韩妻说:“看来我留在世上终归是你的祸根,我决计今天见   你一面后便赴九泉。我已与那昏王讲好,从此再不许他虐待你,我死后你要多多保重!”说完一头栽进了河里。韩凭呼唤妻子说:“你我如同鸳鸯鸟,妻死我何能再生?”也跟着跳进河里。宋王赶紧命人跳下河去打捞韩妻,但却怎么也打捞不着。转眼之间,在两人跳河的地方长起了两棵又高又大的树,叶叶覆盖,枝枝交互,犹如情丝相缠。宋王恼得咬牙切齿,下令把两棵树砍倒烧了。却不想在烧树的火焰中飞出两只美丽的鸟儿来。消息传开,人们把那两棵树叫做相思树,把那一对美丽的鸟儿叫做爱情鸟。传说这便是相思树和爱情鸟的来历。人们说,韩凭夫妻在人间不能白头到老,死后也难断相爱之情,变成一对爱情鸟永不分离。后来有年轻人在相思树上绑上红头绳,许下自己美好姻缘的愿望,据说很灵验。
 藏兵洞的传说

  传说赵匡胤在未做皇帝前,任归德节度使时曾在这里纳凉,夜里蚊子很多,吵得他睡不着觉,他就喊道:“不能让人清凉清凉吗?”此后这里夏天再没有蚊子。据后来有人考证,此处没有蚊子是台上的建筑用的木料所致。赵匡胤在公元959年任归德节度使的时候,后周政权已经风雨飘摇。在此前几个月,周世宗病危,为了防止政变,他作了临终安排,免去了禁军统帅张永德殿前都点检的军职,由赵匡胤接替。随后,年仅七岁的周恭帝加授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检校太尉,仍兼殿前都点检。时年三十四岁的赵匡胤一跃成为后周禁军的最高统帅,又是守卫汴京东门的归德军的司令长官。这足见后周政权对他的高度信任。然而,五代是一个军人频繁哗变的时代,梁、唐、晋、汉、周“黄袍”接力赛般地传递,年轻的赵匡胤就曾亲自参与了后周创立者郭威夺取后汉政权的澶州兵变。“身怀利器,必起杀心”,心思深藏不露的赵匡胤对天下至尊的皇权并非不曾动非分之想。所谓“黄袍加身”,其实是一个精心的策划。   事关生死存亡的政变绝非一时之兴起,部署也应是长期的经营。公元959年,赵匡胤到归德军的所在地宋州(商丘)住过一段时间,大概就是在这时期到过清凉台。据传说,现在清凉寺里保存的赵匡胤挖掘的长达数十里的藏兵洞,就是他兵变时供将士出入的地方,抑或是为兵变不成留的一条后路。   后人的祭祀   随着时光的流逝,佛教在我国兴盛起来,人们在清凉台上盖起了寺院,取名清凉寺。由于台高寺阔,夏日台上凉风习习,令人心爽。特别是唐朝玄奘法师去西天取经回国后,佛教更加兴盛,当时的清凉寺成为周边几百里著名的佛教圣地。中国人信佛教往往与其他信仰结合在一起,每年的四月初一和十月初七,寺周围的人们继续着老祖宗对天地和神灵崇拜的传承,到这里朝拜、祭祀,祈求未来能有好运气。直到现在,周围的善男信女们还对这里的神灵烧香叩拜。   寺院以前的建筑有的早已不在,寺院的前门、禅门、大殿、后楼、东西廊房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修复,党和当地政府以及文物部门的关心使这座设计别致、布局合理的古代建筑焕发了青春。寺院里古树盘绕,幽静而肃穆。寺内雕塑千姿百态,情趣横生,是人们游览的好去处。逢古会时,这里更热闹。   往事越千年,历史因为时日久远而蒙着一层神秘诱人的面纱,不能伸手揭开也许并不是一种遗憾。古台之上,白云悠悠,香烟袅袅,清凉寺这处风景将会带着它的古老传说和不解之谜而名扬远方。
                                                                                                作者:文/刘春正 图/鲁超 
清凉寺.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3: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陵台


