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南山书院

【南山雅集】——南山书院第三届艺文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19: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mmexport1528552 90774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19: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山书院 于 2018-6-10 19:50 编辑

王文英.jpg    
    南山书院主讲人:王文英
    字仪羲,号兰堂、双清山馆主人。书法家、画家、作家。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聘教授、书法篆刻院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聘教授。国际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女书法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昌平区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中央书画院副秘书长。《中国书法报》遴选“当代十大女性书法家”,荣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19: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草小品《朱熹诗》2017年创作。尺寸19CMX29CM.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19: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山书院 于 2018-6-10 19:57 编辑

逍遥游21.jpg
在路上的日子
——吕梁采风手记
王文英
    乡情
    在我把画画当成一种营生后,总有些日子在路上。在路上的日子,虽然吃不好睡不稳,却总有收获,一些经历,一些人,一些事让你觉得值。所以,在路上的日子会很长。
    我生在关中平原,长在北京,既没有土生又土长的关中人恋乡的情结,也没有土生的北京人拔份儿的自豪。但内心深处对自己来的那个地方,还是有着几分期盼的,每每遇到有老家能时不时回去过一段时光的两地人,总掩饰不住羡慕。
    丙申早春去山西吕梁采风写生,落脚在碛口镇。这个镇子,在黄河边边上,沿着河岸的缓坡铺排着明清的老房子,老房子外面是黄河卵石街道置身这样满是老房子、老物件的老街,若不是偶尔错身而过的汽车,真的以为自己不小心,穿越了。
    虽然我住的窑洞式的房子,门直接对着外边,上着传统的挂锁,两扇门怎么也关不拢,透着冷风。但我喜欢这里,喜欢时光凝固的样子。
    河的对岸,是黄土高原常见的起伏的黄土高坡,绵延着,看不到炊烟,同行的山西画家告诉我,那是榆林,陕西的榆林。心中止不住的欢喜,还有了点点的渴望。其实,那里,我也只去过一次,还是来去匆匆。
    接下来的日子,无论早出还是晚归,走过卵石的街道,都会不自觉地向河对岸望望,好像有什么人在那儿等着。河对岸的榆林离关中有好几百公里的路,且风情也大异于关中,但乡情就是这么一个怪异不由人的东西。
    碛口镇
    话说写生的一号大本营碛口镇,是个有历史的地方,从明清到民国的几百年,不仅是连接秦晋间的地,且是北方的商贸重镇,号称“九曲黄河第一镇”。
    碛口的繁华,是因为它生的地方好,恰在黄河与湫河交汇点上每逢雨季,来势凶猛的湫河水就像一个魔术高手,把它从黄土地上舶来的战利品泥沙一并带入黄河,黄河东岸变成了“麒麟滩”又把原本四五百米宽的黄河压柿饼一样狂挤成百米左右,河水变得湍急,加上林立礁石,来往的船只不得不在碛口停泊遥想盛年的碛口,林立的船桅、穿梭的商旅,各种店、各种招幌.......不知道有没有张择端那样的丹青妙手,给碛口留下像《清明上河图》那样的纪实画卷?
    今天的碛口,像一个老态龙钟的没齿老人,坐在夕阳下的旧门墩上,眯着眼,打着盹,沉浸在旧时光里。无数车马行人打磨包浆的鹅卵石街道,斑驳老旧的屋宇楼舍砖雕、青石大瓮马槽......都落上了岁月的烟尘。
    现在空中铁路公路网格式便捷的交通,早就终结了漕运的黄金岁月,也终结了碛口的好日子,古镇落寞在夕阳里。虽然今天的碛口人很有眼光,新建的房屋传承着老样子,虽然在我们的版图里像这样有传承的地方很稀有,但若想要在保持传统的同时谋发展,光靠着老祖宗留下的老街老房子,力道远远不够。要盘活古镇,就要开动脑筋,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消费祖宗的遗产。
    老街若是没有与人争道的汽车,那味道会更好。
    李家山
    李家山是到吕梁写生的画家们首选的地方,也是我们采风写生的第一站,离下榻的碛口镇五公里。虽然来之前见过李家山的照片,没有想到     初上李家山,还是被它惊艳了。
    李家山和碛口镇一样,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风貌。
    李家山沟壑纵横,满眼的黄土高坡,浑厚苍凉,唯有漫山的枣树挺立者,倔强的干,倔强的枝,就像这里世代生活的山民,质朴中透着顽强。
    这里的人家与山为邻 ,左右、上下相居,叠叠窑洞式的民居布满山坳边上的漫坡,浓郁的黄河风情,许多还是有了岁月的老房子。
听说吴冠中过李家山,也曾被李家山的样子感动:
    这样的村子,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找到。李家山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我没有探究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也不想探究这话是不是吴冠中说的。因为的确像李家山这样的村子,这样的房子可着世界也难寻觅。只是李家山看上去不像荒凉的汉墓,更像是活泼泼的,有温度、有生命的民居博物馆。
    今天的李家山,青壮年大多离开这山坡上的家,外出讨生活了,家中只剩下老人,还有孩子。许多窑洞的门都是锁着的,人去屋空,人带走了屋的生气,还有生命,屋只寂寞地败落着。
    满山的枣树,却少有人收果子,大多落在了地上,化作春泥。开春了,枝上还残留着星点干透的红枣,在风中摇曳。山西大枣全国闻名,而这里的枣子据说是极品中的极品,却留不住年轻人求变的脚步。
    这里的山民渴望现代文明的侵入,但或许正是贫穷才使他们保留着传承了一辈又一辈的传统。
    走出李家山的年轻人,不会再回到这个贫瘠的山村,那些错落的老屋,会一直这样落寞着,十年、二十年......我不知道李家山作为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会不会像京西的爨底下村,彻底地变身为民居博物馆式的旅游村,或者像山西平遥古城,旅游与生活相间。
无论那一种发展模式,都祈祷未来的李家山、碛口镇能够在传承中求发展,而不是盲目地砸了旧的建新的,或者荒唐地新旧嫁接,单纯地求经济指标而只重旅游。
    北京水墨行动采风写生团的画家们,散落在李家山的沟壑里,就像一道风景,让寂静的李家山有了些许生气,也让好客的李家山人兴奋,就连这里家养的狗狗们也开心,走到哪儿都跟着,就像是自己家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19: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山书院 于 2018-6-10 20:09 编辑

