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文韬

纪念黄绮先生和熊任望先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20: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绮先生《说文解字三索》
黄绮先生《说文解字三索》.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20: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绮先生《解语》
黄绮先生《解语》.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20: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绮先生《部首讲解》
黄绮先生《部首讲解》.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20: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绮先生《绝句绝唱》
黄绮先生《绝句绝唱》.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20: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绮先生《论古韵分部及支、脂、之是否应分为三》
黄绮先生《论古韵分部及支、脂、之是否应分为三》.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20: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仰望大家黄绮远去的背影

                                                                                          作者:不祥            原载《河北日报》



书法大家

黄老的房间里,依旧洋溢着清幽、淡雅的气息。东壁的一排书橱,摆满书籍,书案上是错落有致的文房四宝,一支笔架,倒挂着许多不同型号的毛笔。书橱前、案台上、窗台上摆放着鲜花绿草,让整个书房充满着生机。西墙上,悬挂着黄老书写的代表他毕生追求和抱负的书法作品:“不用天然供画稿,自能创作意中山”,以及他绘制的得意国画《黄山》与《鹰》。此外,还有他端坐在椅子上微笑、沉思的两幅彩色照片。

黄绮先生是一位书法大家。黄老五岁即开始练习毛笔字。端来一碗白水,用棕毛、竹棍绑成自制的毛笔,在砖上练字。不论酷暑严寒,天天早晨五时起床,直到把一碗水用完为止,从上小学到上中学,从未间断过。此后,在大学教书的繁忙工作之余,仍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笔耕不辍。黄老习练书法,从临摹唐朝书法开始,后由魏晋上推秦汉,再由金文直追甲骨文,并涉猎宋元诸家,特别从清代创新书法中受到启发,使他在继承古代书法家之长的基础上走上了创新之路。

黄老常说:“不懂得中国书法的书写史,就不懂得创新。”对书法创作,黄老极为注意精益求精。他谈及语言大师罗常培对他说过的一句话:“不要过早出东西,你出来的东西,要放到书架上拿不下来。”他说:“这句话对我印象极深,我几十年牢记于心,所以我不轻易出作品,不轻易出书,也不看重搞展览。”因此,他常常为了写好一幅书法,反复琢磨,反复习练;为了创作一幅画,从构思到着笔,思考了再思考,推敲再推敲,往往要花上个把月时间。

黄老在几十年的书法实践中,总结了他从事书法创作的一首词:“学字从唐始,入晋自无难。忽然特喜汉魏,濡笔几多年。抛弃斯翁纤弱,沉醉两周六国,姿态重如山。殷契近兵史,取彼利刀尖。好奇险,贪丑陋,不需妍。不择毛锥软硬,触纸间方圆。回到宋元涉猎,顿悟有清知变,大胆叛前贤,篆隶草行简,融我笔毫间。”他还总结出练好书法的五大要素,即观察、临摹、修养、顿悟、创新。他提出练习书法要“守法、破法、立法”,坚持在继承基础上去创新。他熔群帖为一炉,创“铁戟磨沙体”,取甲骨文的锋利,钟鼎文的凝重,两汉的质朴,北魏的方劲,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黄派”书法。他的书法,打破了书体、书风之间的界限,具有形神统一的独特神韵,达到了真气淋漓、真意盎然、真趣横生的效果。因而,他的书法,受到国内外书法界和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黄老的书法作品已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关汉卿、黄庭坚、白居易的故里和纪念馆,在峨眉山、北戴河、桂林……以及日本,都留有他的墨迹,他的作品被众多国内外书法家、书法爱好者收藏。

