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虫甬

从“陈诗梦”说起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6: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易*景行 于 2008-11-11 14:55 发表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6: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钧长 于 2008-11-11 15:28 发表
好帖!

谢李兄的关注!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6: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荣阳 于 2008-11-11 15:35 发表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6: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虫甬 于 2008-11-11 11:14 发表

茗心堂先生:
    恕我直言,陈总这一段评论旧体诗的发言引用了毛主席的名著《纪念白求恩》的话,显得不伦不类,有点驴唇不对马嘴,让人差一点笑倒,除非是当成幽默地说。因为毛主席说的那个“精神”,指的不是别 ...



虫甬:
    像白求恩那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献出生命。”这种精神,确实是一个“永远值得敬仰的人”!以此为参照,来反思中华文化中存在的某些缺憾,会起到他山之石的作用。
   当然了,白求恩行为的产生与他所生存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很想看一些到位的分析文章,不知先生是否方便找几篇来拜读一下哈。


茗心堂先生:
     我对白求恩没有研究,虫兄若有兴趣,不妨搜罗几篇分析文章读读。但我觉得,白求恩的国际共产主义行为,既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和他所受的教育有关,就和我们理解当年红卫兵的行为一样。这种教育一脉相传,可以影响好几代人。比如今天时代变了,可是我们某些愤青的狂热的举动,却还和当年红卫兵前辈同出一辙,这就是所受的教育基本相同的缘故。
     再举个国外的例子,是以前在《读者文摘》读到的文章。一对美国大学教授夫妇带着孩子去意大利旅游,不想在西西里岛遭遇劫匪,都是一帮年轻人;教授一家开车逃命,劫匪尾随其后,并开枪打死了教授的小儿子。可是教授夫妇在痛心之余,竟然向意大利政府提出请求,将儿子的眼角膜捐献出来,帮助意大利的失明儿童,除眼角膜之外,其余器官也全部捐献给意大利红十字会。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教授夫妇的行为呢?我想,这就是美国的白求恩了。


虫甬:
    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类似的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价值观念在中国已经通行了几千年,如今早已经分崩离析了。
    像“教授夫妇在痛心之余,竟然向意大利政府提出请求,将儿子的眼角膜捐献出来,帮助意大利的失明儿童,除眼角膜之外,其余器官也全部捐献给意大利红十字会”这样的事虽然我们可能不会去做,但也已经很可以理解了。


茗心堂先生:
     理解万岁嘛。理解了,就意味着去做。那还是十几年以前发生的事呢。这么说,虫兄距离“中国的白求恩”已经不远了。哈哈,开个玩笑。
    不过要知道,人家教授的儿子可是被意大利人杀死的。设身处地想一想,我们中国人要是去国外旅游,譬如韩国,遭遇了和美国教授同样的不幸,会不会把亡儿的器官系数捐献给韩国呢?这可是个问题。
    有些思想不是说不好,如张竞生,只不过要在中国实行起来,“当在二十五世纪”,鲁迅说的。


虫甬:

    其实,我对像类似于“人体器官移植手术”之类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医疗行为的意义是很有些怀疑的。从生命伦理、哲学的角度上展开探讨的话,其实也是很可以商榷的。
    生命存在的本身就是不完美的,以种种非“自然”的手段对其进行改造,其中就涉及到一个度的问题,这是不是人类欲望过度膨胀的又一种非理性的表现呢?
    在自然界,稍稍潺弱的生命就很容易被淘汰,有其残酷性,也有其合理性;而在人类社会,有时要反其道而行之,这对保持人类这个物种的品质也是一种考验。
   再说,人类的各种行为最终都是建立在对地球有限的自然资源消耗的基础之上,对人过分“人道”了,就是对自然的不“人道”!何况,这其中商业利益的盅惑……
   不说了,马不想跑得太远哈。


茗心堂先生:
      我明白虫兄的意思。虫兄的世界观,应该是进化论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对不对?