    三陵台的传说 从前,南蛮子侵略中国,打到商丘。南蛮子的宰相站在商丘城头上朝西北一望,望见不远处,地上扇子面似的泛起一片金光。这家伙掐指一算:不好!商丘西北四十里处,不久要起一座金山。如果这座金山能起来,中国的金子怎么也用不完。这家伙一肚子坏水,百般生法不想让这座金山起来。他坐不安,睡不宁,忽视在他的蛮书上找到了一个办法。   一天,这个南蛮宰相,来到商丘城西北二十多里──那个泛金光的地方,转了一圈又一圈,然后向旁边一个黄瓜园里走去。这个黄瓜园里到处都是黄瓜架,每个黄瓜架上都是滴溜搭挂,结满了大大小小的南瓜。南蛮宰相把黄瓜一个个地看了个遍,满园里就找到一个歪巴子黄瓜。他把这个歪巴子黄瓜仔细端祥了一阵,对种黄瓜的老头说:“你这黄瓜卖吗?”老头看他是个侵略中国的南蛮子,心中很气愤,说:“不卖”。南蛮宰相说:“我给你高价”。老头又望望他,心里想:给高价?好,这一回无论如何也不能饶过你,就说:“我的黄瓜大的一块金砖一根。”南蛮宰相说:“小的呢?”小的两块金砖一根。这个又小又歪的呢?”“那要四块金砖一根。”南蛮宰相说:“好,给你四块金砖。不过,你得让它长够一百天。只要长够一百天,要多少给多少。到一百天那天我来摘。”种黄瓜的老头,原想着猛要一家伙价钱,把这个南蛮子吓跑算了,没想到他非买不中。再没啥话可说,只好答应了他。   到歪巴子黄瓜长到九十九天,种黄瓜的老头见歪巴子黄瓜老得又老又黄,早已不能吃了,也不见那个南蛮子宰相来。他心里想:人常说“黄瓜老了尿臊气”,这个个老掉牙的黄瓜,能有啥用?南蛮子都没有好心眼儿,八成他是骗我哩,让我白费这些天工夫。于是他一生气,把歪巴黄瓜摘了。   第二天,那个南蛮宰相真的来了,一见老头的面就问:“那个歪巴子黄瓜呢?”老头说,“昨天让我给摘了。”南蛮宰相气极败坏地说:“你摘了干啥?!”老头说:“等你九十九天了,你也不来,我觉得你不要了呢。”南蛮宰相让老头把歪巴子黄瓜拿出来,他婉惜地摇摇头说:“晚来了一步,可惜,可惜呀!”就这他也买,当即给了老头四块金砖。原来歪巴儿黄瓜有邪用,能镇宝。如果长够一百天,各种宝贝都能镇住。南蛮子要办缺德事,离了它不中。   就在这天半夜子时,那个泛扇子金光的地方起金山的时辰到了。南蛮宰相在商丘城,听见西北呜呜叫,象刮大风一样,连忙拿上那根歪巴儿黄瓜,骑快马来到跟前一看,那地方已经堆起三大堆金子。一个又高又大的金牛拉一辆金车,还正使劲地往上面拉呢,眼看这座金山就要起来了。他连忙跑上去用歪把黄瓜,朝金牛和金车上扑腾扑腾砸了几下,金牛被砸死了,金车也被砸碎了,金牛和金车都成了黄土。他又朝三堆金子上猛砸。幸亏歪巴儿黄瓜只长了九十九天,差一天没长成,没有恁 大的邪力,怎么也砸不下去了。南蛮宰相把金牛和金车化成的黄土,埋在三堆金子上边,埋成了三座高大的土岭,把三堆金子压在了地底下。   从此,这个地方就叫“三岭”。后来人们看这三座土岭象三座坟陵,就叫它“三陵”。汉朝梁孝王刘武建梁园时,看这个地方地势不错,风景秀丽,就把这三座土岭削平,在上边盖起了舞榭歌台。因此,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三陵台”。
                   梁园一景三陵台,它座落在商丘古城西北九公里处。因西周宋国宋惠公、宋哀公、宋戴公三公王陵三峰并峙,故名“三陵台”。最东面的宋戴公陵就是戴笠的祖先。

    西汉初,梁孝王刘武曾在台上建离宫,至今尚有离宫瓦片遗存。明朝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宋死后四年,蒙皇恩迁葬于三陵台前。三陵台占地770余亩,神道两侧白杨、古柏参天,碑楼林立,庄严而肃穆;陵前有宋氏宗祠,谕祭谕葬碑、牌坊等,还有石人、石马、石羊等栩栩如生的石像生,简直像一座露天的大型石刻博物馆。

    三百年前,侯方域的好友贾开宗曾多次游三陵台,并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咏《三陵台》诗:

    三陵孤峙宋城隈,古木蒙茸一径开。

    乱窟深回藏虎豹,悬崖陡峭长莓苔。

    宋襄统系思遗冢,梁孝繁华想废台。

    每伴田埂寻胜事,披蓑戴笠雨中来。


    三陵台高数丈,440余棵古柏苍劲挺拔,遮天蔽日,郁郁葱葱。遍陵酸枣、野草丛生,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可通。野草丛林成了野兔、山猫、獾狗、刺猬、狐狸、花蛇和黄鼠狼的极乐世界。树上便是黄鹂、喜鹊、斑鸠、布谷、猫头鹰的游乐园。