诗人

黄绮先生是一位诗人。对诗词创作,黄绮先生一生情有独钟。旧中国战乱迭起,年轻的黄绮始终未放弃“知识报国”的宏大志愿,并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七·七事变”后,他从贵州赴云南途中创作了《归国谣》。在这部诗集中,记载着他年轻时对祖国美好山河的讴歌,如《梦游玄武湖》、《春游》;记载着他对国民党反动派暴政的愤恨与不满,如《抓夫》、《卖猪血妇人》;记载了他的一腔爱国热忱,如《图书馆暮归》、《自度歌》等等。其中他参加爱国学生示威游行后创作的《蝶恋花·广土》一诗,闻一多先生阅后称赞“有侠气”,肯定他的一腔爱国热情。“离怀亲病犬,贫意护饥鹰”,这两句诗是他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创作的,闻一多看后,称赞其“有杜甫的沉郁”。在西南联大任教时,他还写下一批反映他忧国忧民,向往光明,向往大西北延安的诗作,如《如梦令·上元》写道:“今夜月光堪掬,是我望乡遥目,月自识多性,为暗九衢灯烛。追逐!追逐!梦到人间西北。”现代词曲大师吴梅教授曾赞誉:“大作浑灏清空,兼擅厥长,锲而不舍,可登稼轩堂室。”闻一多、朱自清先生也给予很高评价。

语言文字学家

黄绮先生是一位语言文字学家。黄绮先生曾师从闻一多先生,是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唐兰的研究生,在学术与科研领域建树颇丰,出版有文字学专著《部首讲解》、《解语》、《说文解字三索》。特别是他花费半个世纪心血完成的长达百万字的大书《说文解字三索》,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不准确的释义进行了科学补订。这本书是黄绮先生做研究生时就开始构思并用蝇头小楷一字一字写的,探索了中国文字的规律与特点,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与诠释。他还发表了《论声母分合》、《论古韵分部支、脂、之是否为三》等一些有真知灼见的学术论文。在《论古韵分部支、脂、之是否为三》一文中,他对清代以来语言学界几乎视为定论的著名学者段玉裁提出的分上古音韵支、脂、之为三部的传统观点提出异议,认为这种分部并不可靠,传统的“阴阳对转”说法不科学,应根据历史资料,尽量按地方方言分类,并对语音规范、汉语研究与教学及推广普通话等多方面提出许多有益建议。

令人尊敬的长者

黄绮先生在长期的创作和研究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治学思想与主张,最主要的是“先做人,后做学问”、“学、思、创”与“学而优则创”。在西南联大时,他取古代“商山四皓”之历史典故,将原名匡一改为黄绮。他号九一,“一”与“九”是中国古代计量用的首数和尾数,取此为号是自励做任何学问都要善始善终。他写下自述诗《咏松》明志:“英姿挺拔耻攀爬,邀来白鹤共逐鸦。面对严冬不改色,风云阵里辨龙蛇。”

不熟悉黄绮先生的人,可能误以为他是文化名人,不好接触,其实并非如此。在为人处事上,黄绮先生是富有人情味的,他只要觉得你确实不错,无论领导干部,还是司机、幼儿园阿姨,他都尽力相助。多年来,在他的住所,经常有慕名前来的陌生者向他求教,他总是放下手头繁忙的工作,像老师对学生那样,谦和坦诚地给以热情指点。

黄绮先生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也是恬淡的。他前些年曾自撰一副对联,上联是“隔两天,能作一幅得意的画”;下联是“过百岁,再读几卷有益的书”。

黄绮先生将一生所收藏的珍品捐献给了国家,包括他的书法、绘画、篆刻、图章、藏砚、古陶,以及名人字画、著作手稿、碑、帖、图片等。黄老的赤诚之心,令人感动。

在瀚海中激扬笔墨,以恣意纵横的才华书情怀,绘百态,行吟世间的黄绮如一位歌者,唱出了一路的风采。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里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凝望黄老远去的背影,我们相信他还活着……

[ 本帖最后由 文韬 于 2011-12-29 20:2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20: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徜徉书界   凛然独步
                                             ——黄绮先生追思     

