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虫甬

从“陈诗梦”说起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0: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现代人学写旧体诗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在文言语境中的实践,对自然景物做深入细致的观察与体悟,从而激发创作灵感的能力,进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相对和谐的过程;
    二是中华文化精神的传承。这里的“中华文化精神的传承”主要指超越知识、技能,而进入精神层面的内容。就像一粒种子落入中华文化土地上的生根发芽,形成主体,然后成长壮大的过程……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过程,或与之相近。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0: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二十世纪以前,诗歌一直是中国文学的正宗。像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到了二十世纪,随着中国社会由农业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转换,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化遭受到全面的颠覆,而以旧体诗、书法等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形式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她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如同一座座孤岛,因而关注“旧体诗” 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对书法的存在存在问题也许会起到他山之石的作用。

    如今在中国,从事诗词写作的人可能比用写毛笔字的人还更多,其间还有不少是交叉的。他们的写作,从自娱自乐或在小群体内惺惺相惜这个角度上说是有意义的,从对中华文化传承方面也有一定的意义。但从大的方面,对于中国古典诗歌史来说,他们可能只是制造了无数的文字垃圾,甚至连狗尾续貂都算不上。
    书法就难道就没有类似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0: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与书法

                           诗歌与书法
   
    诗歌与书法的演变之处很在相似的地方。
    古典诗歌的演变与书法的演变很有相通的地方,放在一起考察蛮有意思。
    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再到格律的完备;从诗到词,以及后来衍生出来的对联等等。
    书法:从大篆到小篆,再到隶书、楷书;然后衍生出行、草书等等。
    诗歌格律的完备在盛唐,书法书体的完备也在盛唐,可以说中华文化中两道最耀眼的彩虹在此时呈现出交相辉映的状态,她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值得思考!
    李白诗歌的豪放如狂草,杜甫诗歌的严谨如楷书,都成为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峰。
    张旭、怀素的狂草,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也成为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峰。
    而聪明的宋人,如苏东坡、黄庭坚等,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则突出在词(“诗变”)方面。而书法也以“尚意”有别于前人……

   (抓住了诗歌、书法等中华文化形式演变的脉络,就抓住了中华文化审美观念演变的主脉。展开研究的意义颇大)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0: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现代社会中,旧体诗、书法、国画等,这些原本都是中华文化土地上一座座紧密相连的文化山峰,随着整个中华文化大陆的沉沦,它们之间通连的陆地被“水”淹没,所以必须架一些桥梁,使之以另一种特殊的方式重新成为一个整体。

   将旧体诗、书法、国画等中华文化形式的实践统一在一个创作主体的内部,甚至呈现在同一个创作平面上,就可以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一个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多种中华文化形式“具体而微”的整体存在。

    每一个创作个体的内部精神世界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不断地自省,超越具体的文化形式进行的把握,再超越自身的存在对整个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况进行宏观的把握,就可能创建一种体系……它产生于对中华文化的存在现状的把握,向上,可以从中华文化中找到根源,让每一个基本概念的命名都有一种对应,并可落到实处;向下,连通文化个体的文化实践,使文化个体有所皈依;通过它对中华文化进行梳理,从而打开“五四”(即中西方文化的冲突)这个结;通过它对中华文化重新进行现代意义的阐释……

    有了这样一种体系的存在对如今中华文化的传承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可能是已经溃散的中华文化精神重新产生凝聚的关键……
    现今的中国还有人能够做这样的事吗?

    颇困惑!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0: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搬一些帖子:

临言先生:
    虫甬兄好。兄的古诗,每首都细读着。读到兄自述“余今未谙笔法,结体尤劣”。大笑~~~一来如兄是这样处境,那我所见今人古诗都成渣了。二来,近日正翻开文学评论、创作笔法这方面。大感有趣。兄原来早在琢磨笔法问题了。
   哲坛转了这个帖子。深感文学的确是社会精神文化生长的前锋。相比哲学界,国内流行多是欧洲流派。而真正处于前沿部分的是美国哲学。美国哲学流派众多,思想格局已经从哲学家手里脱身出来,是小众化生存格局。开枝散叶进入具体行业领域。而国内尚少见到~~。
    关于古诗。今天网络古诗不振,一如书法。对比古人诗歌与现代诗歌,完全不同的创作环境和年代,写出反应不同的生活状态的诗。为什么非要放在一起对比呢?书法和现代艺术也是同样,单论作品成就缺少可比性。这是题材问题。不同题材,喜者喜之,厌则厌之。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0:52: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临言先生:
      以前关注诗歌,多从镜头转化角度,感悟境、意、象几方面的描绘。
      近日看小说分析赏评方面的文章。涉及这几方面,离不开一个问题。就是叙述人称。小说叙事中具体场景的描绘、情节设定、人物形象在心理上都渗透这人称的转换。
      读兄的古诗,无形中就把这样的思路带了进来。下面开始胡说拉~


