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南山书院

【南山雅集】——南山书院第三届艺文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19: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草小品《朱熹诗》2017年创作。尺寸19CMX29CM.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19: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山书院 于 2018-6-10 19:57 编辑

逍遥游21.jpg
在路上的日子
——吕梁采风手记
王文英
    乡情
    在我把画画当成一种营生后,总有些日子在路上。在路上的日子,虽然吃不好睡不稳,却总有收获,一些经历,一些人,一些事让你觉得值。所以,在路上的日子会很长。
    我生在关中平原,长在北京,既没有土生又土长的关中人恋乡的情结,也没有土生的北京人拔份儿的自豪。但内心深处对自己来的那个地方,还是有着几分期盼的,每每遇到有老家能时不时回去过一段时光的两地人,总掩饰不住羡慕。
    丙申早春去山西吕梁采风写生,落脚在碛口镇。这个镇子,在黄河边边上,沿着河岸的缓坡铺排着明清的老房子,老房子外面是黄河卵石街道置身这样满是老房子、老物件的老街,若不是偶尔错身而过的汽车,真的以为自己不小心,穿越了。
    虽然我住的窑洞式的房子,门直接对着外边,上着传统的挂锁,两扇门怎么也关不拢,透着冷风。但我喜欢这里,喜欢时光凝固的样子。
    河的对岸,是黄土高原常见的起伏的黄土高坡,绵延着,看不到炊烟,同行的山西画家告诉我,那是榆林,陕西的榆林。心中止不住的欢喜,还有了点点的渴望。其实,那里,我也只去过一次,还是来去匆匆。
    接下来的日子,无论早出还是晚归,走过卵石的街道,都会不自觉地向河对岸望望,好像有什么人在那儿等着。河对岸的榆林离关中有好几百公里的路,且风情也大异于关中,但乡情就是这么一个怪异不由人的东西。
    碛口镇
    话说写生的一号大本营碛口镇,是个有历史的地方,从明清到民国的几百年,不仅是连接秦晋间的地,且是北方的商贸重镇,号称“九曲黄河第一镇”。
    碛口的繁华,是因为它生的地方好,恰在黄河与湫河交汇点上每逢雨季,来势凶猛的湫河水就像一个魔术高手,把它从黄土地上舶来的战利品泥沙一并带入黄河,黄河东岸变成了“麒麟滩”又把原本四五百米宽的黄河压柿饼一样狂挤成百米左右,河水变得湍急,加上林立礁石,来往的船只不得不在碛口停泊遥想盛年的碛口,林立的船桅、穿梭的商旅,各种店、各种招幌.......不知道有没有张择端那样的丹青妙手,给碛口留下像《清明上河图》那样的纪实画卷?
    今天的碛口,像一个老态龙钟的没齿老人,坐在夕阳下的旧门墩上,眯着眼,打着盹,沉浸在旧时光里。无数车马行人打磨包浆的鹅卵石街道,斑驳老旧的屋宇楼舍砖雕、青石大瓮马槽......都落上了岁月的烟尘。
    现在空中铁路公路网格式便捷的交通,早就终结了漕运的黄金岁月,也终结了碛口的好日子,古镇落寞在夕阳里。虽然今天的碛口人很有眼光,新建的房屋传承着老样子,虽然在我们的版图里像这样有传承的地方很稀有,但若想要在保持传统的同时谋发展,光靠着老祖宗留下的老街老房子,力道远远不够。要盘活古镇,就要开动脑筋,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消费祖宗的遗产。
    老街若是没有与人争道的汽车,那味道会更好。
    李家山
    李家山是到吕梁写生的画家们首选的地方,也是我们采风写生的第一站,离下榻的碛口镇五公里。虽然来之前见过李家山的照片,没有想到     初上李家山,还是被它惊艳了。
    李家山和碛口镇一样,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风貌。
    李家山沟壑纵横,满眼的黄土高坡,浑厚苍凉,唯有漫山的枣树挺立者,倔强的干,倔强的枝,就像这里世代生活的山民,质朴中透着顽强。
    这里的人家与山为邻 ,左右、上下相居,叠叠窑洞式的民居布满山坳边上的漫坡,浓郁的黄河风情,许多还是有了岁月的老房子。
听说吴冠中过李家山,也曾被李家山的样子感动:
    这样的村子,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找到。李家山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我没有探究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也不想探究这话是不是吴冠中说的。因为的确像李家山这样的村子,这样的房子可着世界也难寻觅。只是李家山看上去不像荒凉的汉墓,更像是活泼泼的,有温度、有生命的民居博物馆。
    今天的李家山,青壮年大多离开这山坡上的家,外出讨生活了,家中只剩下老人,还有孩子。许多窑洞的门都是锁着的,人去屋空,人带走了屋的生气,还有生命,屋只寂寞地败落着。
    满山的枣树,却少有人收果子,大多落在了地上,化作春泥。开春了,枝上还残留着星点干透的红枣,在风中摇曳。山西大枣全国闻名,而这里的枣子据说是极品中的极品,却留不住年轻人求变的脚步。
    这里的山民渴望现代文明的侵入,但或许正是贫穷才使他们保留着传承了一辈又一辈的传统。