                                                                          作者不详     原载2006年《河北大学学报》

       黄绮先生走了。
  黄绮先生是一位学者,他古文字学的造诣很深,为河北大学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河北大学最早的两个硕士点之一就是黄先生牵头中请下来的。
  在大众的眼中,黄先生声名远播是因为他是一位著名书法家。他的“铁戟磨砂”体和篆刻,他独具特色的“三间书”以及他在书法理论上的成就,不仅在我国,在东南亚和日本也很有影响,
  我作为一名学物理的书法爱好者,与黄先生面谈的机会只有两次,但自忖与黄先生神交已久,故做此文,算是对黄先生的纪念。
  说来颇有趣,我看到黄先生的第一张书法真迹竟是在七十年代的校园里,那是张贴在墙上的由黄先生抄写的大字报 ( 彼时正值“文革”,师生写大宇报张贴于校园乃寻常之举 ) 。大字报是否为黄先生本人所撰不得而知,其内容也通忘记,但其书法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今日想来当时的感受,恐怕用两句诗来形容更合适,那就是:“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可以看得出来,黄先生的字融汇了魏碑。篆、隶的要义,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记得当时我在大字报前久驻不去,彼情彼景恍如昨日。
  此后出于对黄先生的敬仰,对与黄先生有关的文字和资料倍加关注:记得我上学期间黄先生还编过一本关于毛泽东诗词解释的书 ( 好像没有公开出版,是作为中文系的教学参考书在校内流行的 ) ,我还对其中关于久浪淘沙·北戴河》一词的某句解释有不同见解,曾写了自己的看法托中文系的学生会主席转给黄先生,纯系年轻气盛之举。
  我与黄先生第一次接触是在他要调到省社科院的前夕。听说黄先生要调走,我未作预约便于某晚冒昧前去敲门,见面无非是“久仰大名,不曾拜访,今将高就,请赐墨宝”之类“大俗若雅”的言语。而黄先生却面带笑容,慨然应允,长者与大家风范兼而有之。
  出乎意料的是,未等我把对黄先生的仰慕之情表达完毕,黄先生竟然要请教我一个问题:你是学物理的,“力度”这个概念在铂理上是怎样定义的 ? 我乍一听颇觉茫然,不知黄先生提此问题出于何意。但想到黄先生以书法理论研究见长,又见到写字台上摊开的手稿,马上意识到这是黄先生写书法论文的需要。想必是黄先生想使用“力度”这个词而又搞不清它的严格定义才如此发问的。想到此我不禁对黄先生肃然起敬。因为一般说来,一个人使用时髦词汇 ( 此类词汇往往是由科技词汇派生而来的边缘词汇 ) 的大胆程度与他的文化水平成反比,因此愈是大家 ( 无论他擅长哪个学科 ) 使用时髦词汇便愈谨慎。
  想到此我对黄先生说:“黄先生,我能肯定“力度”不是物理学上的词汇,或者说它不是一个经过严格定义的科学词汇。它最早发端于音乐界,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个概念,您只管放心使用即可。”黄先生看着我会心地笑了。
  我与黄先生第二次接触是击他家里取给我写好的字。这一次黄先生与我谈了很多。给我印象敢深的是关于书法创作和欣赏中的“脱俗”问题。黄先生认为时下书界之俗有多种,对年轻人来说首要的是应防止“媚俗”:防止追求字字清秀,笔笔讲究,通篇均匀整洁的效果。先生认为,不能以取媚于人的心态搞书法创作。至于一些书家热衷于当众表演,甚至双手会写“梅花篆字”,黄先生则斥为“引车卖浆者流”,不值一提也。
  由此我想起好友刘永佶君讲过的一件事。某日,永佶君携夫人拜访先生,屋内有人但房门紧闭,紧扣不止黄先生才开门将其让入屋内。原来先生正在创作一幅书法作品,作品己完成只待落款了。永估君之造访干扼了先生的心绪,以至于落款不理想令先生懊悔不已。可见先生的书法创作是在排除了心界、物界的杂念和干扰之后进们的,“心为绪使,性为物迁”者是断断写不出上品来的。因为创作。上品之境界应如宋朝学者张怀所说,要“心会神融,默契动静于一毫,则形质动荡,气韵飘然焉”。