王文英·楷书小品临明黄道周《致祖台礼》33CMX33CM.jpg
有一种绘画叫做文人画
王文英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中国,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是文人,可能是官员,却喜欢舞文弄墨,公办之余,读书之暇,写字画画,全凭个人性情、和追求画什么,画成什么样子,全自己喜欢。他们没有功利的念头,不需要入展得奖,也不需要得到什么人的认可和肯定,只为心头的那份想表达的愿望。
    因为他们,在中国有了一种绘画叫做文人画。
    文人们画画,画的是自己,所以有“画如其人”之说。画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再现,虽然描摹的对象素材都来源于大千世界,那些寻常见的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鱼虫飞.......经过文人们的渲染,就变成了心期望的样子,有了诗意,有了情调,有了寄托,有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文人们说,这是“写意的精神”,“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于是,文人画又有了“写意”这种别称,评判的标准也都是气韵、格调、神妙.......这样诗意的字眼。
    那时候的文人,也称士,他们有着自己人生的最高理想:学而优则仕,进入主流社会。以儒教为本,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为仕途,为天下苍生,但文人的雅兴、意趣不会因为身份的变化而失去一分一毫。当然,现实中也有不屑官位仕途的文人高士,隐匿在山林、在村野、在闹市。比如“梅妻鹤子”隐居西湖的和靖先生,再比如科举不中而游历天下的“扬州八怪”中的“一怪”金冬心。
    那时候的文人,大都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出口铄金,他们作文作赋,写诗填词,书法画画,担当之外,无不表达骨子里的那份清高、孤傲,寄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他们表面上看似拘谨,内心却诗意浪漫,好作梦,这梦就在他们的诗歌里,画里、书法里。他们在绘画里,加持了诗,还有书法,至此,中国画便了新的境界。诗言志,书法是生命的一种独特表现,所以有人总结:中国画以诗为魂,以书为骨,以哲为思。
    文采有多高、修养有多深、情趣有多雅,书法绘画便有多高。文人画里,笔墨技法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们不过是赖以表达的手段,在文人眼里,想要表达的情感、意趣和追求才是最最要紧的。所以,延续了中国文人精神的书画艺术,它的审美有着独特的特征:内容高于形式。
虽然说,文人画不能涵盖中国画的全部,但却是统领中国画的精神内核。
    在当今的世界,据说只有中华文明从古传到今。这份荣耀今天的传人真的担不起,看看当下生活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炎黄子孙,除了如假包换的DNA之外,时尚潮流、审美追求,城市、街道......,怎么看,都像是西方文明的影子。
    近百年来的中国风起云涌,西学东渐、社会变革,中华文明内部裂变,传统的经史之学早已失去合法性。所以有人说,“今日全球化风潮,不同文化和思想日趋融合,中华文明裂变的结果,是我们逐渐的丧失了自我,渐渐纳入西方文明之中。”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对历史的总结:文明死于自杀,而非他杀。
    处在这样尴尬的社会文化氛围中的中国画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余秋雨在《笔墨祭》中说:“我们今天失去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烘托书法艺术的社会气氛和人文趋向。”中国画又何尝不是这样?
    当今的中国画家中也有称“文人画”的,还匠心独运地在文人画前加了一个字:“新”,似乎是在说,此“文人画”非彼“文人画”,但又与彼“文人画”有着某种关系。
    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这些画家知道,古今阻隔,已很难揣摸旧时文人的心思、意趣、追求,还有价值取向,对于他们的遗墨文稿再喜欢,也难有那样的表达,因为腹中有的难与古人相续,却极容易紧跟所谓的“国际前沿”。
    当然,今天的画家比旧时的文人画家有着更开阔的视野看待美术,有着更多创新求变的可能,这也是那些文人画家即使诗心烂漫,作梦也梦不到的。
    如果说数字技术的出现,银河系里的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如果在这个村里,人们沟通无障碍,消弥了地域间的文化差异,世界大一统了,我们也不必追求什么中国画精神了。
    然而事实上,我们在数字化的世界里生活了很久了,日趋发达的数字技术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习惯,但西方还是西方,东方还是东方。我们可以享用人类的科技成果带来的便利,却难以改变与生俱来的基因传承。其实,每个人都知晓独特的价值,外出旅游,都会想着寻找最有特色的地方,想着搜罗最有民族风、地域性的物件儿。
    曾听说有人反对以地域划分画种,先不论这种理念是否合理或者正确,首要的是弄清楚划分的标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价值取向、审美习惯、生活方式,绘画无疑是这种本土文化的延伸和反映。我想不好能用一种什么样的划分标准,让不同地域或民族的绘画在大一统的盘子里再怎么归堆儿。
    现在的画家不是古代文人,画也成了一种职业,这个社会强加给绘画艺术太多的想法和功用,画家们太想成功,使命感的展览太多,为历史画画的人也不在少数。置身的社会太热闹,太拥挤,也太匆忙。就算有人向往旧时文人画家“天人合一”的理念,“物我两忘”的境界,也难有那样的纯粹本真,那样的清淡孤高。
    那些吟唱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无为的文人画家们,越来越远的背影,令人心中升腾着惆怅,像是雨中深山里的云雾,越聚越多。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对我们的过去了然于心,对世界充满好奇;如果艺术不为立门户拉山头,不为名利,不为那些所谓的风潮、运动困宥,画家们会找回自己。
    不久前,刚刚结束的故宫武英殿四僧书画展期延了几十天,天的前来观展的人络绎不绝。想想当年梅兰芳把京剧带到美国,齐白石的画会让毕加索动心,我们是不是有理由相信自己,相信穿越岁月烟尘的文人画精神从来就不曾远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20: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山书院 于 2018-6-10 20:08 编辑