    三陵台还有不少神话传说。相传谁家有了红白喜事或过年过节需用餐具,只要到台前祈祷便有求必应,应有尽有。可是后来有人借后不还,所以再祈祷就不灵验了。传说三陵台有一巨蟒,身长多少谁也说不清,有人见它经常夜里在一里外的古宋河里喝水,尾巴却盘在三陵台前的宋氏祠堂上,眼大如牛,象两盏灯笼光芒四射,后来成了仙,人们称它为“蟒仙爷”,就住在三陵台前那棵最大的柏树上。登台眺望,不仅可看到梁园一景的清泠台,而且可看到烟囱林立的商丘市。春夏之交,麦浪滚滚,碧波千顷,果园飘香,百鸟欢唱;盛夏三伏,凉风习习,犹如中秋,令人心旷神怡;深秋,五彩缤纷,硕果累累,野兔追逐,彩蝶翻飞,更让人乐而忘归;数九寒天,白雪皑皑,三公王陵如同蜡像,数百棵古柏如玉树银花,阳光一照,遍地生辉。男女青年追逐蹦跳,天真的孩子翻跟头,打雪仗,到处是欢声笑语。三陵台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多年来,不仅宋氏、戴氏、孔氏等海内外宗亲纷纷到三陵台寻根祭祖,而且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到这里旅游观光。


三陵台1.jpg
三陵台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4: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商均墓   
         位于虞城县利民镇西南商均墓村后。墓前原有祠宇,后废。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虞城知县程本节曾撰文立碑二通。雍正十年(1732)建社稷商均坛,每年春秋致祭。墓周古木参天,并有守林人看护。现仅存墓冢,高约4米,周长110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商均幕1.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4: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商丘古城


  商丘古城 又称归德府城,即明、清时期河南省商丘县城。建于明正德六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古城由砖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构成。建于明正德六年( 1511 年 )。城墙、城廓、城湖三位一体,使古城外圆内方,成一巨大的古钱币造型,建筑十分独特。有商丘作为华夏之邦商品、商业、商文化发祥地之隐喻。城墙周长 3.6 公里,有东西南北四门。城内地势为龟背形。城内建筑多为四合院建筑。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说,为防金木相克,古城东西两门相错一条街,成为中国古城中的唯一。


  今商丘古城内街道仍保持着古代的建筑风貌。坐落在古城内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侯方域的 “ 壮悔堂 ” 招引着八方的游客。在城南古宋河边有名扬中外的、镌刻着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手迹《八关斋会报德记》的八关斋。明嘉靖以后至清初,商丘古城内出过两位大学士(宰相)、五位尚书以及十多位侍郎、巡抚、御史、总兵等。由于几千年来黄河决口所致,在目前商丘古城以下还叠压着西周宋国和汉唐朝时的睢阳古城、宋朝的南京城、元朝的归德府城等几朝古城。


  空中俯视,整座古城内方外圆,形成古代的方孔圆钱,寓天圆地方,天地相生,招财进宝之意。砖城内面积1.13平方公里,93条街道形如棋盘,古四合院鳞次栉比,内有大成殿、明伦堂、壮悔堂等名胜古迹。1986年,商丘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归德府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位于古睢水之阳。自契建都为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年代久远,兵祸天灾,古城曾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但范围都在南北十里之内。现存古城为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所建。城池内方外圆,形似古钱。砖城周长7.25华里。城门为拱券式,至今保存完好。东门曰宾阳,西门曰垤泽,南门曰拱阳,北门曰拱辰。四门外原有四个瓮城(即在城门外再建一小城,侧面开门,旨在加固城防),瓮城又各有一个扭头城门,北门向西,东门和西门向南,南门向东,所以,商丘古城古有“四门八开”之说。


  布局结构

  城内地势呈龟背形,共93条街道,在古代的八卦学说中,9是最大的数字,而3是万物的源泉,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93是一个吉利的数字。这93条街,把全城分割成200米见方的许多小块,格局如同棋盘。俯瞰全城,如棋盘状。建筑多为走马门楼和四合院建筑群。根据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论,为防金木相克,东西两门相错。东门偏南,西门偏北,错开一条街,出现了与南北轴线分别相交的两个隅首。明嘉靖以后至清初,城内出过两位大学士(宰相)、五位尚书以及十几位侍郎、巡抚、御使、总兵、著名文人,因此,官府、官宅建筑颇多。原有的水井、厕所为梅花形,布局合理。南门两侧建有两个水门,将水排进护城河。宽阔的护城河碧波荡漾,环绕全城。城南河面较宽,南北500多米,东西1300多米,水下叠压着汉朝与唐朝的睢阳故城、宋朝的南京城、元朝的归德府城旧址。护城大堤距城墙约500米,周长9公里,基宽20米,顶宽13米,高3.3米。现存商丘古城已480多年,历经战乱,但保存得基本完好,为全国少见的古城遗存。