  黄先生还谈到了书家的修养问题。先生认为,像写诗一样,书法创作的真谛也是“功夫在字外”,天才与勤奋均代替不了书家的文化品位;有人勤奋了一生最多也就是达到“雅俗共赏”之境界,而“雅俗共赏”的作品绝非上品。
  说到此,我想谈谈关于书法创作中书家本人修养在其作品中的“内含与外显”问题。对于门外汉来说谈及此问题似乎有班门弄斧之嫌,但此问题思考已久且已失去与先生当面交谈的机会,只能在此文中向先生述说了。
  中华民族可算是最看重历史的民族。中国文化,亦可说是最看重历史的文化。换言之,中国文化重视过去,重视积累,更胜过了其重视未来与开新,书法作为文化的载体亦然。一个书家欲“成派”、“成体”地成就大事业,必须先潜心师古、师传统,此乃亘古不变之定则。窃以为“师古、师传统”者,其出路有三:
  其一,为书家之功夫“外显”于作品之中,圈内人士一望便知其“来历”,此为“师古而不化”者也、此类书家毕竟抱有一番深厚的历史情感,不仅无可厚非且在世风不古的当今还令人顿生几分崇敬之心。
  其二,为书家之功夫“内含”于作品之中,作品“来历”不明或“若明若暗”,此为“师古而能化”者也:在书法史上有一席之地的“成派”、“成体”者当出于此辈。
  值得一提的是,时下书界流行一种打看“返朴归真”旗号派生出来的所谓“童子体”,此”童子体”专门以反传统 ( 从章法到结体到笔划 ) 为能事,笔者所见的此类作品中能归于“师古而能化”者不多,这在当今浩如烟海的书法作品中,寻证不难。不少持“童予体”而大事张扬者只是一味求变、求新,其深层动机则是想“求速、求快”地成名成家,功利之心使然也。
  其三,为书家之功夫“内含”并同时“外显”于作品之中者,黄绮先生的作品当属此例。此类作品在当今书界不多见,笔者更无力评判其与功夫“内含”于作品之中者相比孰高孰低,而仅就黄先生的某些作品谈谈看法并求教于方家。
  先生留给我的墨宝是一幅白居易的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彼时我不懂黄先生书体,将黄先生的字裱好挂在书房,遇友人来访使自作主张地向人解释黄先生的“行书”如何有特色:这一笔外圆内方是魏碑写法;那一笔像隶书的“燕尾”……后来才知晓先生是用他独特的“三间书”写就的。所谓“三间书”是指书法介于“三个之间”,即篆隶之间、汉魏之间与草行之间。黄先生把这“三个之间”糅合在一块,形成自己的体系和风格,真可谓“兼容井蓄,凛然独步”,“师古而能化”者也。黄先生曾到日本举行过几次书展,他们说黄绮的“三间书”是黄体。
  在缅怀黄先生之际我还想谈谈先生书法风格之中凸现的”霸气”。此处之“霸气”首先是指先生的书法风格,这种风格也是我所接触的书界人士的某种共识。当然,学界素有“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之说,黄先生书法中凸现的”霸气”亦然。因此说先生书法风格有“霸气”应理解为先生一生素有的豪气和傲骨之自然流露。
  请看先生 1991 年用“三间书”体写就的“自书诗”条幅《迈步》 ( 先生的诗人们评价很高,甚至先生在某种场合还说过。我首先是一个诗人,其次才是书法家” ) :“迈步空间无尽头,非痴非梦有何求。我须洗耳绝凡响,醉枕大江可断流。”再看先生 1992 年用“三间书”体写就的条幅:“江山有我方堪画”。此条幅之上款文字为:“此为抗日战争时所作词句游国恩老师授课时举例欣赏五十余载后书之犹有当年豪气。”无需多言,“霸气”又俨然纸上矣。
  应该表白的是,我这里所说的“霸气”有别于“豪气”,可它并无眨义。恰恰相反,肯定这种“霸气”是在肯定先生的与众不同之处,此“霸气”正是前文提及的“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的通俗诠释。
  写不写道段文字我也曾犹豫再三,但一想到初次交往时先生“长者与大家风范兼而有之”的体会,思绪愈加难收,我想即或有先生不满意之处,先生也会谅解的。说到此,我仿佛看见黄先生拔直了腰板昂然远去的背影。
  黄先生,一路走好!