行径芳树下

                春
                 一
夕阳浴长空  潭水金碧红
行经芳树下  春山月明中
(在四季诗里,这首很有味道。第三句行径芳树下,是典型的小说笔法,以第三人称视角书写第一人称行为。其他几句景物描写是物性的,不存在“我”的。
   对比“晶晶日下觅芳菲,  弱柳酥黄各自垂,树在春娇人欲懒,  熏风轻起乱蝶飞”这首来看。行径芳树下这样人物动作的带入使诗歌生动其来。立意高下明显。
   两首区别要点1、人称的介入2、行为动作的介入。)


秋气森森花木窘  遑遑落日下江河
天若无云少颜色  我亦横笛向天歌
(第四句与“行径芳树下”笔法相同)


        登楼远眺

登楼观景物  独自叩心音
环岫连城暗  街灯对列明
思多追远梦  看久吐轻吟
星月半空老  苍茫月色新
(前两首诗中人称的插入笔法让诗歌生动起来。到这首笔法一转,人称交错,前后呼应,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诗歌气象。首先从镜头上分解诗歌。
镜头一:登楼观景物
镜头二:独自叩心音
镜头三:环岫连城暗  街灯对列明
镜头四:思多追远梦  看久吐轻吟
镜头五:星月半空老  
镜头六:苍茫月色新
镜头一是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的行为
镜头二则完全是第一人称的笔法
镜头三是镜头二眼中的景色,如小说的插叙手法。诗歌情境至此是完成了一次心理起落,两个镜头个有特色,对比鲜明。
      镜头四回到镜头二的时间点上,这两句很是神妙,将全诗提升了一个档次。“思多追远梦”这句是第三人称描述第一人称,“看久吐轻吟”一句“看久”依然延续前面的笔法。可“吐轻吟”视角完全转换为第一人称。诗文行到“吐轻吟”处,与镜头一、二分别呼应,交错出两种不同的精神气质。仿佛人的呼吸,文字拥有了自己的呼吸节奏,不在受作者行文奴役。轻吟浩渺,意趣无限。如此人称变换雷同小说中的“空间叙事”手法。完全可以说,后面镜头五、六已经不单单是受作者的控制。更多表现为诗文自我呼吸的延续。
镜头五将散开的神思转向星月半空,与“吐轻吟”的精神相同,意向两分
镜头六:人称中再次泯去自我

呵呵,这首诗是有生命的


常言诗是啼鹃苦  漫道丹枫泪染红
勇渡身前千万壑  愁依路畔两三松
倩人高远云天外  倦客匍匐石罅中
数点昏花堆老木  两行秋水碧朦胧

这首笔法与《登楼远眺》有相似之处。可“勇渡”“倩人”“倦客”,这几个词汇内蕴的人称,有些混乱,将诗歌境、像扰乱了。
数点昏花堆老木  两行秋水碧朦胧。这句昏花、秋水,将诗景物人格化,语言俏皮对比生动,质感鲜明。与“思多追远梦  看久吐轻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是空间叙事手法。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0: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临言先生:
    虫甬兄好。兄的古诗,每首都细读着。读到兄自述“余今未谙笔法,结体尤劣”。大笑~~~一来如兄是这样处境,那我所见今人古诗都成渣了。二来,近日正翻开文学评论、创作笔法这方面。大 ...
感谢临言兄的光临!

虫甬:  
    毕竟是近二十年前的作品,连自己都有些陌生了,兄却还有兴趣如此细加分析,再谢一次!   
    刚刚到临言兄所转的《小说空间叙述创意——以西西与略萨的跨媒介思维为例》帖子,浏览了一遍,几乎眼花缭乱。看来要再找时间细读了。


    不喜欢临言兄用“古诗”这个词,好像我们在冒充古人写诗一样,我一般用“旧体诗”哈。

    如今的我,重新审视旧梦,颇生“昨是而今非”之感!对具体的形式、技巧方面的问题关注得少了,更关注的是作品背后那个“诗人”产生、消亡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0: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临言 于 2008-10-17 15:39 发表
二来,近日正翻开文学评论、创作笔法这方面。大感有趣。兄原来早在琢磨笔法问题了 ...