  商丘古城酷似世界文化遗产标志

  现存商丘古城格局是古代城池的典范之作,不仅在我国,就是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现存的古城池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也是商丘古城目前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商丘古城于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破土动工,历时八载于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基本竣工,之后又几经修补完善,直至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才形成城墙、城湖、城郭三位一体,形如“‘古铜钱币’外圆内方”的独特格局。这与世界遗产标志的外圆内方基本一致。

  据载,商丘古城是历代先民们智慧累积的创造,更是“象天法地、顺天应地、取法自然”思想的应用,其目的就在于创造一个“天人协调、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以祈求城池万年永固。鸟瞰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犹如一枚巨大的“古铜钱币”。外为土筑的护城大堤,即城郭,呈圆形,象征天;内为砖砌的城墙呈方形,象征地。外阳而内阴,阴阳结合便是天地相生,如此整个城池便成为阴阳合一、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的象征,商丘古城也便有了
与日月同在的道理。




商丘古城.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4: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燧皇陵

  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有一高大的陵墓,这就是三皇之一、火祖燧人氏的墓地。 据《韩非子》、《太平御览》等古书记载:在远古的时候,人们惯吃生食,茹毛饮血。生食腥臊恶臭,伤害肠胃,易生疾病。后来,人们发现火烤熟的食品味美且易消化。但因雷击等产生的自然火很少而且在短时间内即熄灭,人们很难得到并保留火种。

  当时,有一位圣人从鸟啄燧木出现火花而受到启示,就折下燧木枝,钻木取火。他把这种方法教给了人们,人类从此学会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炼等,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称这位圣人为燧人氏,奉他为“三皇之首”。

  关于燧人氏取火的事,商丘还有另一种说法。在远古时,商丘一带是一片山林。在山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经常捕食野兽,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碰时往往产生火花。燧人氏从这里受到启发,就以石击石,用产生的火花引燃火绒,生出火来。这种取火法在三十年前的商丘农村还有人在使用。

  政府对燧人氏陵近些年来不但进行了整修,而且还扩建了陵园,树立了各种各样的石雕,栽种了花草树木,使陵园成了有游览价值的景观。



燧皇陵.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4: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龙寺
 北朝光明天皇贞和元年(1345),足利尊氏及直义奉敕为后醍醐天皇追荐资福,乃于龟山院旧址创建天龙寺,延梦窗疏石为开山第一世,此即为此派之起源。当时梦窗座下弟子常超过一千,得法者及百,法席之盛,海内第一,龙湫周泽、春屋妙葩、义堂周信、绝海中津等优秀文学僧辈出,本寺遂成为京都五山之第一名刹。明治九年(1876)九月,本寺及所属寺院在临济宗诸派分立之时独立,公称天龙寺派,并置管长统辖。昭和二十二年(1947)二月以宗教法人登记设立,二十七年(1952)十月受认可。现今有末寺百余所,山内设专门道场(僧堂),并与临济宗各派及黄檗宗合设中学,以培育派中子弟。
天龙寺.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4: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子墓
  微子墓在微山岛西北部的一座小山上,海拔91、6米,虽不高,却是全岛最高点。山因微子墓而得名,湖又因山取名,微山县也因山而冠名。
  微子,名启,殷纣王的同母亲庶兄,孔子及宋襄公之祖。因反对纣王的暴政而出走,周成王时受封于宋,死后葬于宋国留邑东山上(今微山岛)。他的后裔以殷为姓,依墓而居,启为殷始祖。
  微子墓呈圆形,高10米,底径7、5米。墓前有石碑4幢。中间主碑(高2、23米,宽0、88米,厚0、18米)正文为汉丞相匡衡题字“殷微子墓”。南昌尉梅福篆写横额“仁参箕比”(语出《论语.微子》“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碑阴有小字,难以辨认。墓上翠柏丛丛,滴翠凝绿,墓前殿堂亭庑,金碧辉煌。
  微子墓为山东省重点保护单位。主建筑有正殿,偏殿,碑亭等仿古建筑群。拜台上方砖铺地,上置供案宝鼎。正殿内雕梁画栋,古朴典雅。高 3、5米的微子塑像栩栩如生,古风扑面。大型系列壁画“殷微子世家图”活灵活现,再现了三千年前殷商时代的历史风云。
  微子墓园里保存了很多珍贵碑刻,一块汉碑竟是汉元丞相匡衡所立,碑文又出自汉代著名书法家梅福的手笔,价值连城。陵园一隅还醒目地树立着侵华日军留下的一块墓碑,上书“殷微子墓”、“丰田部队”等字样,在全国也是罕见之物。
微子.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4: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庙
          亦称夫子庙。据史料记载:此庙始建于宋代,明未曾遭兵焚,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十年、咸丰十年(1860年)和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数次对文庙进行重修。