[ 本帖最后由 文韬 于 2011-12-29 20:2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20: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仰望大师的背影
                                          ———《翰墨宗师—黄绮的艺术人生》读后

                                                                                                     艾树池                  
  王律兄的新著《翰墨宗师——黄绮的艺术人生》出版了。在这之前,王律兄多次电话与我联系并见面约谈。如今,我与恩师黄绮先生交往的片段已经凝固成这书本中的一页。捧读这样一本书,心中的激动与欣喜是难以名状的。这种复杂的情绪不仅原自黄绮先生与我之间的那份浓浓的师生情谊,更为重要的是,这是第一本记录黄绮先生艺术人生的书,它把我们带入一个缤纷绚烂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世人皆知的书法家黄绮之外更为丰富的黄绮先生。在这里我们会邂逅一位诗人,一位学者,一位传道授业的老师,一位特立独行的艺术大家,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一段关于艺术与人生的传奇......
  我与黄绮先生的相识始于1994年的春天。那时的我是一个从农村考入大学不久的学生,衣着简陋,面带菜色,还有点不知天高地厚。那时的黄绮先生已经将近八十高龄,身兼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书协主席等职,以其才高学富书法精绝而名满天下,独步书坛。就是这样的一老一小在那个春天里相见了、相遇了、相逢了。因书法而结缘,开始了我与先生十年之久的情谊。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背了一个旧书包从保定乘车来石门拜望先生,带着浅陋与无知扣响“笔帘留香处”的屋门。现在想起自己当年的举动,真是好大的狗胆!小子何能,竟敢屡屡扰了黄绮先生的清静。好在先生不以我为浅陋,多次赐字题词,勖勉有加。如今捧读这本书,先生笑貌音容宛若目前。全书共分为八章:《乱世学童黄匡一》、《在西南联大的日子》、《与闻一多的师生情》、《书画姻缘》、《醉心学术讲坛》、《牛棚岁月见风骨》、《独步书坛颠峰》、《寰宇遍知音》、《大寿无疆》,大致以时间为序,通过文字和大量的图片讲述了黄绮先生学术的一生、艺术的一生、文人的一生。而我在跟随王律兄的笔迹品味黄绮先生艺术人生的时候,一个字也渐渐浮出纸面,把我缠绕了、包围了、陶醉了。那就是——“情”。
  书中洋溢着浓郁的师生情:早在西南联大读书时,黄绮就因才华出众得到闻一多教授欣赏。闻一多反对年轻人写诗词,意恐受旧体的束缚。但当他见到黄绮的旧体诗后,不仅用红笔对其诗作圈点,还划出其中的佳句。当他读到黄绮写的“离怀亲病犬,贫意护饥鹰”时,夸赞到:“有杜甫之沉郁。”1940年,黄绮毕业留校,并进入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任助理,开始了与闻一多数年之久的朝夕相处的生活。闻一多的《楚辞校补》一书就是由黄绮作为助手协助完成的,可见闻一多对黄绮人品、学识的肯定。1983年,黄绮在参加全国首届闻一多研究学术讨论会时写下了这样一首七绝:诗风画意两雄奇,千万青年仰大师。度过长宵人觉醒,愿将红烛比朝曦。的确,闻一多的治学精神,人格魅力深深影响了黄绮一生。关于师生情,书中还记录了黄宾虹赠送印谱、朱自清举荐名师、吴梅病中题赠、罗庸填词代序、导师唐兰批语、王力乘兴赋诗、郭沫若器重鼓励等精彩片段。比照当今时下之师道之师德,此情此景越发令人神往艳羡,愈显情之浓、情之真。