我是早就在琢磨笔法问题了。到现在不得不承认失败,对于书法实践,自己没有走对路!在理想、天分、实践方法三个方面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障碍。前年写过一篇文章表达过这方面的意思。

                我是这样理解"激活唐楷"的
   
    晚饭后,看了一会书,思绪很快就滑到“激活唐楷”的问题上。
    如何激活?
    我的目光在书柜上巡视起来:最顺手处是新近收到的书法类报刊;最醒目处是书法辞典之类的“大部头”;在不起眼的角落,我找到了久违的唐楷帖子。它们在角落一放,就是20年。20年,已经接近我学书法的时间长度了。
    抽出那几本唐楷帖子,拍去灰尘,拣出颜真卿的《勤礼碑》,翻开首页,虽然字帖周边的纸质已经有些许泛黄,但字帖内星星点点的墨痕依然清晰,仿佛是昨天临帖时才不慎溅落的。
    楷者,楷模也。面对忠直、刚烈的颜真卿法帖,如同面对先生,一种肃然起敬之感油然而生。规规矩矩地站立,工工整整地书写,我一笔一画认真临摹起来。也许是手生不习惯的缘故,才临了不到一个钟头,心里就生些烦躁,像是手臂后面躲着一个小人拽着,催促道:快点,快点……
    必须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安分的人。记得20年前,高考落榜后的我自作主张,躲在乡下当诗人,开始也认真临习过几个月的唐楷,但不久后就认为,我练字的初衷是希望能用毛笔自由地书写我的诗歌,像古人那样达到心手双畅的境界,所以楷书可以暂放一边,不作为临习的重点。而把学习书法的主要精力放在抄《草字汇》上,以期在抄写过程中逐渐掌握行草书的结字和用笔。而且认为,书写只要真正掌握好了力和势,就能写出生动的字。所谓的力,就是以气力贯注于整个书写过程,从而可以外化出笔画的力度。所谓的势,就像在骑自行车,动的时候都是平衡的,势之均衡,可以外化成结字、布局的动态平衡。当时自以为选择的方法是“不循规矩,不事临摹”。为此,几年后,我还写过一则《学书笔记》,其中有这样几句话:譬学书之于登太华,临摹、通晓、创新,此常道也,若登太华之循栏杆、升阶梯,甚是稳当,亦有入古人樊篱而不能出者。虽曰自古华山一条道,然樵夫药父常穿行于无路处。窃以为:灵芝异草乃在悬崖间,不循常道或能遇之;不依常道,则进步万难,常处迷途而不知返也……
    如果把楷书也比做华山的话,那么,遥想唐初,华山诸峰的绝顶,都还不曾被人征服过,只是在低矮处留有一些先人的探索足迹。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来了,朝阳峰、莲花峰、落雁峰、玉女峰、云台峰等一座座山峰的绝顶处相继都被他们踩在脚下,并留下了有迹可循的足迹。
    对于民国前的后来者而言,要获得一本精良的唐楷碑帖并不容易,所以他们对唐楷的临习仍像对线路不明、路况不佳的华山诸峰进行攀登,并非易事且带有一定的危险性。
    而对于现代书法人而言,大量影印精良的唐楷碑帖,临习范本,就像一本本路线清晰、注意事项明确的华山导游图册,唾手可得。人们心里也很清楚,在华山范围内,没有被前人探索过的山峰几乎没有。而且如今早已不是用毛笔进行日常书写的时代了,毛笔仿佛只是为那些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们准备的,所以楷书这个没有太多的新领域可供探索的书体,自然不容易引起一门心思想创新的书法人的兴趣。
    我也不例外。只是我还隐约感觉到,虽然华山的主要山峰已经被前人占尽,但在一些侧面,也可能会有一些奇异的风景,因为攀登路线的不同而被发现。
    对于书法这种十分成熟的中华文化遗存艺术形式而言,将90%的时间、精力放在继承方面,而将10%的时间、精力放在创新、求变方面,也许是比较恰当的。即便因天分不足,或机缘不佳,仍不失能写的一手好字。反其道而行之,则比较危险。东坡云:“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要打好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行。道理大家都懂,但要认真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没有打好楷书的底子,所以现在的我无论在隶书或行草的书写方面,都还没能很好地解决用笔、结字、章法等一些基本问题。
    之所以不临摹碑帖,我心里还有一个如意算盘:因为没有具体临摹哪一家的碑帖,所以就不存在像谁不像谁的问题。只要用笔,能解决力度方面的问题;结字,能解决均衡方面的问题;章法,能解决和谐方面的问题,就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即使经过多年的努力,仍像孙猴子翻不出如来佛的掌心一样,出不了新意,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但这样的坚持仍是有意义的,起码自己有了一个与别人不同的经历和感受,也可能看到一些独特的风景。
    放着好好的路不走,而偏偏要向无路处攀登,这无形中增大了难度,做了许多无用功。要说这么多年的坚持,在技法上一点都没有改善,也不客观。只是技法的进步像老牛拉破车,而眼光的飞驰像骑一匹快马,频频回首,越落越远,心情一直没法好起来。
    今年年初,从第一次上书法类网站浏览开始,我看到了一个新的书法天地,发帖子,打口水仗,交朋友,忙得不亦乐乎,感觉到心中有一股创作的欲望被激活起来,不可扼止。特别是在“书法导报网”上发的几篇文章,还被导报编辑选登出来,更让我增添了几分自信。但我也明显感到,上网的时间比看书的时间多,握鼠标的时间比握毛笔的时间长,人也变得越来越浮躁起来,是不是到了该让自己静下来的时候了?
    如果从现在开始,认认真真地学唐楷,重新打好基础,也算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而且唐楷中所蕴涵的庄严、肃穆之大气,对医治自己目前心中流窜的那股浮躁之气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只是这么多年来,自己都坚持了下来,虽然当初所选择的路线对提高书技方面没有好处,但由于使自己经常处在“危险”的境地,始终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这对我思考书法艺术存在的问题方面还是起了相当大作用的。
    所以,对我而言,激活唐楷,首先是“写还是不写”的问题。
    写还是不写呢?
    该如何选择?