  文庙坐北面南,由大成殿、东西配房和大成门组成。大成门檐下两石柱正面阴刻楹联一副:“宫墙数仞不得其门终外望,抵平直矢能由是路即中行。”进人大成门,院内两株古柏和三通石碑分立两边。一为康熙二十八年孔子六十七代孙袭封衍圣公孔毓圻撰文的《夫子庙碑记》,一为康熙三十年县令周正纪撰文的《夫子崖碑记》和乾隆十五年(1750年)孔子第七十一代孙孔昭焕撰文的《勒石碑记》,西边的柏树斜倚石碑,形成了“柏抱碑”的景观,东边的一棵柏树在清朝捻军与清军战于芒杨山时曾遭火烧,但仍枝叶繁茂。石碑与古柏之间有青石台阶,雕有云龙。拾级而上,对面是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灰瓦顶,门前为卷棚式走廊,廊下四石柱擎檐,石柱正面阴刻楷书,为清代知县陈梦莲题的楹联:“德配天地脩高明博厚之大,近圣人居若此其甚;道冠古今统二帝三王之傅,中天下立无得而踰。”当地村民回忆,大成殿内塑有孔子及四配塑像,东西厢房有七十二贤泥塑像,可惜在文革期间被破坏殆尽。为使古迹不致湮灭,二00二年经河南省文物局批准对文庙进行了维修,大成殿内重新雕塑了孔子及四配塑像,在东西庑房也已着手雕塑七十二贤塑像。

  孔子是古代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备受世人尊敬,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1982年12月,日本著名学者井上靖先生来芒砀山考察孔子的行踪,对孔子停车避雨的山崖多次竖起大拇指表示钦佩。
文庙.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4: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伊尹墓
 伊尹墓位于商丘市虞城县谷熟镇南三公里处,墓冢高3米、周长50米,周围一片古柏环绕。据说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宰相和 “ 烹饪鼻祖 ” ,为显示其 “ 与民相同 ” 的遗训,伊尹的墓一直是有墓无树。关于伊尹墓周围这片古松柏的来历,有传说:唐朝第一任丞相魏征死后,与魏征情同手足的程咬金悲痛万分,遂带人连夜前来魏征墓前植树,以示纪念。由于月高天黑,一行人走错了地方,将献给魏征的树错栽到了相邻的伊尹墓周围。天亮之后,人们发现这些树种得乱作一片,横竖不成行,时至今日,伊尹墓周围的柏树到底有多少棵谁也数不清。
 伊尹(?~前1713)。商初大臣。名伊(另说名挚),尹为官名。一说名挚。今莘县人。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务农。传说他为了见到商汤,遂使自己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说而被用为“小臣”。后为成汤重用,任阿衡,委以国政,助汤灭。汤死后,历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即太甲即位,汤孙太甲为帝时,因不遵汤规,横行无道,被伊尹放之于桐宫(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另说今河南省-虞城东北),令其悔过和重新学习汤的法令。3年后,迎回太甲复位。死于沃丁时。他为商朝理政安民60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世称贤相,3代元老。伊尹于公元前1713年卒于亳(今山东省-曹县南),享年百岁(另说伊尹放逐太甲后,篡位自立,太甲潜回,将其杀死)。据莘县旧志记载:“莘之北门外曰伊尹田,伊尹田北八里,古有莘亭。世传伊尹躬耕处也。”又载: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东昌府知府程光珠访求古迹,亲书“莘亭伊尹耕处”6个大字,题曰:“尧舜之道,畎亩之中,圣作物睹,龙虎云风。”令知县刘萧勒石立碑,以永志之。其碑今在莘县城北单庙乡大里王村西,碑文大部清晰可辨。另在莘县古有伊尹庙,“伊庙清风”为旧时“莘县八景”之一,历代地方志乘多有记载和题咏。


  伊尹以鼎烹说汤


  伊尹是商初重臣之一,原名伊挚,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称为伊小臣。相传伊尹生于伊水边,成年后流落到有莘氏,以耕地为生,地位虽卑,而心忧天下。他见有莘氏国君有贤德,想劝说他起兵灭夏。为接近莘国君,他自愿沦为奴隶,充任有莘国君贴身厨师。国君发现其才干,提拔为管理膳食之官。经长期观察,伊尹终于发现,有莘氏与夏同姓,均为夏禹之后,血缘联系难以割断,况且有莘国小力弱,不足以担当灭夏重任。只有汤才是理想人选,决定投奔汤。其时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妃,伊尹自愿作陪嫁缕臣,随同到商。他背负鼎俎为汤烹炊,以烹调、五味为引子,分析天下大势与为政之道,劝汤承担灭夏大任。汤由此方知伊妖有经天纬地之才,便免其奴隶身份,命为右相,成为最高执政大臣。伊尹不仅是辅佐汤夺取天下的开国元勋,还是后来三任商王的功臣,因此,伊尹在甲骨卜辞中被列为“旧老臣”之首,受到隆重祭祀,不仅与汤同祭,还单独享祀。