    走出李家山的年轻人,不会再回到这个贫瘠的山村,那些错落的老屋,会一直这样落寞着,十年、二十年......我不知道李家山作为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会不会像京西的爨底下村,彻底地变身为民居博物馆式的旅游村,或者像山西平遥古城,旅游与生活相间。
无论那一种发展模式,都祈祷未来的李家山、碛口镇能够在传承中求发展,而不是盲目地砸了旧的建新的,或者荒唐地新旧嫁接,单纯地求经济指标而只重旅游。
    北京水墨行动采风写生团的画家们,散落在李家山的沟壑里,就像一道风景,让寂静的李家山有了些许生气,也让好客的李家山人兴奋,就连这里家养的狗狗们也开心,走到哪儿都跟着,就像是自己家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19: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山书院 于 2018-6-10 20:09 编辑

王文英·楷书小品临明黄道周《致祖台礼》33CMX33CM.jpg
有一种绘画叫做文人画
王文英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中国,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是文人,可能是官员,却喜欢舞文弄墨,公办之余,读书之暇,写字画画,全凭个人性情、和追求画什么,画成什么样子,全自己喜欢。他们没有功利的念头,不需要入展得奖,也不需要得到什么人的认可和肯定,只为心头的那份想表达的愿望。
    因为他们,在中国有了一种绘画叫做文人画。
    文人们画画,画的是自己,所以有“画如其人”之说。画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再现,虽然描摹的对象素材都来源于大千世界,那些寻常见的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鱼虫飞.......经过文人们的渲染,就变成了心期望的样子,有了诗意,有了情调,有了寄托,有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文人们说,这是“写意的精神”,“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于是,文人画又有了“写意”这种别称,评判的标准也都是气韵、格调、神妙.......这样诗意的字眼。
    那时候的文人,也称士,他们有着自己人生的最高理想:学而优则仕,进入主流社会。以儒教为本,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为仕途,为天下苍生,但文人的雅兴、意趣不会因为身份的变化而失去一分一毫。当然,现实中也有不屑官位仕途的文人高士,隐匿在山林、在村野、在闹市。比如“梅妻鹤子”隐居西湖的和靖先生,再比如科举不中而游历天下的“扬州八怪”中的“一怪”金冬心。
    那时候的文人,大都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出口铄金,他们作文作赋,写诗填词,书法画画,担当之外,无不表达骨子里的那份清高、孤傲,寄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他们表面上看似拘谨,内心却诗意浪漫,好作梦,这梦就在他们的诗歌里,画里、书法里。他们在绘画里,加持了诗,还有书法,至此,中国画便了新的境界。诗言志,书法是生命的一种独特表现,所以有人总结:中国画以诗为魂,以书为骨,以哲为思。
    文采有多高、修养有多深、情趣有多雅,书法绘画便有多高。文人画里,笔墨技法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们不过是赖以表达的手段,在文人眼里,想要表达的情感、意趣和追求才是最最要紧的。所以,延续了中国文人精神的书画艺术,它的审美有着独特的特征:内容高于形式。
虽然说,文人画不能涵盖中国画的全部,但却是统领中国画的精神内核。
    在当今的世界,据说只有中华文明从古传到今。这份荣耀今天的传人真的担不起,看看当下生活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炎黄子孙,除了如假包换的DNA之外,时尚潮流、审美追求,城市、街道......,怎么看,都像是西方文明的影子。
    近百年来的中国风起云涌,西学东渐、社会变革,中华文明内部裂变,传统的经史之学早已失去合法性。所以有人说,“今日全球化风潮,不同文化和思想日趋融合,中华文明裂变的结果,是我们逐渐的丧失了自我,渐渐纳入西方文明之中。”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对历史的总结:文明死于自杀,而非他杀。
    处在这样尴尬的社会文化氛围中的中国画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余秋雨在《笔墨祭》中说:“我们今天失去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烘托书法艺术的社会气氛和人文趋向。”中国画又何尝不是这样?