  黄绮对学术对艺术的深情也令人感动沉思:黄绮五岁学书,由唐入手,上溯魏晋、商周,下涉宋元明清,广取博收,去芜存精,在广泛继承的基础上,经过消化吸收而别开生面。书法创作之外,黄绮精通书法理论,美学理论。《黄绮书法论文选》一书集中了先生从执笔到结构、意象、欣赏、书德以及书法的历史走向等全面系统的书学主张,其中不乏独到而精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黄绮先生以自己的实践解答了书法怎样“创”又如何“创新”的问题,为中国书法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做出了积极贡献。书家之外,黄绮又是一位学者、诗人。黄绮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院,攻读古文字专业。曾先后在中法大学、安徽大学、津沽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任教五十余年。其间,出版了文字学专著《部首讲解》、《解语》、《说文解字三索》,诗词集《归国谣 无弦曲合集》等。此外,先生对篆刻、绘画也用功颇多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文字学根基加之文学、绘画、篆刻等民族传统艺术的滋养,无疑成为黄绮书艺成长的源头活水。世人皆知黄绮先生是书法大家,却不知书家的黄绮之外,是有着一位诗人的黄绮、画家的黄绮、学者的黄绮的。在我眼中,黄绮先生不是一座山,而是一个山脉。在这里,横看成岭,侧看成峰,群峰竞秀,气象万千。八十岁生日那天,黄绮写下了“焚膏继晷”四字条幅自勉,这无疑是对自身数十年为学、治艺生涯的真实写照。
  书中还记录了黄绮的爱情、亲情与友情:从西南联大与石青的爱情到新婚后不久石青去世黄绮留下的凄婉悱恻的长短句,从与华文若喜结“书画姻缘”到妻子七十岁生日时黄绮写下的祝寿诗,从“文革”中身处逆境依然乐观地为子女讲解宋词元曲、二王法帖到黄绮八十岁时在自作山水画上题写的“尚未南归,人不如雁”跋语,无不体现了黄绮对爱情的珍视、对子女的深情、对故土的眷恋。而书中黄绮与王学仲、孙其峰、欧阳中石、黄胄、刘海粟、关山月等艺坛名家的交往也多有描述,书画交往,诗词唱和,文人逸兴,君子之交,读后令人如沐春风、如聆清泉。与名家挚友交往如此,奖掖后学亦不遗余力。书中记录了潘学聪、韩成武、蔡子谔、杜锡瑞、张瑞龄、刘铁峰、艾树池等弟子后学与老师之间的动人故事。在他们心中,黄绮先生永远是令人尊敬的人生导师。
  上述之外,全书还有一条情感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黄绮的祖国情、民族情、大地情。颠沛途中字字血泪的《归国谣》,“一二一”惨案后写下的《吊四烈士》,在高校率先为学生讲解《毛泽东诗词》,“文革”中不顾个人安危为了正义与学术为老学者裴学海鸣冤,筹建河北省书法家协会,首倡“中国书法学”......一个个故事拂去了历史的烟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国文人的风骨与气节,也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的责任与担当。1998年,八十五岁高龄的黄绮先生把多年创作、收藏的书稿二十五件、砚台三十二方、印章八十件、绘画七十幅、书法二百零五幅,共计四百一十二件珍品捐献给国家,由河北省博物馆收藏,再一次表达了一位艺术家无私、高尚的品格。
  读完了这本书,我进一步清晰了黄绮先生的诗词何以动人,黄绮先生的墨香何以悠远,黄绮先生的著作何以流传……读完这本书,我也明白了黄绮先生何以成为黄绮先生。在这里,我要感谢王律兄也要祝贺他,因为他做了一件大事情。该书资料搜罗之丰富、细节描写之生动,采访写作之真诚,都是令人敬佩与感动的。我会时时捧起这本书,我也会把这本书介绍给更多的热爱黄老艺术的朋友。

[ 本帖最后由 文韬 于 2011-12-29 20:3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20: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绮先生手稿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20: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绮先生手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9 10:48 , Processed in 0.335675 second(s), 1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