  伊尹名挚,一说名伊,又称阿衡,保衡为官名者,夏末商初人,生卒年月不详。《墨子•尚贤》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师仆就是奴隶主贵族子弟的家庭教师。这可以和古希腊教育史上以教仆身份任奴隶主子弟的家庭教师相媲美。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可以说伊尹是我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


  伊尹生于伊洛流域古有莘国的空桑涧(今洛阳市嵩县莘乐沟),奴隶出身。因后被商汤封官为尹(相当于宰相)。故以伊尹之名传世。传说,他的父亲是个既能屠宰又善烹调的家用奴隶厨师,他的母亲是居于伊水之上采桑养蚕的奴隶。他母亲生他之前梦感神人告知:“臼出水而东走,毋顾”。第二天,她果然发现臼内水如泉涌。这个善良的采桑女赶紧通知四邻向东逃奔20里,回头看时,那里的村落成为一片汪洋。因为她违背了神人的告诫,所以身子化为空桑。巧遇有莘氏采桑女发现空桑中有一婴儿,便带回献给有莘王,有莘王便命家用奴隶厨师抚养他。这一神话传说曲折地反映了伊尹是依水而生的,故命名为伊,而他的母亲就是那个采桑的女奴。


  伊尹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虽耕于有莘国之野,但却乐尧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调技术,又深懂治国之道;既作奴隶主贵族的厨师,又作贵族子弟的“师仆”。由于他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远近闻名,以致于使求贤若渴的商汤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去聘请他。在今嵩县空桑涧西南,有个平兀如几的小山,就是世传商汤聘请伊尹的三聘台,而在城南沙沟龙头村的“元圣祠”右厢房则专修有三聘台以供后人凭吊。由于有莘王并不答应商汤聘任伊尹,商汤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于是,伊挚便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汤王身边。


  《孟子》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可见伊尹又是我国第一个帝王之师。伊尹教给商汤一些什么知识呢?《孟子•万章》篇说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其实就是教给商汤谋划灭夏的方略和治国驭民之道。


  伊尹首先返回伊洛流域和夏桀王遗弃于洛河流域的元妃妹喜相交,通过妹喜了解到夏桀王内部的许多重要情报。为了测试九夷之师对夏桀王的态度,伊尹劝说商汤,决定停止对夏桀王的贡纳。结果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师”攻汤。伊尹看到九夷之师还听夏桀的指挥,就献计商汤暂时恢复对夏王朝的贡纳,同时积极准备攻夏。


  大约在公元前1711年,伊尹决定再次停止对夏王的贡纳,夏桀王虽再次起兵,但“九夷之师不起”,在政治和军事上完全陷人孤立无援的困境。伊尹看到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协助商汤立即下令伐夏。夏桀战败南逃,汤在灭掉夏王朝的三个属国后,挥师西进,很快攻占了夏王朝的心腹地区——伊洛流域的斟寻阝,并进而定都西亳,夏朝灭亡。斟寻阝在洛阳附近的伊洛平原,今偃师二里头村与四角楼村、圪挡头村之间。西亳在今洛阳市偃师尸乡沟。此战是伊尹教给商汤伐夏战略的胜利,也是伊尹助汤建立商王朝所建立的首功。


  商朝建立后,商汤便封伊挚为尹。《史记•殷本纪》皇甫谧注云:“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则,作天下楷模,师范天下。《尚书•君爽》引周公语说“伊尹格于皇天”,是代天言事的。他的话就等于天意,所以,可以说伊尹是太上教师。他曾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并自称:“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子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伊尹以先知先觉自居,把自己的话视为最高教义用以教育人民,大有舍我岂谁的派头。可见伊尹是全国拥有最高师权的人物。


  商汤死后,伊尹历经外丙、仲壬,又做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传说,太甲不遵守商汤的大政方针,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成汤墓葬之地桐官,并著《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讲述如何为政,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继承成汤的法度等问题。在伊尹创设的特定教育环境中,太甲守桐宫三年,追思成汤的功业自怨自艾,深刻反省,“处仁迁义”,学习伊尹的训词,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过错,悔过反善。当太甲有了改恶从善的表现后,伊尹便适时亲自到桐宫迎接他,并将王权交给他,自己仍继续当太甲的辅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复位后“勤政修德”,继承成汤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现。商朝的政治又出现了清明的局面。《史记》称“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于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咸有一德》一篇褒扬太甲。太甲终成有为之君,被其后代尊称为“大宗”。


