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daxiaO

【解读经典】----白砥教授《书法空间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09: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1.用笔的节奏感
    书法线条的运动形式,首先是由用笔所控制的。用笔具有内向、外向两种形态。所谓内向型,指用笔的变化含在线迹之内,虽然也能有微妙的外化形态,但主要靠感觉。如《泰山金刚经》之类的用笔变化,即属内向型;外向型用笔,指提按显于迹外,用笔的传承起伏,一看线迹,便很明了,历史上的大多数书法作品都属此类。内向型的用笔所显示的节奏多为内节奏——往往外表看似平稳的线迹中出现重复提按,如《张迁碑》等的点划,一笔之中含多次提按,且提与按的关系至为复杂(图23);外向型的节奏则一般从字架的关节上显示,点画的两端为按、中间为提;连笔为提,折笔为按(图24)。古人所谓的“篆籀”法,实际是指点画内节奏,蕴含微妙,有古意,如黄宾虹先生籀篆,写得自然而生动,用笔具内节奏,高雅而不造作。相比之下,李可染先生作书,一笔之内提按呈规律性重复,时成锯齿,故虽厚重但乏天姿;近现代书家中,李瑞清以外提按表现内节奏,结果也是多斧痕,自是对内节奏不理解所致;清代还有何绍基临《张迁碑》,以颤动表现斑驳,也成习气,但其行草则多高妙。
    一般地说,隋以前碑多古意;墨迹文字中,王羲之已经属于外向型的新派书家,节奏外示,倒是颜鲁公书多中含。直到碑学复兴,帖学统治下的一千多年是笔法外化的过程。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09: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2.线条外向形态的节奏感
    在各书体中,由于结构的本质规定,篆、隶、楷书主点划,字字分列;行草书主使转,有可能出现字与字的连贯。相对而言,篆、隶、楷的线条形式多具稳定性,线迹较短,点画自然分开;行草则多具自由性,线迹可长可短,点画多合为一体。故从线条外向形态上讲,行草书比篆、隶、楷书更具丰富性,其外态的节奏感自然也较强。
    行草书由于时间性征的凸现(篆、隶、楷则主结构),其节奏感与音乐相类似。在诸
艺术中,音乐是一种以时间的流动作为形式特征的艺术,它没有空间的可视性,只诉诸于听觉。音乐通过音响的抑扬顿挫以及节拍的强弱、长短的交替重复形成节奏,作用于听众的听觉神经,从而使听众产生审美共鸣。由于人的听觉比视觉更具敏感性,故音乐节奏比书法节奏更能直接产生感染力。书法线条的节奏则需经过解读才能产生效应。
    但是,音乐的节奏显示与行草书的节奏显示仍旧存在区别。如果我们用图解的方式将一首曲子表现在空间里,虽然也能看到音乐流动图形线的美,但那毕竟是单一的,实际上,它不具备空间的完整性。就象我们看到心电图或脑电图一样,尽管心电图所呈现的图像节奏比音乐更为单一(单调重复的节奏)。行草书线条的节奏则由于字形空间的规束而呈示出复杂性,其时间具有迂回、参插、断续及因用笔、线质诸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就这一点而言,行草书的节奏倒是与舞蹈更为接近,舞蹈不仅具有音乐的时间性,同时其形体运动构成可视空间,并经过参插、起伏等动作使可视空间节奏变得丰富而具变化。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09: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线条外向形态的节奏可以由几方面交替重复显示:①速度的快与慢;②线形的直与曲、断与连;③线质的粗与细、浓与枯、刚与柔;④用笔的轻与重等等。
    速度的快慢重复,细微处如点画提与按的重复,如写“久”字(图25),图中尖头所示为提笔过程,无尖头所示处为按笔,按与提交错进行,形成节奏;大处则在一行或整幅作品中得到体现。如颜真卿《裴将军诗》,起首“裴”字为楷书,行笔慢,次字“将”即为草,行笔略速,第三行有“将”、第四行有“清”,第五行有“马若龙”,第六行有“带”,第七行有“何壮”连带,第八行有“将军”,第十一行有“剑舞”,第十二行有“游雷随”,第十三行除“风”中“虫”稍整外,余皆连笔,皆以快速呼应形成节奏;而与“裴”字慢速相呼应的,如第二、三行“合猛”,第四行“垓”,第六行“腾”,第七行“陵”,第八、九整行,第十行“材”,第十一行“跃”,第十二行虽“登高”为草,但速迟,还有“望”……如此,快与慢交错对比,节奏感染力极强。而线形的直与曲、断与连、粗与细及用笔的轻与重的交替出现在《裴将军诗》中也很明显,兹不一一例举。线质的浓与枯的交替重复往往是因蘸墨引起的自然节奏,当然,如从整体上考虑,作者应在浓与枯的协调上有全局观念,否则会出现一边浓或一边枯的局面。刚与柔的节奏变化则有显与隐两类,显者为因用笔轻与重及速与迟的不同而引起的刚与柔的有意识重复,隐者则表现在内部,即如前面所说的内节奏。但一般而言,刚与柔的外向节奏势必破坏其内节奏,而若注重内节奏又很难同时得到外向节奏,故只有通过结构上调整,使强调内节奏的线条通过字形空间的节奏变化得到补偿。