虫甬:
    以“进化论”之类观念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延伸,来引导人类社会的实践,这在二十世纪已经产生了十分恐怖的后果,应该深入批判才是。
    我认同先哲的那种朴素的“自然之道”。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6: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想起“陈诗梦”产生的原因,除了因青春的冲动而作出的非理性的选择外,好像也与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当时传统文化虚无主义思潮喧嚣尘上,记得有一部电视纪录片《河觞》就曾大肆地宣扬。八九年那场风波对蜗居在乡下的“我”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个中滋味,唯余心自知!

    有时候我想,假设自己对旧体诗的写作仅仅是爱好的话,那么就不难坚持下来。二十年后的今天会是怎样的状态呢?当然这只是想想而已。当产生与维系创作冲动的根本动因不复存在之时,为保持内心的真诚,我只好选择放弃!

    再看看在当今的艺术领域里,那些艺术生命早已死亡,但为了获得更多的世俗利益而勉强地支撑着的名家、大腕却十分普遍,书坛尤甚。从这个角度上看,我已经有些鄙视他们!但他们还“恋槽”般地盘踞在话语权的制高点,不时地干着“盘点江山”、“坐地分赃”的勾当,无形之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艺术的“反动派”,真想把他们揪出来示众一下哈!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6: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虫甬 于 2008-11-11 11:13 发表
陈亦先生:

    虫甬兄这个主题很有份量,时间原因未能早复,也只能就自己所知,对旧体诗词说几句。

    虫甬兄对旧体诗的长期思考和实践,令人敬佩。但从虫甬兄对旧体诗在当代生存状况的判断及疑问可以看出, ...

我以为,诗词、书法等中华文化形式的遗存,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意义,当然不会仅仅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工具,她是现代人真正进入文言世界的一个敞开的入口。

    因而找到旧体诗、书法等中华文化遗存在当下的文化格局中存在意义十分重要。这里的存在意义可以相对地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整体的作用:就宏观而言,旧体诗、书法等中华文化遗存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可能所处的位置、可能所起的作用如何?这决定了它们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找到一个恰当的定位是关键。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新的中华文化精神也会渐渐地开始重新凝聚,而诗词、书法等中华文化遗存则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贯通今古的文化形式(因为她们都是围绕着汉语、汉字这两种中国文化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存在所展现出来的美),进而可以成为构建新的中华文化精神、保持中华文化身份的基础实践部分。

    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实践的目的当然不仅仅是为了造就几位诗词家、书法家,而是为了抬升现今整个中国文化积淀的厚度。将毛笔书写行为定位成“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实践行为”,隐含着中华文化力量的传递,还可能催生出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意识,进而可能形成信念,逐步实践对“中华文化自信心”的恢复!

    二是具体、微观的作用:旧体诗、书法在参与构建精神个体的精神大厦中所可能起的作用,是作为一种阶段性的外在要求,还是作为贯穿一生的内在精神需要;是作为参与精神大厦的基础建设部分,起到奠基的作用,还是作为一种文化点缀,起到装饰的作用。这些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6: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由旧体诗到新诗创作的转换过程中,我真切地感觉到文言世界与白话世界之间的断裂存在着一个历史的伤口,它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关。类似的感受在五四前辈身上也很有体现。

   所谓的“新旧文化”的冲突,存在从根本上说是中国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换过程中所产生的,但由于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以及外来强势文化剧烈冲击,文化演变的历史吃了夹生饭。

   如诗歌领域,诗歌一向都处在文化变革的前锋。“新旧文化”之间冲突最激烈的地方便是诗歌领域。
   “新旧文化”之间的撕扯乃至产生的心理障碍,可以从五四时期的诗人如郭沫若等人身上明显地察觉出来。而像闻一多先生那样从新诗的“格律”方面着手,来试图弥合双方冲突的努力,也很快就被“历史洪流”所摧毁。