  《竹书纪年》说伊尹放太甲是自立为天子,以后太甲潜出桐宫,杀了伊尹。这个说法是不可信的。因为在商代的卜辞中屡见致祭伊尹的记载,其地位之尊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而且还有大乙(成汤)、伊尹并祀的卜辞。直到春秋时叔夷还说:“伊少(小)臣佳辅,咸有九州,处(土禹)(禹)之堵(土)”(《叔夷钟》铭),赞扬伊小臣(即伊尹)辅佐商汤取得天下。这同《尚书》、《诗经》称颂伊尹“左右商王”的功业是一致的。可见,伊尹不仅授成汤以帝王之术,辅佐成汤建立商朝,取得天下,而且对“颠复汤之刑”(《孟子•万章》)、不守成汤法度,胡作非为的太甲的教育,也是卓见成效的。在帝王教育方面,伊尹堪称典范。


  据说伊尹活了一百多岁,到了太甲之子沃丁在位时,他才死去。死后葬在西亳。今偃师县西10里,汉田横墓东,离汤冢7里有商阿衡伊尹墓。1983年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市偃师县西洛河北岸尸乡沟一带发掘的商城宫殿遗址证明此处为商都西亳。而伊尹死后葬于西亳亦无可疑。在今嵩县城南沙沟龙头村,明代曾重修过的“元圣祠”,是作为纪念伊尹生地而立的。祠堂有副对联说:“志耕莘野三春雨,乐读尼山一卷书”。上联说的是伊尹事耕桑于莘野(今嵩县莘乐沟),下联是说孔丘著书于尼山。可见古人是把伊尹和孔丘等量齐观的,一个是元圣,一个是至圣。伊尹当了商朝几个国王的相,为商王朝延续600多年奠定了坚定的政治基础,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贤相。后人所以尊他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由于商代有关伊尹的文献极缺,所以伊尹在做“师仆”时如何对奴隶主贵族子弟施教,在被封为尹后,又是怎样中宫廷施教,很难勾画出一个象样的轮廊。但他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还可以从《尚书》、《孟子》、《吕氏春秋》、《史记》等书中找出一些零星的记载。


  “殷人尊神”既是商代思想的主要特点也是商代教育的主要特点。伊尹就是被称为“格于皇天”的天的代言人。“格”,也称“格人”,是人和天之间的媒介。商代 “率民以事神”在教育上的体现就是巫教。说伊尹是太上老师,就是因为他是“格于皇天”的“格人”,亦即巫师。他可以刺探天意,他可以代传天意,在《伊训》中,伊尹告诫太甲说:“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就是代天传意,说明老天爷要用降百祥奖励作善者,降百殃惩罚作不善者。就是伊尹用天命、人事、祸福对太甲的申戒,也是神道设教思想的体现。


  虽然伊尹抬出皇天以先知先觉的天意代言人教育太甲,但那只是借天之威,给君权涂上神授的色彩,以统治百姓。伊尹一方面用君主若不从天意,天必警以祸殃的思想教育太甲,另方面他更重人,特别是帝王的道德修养。在《太甲》篇中,伊尹通过太甲反省的认识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逃)”。这句话强调的是自我修养的重要作用。伊尹还申诰太甲说:“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意思是说,只有自己克敬、克明、克诚,才能取得臣民的忠和亲。他还说:“天难堪,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漫神虐民,皇天弗保。”意思是说老天爷是难以相信的,命运也是靠不住的。只有常于有德;才能保住王位。否则统治九州的权利就要失去。如果轻漫祖先和神灵,虐杀老百姓,皇天也保不了你的王位,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眷求一德”。“一德”就是纯一之德。虽然伊尹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神权政治服务的唯心主义,但其更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以“眷求一德”,以求天佑,以求民归于一德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在政治上,伊尹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忠”。做国王的要“惟亲厥德,终始维一,时乃日新”。就是说要始终如一的注意自身道德修养,不断更新自己的道德意识,使自己“时乃日新”,处于时时追求新的的状态中。他还强调“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主张尊贤、用贤,用人适当。他强调“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就是做大臣的要上对天子负责,下保庶民安定。并视此为大臣之职。


  在教育上,伊尹认为“习于性成”。就是说人的性格、品质是在日常生活行为的习惯培养中形成的。他还说过“慎终于始”的话,可以推知他在做“师仆”时一定是十分重视幼儿的起始教育的。从他放太甲于桐宫,并著训词以促太甲觉醒的教育实践看,他已经懂得并自觉地创设特殊环境教育太甲。这说明,他已看到了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太甲改恶从善,伊尹立即亲自到桐宫迎太甲还朝当政,并著书加以褒扬,这一教育实践,至少说明伊尹对太甲的激励是适时的。这叫惩恶于前,奖善于后。正确运用奖惩实施教育,这一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不失为教育方法之一。