    当今的中国画家中也有称“文人画”的,还匠心独运地在文人画前加了一个字:“新”,似乎是在说,此“文人画”非彼“文人画”,但又与彼“文人画”有着某种关系。
    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这些画家知道,古今阻隔,已很难揣摸旧时文人的心思、意趣、追求,还有价值取向,对于他们的遗墨文稿再喜欢,也难有那样的表达,因为腹中有的难与古人相续,却极容易紧跟所谓的“国际前沿”。
    当然,今天的画家比旧时的文人画家有着更开阔的视野看待美术,有着更多创新求变的可能,这也是那些文人画家即使诗心烂漫,作梦也梦不到的。
    如果说数字技术的出现,银河系里的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如果在这个村里,人们沟通无障碍,消弥了地域间的文化差异,世界大一统了,我们也不必追求什么中国画精神了。
    然而事实上,我们在数字化的世界里生活了很久了,日趋发达的数字技术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习惯,但西方还是西方,东方还是东方。我们可以享用人类的科技成果带来的便利,却难以改变与生俱来的基因传承。其实,每个人都知晓独特的价值,外出旅游,都会想着寻找最有特色的地方,想着搜罗最有民族风、地域性的物件儿。
    曾听说有人反对以地域划分画种,先不论这种理念是否合理或者正确,首要的是弄清楚划分的标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价值取向、审美习惯、生活方式,绘画无疑是这种本土文化的延伸和反映。我想不好能用一种什么样的划分标准,让不同地域或民族的绘画在大一统的盘子里再怎么归堆儿。
    现在的画家不是古代文人,画也成了一种职业,这个社会强加给绘画艺术太多的想法和功用,画家们太想成功,使命感的展览太多,为历史画画的人也不在少数。置身的社会太热闹,太拥挤,也太匆忙。就算有人向往旧时文人画家“天人合一”的理念,“物我两忘”的境界,也难有那样的纯粹本真,那样的清淡孤高。
    那些吟唱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无为的文人画家们,越来越远的背影,令人心中升腾着惆怅,像是雨中深山里的云雾,越聚越多。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对我们的过去了然于心,对世界充满好奇;如果艺术不为立门户拉山头,不为名利,不为那些所谓的风潮、运动困宥,画家们会找回自己。
    不久前,刚刚结束的故宫武英殿四僧书画展期延了几十天,天的前来观展的人络绎不绝。想想当年梅兰芳把京剧带到美国,齐白石的画会让毕加索动心,我们是不是有理由相信自己,相信穿越岁月烟尘的文人画精神从来就不曾远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20: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山书院 于 2018-6-10 20:08 编辑

hz15292A.jpg

在行书里穿行
王文英
    我从不掩饰自己的喜好,特别是在书法的世界里。
    我喜欢草书,还把这喜欢写进了文章,不怕人知道,但这不等于说,在黑白线条汉字的世界里,我只喜欢草书。古朴端庄的篆隶书,其实更符合我的审美偏好。再说行书,她那么优雅,那么从容,又那么自由,我没有理由不喜欢,所以每天都在重温着这爱情。
    就像喜欢急走的人,也喜欢信马由缰。
    一首乐曲,无论主题是什么,都少不了节奏的变化。谁又能说,这些变化的节奏不重要,可有可无呢。没有节奏的变化,主题又怎么表现呢。
    经历的日月多了,信马由缰的时候也就多了。所以,一天一天地写着行书,就像闲庭悠然地踱着步子,不慌不忙地啜饮着功夫茶,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行书,东坡夫子说“如行”,虽然不能说这就是散步,但是一步一步地走着,不像草书那样急火火血脉喷张的奔跑,也不像楷书那样一笔一画的正襟危坐,由不得半点的松懈。行书可以一步一步地轻松地移着步,使转灵活,点画上下自然呼应;也可以偶尔任性地小跑两步,加快节奏,点画映带连绵;偶尔地放慢一下脚步,摆放一下点画,也无不可。
    有人用书法的五体形容人生,那么这样不疾不徐,从容中道,又轻松自由,不失浪漫的行书,像极了那些洞察世事,人情练达如老酒,又不失情怀的人。反转来看,这样如陈酿的人若遇着行书,怕是如神遇一般。