    五四是一个中国文化演变过程中的一个拐点,从此开始了以全面引进欧美、苏俄等外来文化为标杆的中国现代文化的演变历程,也是中华文化从沉沦到逐渐隐退的过程。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由于中华文化主体的丧失导致的“中华文化精神”的衰亡,也就是说,精神个体的种子再也很难落到中华文化土地上,进而生根、发芽、成长、壮大,直至长成参天大树。

   如果以五四的前后十年为界,那么,其后的中国(甚至包括台湾、香港等)再也没有产生过类似鲁迅、梁漱溟那样在思想、精神方面十分强大,身披中华文化光芒的人物!便是一个例证。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09: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微湖烟客:

陈兄好
看到书法网的消息
有几日了,
今夜才得拜读,
竟觉遗憾。
兄所挥之不去的
是书者必然遭遇的
又难以超越的问题。
古典的辉煌
给予我们的不由自主的理想
或许就如鲁迅《过客》里过客的“远方”。

虫甬:是啊,我们都是过客!

引一首旧作:
              茶
谈天说地言今古  似道如禅知有无
我辈从来成过客  杯中谁在看沉浮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09: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徬徨于现代社会里的中华文化实践者的心路历程;
一种挥之不去迷惘、困厄的愁绪;
一番挣扎乃至灭顶后的再生……
这就是“我”?!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09: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诗人生涯结束后,我开始了通过对自身的存在(即诗中的“我”)的审视,采用类似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方法,来思考“中华文化的存在问题”。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递进拓展、包容的关系,是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的。
    精神个体——中华文化——现代中国文化——世界文化,这便是我心目中的递进拓展、包容途径。我对包容自身存在的中华文化、现代中国文化、世界文化等,都有一个以自己独特视角进行的把握。

    对中华文化在现实中的存在状况我是这样看的,对于古人来说,他们生活在中华文化土地上,中华文化并不成问题,我把这个时期叫着中华文化的自在期。而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中华文化的整体是一块沉陆,就局部而言又可以相对分成三部分:第一是“自然转化部分”,第二是“沉沦部分”,第三是“孤岛部分”。
    自然转化部分:如汉语,由于它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转化进行得最自然、顺畅,而汉语组成的最基本因子――汉字,在新旧文化的转化过程中几乎都没有变,这是个奇迹。中华文化自然转化部分构成了现代中国文化最基础的部分,也是中华文化意义的重要所在。中华文化大陆在沉沦过程中,还被冲刷出大量的文化因子,自然地融入现代文化之中,对此,只有通过溯源才能察觉得到。就好像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但通常眼睛看不到眼睛。
    沉沦部分:作为一种过去时态的文化存在,中华文化的主体部分是一块沉陆,似乎成为不可知部分和学问、知识部分,而学问或知识都是一些静态的东西,做学问就好像在考古,学知识就好像在参观博物馆,面对的似乎都是与自己的生命存在没有直接关系的东西。这也是现行知识体系对中华文化的定位。
    孤岛部分:中华文化隆起的部分,如“旧体诗”、“书法”、“国画”、“中医”等,在现代文化中呈“孤岛”状态,从事文化实践的人们既无法进行自我确认(由文化整体赋予其具体文化形式存在的意义),也无法与现代文化形成整体认同,似乎只能算一门技术或一些“遗产”。(其实,遗产说的危害性显而易见,就好像一个富家子弟从祖上继承了许多的遗产,由于不是自己劳动所得,就容易挥霍,甚至糟蹋,文革中的破“四旧”便是极端的例子。)我的观点是:文化形式是文化精神的载体,必须树立通过中华文化实践获得中华文化精神的信念,使中华文化实践成为进入中华文化世界的通道。

    中华文化在现实中的存在虽然相对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但是向上追溯它们是一个整体,作为一个整体便有一 种统摄,我将这种统摄命名为“中华文化精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6 15:26 , Processed in 0.398193 second(s), 1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