  伊尹对于道德教育是尤为重视的。这从太甲改恶从善后向伊尹作反省检讨的话中可以看到。太甲向伊尹拜手稽首检讨说:“我小子不明于德,自己的根底很不象我爷爷成汤。结构是欲败度,纵败礼,败坏了爷爷的法典,很快使灾难降于我身。老天爷作孽还可以补救,自己作孽可就没有了逃路。我过去违背师保您的教训,……只是由于你的教育、挽救,才使我知道做人、称王要善始善终。”伊尹向太甲回拜时继续教育太甲要“修厥身,允德协天下”。在《咸有一德》中,伊尹用夏朝所以灭亡是因为“夏王弗克庸德”,商汤所以能代夏而立是曲于汤王“眷求一德”的历史事实教育太甲。告诉太甲,商朝所以称王天下,不是苍天偏爱商王,而是老天爷保佑有德的人,不是商王哀求于老百姓,而是老百姓愿意归顺有德之王。在伊尹看来,失德则失天下,求于一德,则能得到天的佑助而得天下。他把帝王的道德教育亦即修德、修身看成是关乎国家存亡兴衰的大事,所以处处强调“惟新厥德,终始如一。”在道德教育中,他强调“居上克明,居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就是说要求居上的商王要克诚克明,明断是非;居下的臣民对君上要克诚尽忠。修身的原则是不求全责备他人,对自己则要经常检点不及他人处,做到自我完善。“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这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在今天仍不失其教育意义。运用历史的经验教训,教育当代的人,这是伊尹在进行道德教育中的一个有效方法。


  在道德上,伊尹主张“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就是说谁能积众善之德,谁就可以为师。对于德和政的关系,伊尹说:“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意思是说德、政是否修到以德兼众善以一贯之的程度,这要从万民是否悦服今王和后世是尊祀七庙上得到验证。可见伊尹是主张德政的。


  伊尹的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汉书•刑律志》伊、吕并书,称赞其治国和军事才能。杜甫诗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也是从这个角度评价伊尹的;苏东坡著《伊尹论》则更从政治角度称赞他是“辨天下之事者,有天下之节者”。夸赞他不以私利动心,“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当代的教育史家毛礼锐、沈灌群等称他“在帝王教育方面堪称典范,在殷代政治舞台上,也是一名重要角色”。在今嵩县元圣祠题诗云:“五谷丰登时不碱,亿万斯年存古迹”。伊尹的名字和他对历史的贡献将继续留传千古。

伊尹.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4: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应天书院

  河南省商丘市的应天书院,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北宋时期的四大书院。


  应天书院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开办。 “ 学子不远千里而至、 ”“ 远近学者皆归之。 ” 北宋政权建立后,实行开科取士。因这里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科举中第者竟多达五、六十人。宋大中祥符二年( 1009 年)、真宗帝大为嘉叹,正式赐额为 “ 应天书院 ” 。范仲淹来应天书院求学、后娶妻生子,在商丘落户,并担任应天书院掌学主教。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 年),应天书院改为府学,官府拨田十顷,充作学校经费。庆历三年( 1043 年)改为南京国子监。与东京开封和西京洛阳国子监同为当时的最高学府。


  宋真宗时,因追念太祖自立为帝,应天顺时,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于1006年改为应天府,1014年又升为南京,处陪都地位。大中祥符二年,州人曹诚愿以学舍入官,并请戚舜宾主持。l009年,应天府知府把这一请求上报朝廷,宋真宗大为赞赏,立即批准,并使端明殿学士盛度著文评记其事,前参政事陈尧佐题写匾额,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院。


  后该书院在曹诚等人尤其是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大的扩展。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更是人才辈出,显盛一时,后人还立有《范文正公讲院碑记》以兹纪念。


  明正德六年迁城,应天书院也迁往今地——城内中山东二街路北。现存有大成殿、明伦堂、月芽池等建筑。原大成殿内立有孔子和其弟子的牌位,明伦堂为学堂。这两座建筑均为歇山式建筑。大成殿为祭孔之地,明伦堂为应试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应天书院修复工程被列为今年的河南省和商丘市的重点工程,总投资1920万元,占地面积达52亩,委托河南大学古建筑研究院设计,整个书院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牌楼、大门及东西侧门,前讲堂及东西侧门、明伦堂及东西配房、藏书楼及东西侧门,馔堂、教官宅、崇圣殿、东西偏房、魁星楼及东西廊房。


  应天书院修建完成后,商丘古城旅游区将增加古文化建筑观光游和学术游等新内容。


  应天书院在历经了辉煌后,在宋钦宗时毁于战乱。直至明朝嘉靖时,御史蔡瑷又在商丘城西北隅以社学改建,沿用旧名。但不久,宰相张居正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下令拆毁天下所有书院,应天书院没能逃过此劫。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知府陈锡格重修应天书院,但短暂的辉煌后又被废止。



应天书院.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14 09:22 , Processed in 0.333054 second(s), 1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