hz15292A.jpg

在行书里穿行
王文英
    我从不掩饰自己的喜好,特别是在书法的世界里。
    我喜欢草书,还把这喜欢写进了文章,不怕人知道,但这不等于说,在黑白线条汉字的世界里,我只喜欢草书。古朴端庄的篆隶书,其实更符合我的审美偏好。再说行书,她那么优雅,那么从容,又那么自由,我没有理由不喜欢,所以每天都在重温着这爱情。
    就像喜欢急走的人,也喜欢信马由缰。
    一首乐曲,无论主题是什么,都少不了节奏的变化。谁又能说,这些变化的节奏不重要,可有可无呢。没有节奏的变化,主题又怎么表现呢。
    经历的日月多了,信马由缰的时候也就多了。所以,一天一天地写着行书,就像闲庭悠然地踱着步子,不慌不忙地啜饮着功夫茶,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行书,东坡夫子说“如行”,虽然不能说这就是散步,但是一步一步地走着,不像草书那样急火火血脉喷张的奔跑,也不像楷书那样一笔一画的正襟危坐,由不得半点的松懈。行书可以一步一步地轻松地移着步,使转灵活,点画上下自然呼应;也可以偶尔任性地小跑两步,加快节奏,点画映带连绵;偶尔地放慢一下脚步,摆放一下点画,也无不可。
    有人用书法的五体形容人生,那么这样不疾不徐,从容中道,又轻松自由,不失浪漫的行书,像极了那些洞察世事,人情练达如老酒,又不失情怀的人。反转来看,这样如陈酿的人若遇着行书,怕是如神遇一般。
    如行书一样的人生,多么美好。一天一天这样对着行书,就漫步在山阴道上,一路全是风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20: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未命名.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20: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210042d84z3ii433io11s4.jpg

    南山书院主讲人:刘金文
    笔名文魔野。诗人,评论家,当代书法网专栏作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20: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金文
山中红柿树,秋来果累累。
朔风吹未下,只待君来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20: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金文
秋风起何处?来去影无踪。
只见庭前树,叶儿落匆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30 01:54 , Processed in 0.471809 second(s), 1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