    如行书一样的人生,多么美好。一天一天这样对着行书,就漫步在山阴道上,一路全是风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20: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未命名.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20: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210042d84z3ii433io11s4.jpg

    南山书院主讲人:刘金文
    笔名文魔野。诗人,评论家,当代书法网专栏作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20: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金文
山中红柿树,秋来果累累。
朔风吹未下,只待君来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20: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金文
秋风起何处?来去影无踪。
只见庭前树,叶儿落匆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20: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金文
久病不复愈,倚杖立旷野。
但见西风下,落叶自飘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20: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山,灵魂朝圣的驿站
作者:刘金文
    上天创生万物的时候,却无意中创造了智慧的人类。人类的出现,即是生命自我意识的觉醒。它一诞生,即开始追问:我是谁?我从何来?我今何在?我欲何往这样的问题。他们通过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人类整体命运的关怀和宇宙本质的深刻探索,从而找寻到人类存在的真正目的和意义,以此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然而,上天为了考验人类,故意想方设法来阻止人类达到这一崇高的愿望。于是就赋于每一个个体生命与生俱来的原始生存本能和狭隘而又无限膨胀的生命自我满足欲望,从而让他们终生受其所制,永远成为受本能和欲望驱驶和束缚的奴仆,扼制他们无法进入纯粹理性的深刻思考和灵魂的高度觉醒,让他们老死也不知道宇宙的真正奥秘,生命的真谛。以此达到永远主宰万物的目的。
    人类自诞生之时起,即与上天进行着一场围歼与突围的殊死之战。在旷日持久的这场鏖战中,千百年来,数以万亿的人们在本能和欲望的枷锁中倒下了。而极少数先觉者,他们却在这场浴血鏖战的血海中拼杀出来,他们通过灵魂的觉醒,纯粹理性的深刻思考,以文学,艺术和哲学的形式,一次次从本能和欲海的桎梏中突围出来,一次次拯救了人类的灵魂,改变了人类的命运。
    文学,艺术和哲学,它们是人类独有的梦幻家园,也是人类灵魂的栖息地。每一个在世俗的尘埃中觉醒的人,灵魂在这里得到了洗涤和拯救。在这里,人类重新脱胎换骨,重获新生,由此一次次推动人类前行。而南山书院,则是那些觉醒的苦行者们在艺术和思想的旅途中,灵魂跋涉的一个驿站。它不是当下那些数以万计的名家,大师们角逐的名利场。更不是时下麻痹人们灵魂的心灵鸡汤。因为在这里没有为满足虚名而廉价奉上的掌声,鲜花和面包。它或许只是朝圣者们在疲困的旅途中递过来的一碗沁人心脾的清水;在苍茫的暮霭中的一句温情问候:朋友,请暂且歇息吧!去往天堂的路还很漫长!
    我们不骄不燥,为了我们心中向往的圣地默默前行。我们不求身前声名显赫一时,但愿百年之后,我们这些在南山书院聚集的人,还能够被后来的人们记起和怀念。他们能够通过我们每一次的艺文展,沿着我们曾经的心路历程,找寻到我们留下的心灵印记,为未来的朝圣者们,在通往天堂的道路上找到明确的标记。
    谨以此为南山书院艺文展作之,是为后记。
                                                                                        金文于滇中抚仙湖畔
                                                                                           2018年5月10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30 05:40 , Processed in 0.398474 second(s), 1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