注:此文是应《书法导报》编辑约稿而作,已刊登在1月10日的“焦点网谈”栏目中。同期、同题还刊登有招雀园主人、阿猛、一鸟三位先生的大作。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0: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原帖由 临言 于 2008-10-17 15:39 发表
中书网前几日在哲坛转了这个帖子。深感文学的确是社会精神文化生长的前锋。相比哲学界,国内流行多是欧洲流派。而真正处于前沿部分的是美国哲学。美国哲学流派众多,思想格局已经从哲学家手里脱身出来,是小众化生存格局。开枝散叶进入具体行业领域。而国内尚少见到~~。/quote]

虫甬:
   临兄的视野颇宽,对哲学界的状况也很了解哈。
   自古以来,中国就少有专业的哲学家,能称得上哲学家的人大多是从其他具体领域中越超后产生。好处是鲜活,能看到从“具体”到“抽象”这个过程;缺点是不够“专业”,很难产生再次的越超,到达所谓的“纯粹”。
   我认为,目前的中国几乎看不到原创的“思想”。以当下这种劣质的文化生态上看,能不能产生还是个未知数哈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0: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帖由 临言 于 2008-10-18 21:03 发表
关于中华文化的问题,兄看这个帖子


虫甬:
    已到那边看过。说的很好!能够在那样公开、盛大的场合说那样的话。
    羡慕!

    我是一个很狭隘的人。认同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的阅读方式是:兴趣、随缘。像高行健,我早就知道他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但我从来没有产生非要去找来大作阅读的冲动,而现在兄将他的演讲稿推荐给我,我也去看了。
    其实,中国的许多大腕的大作我也没有专门阅读过。早先的,如巴金、冰心之类;当代的,像王小波、苏童之类;当选的作协铁主席的大作,印象中一篇也没有看过。有时候听文友们热烈地谈论起这些,一脸茫然,很无知。
    我认为,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存视野的相对纯净、感觉的敏锐,比掌握那些常识重要得多。而通过不断地“自省”,采用类似于“我—家—国—天下”这样一圈圈向外拓展的方式,遇到什么,穿透什么,无阻无碍,或许就是类似于庄子所言“真人”的境界了。
    向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6 07:59 , Processed in 0.332559 second(s), 1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