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09: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我们以不少的篇幅讨论书法线条的类型、力感及其节奏,已可见出其与绘画或其它造型艺术的线条所存在的根本性差异,即绘画的线条仅作为形象表现的中介,而书法线条则是书家表现的目的所在。由于绘画以形象色彩为主要表现对象,其审美视点不可能集中在线条上。即使受书法影响的中国画的线条,也因形象与色彩(墨彩)的第一视点而使线条居位其下。在现今的探索中,中国画的形象性及色彩越来越占主要地位,线条几近式微——其作为绘画的特征加强了,而作为受书法影响的特征却大大地削弱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09: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书法的字体空间
    汉字字体不同,其在空间中的形态——点画、结构自然各异。而汉字自古以来仅真、草(行)、隶、篆四体,而且,就一般而言,每一件书法作品皆以一体为主(偶有间杂),由此形成书法空间形态中的以字体为单元的独特现象。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09: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篆书
1.形态特征
    我们今天所认识的篆书,范围已较为宽泛,归纳起来,可分为几类:一、从时代上分,有商篆、周篆、先秦古文、秦篆及后世作为创作的各代篆书,尤以清代篆书最显著。秦以前篆书含有文字的原生质。清篆则基于秦篆者多,如邓石如、吴让之、杨沂孙、黄牧甫等,也有写《石鼓文》者,如吴昌硕,但写秦以前金文者少。甲骨文出土后,有不少学者书家始有以甲骨文作为篆书创作的素材。二、从形制上,习惯有大篆、小篆之分。大篆包括小篆之前的所有篆字,小篆即指秦统一后的标准篆字。三、从附属材料看,有甲骨文、金文、陶文、石刻文、摹印文,还有写于竹木简上之篆字等。后世创作篆书则大多在纸上,已没有专名。而通常我们对篆字的分法一般以商周甲骨文、秦以前金文、秦小篆作为代表字体,基本涵盖了整个篆字发展的过程。
    篆字作为汉字家属中最古老的成员,不仅是今文字的祖先,也是构成汉字形制的最早形式。但在古文时代,字体并没有“篆”之专名。大概是由于当时字体单一尚无须以名相别。康有为《新学伪经考》说,“五经”里未曾出现有“籀”、“篆”、“隶”的名称,“其出甚晚,以之为书体之名,必后人所为。”[12]今人以为甲骨文、金文,是从附属材料上将之分别,而在当时,两者文字并没有作为书体的区别。卫恒《四体书势》曾记录:“自黄帝至于三代,其文不改。及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绝矣。”[13]只有到秦统一,有文字改革举措,文字体式才开始在一时内有所改变。而为不混淆起见,始以名相别,不但有了古今之别(大篆、小篆),也有了同代的不同字体(规范小篆与徒手隶书)。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09: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篆”,《说文解字》,“引书也。”引者,牵引也。黄子高《续三十五举》解释“引笔而书之也”,“所谓引而上行,乃笔从下而上……”[14]这“引”字,基本概括了篆字的点画特征及运笔方法,点出了篆字的原意。而对照自商至秦的篆字,可谓确凿。
    近郭沫若认为:“篆者椽也,椽者官也”,“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椽书,就是官书。”[15]金学智先生据此认为:“篆书主要是通行于官方典册印信的严正书
体。”[16]“篆”是否有“椽”之意,尚待考释。而将“篆”相对于“隶”,即“篆”为官书,“隶”为民书,也并不一定妥切。世虽传“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17],但据现在出土之物,早在春秋晚期、战国早期即已有草篆者,战国中后期之手写体已成较明显的隶意。隶为趋急或日常手写体,当是事实,但决非统一后出现的文字。再则,秦小篆除严正规范的形式外,也有如《诏版》者的不经意,其形决不是古隶。据此是否可认为,篆书并非只有严正的风格,也非一定只是官方所用字体,只不过官方所用多严正规范罢了。
    许慎将“篆”释为“引书”,倒是与草、行、正书以字体本性称名者一致。但“篆”之名称从何时始用之?是否相对于“隶”而名?笔者以为,古隶在先秦已出现,在已有两种字体同时并存时以名称区别之,当属常理,故篆、隶之名可能在战国后期或秦统一时就已出现了。
    篆之本质为“引”。“引”,张弓蓄势也。作为字体与书体,似乎具有以下特征:①线条不见顿挫,粗细相近,力含线内。②体势圆通,线条屈曲。兹具体分析之。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09: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①粗细相近,力含线内
    在古文字时代,汉字的点画形态是基本一致的——即使有横、直、弧、斜线的存在,其特征也基本相近。以甲骨朱、墨书笔迹看,入笔多任自然露锋,中段丰富,缓缓而过,气含线内。金文亦基本如是,承沿商代书写风格。早期的金文如《司母戊方鼎铭》、《宰甫卣铭》、《四祀★其壶铭》等,与甲骨手书可谓同出一辙。
    篆字线条虽在商周时期多露尖,然其入笔时锋势缓和,加之不少笔画悠长,使其气更觉含蓄而稳定。一个阶段之后,这种露锋出入的用笔渐少,代之以出入笔及中段粗细均匀的用笔。西周的金文名品基本如是,如《毛公鼎铭》、《虢季子白盘铭》等。这种均匀一致的用笔方法,一直保持到《石鼓文》(图26)及统一后的小篆,而且,越往后发展,越趋向均匀,以致《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已尽其极,不免有些过于工匀了。
    后世写篆,基本仿照李斯小篆。如唐李阳冰篆书,明吾丘衍篆书等。这种粗细均匀、出入不露锋的篆书,世称玉筋篆。“筋”,一作“箸”,即筷子。筷子体长而粗细相近,颇似小篆线条。明甘《印章集说》曰:“玉箸,即李斯小篆。”[18]而所谓“垂露”,
源起于小篆的结笔。《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引《临池诀》云:“垂露本篆脚,名‘玉筋’,如古钗倚物也”[19]。刘熙载亦说:“‘玉筋’之名,仅可加于小篆。舒元舆谓‘秦丞相斯变仓颉籀文为玉筋篆’是也。顾论其别,则颉籀不可为玉筋;论其通,则分、真、行、草亦未尝无玉筋之意存焉。”[20]可见秦篆不但对后世写篆影响深广,而且对其它书体的用笔也有一定的作用。
    清人小篆,虽然在体式上以斯篆为基础,但用笔始有一定变化。如邓石如起笔方中有圆,杨沂孙较圆,吴让之圆中有尖。运笔过程中的速度也不再如斯篆般均等,而有一定的起伏。这种起伏,一方面是起讫笔的变化所致,另一方面因转折时出现顿笔造成的,线条由此变得丰富。这或许是清人比唐人高明之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09: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②体势圆通,线条屈曲
    古文字之初依物象形,毛笔根据物体轮廓描摹。这种描摹的方法,可能是导致后来篆书体势圆通、线条屈曲的原因。我们看早期的象形文字,尤其是人与动物体系的文字,即可得到印证。这种先入为主的造型方法,造成整个古文字书写传统的一体化。虽然如甲骨文及一些单刀或随意刻划的篆字以折代圆,但并不能改变书写文字的圆势习惯。甲骨文仅仅是一种特殊方法之下造成的特殊现象。实际上它的单刀造就的折笔只遗留在甲骨上,而一当人们拿起毛笔书写,仍以圆为主要,可见甲骨现象没有影响到书写,同样也没有影响到后来的青铜器刻铸。通过大量古代遗留甲骨文、金文、刻石文字的比较认识,我们认为凡是先写后刻者,字以圆为主,甚至全部为圆性,而急就或未书而刻的,则有可能出现方折。秦始皇时代的《诏版》则是方折小篆的一个例子。
    篆字的点画形态,以曲为主,横直为辅。早期的线条盘曲,画意较浓,这种感觉一直保持到商晚期、西周早期,如商《★鼎铭》、周《禽簋铭》等。后相对有所简化,表现为盘曲的线条缩短,象形特征减弱,符号特征增强。但曲仍然是线的主要形态。随着字结构的均匀化或字距空间的均等,曲化的线条渐渐地走向规范。但到春秋时代,由于文字的装饰化,线的盘曲重新抬头。不过装饰性的盘曲与早期象形的盘曲有所不同,即前者具有相当的秩序与理性的成分,而后者多半顺其自然。战国时代的篆字,一方面受春秋装饰文字的影响,线条趋于规范,另一方面手写趋急,变得越加随意。而规范一路的文字,横、直、斜线与曲弧线形成对比,各自都得以强化。如战国早期的《陈曼★铭》(图27)等。而战国的秦文字,横、直与曲的形态日益定型化,这种势态一直延续到斯篆。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09: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后世以篆字为素材的书法创作,对篆书美的要求,基本固定在其圆融通顺上。如倪涛“篆书以清圆劲拔为高”[21];孙过庭“篆尚婉而通”[22];梁章钜“篆法要圆”[23]等等。而历代的篆书家,大多是在“圆”上下功夫。如王澍评李阳冰篆书“直接斯、喜,以其圆且劲也。笔不折不圆,神不清不劲,能圆能劲,而出之虚和……然后能离方遁圆,各尽变化”[24]。马宗霍评钱坫篆:“献之作篆,知烧笔之非法,而仍未能合婉通之律。”清人有将笔锋剪去以求篆之粗细一致、圆转自如,虽违笔性,却可见出古人用心良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6-3 20:00 , Processed in 0.935895 second(s), 1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